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一分钱能买什么?超乎现在人的想象,居安思危

一分钱,50年前后分二个版本。

一是原版:1953年一分钱纸币,罗马数字后有阿拉伯数字的。称之为“长号码”。

二是八十年代再版:发行量大。只有罗马数字,二罗马或三罗马。没有阿拉伯数字的。称之为“无号码”。

50年前,一分钱能买什么?超乎现在人的想象,居安思危

60年代的国家粮票(全国通用:5市近)

一分钱能买到或三个糖豆,或一块地瓜糖,或一支原木铅笔,或一盒小火柴,或两张信纸,或一个信封,或一米头绳,或三根皮筋……一分钱的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分钱的精神,这就是当年值得人们怀念的道德教育。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当年曾风靡全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儿童几乎没有不会唱这首歌的。

50年前,一分钱能买什么?超乎现在人的想象,居安思危

70年代的小人书

其实,单就市场价值而言,如今一分钱的币值确实无法与当年相比。你看今日市场上的各类商品价格,很少有角、分的零头,就是集市上买卖农副产品的,也大都是以元为结算单位,分钱乃至毛钱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商品价格却大都是以分为结算单位,在集市上买卖农副产品的,更是分分计较。那时候商品买卖常用四舍五入法,因为有些小商品的价格时常出现厘的计算单位。

或许有人会问当年的一分钱能买到什么东西,在老人的记忆里,一分钱能买到或三个糖豆,或一块地瓜糖,或一支原木铅笔,或一盒小火柴,或两张信纸,或一个信封,或一米头绳,或三根皮筋……记得不全,当年的一分钱或许还能买到其他一些“针头线脑”。

当年有人家住在小清河边,在老人的记忆里,每逢夏日西瓜上市时,用一分钱就能买到一个摔裂了的大西瓜。如今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多硬币少,当年正好相反,是硬币多纸币少,因为硬币是分钱,纸币是毛钱,买卖商品没有毛钱可以,没有分钱绝对不行。那时候很多孩子都有攒钱的习惯,他们把平常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零花钱存放到储钱罐里,家庭生活相对富裕的孩子每年能攒个十块八块的,而家庭生活相对困难的孩子每年也就能攒个三毛五毛的。

50年前,一分钱能买什么?超乎现在人的想象,居安思危

21世纪:翻天覆地

“80前”的大多数人,都见证我国“粮票时代”的落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老百姓餐桌上的菜肴越来越丰富,从吃不上、吃不饱,到吃得好、吃健康,饮食结构的变迁可谓是翻天覆地。

虽然“粮票时代”已经过去,但这份记忆还将继续留存下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在感恩时代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父辈曾经经历过的物质贫乏的日子。尤其对于粮食这种不可缺少的物资,更要节约、珍惜,造福下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