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土地变废为宝 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水城县龙场乡发堤村葡萄种植大户肖向的发展之路

“皮薄、汁多、甜……”近两年来,提起水城县龙场乡发堤村的“爆浆葡萄”,大多数市民都赞不绝口,葡萄种植园的老板肖向也在当地小有名气。 从2014年至今,肖向把原本种植茶叶失败的土地资源一步一步盘活,变成了能“生钱”的“宝山”,将面临荒废的土地发挥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肖向和家人又开始在种植园里忙碌起来。

肖向的葡萄基地位于水城县龙场乡发堤村肖家寨组。这里海拔达1700余米,下面是滚滚流淌的北盘江,他的葡萄基地就在一座高600余米的悬崖上。“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高,不过因为雨水的影响,果子有点小,但口感没有影响的,还是甜。”在挂满葡萄的种植园里,肖向正撕开一个个防蚊袋,察看葡萄的长势。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展现在大家眼前,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每一颗葡萄都像一颗又大又光泽的“宝石”,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早些年前,肖向一家和所有村民一样,以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为生。“山高地陡,人还被拴在了地里。”肖向说,“娃娃、老人都要生活,守着‘土粑’可不行。”

迫于生计,2012年,他和妻子远走他乡,先后到广西挖矿,到昆明卖菜,到广东打工……最终,两人来到了云南曲靖投奔亲戚,推豆腐卖,日子也一直是过得紧巴巴的。因此,夫妻俩只能把小儿子肖向带在身边,大儿子则不得不留在老家由60多岁的老人看管,一年见面一两次。“每天要推1000多斤豆子来做豆腐,每月也要按时寄点钱回家给老人贴补家用。

苦日子不好过啊,但我们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办法。”说起过去的日子,肖向感慨不已。

当时,肖向夫妻俩卖豆腐的旁边就是一家葡萄种植基地,时间长了,看着别人的基地每亩地能产4000多斤,价值10000多元的葡萄,肖向的心里开始打起了“小算盘”,萌生了回乡种植葡萄的想法。随后的时间,肖向常常利用空闲时间向基地里的人“偷师学艺”,摸索种植葡萄的路子。

2014年,肖向带着妻儿回到家乡——龙场乡发堤村,向亲戚朋友借了数万元的资金,又开始寻找适合种植葡萄的土地,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就把基地选址在位于北盘江畔的一座高600余米的悬崖上,这里气候适宜,日照时间长,种植水果是最好不过的。肖向又主动找到老乡,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老乡的土地,成为龙场乡规范化种植葡萄的第一人。

“葡萄苗都是从云南那边买来的,刚开始那段时间,我们都是吃在地里、睡在地里,施肥、浇水、锄草,不敢掉以轻心啊。毕竟投入了这么多,也怕有什么闪失。”肖向说,村里面也积极给予了他帮助,帮忙对接农技中心,给予他技术指导,帮他解决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2016年,肖向种植的葡萄有几亩开始初挂果,这批果子就给他带来了数万元的收入,让肖向一家也尝到了甜头。还清部分外债后,肖向扩大种植规模,至今,肖向先后流转了40余亩的土地,加上自己家的几亩地,共种植了近50亩的葡萄。

因为种植葡萄,不仅让肖向一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2018年,肖向经营的跃旺葡萄种植园,提供了900余人次就业,付出的工人工资就有80000余元。

60多岁的村民黄小娥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固定在这里打工的嘛,从开春除草、施肥到打芽、套袋,每天采摘葡萄都需要小工,几乎一年都有做的,每年到手的钱有10000多。在这里打工,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有空就回家把家里的活路干了,多好嘛。”黄小娥笑呵呵地说。

葡萄种植也为村里面开了一个好头。2016年年底,村里面以合作社形式,种植了70余亩的葡萄,引导当地村民发展葡萄产业,帮助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同时,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堤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500亩精品水果基地,共涉及贫困户54户,2018年实现困户年户均增收2000元。(李梦秋)

将土地变废为宝 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水城县龙场乡发堤村葡萄种植大户肖向的发展之路

将土地变废为宝 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水城县龙场乡发堤村葡萄种植大户肖向的发展之路

将土地变废为宝 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水城县龙场乡发堤村葡萄种植大户肖向的发展之路

将土地变废为宝 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水城县龙场乡发堤村葡萄种植大户肖向的发展之路

将土地变废为宝 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水城县龙场乡发堤村葡萄种植大户肖向的发展之路

村民发展葡萄产业,帮助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同时,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堤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500亩精品水果基地,共涉及贫困户54户,2018年实现困户年户均增收2000元。(李梦秋)

将土地变废为宝 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水城县龙场乡发堤村葡萄种植大户肖向的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