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五千英軍遭山頂上萬俄軍設伏,英軍神祕武器破解十死無生困局

公元1854年9月的某一天,前線的炮火已經打響,英軍的部隊還未渡河便受到了俄軍炮火的轟襲,於是只能由5000人的輕步師率先渡河衝鋒。

到了山體的隘口,這支部隊呈橫隊排開,鬥志昂揚地向敵軍的高地快速衝鋒,可是他們又怎麼知道,敵人已在山頂高地佈置下漏斗陣型,掩藏於山體中間,以待給他們致命一擊。

山谷五千英軍遭山頂上萬俄軍設伏,英軍神秘武器破解十死無生困局

相較於英軍這支先頭部隊,俄軍兵力強盛,佔盡地理優勢,將英軍圍困于山中,且作戰十分勇敢,可以說英軍這支部隊面臨著九死一生的局面。但是令人們未曾料到的是,這支先鋒部隊未等到大部隊的支援,竟逼退了俄軍,甚至一度搶佔了俄軍高地的碉堡。這一幕扣人心絃的驚心戰鬥場景,便是發生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阿爾馬河戰役。

一、聯軍反攻克裡米亞

在拿破崙下臺數十年後,法國受到各國的打壓,發展受限。拿破崙三世上臺以後,為了打破歐洲各國的平衡,於是設下計謀,要求日薄西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恢復法國數百年來對耶路撒冷的保護權。由於法國有理有據,且兵力比它發達,所以奧斯曼只能答應法國的無理要求。·

俄國自從擊敗拿破崙以後,在歐洲日漸聲隆,受到歐洲各國的讚譽,野心也變得更加膨脹。俄羅斯帝國自誕生以來,其基因中便蘊含了對領土的強烈徵佔意識。因而,它總是如同一頭蟄伏的餓狼般,在東歐窺探歐洲大陸的變化,但是歐洲各國的地方讓它遲遲找不到機會。這時法國的舉動讓它看到了某種契機,殊不知當它發動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後,它已經步入法國給它設下的陷阱。

山谷五千英軍遭山頂上萬俄軍設伏,英軍神秘武器破解十死無生困局

1853年11月30日,在錫諾普海戰以後,俄國艦隊殲滅了奧斯曼土耳其的一個海軍分艦隊,並使錫諾普城的百姓飽受劫難。它在戰爭的非正義立場招致了歐洲各國的批判,英國也不願看見俄國打破歐洲平衡。在英國首相阿伯丁勳爵的倡議下,1854年3月27日,英法兩國正式向俄國宣戰,併火速出兵支援土耳其。

英法聯軍在土耳其期間,俄軍已經入侵到了君士坦丁堡。由於土耳其守軍的英勇抵抗和奧地利重兵壓境的威脅,俄國只能臨時將軍隊撤回本土。但是英國卻一定要奪回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港口,重創俄國海軍,令其不敢再侵略土耳其。於是,英法土三國聯軍便開赴克里米亞。

山谷五千英軍遭山頂上萬俄軍設伏,英軍神秘武器破解十死無生困局

二、難以跋涉的高地

聯軍在塞瓦斯托波爾北面的一處海灘極為順利地登陸,在五天內未曾遇到過任何抵抗,但是他們卻不得不因為沒有足夠的車馬而放棄帳篷和重裝備。期間他們曾遭遇了小規模的俄軍,但是這些俄軍都選擇了觀望。故雖然軍中流有霍亂,但整體上聯軍士氣未遭到挫敗,兵力保留地比較完整。

此次參戰的英軍共計2.44萬,騎兵1000人;法軍有近4萬人和8個野戰炮兵連;土耳其共計7000人。值得一提的是,此戰中,幾乎法軍都使用了新式"米尼"步槍,這種先進步槍英軍也僅有部分使用,其射程是俄軍滑膛槍的五倍,但精度卻不受影響。但是英軍卻因為英國政府戰略失衡,陸軍經費遠不及海軍,作戰經驗也相當欠缺,故這次參與戰鬥的英國陸軍戰鬥素質令人擔憂。

山谷五千英軍遭山頂上萬俄軍設伏,英軍神秘武器破解十死無生困局

當俄軍統帥亞歷山大·緬希科夫親王聽聞英軍已經從北岸南下,就快抵達之際,他決定不能被動守城,而是應該迎面出擊,於是當即率眾應敵。1854年9月20日,聯軍與俄軍在阿爾馬河形成對峙。

雙方對峙河段呈東西流向,河流最終向西注入黑海。河北岸地勢逐漸低平,坐落兩個小村莊,自西向東分別叫做阿爾馬塔馬克和烏爾留克。河南岸地勢頗為複雜,河口處有近乎90度陡坡,被稱作"西崖",坡上是一片平地,與平地相接的是"電報高地",再往河流上游方向,與高地銜接的制高點是庫甘內山,山呈東西走向。

山谷五千英軍遭山頂上萬俄軍設伏,英軍神秘武器破解十死無生困局

俄軍根據地形,認為"西崖"地勢陡峭,在"西崖"上的一座村莊配置了一個步兵營和4門火炮,俄軍便足夠防禦,於是並未在"西崖"以西佈下重兵;而在庫甘內山西北處高坡俄軍則佈下齊胸高牆掩護火炮,在山體東側也是如此,這兩處火炮工事被英軍稱為"大稜堡"和"小稜堡"。俄軍在此處佈下了共計3.8萬人和幾千名水兵。這些士兵農民出生,作戰十分勇猛。

三、九死一生,艱難逆襲

當俄軍炮火聲響起,兩軍戰鬥爆發。此戰中法軍的表現頗為滑稽,很難想象這是在拿破崙帶領下馳騁歐洲大陸的軍隊。按照預定方案,法軍從阿爾馬塔馬克村進攻俄軍左翼,即"西崖"俄軍,但是當軍隊費力趟過河後,還要沿著羊腸小道攀爬陡峭峭壁,又由於火炮的運送影響進程,當爬上"西崖"臺地時,戰鬥已經快結束了。另一支法軍進軍則順利很多,在敵人未來之際便佔領了臺地,可是俄軍卻認為他們不足為慮,將兵力折回阻擋英軍。於是法軍就成了擺設。

山谷五千英軍遭山頂上萬俄軍設伏,英軍神秘武器破解十死無生困局

當法軍佔領臺地後,英軍按計劃準備進攻俄軍中路和左翼。和法軍不同,這隻英國陸軍雖如初生牛犢,但他們一往無前的氣勢卻值得敬佩。在還未渡河時,英軍便遭到俄軍零星部隊干擾炮擊,由於俄軍的阻撓,英軍只能將擁有5000人的輕步師打頭陣。雖然俄軍的炮火令英軍陣型有點散亂,但渡河英軍仍舊在山口處展開了隊形,開始衝鋒。但他們不知道俄軍已在高地佈置成漏斗,等著輕步師入網。

此時輕步師不知前有天羅地網等待他們,而且第7營還走散了。雖然得到走散法軍的支援,但這隻先鋒部隊情況仍是不容樂觀。當科德林頓這位勇敢的將領帶著這隻部隊駛向俄軍重兵防守的"大稜堡"時,突然遭到高地上四周設伏的俄軍的重擊,這隻先鋒部隊雖然受到重創,但科德林頓卻竟然奇蹟般無事,於是他即刻調整部隊,通過橫隊隊形發揚新式火槍的火力優勢,應對縱隊俄軍,苦苦堅持。

山谷五千英軍遭山頂上萬俄軍設伏,英軍神秘武器破解十死無生困局

這時法軍總算對英軍有所幫助,緩解了先鋒部隊西側的危局,而這支部隊原本走散的那個營猶如神兵天降,對右翼俄軍發動猛攻,於是這支先鋒部隊以傷亡的慘重插上了英國的旗幟。然而,衝上"大稜堡"的英軍不可避免出現混亂,使得"小稜堡"和山地俄軍有機可乘。此時的英軍先鋒部隊卻缺乏支援。原來由於作戰經驗缺失,趕赴支援的第一師部隊遭受敵軍阻攔,險些毫無防備走到敵軍防線。

四、勝負已定

但是不管怎樣,這隻支援的部隊終究是趕到了,可是他們來的不是時候,山上的英軍未能鞏固陣地便被趕下山,與支援的英軍撞到一塊兒,於是趕來支援的先遣部隊被捲進了撤退的大潮。此時的戰局對聯軍不利,法軍尚未和敵人交火,英軍第2師受到牽制失去機動能力,第1師又被趕下山的輕步師妨礙。而俄軍還在頑強抵抗。

山谷五千英軍遭山頂上萬俄軍設伏,英軍神秘武器破解十死無生困局

於是,戰鬥的勝敗就關乎趕來支援的第1師的表現了。他們受到科德林頓將軍的激情感召,不惜勞苦,再度重新登山,試圖維穩戰局。但他們被俄軍數度擊退,雙方就在山崖上陷入僵持。很快,英軍的其他部隊也趕來了,他們按橫隊隊形展開,志氣高昂地支援第1師。於是,得到補充的英軍藉助現今的槍械和猛烈的炮火將俄軍苦苦壓制。

最終,被聯軍先進火力壓制的俄軍只能選擇撤退。此戰中俄軍比英軍第一師多了幾千人,但英軍在不利地形下還能反敗為勝,除了本身的士氣外,其陣型和新式火槍才是真正的決勝因素。橫隊隊形優於縱隊隊形用簡單的計算即可表明。如果擁有1000人的團排成兩列橫隊,就有500支步槍對準敵縱隊;如果排成8路縱隊前進,向翼側只能同時發射125發子彈,向前方只能發射8發。

山谷五千英軍遭山頂上萬俄軍設伏,英軍神秘武器破解十死無生困局

阿爾馬河戰役原本就是一次力量不對等的戰役,戰鬥開始前聯軍的人數雖和俄軍沒有懸殊過大,但是他們不少士兵的採用了新式步槍,再結合橫隊隊形,幾乎形成了一張強有力的火力網。在他們登山期間,俄軍不是未曾嘗試過阻攔,但是奈何俄軍滑膛槍射程極其有限,遠不及聯軍,故對聯軍造成的傷亡有限。俄軍在此戰中仍然固守傳統的近搏作戰,且裝備落後,承襲了中世紀的老舊觀念,雖然作戰勇猛,安有不敗之理?

從俄軍慘敗之事,我們也能體會到當年我們的先烈們為了中華民族之獨立,同日軍作戰有多麼艱辛,也理解為何後來建國後要重點發展重工業和科學技術,因為落後就要捱打,落後就會有流血和犧牲,唯有強大才能有話語權。因而在感懷先烈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永遠保持進取之心,居安思危!


《一場戰爭與兩個帝國:克里米亞戰爭始末》 李寧

《略論克里米亞戰爭前歐洲列強在中近東的圖謀與角逐》 任麗芳

《尼古拉一世時期的軍事改革研究》 高雨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