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时代。
以蔡元培、胡适等人为代表,引入西方先进思想的大师们,至今仍然被传颂。
不过,大师们也不全都是正经的,
在民国,还有一位非常奇葩的大师。
他就是——
辜鸿铭。
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辜鸿铭的名字,
但他是清末民初时期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东方文化的第一人。
辜鸿铭的出身,就和普通人不一样。
他的祖辈是福建泉州人。
不过,到了他父亲这一辈时,已经在马来西亚扎根多年了。
当时,他的父亲是一家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主管。
母亲则是一位金发碧眼的纯种西方人。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辜鸿铭从小就对语言有着极强的理解和记忆力。
英语、葡萄牙语、马来语,每一种语言他都当作母语来说。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还能飙出一嘴正宗的闽南话 。
会说多种外语的男孩子运气都不会差。
橡胶园的庄主布朗,十分喜欢这个会讲外语、嘴皮子贼6的小伙子,
于是将他收为义子。
并在他10岁这年,带他前往欧洲。
临行前,辜鸿铭的父亲告诉他:
“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可惜的是,外头花花世界,辜鸿铭一到英国,就把老爹的话忘了。
他立刻剪掉辫子,换上西装,一副洋大人做派。
这时清朝还是同治年间,戊戌变法、甲午战争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
剪辫子,在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可能。
那个时候的辜鸿铭,是走在维新最前端的人。
在欧洲,辜鸿铭继续打磨自己的外语技艺。
除了之前已经学会的几种外语,他又掌握了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的使用方法,并熟读各国语言下的文献名著。
辜鸿铭是个天才,在西方求学期间,他就展现出过人的天分,爱丁堡大学校长、著名哲学家卡莱尔就对他非常欣赏;
他在俾斯麦百年诞辰会上即兴演讲,博得一片喝彩,至今还被德国人传为美谈。
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念书时,辜鸿铭已经是非常知名的学者,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辜鸿铭的著作已成为该校指定的必读书了。
辜鸿铭是第一个在西方获得声望的中国学者,而当时,他仅仅24岁。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那时候的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
一次,辜鸿铭在公交车上看《泰晤士报》。
几个英国乡巴佬觉得好玩,便在一旁侮辱嘲笑辜鸿铭。
确认过眼神,遇见怼的人。
于是,为了怼死这帮英国佬,辜鸿铭设计了一个小计策——
他先是把报纸倒过来看。
这样一来,那几个英国人更来劲了——
看,那个中国男孩连字都不认识,还装模作样看报纸呢。
辜鸿铭等的就是他们这句话。
接下来,辜鸿铭用最纯正的伦敦腔把整段文章念出来。
念完之后紧跟了一波嘲讽——
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实在是太简单了。我要是不倒着看,根本找不到阅读的乐趣。
结果,几个英国人听完后全都傻眼了。
这个X装的很完美。
24岁那年,辜鸿铭返回故乡南洋。
此时的他,已经是精通西学、颇有名气的学者,
他回国后,深感中华文化的伟大,于是又潜心研究中国文化,昂首走上了一条弘扬国学,嘲讽西学之路。
1883年,他开始在报纸上用英文发表一系列中国学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还把剪掉的辫子重新留了起来。
他还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理论——
茶壶茶碗论。
他认为男人娶小老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男人就像是茶壶,女人就像是茶杯。
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
从这个趣闻可以看出,
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推崇。
在辜鸿铭的心中,一切旧的文化都是好文化,他固执的喜欢女人的小脚,甚至还要拿三寸金莲的绣花鞋喝酒,认为这样才能文思泉涌。
不过在当时,大部分出国留学开过眼界的大师们都是西学的倡导者。
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西方的政治、文化、科学等等等等……
实际上,直到上世纪末,这种趋势还在延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本名为《丑陋的中国人》的书籍在国内广为传播。
书中大谈中国民族的劣根性,把中国人骂的体无完肤。
可以想象,如果辜鸿铭看到这本书一定是嗤之以鼻,并借此话题写一套反讽系列丛书——
《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英国人》、《丑陋的德国人》、《丑陋的法国人》……
1885年,辜鸿铭终于来到了中国。
他在张之洞门下做了外文秘书,后又在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执教。
虽然在湖广总督张之洞门下当幕僚,他却一点不愿奉承上司,公然拿前后两任湖广总督开涮:
“文襄(张之洞)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伪君子;午桥(继任总督端方)浮,故其门下幕僚多真小人。”
饶是如此,他的官运还算不错,一路做到外交部左丞。
不过,好景不长。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大清亡了。
辜鸿铭丢掉了公门铁饭碗,又被蔡元培请过去,到北京大学教书。
一个扎着辫子的老头给学生讲英国文学,想想也算是北大奇景了。
当然,这也显示了蔡元培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政策的了不起之处。
辜鸿铭一生狂傲,蔡元培是少数的几个他所钦佩的人。
当“五四运动”兴起时,蔡元培被认为是革命党受到牵连。
而辜鸿铭则决定与蔡元培同进退,他说道——
蔡元培和我,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好人。我不跟他同进退,中国的好人不就要各自陷入孤掌难鸣的绝境了吗?
当别人问他“好人”如何解释时,他又答道——
好人就是有原则。
蔡元培在前清时就点了翰林,但他不肯做官却跑去革命。
到了今天,蔡元培依然在坚持革命。
这就是坚定的革命派。
而我,自从跟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就是保皇派。
到了今天,我依然是保皇派。
这就叫有原则。
辜鸿铭在北大主讲英国文学,
将自己写的一本《春秋大义》(又译作《中国人的精神》)灌进学生们的脑子里,
书里用热情的笔触写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灯塔,把西方文明批判得一文不值。
辜鸿铭自诩保皇派,但自始至终,他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也并非看见牌位就磕头的腐儒。
辜鸿铭瞧不上的人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基本没一个不挨他的骂的,其中胡适挨骂的次数最多。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坚持“全盘西化”论,在辜鸿铭的眼中,这简直就是“全盘胡说”。
一次演讲,胡适用英文念了首荷马的诗,被他嘲笑“英国下等人的口音”;
胡适在报纸上写篇短文,老辜第二天就也登一篇批判,还要到法庭去告他。
胡适一向推崇白话文改良,被辜鸿铭逮住了小辫子:
“现在的人,包括那些自以为是的文字教授,用词作文都不通。譬如说“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说“从良”,字典里也只有“从良”这个字词,指的是娼妓弃邪从正,没有说“改良”的。“改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你既然已经是“良”了,还改什么?难道要把“良”改回去退而从“娼”吗?”
胡适对此哭笑不得,屡次反击,但辜鸿铭嘴炮多厉害,胡适哪能比得过?
1928年4月,本来要去执掌山东大学的辜鸿铭不小心染了感冒。
当月月底就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辜鸿铭是个怪人,
他在西方文明推进的时候,选择不剪辫子、推崇中华文化,
辜鸿铭是否也是沽名钓誉呢?
或许是的,
昔年人人留辫,唯他剪辫。
如今已是民国,剪辫令下了一道又一道,他却坚定的不肯剪。
这并非对清王朝有多忠心,只是要一个标新立异、自诩清高罢了。
但是,辜鸿铭也是中华文化的大师。
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置疑的。
在那个人人都推崇西方文明的崭新中国,孔孟之道被斥为迂腐,忠义仁孝被笑作愚蠢,年轻人妄自菲薄,觉得中国样样低等,外国事事高尚。
辜鸿铭这外来的“半个洋人”,却站在风口浪尖,告诉世界:中化文化从来不低人一等!
他坚定地捍卫了中华文明的尊严,保存下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火种。
閱讀更多 天道在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