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不爭之德,是避禍就福的最好智慧

《道德經》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保持一種盈滿,倒不如適可而止,一切適度。將鐵器磨出鋒利的刃,倒不適宜長久的保存。

《道德經》:不爭之德,是避禍就福的最好智慧

對於人生來說,很多人都是以一種爭強好勝的姿態自居,希望依靠強硬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慾望,但是人生的災禍,就是因為過於剛強而帶來的。

過於強硬的行為不適宜長久的保存,而且物極必反,太過於鋒芒畢露,就是招致災禍的根源。

老子說“越尖銳的東西,越不適宜長久的保存”。

反之,那些以謙虛低調自居,懂得展現自己柔弱的人,反而能夠受益良多,正所謂說“滿招損,謙受益”也正是這樣一個道理。

《道德經》:不爭之德,是避禍就福的最好智慧

當初孫堅發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到了南陽,軍隊有數萬人,他希望南陽太守張諮能夠支援一些軍糧。

張諮說:“我和你一樣,都是兩千石的太守,你不應該向我請求調發軍糧。”

於是不理他,孫堅想見張諮,張諮也不肯見孫堅,孫堅就想:“我以後怎麼建立自己的威信呢?這才出兵就遇到了障礙。”

於是孫堅謊稱自己得了病,想要見張諮,並且說準備把自己的大軍交給張諮。張諮聽了非常開心,就想得到孫堅的軍隊,還帶著糧食和美酒來到孫堅的營地來看望。

孫堅躺在床上接待他,過了很久才起來,並且設酒招待張諮,喝到盡興的時候,部下過來報告說:“大軍已到南陽,前行的路沒修好,軍中物資缺乏,太守張姿拒絕提供軍糧,應該拘捕張諮,按照軍法處置。”

張諮這個時候特別驚慌,但是已經身在“敵營”不能出去,後來孫堅就命令人把張諮綁起來,在軍營門前斬首。

從此全郡震驚,對於孫堅的要求無不照辦。

《道德經》:不爭之德,是避禍就福的最好智慧

有的人不甘示弱,當與別人發生矛盾和爭執的時候,總希望以強硬的姿態壓倒對方,但是有的時候卻適得其反。

因為在人性的弱點之中,大多數人都是吃軟不吃硬,沒有人喜歡被強行灌輸思想,也沒有人喜歡被強行改變意圖。

反之,用另外一種甘居下位,謙卑和低下的姿態去對待,不僅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成就自己的策略。

《道德經》:不爭之德,是避禍就福的最好智慧

老子說:“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古人所說‘曲則全’的道理,怎麼能只是一句空話呢?對於辯證法對立統一的規律,誠心的去遵守,這就是常說的自然之道。

在道家的哲學思想之中,一直強調的是一種不爭,謙遜的態度,這一個態度是保全自己的最好策略。

因為一個人身上的強硬姿態,其實都是過高的評估了自己的能力。

一個人對於整個世界來說,就是滄海一慄,浮世塵埃,從客觀規律上來說,個人的能力並沒有主觀想象的那麼偉大,過於強硬的姿態,就會在主觀意識上過於誇大自己。

所以保持一種謙遜,恰好就是是符合了自然規律的道理,這也是《道德經》之中強調的自然之道一樣,誠意去遵尋著不爭謙遜的規則,反而更適和自己生存和成就自我。

《道德經》:不爭之德,是避禍就福的最好智慧

明朝奇書《菜根譚》之中說:“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豈能及圓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往往柔弱的舌頭還在,但是堅硬的牙齒先掉光了,所以剛強終究是不抵柔弱的;往往門板壞掉了,而經常轉動的門軸卻沒有被蟲蛀壞,可見偏執怎麼比得過圓融呢?

無論是牙齒還是舌頭,無論是門板還是門軸,剛強的倒不如柔弱的久存。

剛強的東西容易傷人,但是在他傷害對方的時候,自己需要承受同樣的傷害,正所謂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道德經》:不爭之德,是避禍就福的最好智慧

而柔弱的東西,以不爭的姿態自居,沒有以強硬的姿態去傷害對方,自然也能更好的成全自己。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