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爛泥扶不上牆,那麼真實歷史上胤礽是個什麼樣的人?

宋安之


聖祖是位學識淵博之人,對於自己未來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從小太子胤礽就被聖祖訓諭成優秀的預備儲君培養,幼年時就親自教他四書五經。六歲時,聖祖令名儒張英、李光地為胤礽之師,並令熊賜履授以理學諸書,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特召江寧巡撫、著名理學家湯斌以禮部尚書之位為詹事府詹事,直隸大名府兵備道耿介為少詹事,胤礽能熟練使用滿語、蒙古語、漢語官話三種語言,馬術出眾,能左右開弓,儒家基本經典亦能粗通,並且時常聽聞聖祖宣講治國之道。 在“太子名分”的情況下,其漸漸被其他皇子孤立,也成為胤礽以後種種行為的出發點。

胤礽14歲時,開始了與皇長子胤禔的高壓關係。胤禔號稱武力強壯,而胤礽在文學方面有些成果。形成習慣後,胤礽在每方面都要與胤禔交手與比較。到了20歲左右,因為“太子名分”的關係,成年皇子裡幾乎都不與胤礽往來;事實上,其他成年皇子已在背後,不斷髮動挑戰胤礽儲君地位的行動。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聖祖親征噶爾丹,在烏蘭布通之戰前夕,駐古魯富爾堅嘉渾噶山,聖祖患疾,召太子及皇三子胤祉至行宮。太子侍疾無憂色,聖祖傷心,遣太子先返北京,這件事是父子情份產生裂痕的起因。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冊立瓜爾佳氏為太子妃。這時候太子身體健壯,眉清目秀,皇太子已經進入青年時期,聖祖開始在實踐中鍛鍊他,依舊對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厚望。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聖祖再次親征噶爾丹,命令時年二十三歲的太子代行郊祀禮,同時坐鎮京師監國理政,各部院奏章聽從太子指示處理,如發生重要之事,大臣議定後,奏啟太子。六月,戰勝噶爾丹,聖祖回京,太子在諾海河朔親迎,聖祖命太子先還。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聖祖出兵寧夏,仍然命太子留守京師。但是,此時已經有對太子不利的流言傳至聖祖,權力與親情之間的矛盾開始生衝突,自此聖祖對太子的眷愛漸漸產生了變化。

經過一系列的政治對抗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聖祖在巡視塞外返回途中,在布爾哈蘇臺行宮,召諸王、大臣、侍衛,文武官員等齊集行宮前。胤礽被聖祖以“不法祖德、不仁不孝”等罪被廢黜太子身份。並且康熙諭示宣召:“從前索額圖助太子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下獄處死,今胤礽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似此之人豈可付以祖宗弘業。且皇太子胤礽生而克母(嫡後)孝誠仁皇后,此等之人古稱不孝。朕即位以來諸事節儉,身御敝褥足用布襪,胤礽所用一切遠過於朕,伊猶以為不足,恣取國帑、干預政事、必致敗壞我國家、戕賊我萬民而後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為君、其如祖業何”。諭畢,康熙痛哭,眾臣皆叩頭仆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辛巳,又以“雖被鎮魘,已漸痊可”為託詞,復立胤礽為皇太子,妃復為皇太子妃,暫時解決了皇子爭位的難題,但是“父子君臣”之間卻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裂痕。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康熙帝聞奏,胤礽與不正當人士接觸,要不顧一切強行讓康熙內禪,自己即位。聖祖聽說後大怒,速歸京師,並且先譴責時任步軍統領的託合齊、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都統鄂繕、迓圖等,這就是著名的“沈天生案”。又將託合齊以沈天生案中賄罪判絞死(最後死於獄中,銼屍焚之),齊世武等人被判絞死,鄂繕奪官幽禁,迓圖入辛者庫守安親王墓。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聖祖決定再廢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九月三十日,聖祖巡視塞外回北京當天,即向諸皇子宣佈:“皇太子胤礽自復立以來,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業斷不可託付此人。朕已奏聞皇太后,著將胤礽拘執看守。”胤礽廢黜幽禁於紫禁城之鹹安宮。十一月十六日,將廢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康熙亦命令嚴加禁錮幽禁皇長子胤禔於府第內。


晨光百科


歷史上的太子胤礽,凝聚了康熙的半生心血加以培養,被康熙寄予厚望。

康熙的皇太子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生母為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由於胤礽的出生伴隨著赫舍裡皇后的去世,於是康熙將自己對於赫舍裡皇后的愛全部給予了胤礽,同時鑑於整個赫舍裡家族特別是索尼、索額圖等,在康熙除掉鰲拜期間以及之後穩定局勢、鞏固皇權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康熙十四年(1675年),剛滿一歲的胤礽就被康熙皇帝冊立為皇太子。

康熙對於胤礽的成長是極為關注和關心的,甚至自己親自承擔起來幼年胤礽的撫養和教育工作,特別是在胤礽得天花期間,康熙皇帝親自照料長達十多天之久。

為了將太子胤礽培養成為合格的皇帝,康熙對於太子胤礽的培養也是非常看重,他先後給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師,分別是張英、李光地、湯斌、熊賜履,這四個人不僅是當時的飽學之士,更是朝堂之上的能員幹吏,並且皆以勤政清廉著稱。與此同時,康熙每次離開京城出征或者巡視,都會安排太子胤礽監國署理政務,給了太子許多的機會來鍛鍊提升自己。

可以說,康熙為了太子胤礽能夠順利繼承皇位,並且承擔起統治和治理整個國家的重任,是用盡了心思,為此也更是付出了康熙的半生心血。

歷史上的太子胤礽,其糟糕的表現相較於《雍正王朝》中所演繹的太子胤礽,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儘管康熙為了太子胤礽的成長是煞費苦心,更是請來了眾多名師教育太子,然而太子的表現確實越來越差,甚至可以說太子胤礽在“變壞”的道路上是越走越遠。

首先,是太子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奢靡,極度的浪費。

實際上,歷史上的康熙還算是節儉的,除了后妃的數量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排名首位,其他方面康熙過的並不奢侈。然而太子的生活奢靡程度遠超他的父親康熙皇帝,甚至在使用的器皿、鋪蓋、裝飾、餐食等方面,比康熙使用的還要珍貴。

其次,就是太子胤礽非常的貪婪。

這裡的貪婪,就是指貪財和貪物。

身為太子,胤礽的俸祿已經是遠超其他皇子,但是這些錢遠遠不足以滿足胤礽鋪張而又奢靡的生活。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太子胤礽經常性的暗示官員們主動向其行賄,並安排其屬下的人打著自己旗號到各地收受賄賂。

再次,就是太子胤礽對於朝臣和兄弟們的態度是非常的傲慢。

可以說除了三阿哥胤祉,所有的皇子對於太子胤礽都有著極度的不滿,主要原因便是太子經常仗著其尊貴的身份,打壓、排擠、羞辱其他的皇子。

在對待朝臣上,太子也非常傲慢,除了自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凌普以及他的心腹、步軍統領託合齊等人,太子對於其他朝臣也是缺乏最為基本的禮貌和禮節,讓朝臣是怨聲載道。

最後,就是太子胤礽已經變得完全沒有了同情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第一次親征噶爾丹的時候因風寒病倒了,太子胤礽在探望康熙的時候全然沒有傷心之意,甚至還是興高采烈的,這引得了康熙的極大不滿。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在熱河秋闈過程中的意外病逝,太子也沒有表現出悲傷之意,依然我行我素、歌舞昇平,這也最終成為了太子第一次被廢的導火索。

由此可見,太子胤礽的行為和表現確實辜負了康熙對於他的希望和寄託,甚至的確可以用“爛泥扶不上牆”來形容。

康熙給了太子足夠的機會,然而結局再一次令康熙失望,最終康熙兩度廢黜皇太子,徹底拋棄了胤礽。

太子的逐漸“變壞”,讓康熙將目光放在了太子的叔姥爺索額圖身上。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時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額圖趕來照看太子胤礽,索額圖與太子就此朝夕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在此之後,太子的種種惡習逐步的開始暴露了出來。

這些事情的出現讓康熙開始反思對於太子的教育,最終發現索額圖成為太子“變壞”的最大元兇,而此時的索額圖依然同明珠集團不斷的爭鬥,雙方各自擁立的皇太子和皇長子也在此期間產生了激烈的矛盾,黨爭已經逐漸演化為了奪嫡之爭。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對於索額圖已經忍無可忍的康熙皇帝終於動手了。康熙直接將索額圖拿下,並且圈禁在了宗人府,九月,索額圖被活活餓死,結束了一生。

康熙皇帝本想借索額圖的死,給太子胤礽一個提醒,但是面對索額圖的死,太子胤礽反而產生了濃厚的報復情緒,與康熙的關係也開始逐漸惡化。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熱河秋闈過程中,太子胤礽對於皇十八子胤衸的死沒有任何悲傷之意本就引得康熙的極度不滿,更讓康熙感到震怒的是,胤礽竟然在夜晚窺探康熙的營帳,進而導致了康熙第一次廢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然而為了政局的穩定,特別是平息皇子奪嫡造成的不良影響,康熙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了皇太子胤礽,此時的康熙仍然對胤礽抱有希望。

但是胤礽的表現最終還是讓康熙由徹底的失望變為了絕望,太子胤礽非但沒有任何悔改之意,繼續我行我素,甚至就此開始廣結黨羽,發展自己的勢力,最終爆發了“託合齊會飲案”。

太子胤礽也因為此事為康熙第二次廢黜,也是被徹底的廢黜了皇太子的位置,進而被圈禁終身,最終於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


雍親王府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當時剛滿週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皇太子,康熙對胤礽十分的疼愛,而且也對他寄予很高的厚望,從小對他就用心栽培。當然胤礽也沒有辜負康熙對他的期望,聰明好學、文武雙全。據史料記載,胤礽年少時並不昏庸,他是康熙帝手把手教大的,11歲能通滿漢蒙三語,少年時也是文武雙全,在阿哥中也是傑出的。不要只是看電視就得出他昏庸的結論。在這胤礽剛剛懂事的時候,這就開始親自傳授功課,這還不算招攬一大批的大儒當老師。這學問也教,做人處事也教。加上這胤礽也聰明,沒多久這滿文漢文玩的溜溜的,而且那拉大弓放大箭的本事也不錯。

轉臉康熙一瞅,人還長的不錯,待人接物和善還彬彬有禮,康熙高興,這就常常的把這娃帶在身邊,傳授帝王之術。

咱說了天下當爹的他都一個德性,愛孩子那是真真的愛。就因為這個愛字,康熙可就犯了錯,這錯可就直接導致了這胤礽的跋扈和冷血。

咋錯了呢?俺給大傢伙說道說道這事。

話說這康熙打開頭先給胤礽選老師,先選了三位,一曰湯斌,二曰耿介,三曰達哈塔。

開頭這三人挺高興,畢竟是太子的師傅,也就是以後皇帝的師傅,您這叫康莊大道平步青雲啊。

可這三人沒想到的是,他們上崗第一天,康熙為了給胤礽傳授帝王之道,這就當著胤礽的面給這三人來了一個下馬威。

說是你們三既然要當太子的老師,那麼讓俺這當爹的烤烤你們(這是真真的烤啊,整個就是燒烤)。

考就考吧,但這康熙也不知道是要顯擺嘚瑟自己的學問,還是要給這三難堪,除了那達哈塔出的題正常一點(畢竟都是滿人留了點面子),另外倆漢人勁挑些冷門生僻的詩詞典故來考。

好傢伙倆人都答不上來,這還當老師呢?丟人!這倆老師大臉蛋子被打的啪啪響。

這那是考驗啊,這叫立威。明著暗著告訴胤礽,這幫子傢伙雖然掛這老師的頭銜,其實也就是給他們爺倆提供服務的服務人員,說道底這都是皇家的奴才,不用給他們面子。

得,這前頭咱不就說了嗎,這胤礽聰明著呢?他根本就不把這些個老師放在眼裡,回頭就給這些個老師立規矩,每天上課的時候,這老師先要先蹲在案頭下邊給學生跪下磕頭,三拜九叩的,美其名曰這叫行君臣之禮。

上課的時候,您這老師要開口說話傳授知識。

“哎!等會!先趴下,跪地上!這叫嘛?這叫回奏?說吧!”胤礽指著老師的鼻子說。

得,老師跪地上講課。

講完了,您這太子要背,是吧!

“爺們背文章,那有你站的分?坐著更不行了?這天下你還能比太子大?接著跪!”

得,胤礽搖頭晃腦的背書,當老師的還的跪著。當胤礽把書背好了,您這老師才能爬起來。

這叫嘛?這叫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不是!

好吧!就這麼折騰下來,那個老師能受得了,這可都是一把年紀的主。你就瞅吧,課堂上胤礽穿著得體,雖然是大夏天,那是有模有樣的。回頭瞅那些個老師,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

康熙瞅著自己的大小子那叫個開心,把老師們當做反襯大加讚賞胤礽,把個胤礽開心的不要不要的,其結果就是變本加厲的對待這三大腦殼的老師。

得,第三天大早上的,那叫耿介的老頭突然就昏倒了,摔地上迷糊了。這事報給康熙,康熙大罵老師。

“俺把太子託付給你們,你們這是幹啥,那麼大個人不知道啥時候坐,啥時候站啊!秀逗了吧!朝堂上俺瞅著那些個大臣年紀大了都賞個坐,你咋不和俺說?”

得,一傢伙就把太子給撇的乾乾淨淨,罪過全是這三人的。

接著他又補了一句:“太子還小,沒俺的話,他能自己個做主嗎?”

這耿介實在是熬不住了,這就說自己生病了,要退休,就為這事有人彈劾他撒謊生病,但最後康熙沒拿他怎麼樣,到是準了他的摺子。

這好來胤礽的老師那是換了一波又一波,沒人能撐多久。

這其中最倒黴的就是一個叫徐元夢的滿人,這人本來是個讀書人,可按照康熙的理解只要是滿人,他就必須會騎射。

得,這徐元夢連弓都拉不開,康熙怒了,當著一堆皇子罵,徐元夢就不該是個旗人。這徐元夢脖子也硬,當時就回敬了兩句。

康熙更加的憤怒了,當時就叫人把這貨按地上打,那打的血刺啦胡的,這還不算康熙直接把這貨的家給抄了,就抄出五百兩銀子,還要發配徐元夢的父母到寧古塔去玩。

這徐元夢一下子就哭了,跪到地上乞求康熙原諒。這事到了晚上的時候,康熙感覺他這事做的有點過了,回頭把白天給徐元夢的處罰免了,父母也不用去寧古塔了,但第二天必須給太子上課。

好吧,他這事是當著太子和皇子的面發生的,所以皇子們也不把這貨放在眼裡,時不時的欺負欺負徐元夢那是常有的事,這徐元夢哭的心思都有,太子胤礽根本就不把這事當回事。

不過後來這徐元夢抓住外放的機會就離開了京城,一傢伙就活到了乾隆年間,這歲數達到了八十六,就這歲數,那年月也是少有的。

大傢伙瞅瞅,就這麼教育,能教育出個仁愛的皇帝?快拉到吧,跋扈和冷血就是他的代名詞,這就是一個被寵壞的娃。

後來康熙懟噶爾丹的時候病重,來瞅康熙的胤礽看到康熙的模樣,不愁反而高興。

這一傢伙就讓康熙感覺這大小子算是白養活了。

當年皇十八子重病,這胤礽一點反應都沒有。為這事康熙還罵了胤礽:“他是你弟弟,不是奴才!”

胤礽倒好,不道歉還頂嘴,康熙直接就怒了,但得忍著,畢竟是自己手把手教出來的兒子。結果沒多久這胤礽大晚上不睡覺偷偷的瞅康熙的行宮,這行為一下子就讓康熙警覺起來,這傢伙不會是要殺他吧,於是轉過臉來,一腳就把胤礽從太子的位置上給踹了下來。

可太子的位子一空,一幫子兒子就發瘋了,紛紛的挑起戰旗向著太子的位置發起了衝鋒。

這傢伙把個康熙嚇壞了,所以沒得法子把這胤礽又提出來當擋箭牌。

可這胤礽還不好好表現,比以前更加的跋扈,更加的變本加厲。

沒得法子這擋箭牌使喚多了,對康熙的威脅更大,得,又把這胤礽給踢出了局,一傢伙就幽禁起來了,徹徹底底的被康熙拋棄了,到死都沒有剪除這禁閉。

  等到胤礽長大以後,做了許多讓康熙很生氣的事情,康熙確實很疼胤礽,但是一直任由他這樣下去註定沒有好結果,最後康熙下詔廢除胤礽太子之位。

  胤礽被廢除太子三年後,康熙的氣也消了,此時太子之位一直空著,而宮中的皇子們因此也不安分。康熙考慮了許久,最後還是決定恢復立胤礽為太子。這一次胤礽在朝中結成太子黨派,徹底惹怒了康熙,因此康熙第二次下令廢除太子,最後胤礽死在囚禁所裡。











愛尚劇樂部成哥


我們在看《雍正王朝》的時候,有看到看到這樣一個情節:康熙廢儲。裡面的胤礽是一個“爛泥巴扶不上牆”的太子,那麼真實的歷史上,胤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他真的像電視劇中演繹的那樣不堪嗎?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不到兩歲康熙就把他立為了太子,可見康熙對這個兒子有多疼愛。

康熙也是手把手的去用心栽培他,希望他能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所以對他也寄予了很高的厚望。

他們父子倆在早期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胤礽的表現也很讓康熙滿意,史書有記載:說他天資聰明,熟讀四書五經。(太子胤礽與鄭春華)

而康熙對他的評價是:胤礽儀表、學問、才技,俱有可觀。而行事乖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看康熙的這段評價,對胤礽各方面的表現也算是挺滿意,就是對他的品行有點不滿,所以給了他一個差評。所以歷史上的胤礽,其實並沒有電視上那樣的不堪。

電視劇裡的胤礽被描述的太糟糕了,貪財好色,極度沒有政治頭腦,這些都太誇大了。畢竟作為在宮裡長大的孩子,自幼失去了母親的疼愛,父親又是一個有道明君,怎麼可能行事會如此荒唐?

不過康熙太早立他為太子,把他置於權利的漩渦之中:上有康熙的期望,下有覬覦他太子之位的兄弟,中間還有一群大臣們都對他阿諛奉承、吹捧他。(《雍正王朝》康熙帝)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想想也是挺可憐的,所以康熙真是害了小小年紀的他啊。 康熙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而子胤礽可是前後當了36之久的儲君,皇帝與儲君=兩個權力中心=矛盾組合。

康熙在後面也越來越不信任他,兩個人的間隙也越來越深,再加上胤礽的品德確實不佳,這也是康熙廢除他的根本原因。


搞史人


《雍正王朝》是小說改編的而已啦,主角是雍正,肯定要突出雍正貶低其他人的啦。

事實上,太子沒那麼差勁,相反這個太子很厲害。康熙的政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功勞。

雍正在奪嫡中也沒有那麼高調突出。雍正一直都是以“清心寡慾”“與世無爭”的形象出現在康熙面前的,偶爾還是種田當農夫,根本沒有過多參與這些鬥爭。

八阿哥也沒有那麼強,八阿哥早早就被康熙否定了,根本沒有實力奪嫡。雍正一登基,八阿哥就徹底失敗了,根本沒有任何實力跟雍正對抗,是雍正在害他。

年羹堯也不是什麼忘恩負義之人,不過是功勞大點,被雍正找理由殺了而已。

一切都是為了美化雍正而醜化其他人。



木府木初


在《雍正王朝》中,為了突出胤禛的個人能力,過於“醜化“了胤礽。一代英主康熙精心培養四十餘年的接班人。如果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僅是對胤礽的輕視,也是對康熙的侮辱。綜合各方面因素的考量。胤礽都是合格的太子。唯一錯誤就是康熙太長壽。


清史對胤礽的描寫已經淡化。而朝鮮實錄對胤礽的記錄卻依然存在,而且評價頗高。應該說,早年的康熙對胤礽十分愛護。精心栽培,康熙自己沒有享受過父愛。所以給予胤礽極大的感情。可謂是父愛滿滿,也是個人的情感寄託。而在康熙的栽培下。胤礽也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水平和能力,朝鮮使臣在給朝鮮國王的報告裡,對於胤礽有極高的讚譽。而胤礽後來的變“壞“也是康熙給慣出來的。


自古焉有四十年太子乎?無論胤礽是否說過這句話。但這絕對是胤礽內心深處的真實寫照。換成誰,都得“瘋“。誰也等不起。老爹啊,你太能活了。康熙一廢太子,出現“九子奪嫡”這樣的局面絕不是康熙帝所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不得不復立太子胤礽(權宜之計)當出現廢黜太子這樣的重大政冶事件時,即意味著康熙帝一生政冶佈局的徹底失敗。

胤礽一歲被立為太子,36歲被廢。原因就是胤礽等不急了,就算他等得,他麾下那些利益集團也等不得。胤礽再低調,再內斂,也必將聚集一些朝臣宗室。不結黨也得結了。畢竟還有數十個弟弟虎視眈眈。而皇權和儲君的地位是天然矛盾的。太子過於精明會被認為是覬覦皇帝之位。而過於平庸則被認為是沒有能力。左右為難。胤礽大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逼瘋的,“帳殿夜警“不過是康熙的一個藉口。



而胤礽被廢而復立,也就徹底破罐子破摔。父子相疑就是常態了,但康熙對胤礽還是很有感情的,只是圈禁而已。臨終時大概也應該有話告訴雍正,不得加害胤礽,所以胤礽得以善終。康熙最終也對這個兒子徹底地失望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康熙所立的太子胤礽,終究沒能繼承大統,被兩廢兩立後圈禁,在電視劇中的胤礽看上去是那麼的蠢鈍不堪,典型的爛泥扶不上牆,那麼正史中的胤礽果真如此?其實是天大的冤枉,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不一樣的太子胤礽。

首先,為人恭順孝敬。

他的母后是赫舍里氏,胤礽出生時難產導致於兩個時辰後去世,終年21歲,康熙帝與皇后感情甚篤,次年胤礽就被冊立為太子,康熙屢次外出,皆不忘問候留在宮中的愛子胤礽,康熙帝:爾如此孝順父親,諸事掛念在心,朕亦祝爾長壽無疆,子孫同爾一樣孝順,亦如此恭敬爾。爾諸事稔知恭敬,故寫信寄之。這個是康熙寫信給胤礽時,附帶的祝福話語,這是從康熙的信中體現出來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傳言,其可信度應該來說還是比較高的,據查史料康熙40歲時突患瘧疾,外國傳教士建議使用西藥,胤礽非常焦急,在多次試用後,胤礽這才放心地將藥推薦給康熙,可見胤礽還是比較尊敬他的父皇康熙帝的。

其次,學業上刻苦專研。

在滿清入主中原,成為天下的共主之時,滿人就把學習漢人的禮儀與教化,沿襲到八旗子弟之中去,皇室成員自然也不例外,太子胤礽更是受到了康熙的特別關照,在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為胤礽讀書還特地修繕了文華殿,三年後諸臣上奏康熙帝,太子的《四書》、《書經》已經全部讀完,並且深通義旨,為此康熙帝還特地為胤礽準備了“畢業典禮”。康熙帝: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嫗愛惜,皇太子自幼讀書,深明大義,必然謹慎。上則祖廟社稷之福,下則臣民之造化也。朕不勝喜悅。又是康熙對他的評價?還有其他例證嗎?有!

在行宮御前,几案周環,皆列圖書。上或翻閱書史,或書大小字,或著文及作詩賦,常至夜分,為時甚久。皇太子在傍讀書,未嘗先寢。於時日已正中,甚暑。皇太子不揮扇,不解衣冠,端坐無惰容。――《康熙起居注》

最後,理政的才能。

胤礽不是太子嗎?理政的才能證明看出來?從他監國看出來!數次監國聽政,多少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對清朝極盛時期的來臨,胤礽功不可沒。在監國期間,太子心思縝密,無論事情大與小他皆一一詳詢,直到康熙滿意為止。《康熙帝親征準噶爾期間給皇太子胤礽上諭選》中: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這個只是康熙在親征期間的胤礽的表現,其實在監國期間,朝中大臣對太子的監國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當然不排除有一部分是奉承之言,但是至少有一定比例的官員,還是認可太子的監國期間的表現,要不然也不會在《清實錄》中有著:留皇太子辦理朝事,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的評價。


農夫說歷史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心胸狹窄,昏招百出的太子胤礽,當胤礽被廢的時候很多人甚至覺得大快人心,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胤礽又是怎麼樣的存在呢?

可以肯定的是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在康熙之後對於胤礽的評價很難站在完全客觀的角度。

出身高貴,隱現帝王之象

胤礽的母親是康熙原配,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孃家更是滿清的開國功勳,在生育胤礽的時候赫舍里氏因難產而死,出於對皇后的深切感情以及對嫡子的期盼,胤礽剛滿一歲康熙便為其舉行了冊封大典。

幼時的胤礽也有不凡表現,據記載胤礽曾出過天花,這在當時幾乎是不治之症,但是胤礽奇蹟般的痊癒,這點和幼時的康熙頗為相似,胤礽也隱有帝王之象。

自幼接受帝王教育,胤礽絕非泛泛之輩

胤礽自幼頗受恩寵,由於早定儲君之名所以胤礽自幼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成為帝王,據記載胤礽十歲出頭便能熟讀四書五經,太子的師傅也都是飽學鴻儒之士,胤礽也不負期望,少年時節就才能出眾,書法、字畫、騎射皆精。

太子被廢的真實原因

胤礽做了近四十年的太子,儲君和坐朝之君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激化,胤礽的結局在歷史上已經有前車之鑑,漢武帝太子劉據當了三十多年太子,最終還是被構陷而死,胤礽和劉據有著很多的相似處。

在父親的陰影下胤礽的一點小錯誤就會被無限放大,同時胤礽也成為了兄弟們奪嫡路上的障礙,成為眾矢之的,更關鍵的是康熙心中胤礽一定會盼著自己早日升天,自己好繼承皇位,康熙曾嚴厲斥責太子“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所以在我看來歷史上真實的胤礽絕非泛泛之輩,雍正登基後胤礽曾上書雍正以表忠心,併為自己的後代及家人換來了平安富貴,起碼是雍正一朝的安寧,所以說自幼接受帝王教育的胤礽在我看來絕不可能是那種心胸狹隘、昏招迭出的蠢人。


一點點歷史


歷史上的胤礽並非是爛泥扶不上牆,恰恰相反,他是具備治國理政之才能的,只是人品不行而已。他沒能處理好與康熙、諸兄弟及朝臣之間的關係,反而大舉拉幫結派,導致他被康熙兩度廢立,直至政治生命的完結。

影視劇中將胤礽刻畫成一個懦弱、無腦的形象,當然這是為了突出主角胤禛的精明與才幹。而真正歷史中的胤礽並非如此,他不到兩歲就被康熙立為太子,之後一直以太子身份接受教育及處理人際關係與部分政事。

胤礽還是很有才能的,不到十歲就跟隨康熙四出巡幸,學習處理政事。康熙本身也有意培養他的威信,專門給他制定了儲君的特有制度。其中體現太子威嚴的著裝、禮儀及用品與皇帝相差無幾。

國家三大節中的元旦、冬至以及太子的千秋節,百官都要給康熙進表、朝賀之後,到太子住所進行同樣的儀式,要行二跪六叩首禮。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都是胤礽留守京城處理政事,當時的表現很令康熙滿意。

如果胤礽此時能夠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他與康熙、諸兄弟及朝臣的關係,那他的順利登基是沒有大的問題的,但胤礽卻是沿著相反的方向在前行。胤礽雖然年輕,但他做太子的時間卻很長,周圍難免會有小勢力。

將胤礽推向不歸路的首先是他的叔外公索額圖,此人是胤礽生母孝成皇后的親叔父,是康熙前期的重臣。他處心積慮的提高胤礽的太子地位,為使胤礽早日登基,竟讓意欲推翻康熙,當時康熙為保護太子,只懲治了少數人。

三十年康熙征討噶爾丹回到京師附近,下令處死私自在太子處行走的內廷人員。四十二年以索額圖議論國事為由,將其囚禁致死。太子黨人的活動,勢必將胤礽推到與康熙對立的位置。你也可以理解成為他“無腦”。

除此之外,胤礽本人的人品還是有些問題的,他貪婪貨財,性情暴躁,令康熙感到十分失望。結黨之後,讓胤礽的缺點完全暴露。康熙認為太子應有三個條件:一是要忠於父皇,二是要為人仁義,三是要孝友為懷。

胤礽目前顯然與此標準相去甚遠,康熙擔心胤礽當政會出現“敗壞我國家”的惡果,父子感情日漸疏遠。康熙四十七年發生的一件事情促使康熙作出廢黜太子的決定,而且是迅速付諸行動。

當時康熙帶著胤礽、胤褆及幾位小皇子在返京途中,皇十八子胤衸患重病,胤礽是毫無關心,康熙為此責備他,他不以為然,反而態度惡劣。此後,胤礽經常夜間在康熙帳篷周圍窺測康熙的行動,這讓康熙十分不安。

於是,康熙決定立即將胤礽鎖禁起來。回到京城後,正式宣佈廢黜胤礽。胤礽事出,康熙命胤禩署理內務府,可見康熙對他的信任。胤禩的結黨活動很快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他明令禁止諸子結黨謀求儲位。

後來胤褆對胤礽搞厭勝之事,讓康熙以為胤礽是受人巫術致病,而發瘋暴戾,宣佈將視其病情變化再做安排。大臣中出現不斷站隊的現象,康熙在懲治馬齊,譴責佟國維的同時,決定啟用胤礽,四十八年復立其為太子。

胤礽再立,並非是他的才能打動康熙,而是康熙明確反對結黨謀位的體現。胤礽並不是康熙的理想太子,再次冊立他,只是用他填補儲位的空缺,以扼制諸皇子結黨謀位,因此胤礽的地位很不牢固。

胤礽也已意識到這種危機,他暗中結黨,希望早登大寶。他常對人發牢騷說,自古以來,哪有四十年的太子,覬覦之心溢於言表。康熙察覺之後,職責胤礽無恥之極,與惡劣小人結黨。最終將胤礽廢除圈禁。

由此可見,胤礽在當太子初期,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周圍黨羽的聚集,讓胤礽逐漸失去自我,為了皇位而迷失心智。他的人品是有很大問題的,腦袋並不愚昧,反而是太過聰明而誤了卿卿性命。


野史也是史


《雍正王朝》對廢太子胤礽做了一定的醜化,真實歷史中的胤礽沒有那麼不堪,但確實存在不少問題。

作為嫡長子(長子早夭,其實他是嫡次子),康熙對他是十分喜愛的,為此不惜打破滿人不立儲君的傳統,把年僅兩歲的他立為太子,並昭告天下。

康熙十七年,胤礽出了一次天花,愛子心切的康熙不理朝政,親自陪侍左右,直到痊癒。

可以說,早年父子的感情是十分融洽的。

胤礽的表現也不錯,史書記載他天資聰明,熟讀四書五經。年長些,康熙出巡,他坐鎮京師處理政務,十分得體,康熙也是十分滿意。

他給太子的硃批說:“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盡孝以事父,凡事皆誠懇敦切,朕亦願爾年齡遐遠,子孫亦若爾之如此盡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爾諸事謹慎,故書此以寄。

父子關係的轉折點在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下旨,處死了太子膳房人花喇、哈哈珠子德住、茶房人雅頭等人。可見雙方已經產生裂痕,康熙用這種方式來對太子發出警告。

雙方正式決裂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巡幸塞外,大阿哥帶頭髮難,把太子的很多行為向康熙稟奏,其實許多事情子虛烏有,但康熙卻深信不疑,他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在其期間,另外發生的兩件事情,加劇了父子關係的矛盾。

一件事情就是康熙十分寵愛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老來得子的康熙對這個兒子十分喜歡,而作為儲君的太子卻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讓他十分心寒。

第二件事情就是心虛的太子夜晚到康熙帳篷外偷聽被發現,康熙認為太子有謀逆嫌疑。

平心而論,這幾件事情都是人之常情,太子監國,不可避免的要分走皇帝部分權威,但權力自帶的自私屬性決定了縱然是親生兒子,也不能染指半點,父子之間矛盾的爆發就不奇怪了。

至於後兩件事情,也不能怪太子,康熙四十七年,太子已經三十四歲,和一個七歲的同父異母弟弟有什麼感情,縱然悲傷,不過是礙於父親喜好,故作姿態罷了,但康熙卻把這種姿態看的很重。也只能說是太子監國日久,過於傲慢,全然忘記了自己還是儲君。

至於帳篷外偷聽,就連《雍正王朝》的作者二月河也覺得這事不夠大,索性編造成太子與康熙妃子偷情,大大加重了太子的罪惡。

當年,康熙廢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但僅僅過了不足一年,康熙就後悔了。

廢掉一個覬覦皇位的太子,迎來了一群野心勃勃的阿哥,大阿哥和八阿哥為了爭奪大位,爭的頭破血流,尤其是八阿哥,擁躉眾多,比之太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此期間,康熙屢屢夢見孝莊皇后和赫舍裡皇后,疑神疑鬼心生疑竇,於是自打耳光,又復立太子。

但大悲大喜的太子心理上已經趨於崩潰,他先是一反常態,行為瘋癲,復立後又處心積慮計劃逼父親退位,一勞永逸。

無可奈何的康熙在五十一年再次廢掉了太子。

《雍正王朝》對這段歷史的交代總體偏差不大,只在部分情節做了誇張,並加入了很多演義情節,增強了故事性。

胤礽的悲劇可以看做是極權社會儲君命運的一個縮影。作為在位時間最長的太子之一,他沒有能力處理好自身權責與皇帝權威之間的關係,而身邊的人也沒有給他良好的建議,以至於他一錯再錯,最終失去了康熙的信任。這點倒是與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有幾分類似。

而清朝對皇子的培養制度也對胤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漢人王朝雖然有立儲君的傳統,但儲君一旦確立,其他皇子便很少有機會參與到政事中來,從根本上斷絕他們爭位的野心(此處不絕對),但滿人卻推崇兄弟同心(這可能是源於關外時期家族制的做法),看似合理,實則給了其他皇子奪位的機會。

上有多疑的皇帝, 下有野心勃勃挖牆腳的一幫兄弟,儲君的位子實在不好做,稍微行差踏錯,便是萬丈深淵。

康熙和後來的皇帝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雍正以後不再立儲,雍正更是創造性的發明了秘密立儲這一看似古怪實則有效的方式。避免了類似問題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