在三国时期,魏延是为何被杀的,难道是诸葛亮心胸小吗?

夏梓琪


吴主孙权说出了魏延之死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途中病危,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魏延在蜀中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任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曾经风光无限!

汉中和荆州同属三国时期的战略重地,荆州由五虎之首关羽镇守!当时蜀中一致认为镇守汉中非张飞莫属,刘备却选择了魏延,可见魏延的能力与重要性!

又因性格傲慢和心胸狭隘的杨仪交恶,关系如同水火一般!诸葛亮死后杨仪上书刘禅称魏延有降魏的动机。其实是怕魏延夺权取他性命!

魏延此时显得缺乏大局观;在此重要时刻,牛脾气又来了,担心军事大权落在死敌手中,一心想着除掉杨仪!同时上书称杨仪造反!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刘禅问董允、蒋琬本身就是不长脑子。他们俩是防守派,而魏延是主战派。诸葛亮死后指定蒋琬为接班人,主战派就成了被打击的对象!

杨仪得到朝廷的支持,开始对魏延疯狂的打击报复,最终灭其三族。并且丑化魏延。


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魏延之死,不能归罪于某一个人。

局势原因,诸葛亮连年征战,国力不支,需要修养生息!所以选择保守派蒋琬,放弃了武将出生的魏延。

自己性格所致、蜀汉关羽、张飞都是间接或直接死于性格问题。而不同的是魏延死前被扣上了造反的帽子!

孙权曾说过:杨仪、魏延两个人就像放牛的小孩一样,即使有些微博的功劳,然而一旦听之任之,情况肯定不容乐观。如果诸葛亮哪天不在了,二人必生祸端。

人物评价

孙权: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魏延为何被杀,并非诸葛亮心胸狭隘,而是死于和杨仪挣权!


先生与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仅次于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的存在,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虎将,尤其是在蜀汉后期,可以说是蜀汉第一猛将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其职位比赵云还要高,刘备去世后,魏延又成为诸葛亮北伐时的得力干将。不过,对于魏延这位猛将,结局不仅是惨死,而且,针对魏延被杀的原因,历史上长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魏延是诸葛亮设计杀害的,问题来了,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诸葛亮真的要杀魏延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一、只是突出诸葛亮智计超群的需要。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看出魏延有造反的企图,所以诸葛亮在临终前设下一计,令马岱怂恿魏延大叫“谁敢杀我”,趁其不备斩杀魏延头颅,方才奏效。但是,在陈寿《三国志》等正史中,却没有这些记载。一定程度上,关于诸葛亮下令要处死魏延的说法,也是缺乏史料佐证的。按照正史上的记载,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才能处置魏延。

二、其实诸葛亮没有杀魏延的必要

魏延是一位有性格的将领,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对于诸葛亮来说,猜到生前猜到魏延可能会不服从命令,这是孔明基于魏延性格的判断。但是绝对不会造反,当然,从后面的情况来看,魏延确实没有服从诸葛亮的遗命,而是希望掌握蜀汉大权,并再次北伐曹魏。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不管魏延是否服从自己的遗命,其态度都是“随他便吧”。诸葛亮之所以给出“随他便吧”的命名,一方面是确保蜀汉大军可以有序撤退,保留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对于人才凋零的蜀汉,魏延确实是难得的一位人才和经验丰富的老将,爱才的孔明也舍不得除掉,因为魏延是硕果仅存的荆州集团老将了。

三、魏延被杀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魏延自始至终都没有反叛。《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实际上魏延自始至终都没有造反之意,他只是想杀掉杨仪自己掌握军权,这是是双方矛盾斗争的内斗,结果到了最后魏延自己却送了命,也是凄凉可叹。当然,对于魏延之死,直接原因就是其本人和杨仪的长期不和。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魏延高傲的性格,促使其得罪了众多蜀汉文成武将。在魏延、杨仪争斗的消息传到后主刘禅那边时,大部分人都站在了杨仪这边。而且,魏延的部下也是纷纷背叛他,促使魏延被马岱斩杀。

四、魏延被杀是性格造成的悲剧

在刘备集团里,五虎上将尚在的时候,魏延是被其他人光环笼罩、甚至被压制的,可是五虎上将都不在了,那魏延自负、傲慢,不好相处的性格就表露无遗,也为最后不好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有一句: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用现在的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当然,关于魏延之死,没有史料表明这是诸葛亮有意安排的,也即魏延之死,根本原因还是其性格高傲,和杨仪等人结仇,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此外,魏延至死都没有背叛蜀汉的举动,这也是需要肯定的。简而言之,魏延是一个忠心耿耿、但性格有问题的将领。

综上所述,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没啥关系,是其自身性格高傲造成的悲剧。


燕山永固


正史上没有确切的提到是诸葛亮设计杀死魏延的,但魏延不受诸葛亮重用确有其事,诸葛亮是儒将,文可治邦安国平天下,武可奇谋诡兵斗乾坤,这样的人当然喜欢性格相近带有一种书生气质的将帅之才,然而魏延却不在此列,军事上魏延是蜀汉后期主要领军人物,军事才能确实高人一等,从子午奇谋到汉中铁壁防守,蜀汉将领真没有能出其左右,诸葛亮五丈原深知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和杨仪,姜维等密谋撤退计划中提到让魏延殿后,如果不从,再另行处置。这也表现出诸葛亮对魏延确实没有好感,不是绝对的相信,但他也觉没有杀死魏延的想法,那么魏延又是怎么被杀的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杨仪,杨仪素来和魏延就不和,甚至于好几次魏延拔刀相向,声称要杀了杨仪,杨仪心怀愤恨,报复的种子在心里已经根深蒂固,等待的只怕就是这一天,这一天也不负众望,用于让他等到了,诸葛亮去世后,杨仪依照诸葛亮的方案去执行,果然魏延不干了,杨仪借着丞相的遗旨诬陷魏反叛,来了个先斩后奏,没等朝廷判决下来把魏延就地正法了,也终于报了这些年所受的欺压之苦,但同时也给蜀汉造成巨大的损失,魏延死后,蜀汉的确人才凋零,姜维也是独木难支,加之蜀汉政权内部动荡不安,在三国时期早早地就被除名了








小生侃历史


结论:魏延之死和诸葛亮没有半毛钱关系。

魏延是死于和杨仪争权失败被杀,一半原因是因为杨仪泄私愤,另一半原因是因为魏延自作自受。

《三国志》: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不听诸葛亮遗命退兵,私自率先南归,不履行断后的职责,陷蜀军安危于不顾。后又烧毁蜀中栈道,阻止蜀军南归。最后甚至擅自率军自相残杀,攻击杨仪军。最终兵败身亡,也终是咎由自取。

而杨仪为泄私愤,诬陷魏延谋反,不待朝廷诏命,擅自处死魏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的来说,蜀汉内部同室操戈,自相消耗,绝不是诸葛亮愿意看到的。


首席水军大都督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西楚苏说为您解答。

魏延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性格鲜明,智勇双全,一生大部分时间跟随刘备、诸葛亮征战沙场,开疆拓土。但是就这样一位功臣却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病死五丈原之后,因 “谋反罪”落得个众叛亲离,被手下大将马岱率兵斩杀。

说到魏延就不得不说说杨仪这个人,同样是一员大将,但是性格狭隘,不能容人。二人针尖对麦芒,坐在一起就吵,势同水火,有好几次魏延吵到上火,竟拿着刀在杨仪年前比划,吓得杨仪直哭,可能二人矛盾多深。

然后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行军五丈原的时候败退撤军时候安排的却是魏延断后,一般行军撤退断后的肯定是领导者最信任的人,不然你这边刚撤退他们也跑了,谁来狙击敌人,谁来给领导创造时机逃跑。但是魏延是一个火爆脾气,本就跟杨仪不对付,诸葛亮死后他知道自己要被杨仪领导,还要帮杨断后,魏延怎么可能会服气,心有不甘冲动之下率兵截住了后撤队伍,焚烧栈道和杨仪打了起来,被杨仪以谋反罪名上奏朝廷,派马岱追杀斩首。

那么到底魏延的死冤还是不冤,通过前篇的描述,分析不难看出,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很照顾喜欢的。北伐的时候魏延是二把手,因为本身的原因最后杨仪成了领导,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现在让他断后为自己的对手断后心有不甘作出冲动的事也在清理之中,但是行军打仗不是儿戏。不仅不服从安排,还与自己人打起来,导致后来许多魏延的兵反水,接受调查时都是帮杨反魏。一代大将死已矣,不怨杨来只怪己。所以小编认为魏延的死可以归结为作死。




西楚苏说


对于魏延之死,直接原因就是其本人和杨仪的长期不和,根本原因还是魏延自己高傲的性格使然,得罪当时蜀汉朝中很多同僚。与诸葛亮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诸葛亮心胸小。

诸葛亮死后,将权力交给了杨仪。而杨仪和魏延之间有着非常深的恩怨。所以这也使得最后魏延被杀。魏延是一个非常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勇猛过人。诸葛亮死后没有任何人能够压制住魏延,使得魏延的野心越来越膨胀,变得目中无人,再加上和其他大臣之间的矛盾,所以为了解决掉魏延这样一个心腹大患,才会选择杀死魏延。

魏延被杀,我们可以看到蜀汉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诸葛亮在时,还能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使得各派系的矛盾不是多少的突出。可当诸葛亮一死,这些矛盾就非常突出 ,他的继任者杨仪没有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各派系的斗争更加剧烈,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蜀汉集团的实力也逐渐的被削弱,无力对抗曹魏战争。


岳剑


《三国演义》成书于后世,拥有上帝视角的罗灌水知道历史上魏延的结局,故而一开始就把魏延设定为“反派”。于是就有了魏延反骨,魏延背主,魏延破坏诸葛亮七星续命等等一系列“标准反派”操作。

看小说的说《三国演义》里的魏延被诸葛亮干掉了,没问题。

看历史的说历史上的魏延之死是自作孽不可活,也没问题。

有问题的是:有心人把这二者故意搅合在一起,偷换概念,炒作话题,欺骗路人。于是传着传着就有了“历史上魏延是被诸葛亮害死的”这一惊世骇俗的论调,还吸引到一群无脑附庸。

那么上面的【有心人】指的是谁呢?

明知真相却故意栽赃带节奏的:诸葛亮黑/无脑武将吹。



漫漫史话


诸葛亮死前设计安排杀魏延并非心胸狭小,因为诸葛亮在世魏延惧怕七分。诸葛亮去逝武功高强的魏延无人能征服,又是头生反骨,身怀异心的重大嫌疑人,如不设谋除之,必有大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