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杀关羽后,为何力劝曹操称帝?曹操为何又不上套?

刘秉福


三国鼎立,实际就是一个动态的实力相对平衡。这实力牵扯到彼此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的消长,也体现在外交的正确决策。孙权杀关羽后,力劝曹操称帝,曹操又不上套是他们双方根据自己对内实际需要和对外战略需要的外交决策博弈,都是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为现实考量的。

一、孙权杀关羽,劝曹操称帝的决策考量

1、孙权杀关羽的结果

公元219年10月,孙权和曹操联合围剿关羽,关羽兵败败走麦城,后被孙权俘虏并杀害。荆州被夺和关羽被杀都是刘备集团难以下咽的苦痛,孙刘联盟必然破裂,吴国必然遭到刘备的报复打击,孙权心知肚明。其实孙权也不想杀关羽,但关羽太过冷峻孤傲,对其大肆侮辱令他难以忍受,另外他也想到了刘备集团也有明白联盟对彼此有多重要的明白人,至少诸葛亮会有正确的决策。所以杀了关羽很后悔,赶紧派人到蜀国修好解释,遭到刘备坚辞。孙刘两家一场战事难免。但是三国鼎立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曹操实力分别强于孙权和刘备,孙权和刘备任何一家和曹操联盟,第三家都必然灭亡,曹操也会回过头来收拾另外一家弱方。所以,只有孙刘的稳固联盟对付曹魏才是维持鼎立平衡的前提。孙权非常清楚,但自己短视酿下的大错,必须要补救,所以他向曹操示好。


2、孙权杀关羽后果的应对

关羽北伐襄樊前期给曹操集团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曹操对关羽可以说是又爱,又怕,又恨。于是孙权一面内部加紧备战,一面派使者带着关羽的头颅和自己的亲笔书信出使魏国面见曹操。一是把关羽的头颅献给曹操,二是表示极力拥护曹操称帝。这种决策就是修好曹魏,全力备战刘备,寄希望于自己与刘备交战时曹操不会趁虚攻击自己。

二、曹操不上套的决策考量

1、曹操对孙权、刘备外交问题的处理

(1)对孙权的态度。《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操观毕(孙权书信)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曹操心里非常明白把关羽头颅送给他是嫁祸给他,劝他称帝就是让他当第二个袁术,迅速的覆灭。这两招非常厉害,所以笑骂孙权把他放在火上烤。也给孙权明确的拒绝态度。


(2)对刘备的态度。虽然曹操对关羽又爱、又怕、又恨,但为了示好刘备,依然对关羽这个汉寿亭侯给予厚葬,以安刘备和天下,非常得体。


2、曹操内部政治的实际需要的决策

(1)曹操不称帝实际上是内政的需要。曹操被世人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一生历尽无数次的征战杀伐,最终达到权力的巅峰,完全有能力和条件称帝,为什么不称帝呢?一是外部还有两个强劲的对手(孙刘),一旦称帝,就会假人以口舌,遭到攻击。袁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也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袁术的过程,深知其中利害;二是自己出身寒门宦室,虽然广纳贤才,唯才是用,得到拥护。但汉末政治实力真正操控在士族集团手中,自己总还是强权于外,并没有真正威服士族集团,再加上周边外族的压力;三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非常强大的政治遗产,自己从丞相到魏王,权势炙手可热。即使有称帝之心,孙权劝上也非称帝之时。四、曹操还自比周公,想获得清誉,即便不是真实想法也是现实需要。因为曹操是一个寒门出身的超现实主义者。

(2)曹操外交上的考量。一是乐见孙刘鹬蚌相争,自己安得其利,所以一边厚葬关羽,一边坚拒孙权。二是自己受到重创好趁机休息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也好趁机安定自己的周边。


综上所述,孙权劝曹操称帝和曹操坚决不上套,不能仅仅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要看到表象背后的实质。两者都是根据自己实力情况进行内外决策的实际博弈。


晴空远望史


为啥?想祸水东引呗。

本来吴蜀是联盟,虽说各有算盘,但大致目标是一致的。

夺回荆州,杀掉关羽,吴蜀联盟宣告破灭。

刘备不仅失却兄弟、手足、骨干,更失却荆州重地,此仇不报,枉为君为兄!

孙权见势不妙,立马倒向曹魏,并送去关羽首级,意欲祸水北引。为进一步突出曹操,他上表劝进。

话说三国老弟兄,有哪个是蠢的?

于是曹操礼葬关羽,谢绝劝进,并明示孙权之意:你想把我放火上烤?(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钱多多读文史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雄才大略,刘备仁德宽厚,孙权儒雅聪慧,三国之间演绎了一幕幕历史大剧,三十六计几乎在三国时期都用上了。

公元219年12月,一代武圣关羽被东吴杀害,关羽之死引起了三国的震惊,杀了关羽东吴不是高兴,而是不知所措,关羽被杀,他的大哥刘备肯定不会轻饶东吴,战争随时爆发。于是孙权把关羽的人头送给了曹操,并修书一封,把曹丞相大夸一番,并提议曹操登基称帝,东吴向曹操称臣。



曹操收到这份厚礼后,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东吴的态度,难过的是关羽竟然被杀,曹操是个爱才之人,对关羽也是情有独钟,想当初是如何的想关羽忠于自己,可是关羽还是离开了他。关羽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不然又怎么会在华容道把自己放了,越想越难过,曹操不觉之间竟然老泪纵横。

于是曹操给关羽打造金身,厚葬了关羽,享受了帝王的高规格,曹操这点我是真心的佩服。当手下知道了孙权书信的内容后,也是纷纷请求曹操登基称帝,陈群、桓阶和夏侯惇更是情绪激动,恨不得曹操马上登基。可曹操毕竟是曹操,平静得让众人想不通。曹操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不可说如此忤逆的话‘’。一转身曹操走了,众人面面相觑。



难道曹操真的不想登基做皇帝吗?当然不是。曹操心里跟个明镜似的,孙权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稳住曹操,孙权知道东吴杀了关羽,大祸就要临头了,刘备肯定不会放过东吴,如果刘备来犯,东吴硬着头皮也要迎战,那时假如曹操来个趁虚而入,东吴就要灭亡了。

再者曹操也是个熟悉历史,善于总结的人,董卓的下场还历历在目,废掉汉少帝引来了杀身之祸。袁术称帝时,连袁绍都反对。皇帝的位子虽好,可也不是那么好坐的。何况 如今年岁已高,经不起折腾啦!如此如此,罢罢罢!继续做我的魏王吧,皇帝的位子留给子孙去考虑吧!不得不说,晚年的曹操更加冷静,但也缺少了年轻时的果断,假如他当时登基称帝,也不会有什么阻力。




对于曹操不称帝,我认为还有其他原因,这些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当时魏国并没有统一,蜀汉和东吴的存在,让雄才大略的曹操感到很遗憾,这样称帝并不圆满。

2、孙权的心思他懂,劝他称帝并不是发自内心,东吴也不是真心归顺,孙权只不过是从时局的角度考虑,不得不做做样子,表表心意。

3、如果曹操称帝,必将成为矛盾的焦点,刘备的蜀汉本来就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一旦曹操称帝,刘备从大局出发也会讨伐曹操。

4、曹操厚葬关羽,可以安抚刘备,更能激化蜀汉与东吴的矛盾,曹操坐山看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5、曹操在自己势力有限的时候,虽然‘’挟天子‘’号令诸侯,但一直表达自己没有取代汉的意图,以此明志,来赢得老百姓的认可。

6、当时曹操权力比汉献帝大得多,皇帝只是个称呼而已,汉献帝对他来说只是个傀儡。所以没有必要冒此风险称帝。

7、曹操自比周文王,他以把未竟的事情交给了他的儿孙们。曹丕没有辜负他,实现了他的愿望。

所以说孙权跟曹操玩脑髓,曹操才不会上当呢。


一本夏


孙权的那点小算盘,别说能算计曹操,就连许昌看城门的人都知道孙权的用心。曹操压根都没有称帝的打算,更何况完全不具备称帝条件。

孙权偷袭了荆州,本意没有想把事情搞大,无非想占点地盘,他也没想到吕蒙那么牛逼,不但占了原来刘备的荆州全境,而且还把蜀汉第一大将关羽给捉了,还一刀给剁了。

剁了关羽,才知道事情闹得有点大,当时三国鼎立,孙权是实力最弱的一方,曹操最为强大,刘备占了刘璋的益州,张鲁的汉中,收留了西凉的马超,实力大增,甚至在孙权偷袭荆州之际还占领了曹魏了上庸等地。

荆州是刘备的根据地,这被孙权给占了,还杀了关二哥,这还得了,刘备一边称帝,一边磨刀,天下都知道卖草鞋的要对孙权动手了。

“遇到事情,不能坐以待毙”——奥特曼

孙权不能等着刘备打上门来,更何况打上门来的不一定只有刘备,一代奸雄曹操肯定会来捡便宜,既然孙、刘联盟撕破了脸,友谊的小船要翻,那就重新找个大树当靠山吧,看来看去,天下只有曹操最为合适,于是孙权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投降。

孙权的投降内容很简单:东吴向曹魏称臣,年年纳贡,接受曹魏封赏,但是江东还是孙权自立、自理,一句话,我给你喊爹,但是我的还是我的,你的我不要,我的你也别抢。

曹操答应了孙权的投降,多一个喊爹的人总比多个仇人好,曹操虽然答应了孙权给他喊爹,但是并没有答应帮孙权来摆平刘备,谁也不傻,就口头上的投降,要我出兵出钱平事儿,不干!

孙权一看曹操不上当,那就上表曹操拥护其称帝,这算盘打得更精,如果曹操称帝,刘备肯定不答应,他原本就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要是听闻曹操敢废汉称帝,这还得了,刘备的仁义之君的名声还要不要了??

曹操称帝,刘备必然北伐,孙权至少能安生几年,荆州不但踏踏实实的吞进肚里,更是可以坐山观虎斗,谁输谁赢多无所谓,最好是两败俱伤,孙权还可以捡个落地桃子。

算盘打得响,曹操不上当。

曹操压根就没有想过称帝这个选项,从骨子里来讲,他只想做个霍光似的权臣,当皇帝完全没有兴趣,更何况在这个时候称帝,孙权的用心谁都清楚,无非就是把刘备的怒火引到曹魏这方来。


沉墨I方之城


根据《三国志 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又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斩关羽,传其首。”

《三国志 吴主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涨,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襄阳)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已功,笺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以上记载说明,孙权上书劝进曹操称帝,当在关羽传首洛阳之前三月,并不是孙权杀关羽后,才劝曹操称帝。而且孙权上书曹操称帝,确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愿意看到关羽势力的壮大,甘愿充当曹操帮手,夹击关羽,以为孙吴争取生存空间。

但曹操不上套之说,倒是史有记载,《三国志 裴松之注 》魏略曰:“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魏王曹操)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是说,曹操接到孙权以天命归曹来劝进他称帝的上书后,不以为然,认为当时时机不到,刘备还在,天下不服他的人还有不少,就是孙权,也不是真心希望他称帝,而是为了收拾关羽的权宜之计。此时称帝,是个捅马蜂窝的勾当,不能做。就像把一个人放在炉火上不移动的炙烤,是活受罪,不死也伤。所以,是曹操自己认为时机不到,不能称帝。所以说,是曹操自己不上套。在《三国演义 七十七回》里,把曹操不上套的功劳,归给司马懿,说是司马懿指出了孙权移杀关羽之祸于曹的阴谋。《三国演义》是小说,为了塑造人物,这样写是合适的,但不是事实。

以上是题目所述的史实大概,欢迎讨论。


二曲人


曹操的政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废天子而自立为帝”。

换言之,他打的旗号一直是拥汉,若想篡汉,须从口号宣传,民意與论,文臣肃清,武将驯服等方面,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方可有所动作。

至于孙权,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称帝的。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忽悠曹操称帝呢?因为他操心不善…想把曹操放到火上烤…

曹操何许人也,怎能上孙权的当?!呵呵一笑,便拆穿了孙权的把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