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著咽壁吸著唱,讓聲音“豎起來”

吸著唱是三個方向的,即是:向後、向上、向下。所以,吸著向後的時候就會貼住後咽壁。而向下吸著唱,有利於向下坐並穩定喉位和開喉,向上吸著唱呢,有利於走頭聲。

貼著咽壁吸著唱,讓聲音“豎起來”


練習咽壁的力量方法:

一:學狗喘氣。狗狗在夏天很熱的時候會伸出舌頭急速的呼吸,如果學會了像它一樣的呼吸,也就是所謂的急吸急呼。

二:控制氣息。很多朋友們都會唱歌,但是很多人會出現漏氣現象,這就是氣息的支撐不夠,解決辦法很簡單,就是控制氣息。可以像聞花香一樣,把氣吸滿,吸氣的時候要用鼻子和嘴巴一起吸,這樣吸的速度夠快,而且夠多。氣要直接吸到小腹,也就是丹田的位置,小腹可以感覺到在膨脹,就說明你吸的位置對了。接著保持幾秒鐘,也就是不吸也不呼。然後讓氣在門牙中間慢慢的吐出來,同時發出“si(絲)”聲,呼氣越慢越好。

人的音域可以分為中、低音區和高音區,中音區是人聲最容易唱的一個區域,很多人都和我聊起唱歌的問題經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但是沒有一個人說他(中音區)不夠好,其實不然,不管在任何一首歌曲裡,中聲區都是用的最多的,首先要把中音區練的夠美,才可以再去練高音和低音。

聲音的位置其實講究的就是共鳴,也就是說在唱歌的時候頭腔會有震動的感覺,帶動胸腔共鳴,最忌諱的就是喊叫,不要過多的用聲帶來發聲,要用氣息來帶動。要感覺你的聲音是從後腦傳出來的,而不是嘴巴,感覺在發聲的時候聲音是豎起來的,也就是說用一根線在頭頂拉出來的聲音。

其一,由於在呼氣發聲(自然形態)的過程中,主觀上想著“吸著唱”,便使呼出的氣流得到控制,於是在“又吸又呼”的感覺中使氣息得到最有效的調整和有計劃地使用。

貼著咽壁吸著唱,讓聲音“豎起來”


由於在“貼著咽壁吸著唱”發聲時,最容易獲得口腔後部咽腔共鳴通道的“管子”的感覺,聲音就能很方便地順著這根“管子”的後壁(咽壁)“落下來”。

正是因為找到了聲音和氣息混合在一起“貼著咽壁吸著唱”的感覺,一種通暢、鬆弛、圓潤、明亮、純淨、靈活的共鳴泛音音色便在咽腔裡產生了,並且賦予聲音更為柔和的特性,這種柔和的聲音是聲音與氣息的混合,真聲與假聲混合的產物,於是歌唱者掌握了“貼著咽壁吸著唱”的感覺,就可以使聲音從下到上,再從上到下沿著咽壁的共鳴軌道自由地換聲、自由地變化音域。

貼著咽壁吸著唱,讓聲音“豎起來”


總之,“貼著咽壁吸著唱”,不僅使歌唱者感覺舒服,能持久演唱不至於疲勞,而且優美的歌聲使聽眾能得到聲樂藝術最美好的享受。所以,不能小看沈湘教授所說的這七個簡單的字。恰恰相反,我們學唱的人應該不斷地在實踐中切實領悟它的深刻含義。

“貼著咽壁吸著唱”的具體方法與感覺:

歌唱者歌唱發聲時,先用“後半扇兒唱”的感覺想著後脖梗,在後頸的位置找咽壁,好像在這裡有個“歌唱家的嘴”,從後頭“張嘴”想著“貼著咽壁吸著唱”。這時小舌頭輕微、鬆弛地上抬,同時喉結下沉,於是拉幵了咽腔上下的空間距離,喉嚨便在“吸氣”的感覺中“打開”了。

貼著咽壁吸著唱,讓聲音“豎起來”

“貼著咽壁吸著唱”可以產生三個不同方向的“吸氣感”;在口咽腔的咽壁上有一種向後(從嘴到咽壁)吸的感覺;在鼻咽口的後上方有一種向後上方吸的感覺;在胸口直到腰部有一種向下向四周圍吸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