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倬纬:如何做优秀的老师和家长-拆书《学记》

我正在参加《学记》拆书活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学记》的部分学习内容。《学记》全文只有1229个字,言简意赅,但意义深刻。

它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总结,包含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论述。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关于老师教学方法的内容,我们先看看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器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没有犯错的时候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合适的时机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叫做研讨。这4点,是教学成功的原因。

错误发生了再去禁止,就会产生抗拒而难以克服;错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努力刻苦,也难以成功;施教者不按照教学一定的内容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一个人自己冥思苦想,不与人交流探讨,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忤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6点,就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我们看一下,第一段说了教学成功的4个措施,第二段说了教学失败的6点原因。如果我们能够吸取成功的经验,改正错误的行为,那么,这就是教学的成功秘诀!

总结一下,其实这两段话说明了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教育宜早不宜晚。

第一句话,大学之法,这里的“大学”并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大学,如985、211之类的学校。朱熹老先生把教育分为两个阶段,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15岁以上,为“大学”教育阶段。所以,这里的大学之法,指15岁以后的教育方法。

第一句“禁于未发谓之豫”,我觉得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为本意,就是指问题、错误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进行教育,这样能够避免犯错;否则,当孩子已经犯错了,再去教育,孩子就会抗拒,产生对立情绪,就是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

就是先入为主,及时施教。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就是打下一个良好的受教育基础。小孩子的思想容易受外界环境或者各种思想的影响,一旦接受了某种不良思想,后面再修正就比较难了。在我看来,小孩的教育其实就是行为、习惯方面的修正和培养,小学重在“教事”,就是规范行为,强化习惯;大学教育重在“教理”,就是探究事物之所以然。所以,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重点是不同的。

我们反思一下现在的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都一个样,听课、作业、考试、排名次。小学本身应该培养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结果呢,在小学时候,孩子就认为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初高中这种摧残更是加剧,这大概就是很多初、高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观点,其实就是说的因时施教,因才施教。解释一下就是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第一是正确的时间,就是啥时间干啥事。

比如说,三年级学加减乘除,那就好好学,结果到了六年级加减乘除还不熟练,再回过头来学习,就很难的,因为还得学习六年级的内容。这个时候,哪怕孩子非常辛苦,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精力毕竟有限。这就是:“时过然后学,则勤苦则难成”。

第二是正确的人,这是对老师的要求,就是老师教给孩子的知识,要有体系,也要符合孩子的发展认知规律。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给孩子内容,不能给得太多,太杂,孩子会学而不知所得,也会有选择困难症,没有清晰的学习路径。

比如给不适合学奥数的孩子报奥数班,给一个孩子假期报N多个兴趣班,都是揠苗助长。人生漫长,何必急于一时。

第三是正确的事,就是让老师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如果这件事情本身有问题,做得再好,也只是放大问题带来的危害。比如,没有根据孩子的年龄或者接受知识的程度来施教不同的内容,一个孩子的年龄虽然可以上六年级,但他的能力只是小学三年级水平,这个时候他学习六年级的知识,理解不了,就很痛苦啊,结果就是,不学习;如果这个学生的智力和才能都超过同龄人,就可以让他学习高年级的知识,才不至于浪费他的能力,这两点在生活中的现象都非常多。

很多孩子厌学,就是因为听不懂,学不会。他的学习能力是三年级,但坐在六年级的教室,你说他痛苦不?他能喜欢学习吗?韩国有个电影叫做《垫底辣妹》,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个学渣,在高一的时候,测试水平只是小学六年级,怎么办?那就从六年级的知识开始学,最后考上了韩国顶级大学,庆应大学,推荐大家看一看。

另一类孩子,本身很聪明,但学校的进度不会因为他而加快,导致这些孩子学得很轻松,但也不会主动学习更高层次的内容,这可能是学校师资的原因。这样的孩子,其实可以发展得更好,只是因为外界条件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他们欠缺好的平台,这点是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的,毕竟现在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学校只是知识来源的途径之一。

朱熹老先生很重视自学的,他曾对学生说:书要你自己去读,道理要你自己去探索,我只是做个引路人,做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第三个观点,就是群体学习,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学习型组织,或者说是学习型社群。

这一点在古时候,其实挺难得的,因为古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流派,门户之见的观念还是比较重的。朱熹老先生就提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都能够得到发展,而不能闭门学习,否则就是孤陋而寡闻。

最后,补充了教学失败的两个原因,综合起来就一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燕朋逆器师;燕辟废其学”,说的就是不要跟一些狐朋狗友打交道,不要听信一些异端邪说,不要纵情于乐。这些从哪里来?就是从身边的朋友来的,所以古代有孟母三迁,比邻而居, 今天我们让孩子选择名校,其实也是选择学习伙伴,这些都说明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看这一段: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一个人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经验,就可以当好老师了!

所以老师的教育是晓喻学生,是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包办到底。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就亲近融洽;激励而不压抑,学生就感到轻松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到底,学生就会自己去深思。能够做到关系亲近融洽、学习轻松容易、学生深入思考,这就可以称为善于晓喻学生了。

这点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说明白了教师的作用:引导启迪,而不是布道!

老师的作用,是协助孩子,启发孩子获得答案,享受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一次次成功的反馈,孩子自然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才是最好的教,和快乐的学!

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国家一直在做,比如stem,基于项目的综合性教学方式,通过完成一个项目,解决一个个问题,孩子学会知识,老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惑时给予方向性指导。我们都知道这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为什么?因为硕士、博士都是这么教育的啊!

但是,一个正确的教育方法,为什么非要等到他上了硕士、博士才有机会采用呢?这些硕士、博士能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吗?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采取教授孩子这样的学习方式呢?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深思!

最后,补充一点,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记》?因为所有的老师都在教给孩子知识、道理,但从来没有一门课,是教孩子学习如何学习这些知识,掌握如何学习的能力,远比学什么更重要。

这就是好比有一座金山,你却没有掌握淘金的技能,金山于你有何用?

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力教练的价值!

宋倬纬:如何做优秀的老师和家长-拆书《学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