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

平付小超


劉伯溫的能力,在中國歷史上可是排的上號的人物,他能掐會算,通曉天文地理,可以洞察天機。很多人都喜歡劉伯溫,唯獨一件事情,成為了他的汙點,那就是當年明朝的時候,朱元璋要攻打日本,但是劉伯溫給誓死勸阻了,這還不算,朱元璋當時聽了劉伯溫的話,寫了一個祖訓,把日本列入了不徵之國的名單,也就是說,明朝只要還在就永遠不可以攻打的日本,於是,中國再也沒有攻打過日本,很多年之後,日本攻打了中國,為中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劉伯溫勸阻朱元璋這件事也一直被人詬病。那麼,如此聰明的劉伯溫怎麼犯了糊塗呢?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伯溫非要勸阻朱元璋滅掉日本呢?

其實劉伯溫有他的考慮,雖然當時的日本一分為二,分為南北朝,在分裂的日本時期,去進攻日本本來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但是劉伯溫認為,朱元璋此時不應該去進攻日本,因為在元朝時期,曾經就攻打了兩次日本,但是元朝沒有佔到任何的便宜,還損失慘重。

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徵東都元帥,元軍浩浩蕩蕩去了32000人,900多艘戰船登陸對馬島,這一次的出征日本很順利,將對馬島的日本人全部滅了,這時候,日本的幕府組織的十萬人殺來,這一次的進攻,忻都在屬下的勸導之下,選擇了見好就收,只是元朝沒想到的是,在撤退的前一天晚上,日本颳起了颱風,本來佔了大便宜的元軍卻沒能全身而退,被颱風造成了很大的傷亡,回到家的時候就剩下13000人了。

元朝在第一次進攻之後,佔了一點小便宜,隨後被颱風襲擊,心有不甘啊。於是再一次組織了對日本的進攻,這次的被稱為弘安之役,規模極大,足有4400多艘戰船出征,人數更是高達二十多萬人,浩浩蕩蕩的就要掃平了 日本。

結果到了日本的時候,日本選擇了堅壁策略,在海岸上築起了高強,架起了強弩,元軍無論如何也無法強攻上岸。在嘗試了多次強攻之後的元軍,有點士氣低落,沒想到這小日本這麼難纏。

元軍在日本的四周晃悠了一個月,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日本的颱風又來了,本來必勝的元軍,卻再一次被日本的颱風給收拾了,元軍只好撤退,十分狼狽。日本就在這種情況下,一臉蒙圈的狀態下,獲得了勝利。

元朝兩次大規模的進攻都沒能拿下日本,全是被颱風給擊敗,如果明朝軍隊前去,恐怕依然無法對付颱風,除非能夠速戰速決,但是明朝的水軍恐怕也難以做到。出於這種考慮,劉伯溫就勸朱元璋不要去攻打日本。

朱元璋一想啊,那就不打日本了吧,派個使臣去勸勸日本的良懷,讓他趕緊稱臣,給點錢就算了。

於是朱元璋派了使節前去日本,結果沒想到,使臣到了良懷那裡,被日本人直接給砍了,留了兩個活口回來報信,還帶了一封信,信中說了一大堆,說明朝怎麼怎麼樣,他們日本怎麼怎麼樣,你要是非得打,日本也不怕。

朱元璋能受得了這個嗎?雖然大明朝初建,但是明朝的水軍不是蓋的呀,他朱元璋自然要出一口氣,但是劉伯溫還是覺得不妥,就希望使用別的辦法來懲治日本,懲治日本不打他的話,就只能用海禁了。

在海禁之下,日本的矛盾又爆發了,有的日本武士沒吃的了,就坐船來到咱們大陸,夥同當地的一些不法分子,形成了一股倭寇勢力,對明朝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你去抓他們吧,他們就立刻登船逃跑了。一看效果不錯,這日本的良懷就在背後支持他們。

朱元璋又派使臣去日本,讓良懷消停點,不要騷擾大明朝邊境。這一次良懷還是挺乖,表示臣服明朝,每年給進貢,但是這倭寇的騷擾卻一直沒斷。

朱元璋真想滅了日本,但是他也明白,沒那麼容易,而且國力也不允許,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在劉伯溫的苦勸之下,朱元璋順坡下驢,還留下遺書,讓後代不許攻打日本,給了日本喘息和發展的機會。


劉伯溫勸朱元璋不打日本,在當時看來是對的,因為他們打日本的風險很高,只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多年以後,日本給咱們中國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國恥永不敢忘,更沒資格原諒。



野史日記


毛澤東認為歷史最能打仗的皇帝,第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就是朱元璋。李世民平突厥、徵高麗,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吞安南(越南),難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朱元璋吞併不了日本嗎?更何況日本那時還是南北朝,怎麼看都能輕易拿下日本呀!一些人認為,要是朱元璋當時揮師日本,讓日本成為我們的一個省,哪裡還有後來的甲午之恥、抗日之苦呀!?甚至個別人偏激地認為,都是朱元璋聽信劉伯溫惹的禍,都是劉伯溫誓死阻攔朱元璋惹的禍。

一些人固執地認為:要是沒有劉伯溫的阻攔,尤其是誓死阻攔,日本一定要成為大明朝的一個省——倭奴承宣佈政使。這“誓死”兩字簡直是說神一樣的劉伯溫是日本在明朝的臥底、漢奸似的。真的是這樣的嗎?

當然不是!明初朱元璋為什麼不滅日本?這一切福垊還要從倭寇說起。

一提倭寇,我們的腦海裡總是戚繼光、俞大猷還有就一個操控日本人為他賣命而他又絕對不聽命日本天皇日本幕府將軍的“大漢奸”汪直。其實倭寇早在元朝時期就有了,不過朱元璋時期已經很猖獗了,很意外吧。

《湖南憲副趙公神道碑》載,至元年間(1335–1340),趙天綱曾奏稱“山東傍海諸郡,奸盜潛通島夷,叵測上下,數千裡無防察之備,請置萬戶府益都,出甲兵、樓櫓以制其要害,凡七十二處。

當年朱元璋先滅陳友諒,再平張士誠,又滅陳友定以及方國珍。福垊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陳友定跟陳友諒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其實陳友諒原本不姓陳,只因他爺爺謝大爺是贅婿才冒姓陳的。因為朱元璋對江南比較苛刻,江南北部的老主人張士誠和江南南部的老主人陳友定還有方國珍的殘餘勢力,就流亡到海上繼續抗擊朱元璋。

他們這不是作死嗎?他們當然知道這是以卵擊石、飛蛾撲火,於是就勾結日本失業的武士、漁民、豪強、農民還有一些走私的海盜、奸商,不斷侵犯沿海地區,他們甚至得到日本南朝懷良親王的支持。1369年正月,他們來勢洶洶都侵犯到了山東承宣佈政使沿海府州縣,搶劫美女、財物屠殺男人,然後就跑了。

1369年三月朱元璋讓楊載出使日本南朝,目的只有二:臣服明朝,不支持倭寇。楊載當時說:趕緊過來稱臣跪拜吧,不然你就好好練兵吧。再在我們沿海鬧事,滅了你!良懷親王的回答,殺了大明五名使者,埋汰禍害剩下兩名使者後還關押兩天就讓他們回去報信了。然後就是,1369年四月侵入蘇州、崇明,搶劫殺人,官府緝拿,捉住92人。並在山東布政使沿海府縣,以及浙江布政使溫州、台州、明州劫掠,並劫掠福建布政使沿海州府。

那麼朱元璋是怎麼回應的呢?

朱元璋勃然大怒,實行海禁——寸板不許入海。同時又派萊州府同知趙秩出使日本南朝,目的還是胡蘿加大棒,批評日本讓它稱臣不支持倭寇。結果趙秩一到日本就被良懷給抓了,良懷的理由:朱元璋為什麼讓一個蒙古的後裔來招撫啊。想當年元朝的派老趙說盡好話,結果卻是“先禮後兵”。老趙做了酈食其,蒙古將軍做了韓信,若上天保佑,祖宗有靈,日本就滅了。

趙秩的解釋:大明皇帝聰明神武,蒙古就被他老人家(那時朱元璋才40來歲)趕到北方苦寒的漠北了。而且我也不是蒙古使者的後代,你要作死你就作。有種你打我大明啊!

良懷親王趕緊滿臉堆笑,好茶好酒招呼著。還讓人寫好降表奔赴大明稱臣,獻上寶馬和土特產。為表誠意還將明州、台州被擄的人口送回。朱元璋很高興,賞給良懷日曆《大統歷》還有綾羅綢緞。但沒有多久,他們又犯明沿海了。朱元璋非常生氣,派人斥責日本南朝國王,表示征伐。良懷上書說:中華有主,俺們有君。你地盤那麼大,還吃著碗裡的看著碟裡的。你看堯舜湯武他們都是靠仁義,讓八方臣服的。你伐我妙策,我有禦敵良謀。你打贏我還好,打不贏我你不糗大了嗎?不如為了兩國百姓講和吧。

朱元璋非常生氣,但就是不打日本。而且以後仍然是一邊來朝貢,一邊擾邊,朱元璋所做的是強化禁海令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捕捉倭寇。為什麼朱元璋非常生氣,就是不打日本呢?難道真的是劉伯溫不斷勸說朱元璋甚至誓死阻攔朱元璋“抗日”呢?

當然不是!劉伯溫不是朱元璋的心腹,說話沒那麼大的力度。他更不敢誓死阻攔,那樣會被朱元璋認為是“漢奸”而被滅族的!胡惟庸被滅族都有通倭這個罪名,當然可能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那為什麼朱元璋非常生氣卻又不打日本呢?

福垊以為原因有三:

第一、元朝兩次伐日都遭遇失敗,更何況是朱元璋。從元朝鬧倭寇以及朱元璋時期倭寇猖獗,我們可以得知他們的“水軍”(真正的水軍哦)不行!故而朱元璋才退而求其次,實行禁海令對日本進行招撫。

第二、朱元璋雖然蕩平群雄,但還有很大威脅。群雄殘餘勢力(尤其是倭寇),還有各地不斷的起義(明初起義很頻繁),尤其是北元殘餘一直都想南下。一旦朱元璋大軍漂洋過海來滅日,且不論明軍成敗,他們也會趁機攻打朱元璋的老巢。

第三、隋煬帝三次征伐高句麗結果導致國破家亡身死,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帝王中打仗最厲害的李世民征戰高句麗,還征伐了三次,打得很費力。只到唐高宗時才把高句麗吃掉。從公元644年到668年用了整整25年!而,明朝時期的日本很明顯要比唐朝的高句麗強大,而且高句麗與唐朝接壤。這也就決定了戰聖皇帝朱元璋(第二)是不可能取得超過戰神皇帝李世民(第一)的成就的。

正是朱元璋知道這些因素的存在,才放了日本一馬。而且當時的日本也明白這些因素,才對明朝陰奉陽違,不斷滋擾的。說到底,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沒辦法呀,而絕對不怪劉伯溫!真實的劉伯溫沒有傳說的那麼神,更沒有個別野史說的那麼不堪(如題主所為問),本文也算是為劉伯溫討個公道吧。謝謝大家。


福垊


在元朝之前,我們這個“一衣帶水”鄰居,一直臣服於我國。元朝忽必烈統治時期,忽必烈派兵東征日本。結果,忽必烈兩次派出艦隊征服日本,都被颱風刮沒了。從此,日本就猖狂了起來,以為有“神風”相助!


明朝時期,朱元璋北擊蒙元,一統江山以後,想重新享受“萬國來朝”的盛世。於是,派出了兩名使者出使日本(東瀛)。


結果,日本人狂妄的殺死了一名使者,並讓活著的回來報信。朱元璋很生氣,彈丸小國,竟然蔑視天威,要發兵征討日本。
此時,劉伯溫覺得風險太大,還有元朝失敗的先例。於是,他勸阻了朱元璋。劉伯溫的意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東瀛)四面環海,只能組建水師征討。而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不宜勞民傷財出兵遠征。

第二,日本屬於未開化民族,就算出兵征服了,也不能融入明朝版圖。甚至,有可能陷入勞師遠征的泥潭。

第三,日本(東瀛)彈丸小國,物產匱乏,就算征服了,也不能給明朝帶來什麼好處。勞民傷財的征服這樣的島國,得不償失。


第四,日本(東瀛)地狹民少,就算有朝一日壯大起來,也無法滅掉大明。不如,等以後明朝水師強大了,輕而易舉的就能滅了日本。

如果,劉伯溫和朱元璋知道幾百年後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惡以後,會不會後悔沒有滅了日本??


勇戰王聊歷史


劉伯溫,即劉基,到底有沒有勸諫過朱元璋不要去打日本,奕天沒有查找到原始史料。既然沒有劉基的原話,劉基勸諫朱元璋的原因也就無從說起了。但是,日本在宋朝之後,的確變成了一個野心勃勃、反覆無常的小國,是需要時刻提防的。朱元璋之所以沒打日本,原因很簡單,但是過程還是很曲折的,聽奕天慢慢給大家講。如果能看完本文,就會對中日之間的恩怨有個相對比較完整的瞭解。

按照《明史》的記載,從時間上來看,劉基在洪武四年已經被賜歸老還鄉。還鄉期間,因為被胡惟庸構陷,劉基戰戰兢兢的跑到南京,找朱元璋謝罪,並且留在京城不敢回鄉。這時候,劉基已經自身難保,還去找朱元璋進諫,奕天覺得不太可能,更何況劉基在洪武八年就去世了。

朱元璋曾數次威脅要打日本,只是一種外交手段罷了。

明朝初立,朱元璋主動去招撫日本,是因為被擊敗的張士誠、方國珍餘部,跑去了沿海諸島,並和日本浪人勾結,劫掠明朝濱海的州縣。朱元璋對此事比較厭惡,就在洪武二年,派楊載作為使者前往日本,以宗主國的語氣斥責當時日本的南朝執政者良懷親王。

從楊載轉述的內容和語氣上來看,朱元璋當時根本就看不上日本這個小國,“宜朝則來廷,不則修兵自固。”你們方便來朝貢,就來朝廷拜見我,不然你們就修兵自守,不要搗亂。

朱元璋完全沒把日本這個島國當回事,把日本當小兒一般訓斥。並且還說,你要是約束不住這些匪寇,那我就派兵打了。良懷親王當時也是瓜娃子一個,誤認為是蒙元忽悠他,就斬了楊載使團中的幾個隨從,但是,沒敢殺楊載。但是,倭患還是未絕。

於是第二年,即洪武三年,朱元璋再次派使者趙秩前往日本,繼續斥責良懷親王的不臣。良懷親王卻將趙秩誤認為是蒙古人。因為元朝打日本之前,就是先派一名叫趙訹的使者前往日本招撫,結果是,還未談判完畢,十萬攻打日本的元朝遠征軍就到了。這讓日本認為明朝是要故技重施。

說點題外話,島國在南宋滅亡時,因為唐的原因,對南宋是懷有深情的,但毀於元朝。而另外一個半島國,對明朝是懷有深情的,卻毀於清朝。如果中華帝國,沒有經歷這兩個朝代,也許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感情會有所不同,而中華帝國也不至於經歷那麼久的閉關鎖國,遠遠落後於世界。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看趙秩跟良懷親王的談判。良懷親王認為趙秩是蒙元的使臣,當時就準備命武士捉了趙秩處死。趙秩義正言辭的說,“我大明天子神聖文武,非蒙古比,我亦非蒙古使者後。能兵,兵我。”趙秩說我大明神聖文武,不是蒙古能比的,而且我也不是蒙古使者,你要有種,就殺了我呀。良懷一看,“氣沮,下堂延秩,禮遇甚優。”良懷在趙秩的義正辭嚴之下,立刻慫了,厚待趙秩,並且派遣僧侶祖來帶著國書前往明朝,拜見朱元璋,表示稱臣。

日本都稱臣了,朱元璋當然沒必要再去打日本了。此時的劉伯溫,第二年就要被送回老家養老了,劉伯溫也沒有勸諫,特別是死諫的必要。

當時,日本處於大分裂時期,多個政權都向明朝進貢,但是明朝只以良懷的南朝為日本國王。日本多個政權在十餘年的朝貢中,也多不遵守中華禮儀,被朱元璋屢次譴責。這時候,日本各方,特別是良懷的不臣之心開始越來越明顯了。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責備日本的徵夷將軍,並且暗示如果再不按禮制,不能約束匪寇,那就發兵征伐日本。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良懷竟然回書,詰責起了朱元璋。

良懷給朱元璋的國書,大意是說朱元璋已經封疆萬里,還不知足,還要打倭國,沒有堯舜之德,商湯周武之仁。並且還說,倭國已經做好了被攻打的準備,“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要打就打,但是“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所以,還是講和為上。

不能不說,寫這封國書的日本刀筆客還是很有才華的,堯舜湯武、賀蘭山的典故都知道。這封國書的言辭不敬,雖然讓朱元璋不悅,但還是說到朱元璋的心坎上。就像當年趙秩出使日本,說中了良懷的心思一樣。雙方都不希望開戰,特別是對於朱元璋,“得表慍甚,終鑑蒙古之轍,不加兵也。”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皇帝,還是很有理智的,並沒有大怒,只是對日本的良懷政權有點生氣罷了。

朱元璋之所以不打日本,到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了,原因很簡單,主要就是因為蒙古十萬遠征軍,因為天氣原因,全軍覆沒於颱風之中的前車之鑑呀。至於北竄的蒙元和明朝初立的經濟待興,都不是什麼最主要的因素。這點看看我們剛建國時的五零年代就知道了,經濟困難不可怕,就看要不要打,有沒有決心打。就是因為天時難測,打仗不怕,就怕還沒到地方,已經被天災滅了,這個就太不值了,所以,朱元璋忍了。

這時候,劉伯溫在哪裡呢?早已經去世了。

至於朱元璋時期,對日本的國策,並沒有原則上的問題。明朝不徵日本,日本雖然不守禮法,但名義上還是稱臣的。明朝在航海條件不足的情況下,保持暫時的隱忍,是正確的做法。

但是,朱元璋做錯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應該在《祖訓》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朱元璋在多次通過使者進行斥責、教育之後,日本還是不遵循禮法,就應該提防日本了。朱元璋這時候卻因為日本王子滕祐壽的到來放鬆了警惕。滕祐壽效唐朝之法,前來明朝國子監學習,並且留在明朝為官。這一件事,讓朱元璋很開心,誤認為日本是送質子前來大明瞭,這是表示臣服和互信的狀態,於是就在《祖訓》中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明朝實行了海禁,而日本也暫時約束了倭寇。朱元璋這麼做,雖然換來了短暫的和平,卻是極大的錯誤。

日本暨此,得到了寶貴的發展時間,逐漸恢復了統一,並強盛壯大。而明朝卻失去了通過文化輸出和武力威懾,持續控制日本政權的能力。這才讓日本的野心也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二戰中的慘痛教訓。

所以,奕天認為朱元璋的《祖訓》,應該修改一下。朱元璋應該要求後世子孫,敦促日本政府不斷的派遣留學生來中國,哪怕是明朝政府出錢資助都可以。這些留學生在中國接受中華教育後,再遣送回日本,逐步扶植起親大明的日本政權。同時,也可以保持中華文明對周邊小邦的文化影響力,培養並維持好唐宋以來,周邊小邦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朱元璋還應該警示後世子孫,要持續壯大大明水師,甚至可以派遣明軍進駐日本等周邊小邦,保證親大明政權的穩固統治。這點就跟大明扶持朝鮮李氏政權一樣麼,看看當時朝鮮李氏王朝對大明是多麼的依賴。

現代的某西方世界大國不也是這麼做的,我出錢讓你來留學。你們要研究相關資料,我出錢給你複印,提供給你。表面看起來,看似吃虧了,其實提高了國家文化的輸出能力,讓世界可以更客觀的瞭解該國,提高該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如果朱元璋也這麼做了,相信中華的發展會加速,甚至在周邊國家建立起統治模式之後,在大航海時代,建立起中華日不落帝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已經彰顯了明朝水師的實力。成祖剛毅善戰,善於權謀,不亞於太祖,在成祖時期拿下日本,是有很大希望的。如果朱太祖有遺訓,成祖必然執行。如果當時這麼做了,東亞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格局了。

在良懷給朱元璋的國書中曾說,“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是倭國常懷不足之心,而中華卻常懷自足之心。

常懷不足之心,促使了崛起;常懷自足之心,卻導致了落後,這是多麼痛的教訓。


奕天讀歷史


(我是君箋雅,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蒙古鐵騎踏遍歐亞大陸卻在島國日本折戟沉沙,百年後給朱元璋出了道難題,如果不是劉伯溫勸阻,後果殊難預料。

日本人當然沒有防禦蒙古鐵騎的本領。但日本懸於海中,得天獨厚,海上氣候變化無常,那時候海戰還屬於摸著石頭過河,全憑運氣的時候。一旦海戰,變化太多。所以忽必烈對付彈丸日本束手無策。

朱元璋趕走了蒙古人志得意滿,昭告天下,自己成了中原之主,引得萬邦來朝,可是日本人不但不來朝賀,還總有流寇過來打秋風,騷擾的海疆不寧。朱元璋很生氣,就派使者去日本問罪。問他們要搞啥事情。不想派去的使者竟然被殺了。日本當時有個懷良王也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竟然向朱元璋叫囂:“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這是篤定朱元璋不敢打他。


老朱什麼時候怕過這個。大怒之下就要發兵打日本。手下武將自然各個叫好。蒙古人都被咱們攆的滿世界跑,害怕你一個小日本?不想劉基出來阻止。他只講了兩個道理。

第一,蒙古未平。

當時的北元還在西伯利亞窩著,勢力還很強,雖不一定有東山再起的能力。卻也是心頭大患。隨時對中原虎視眈眈。朱元璋不集中精力對付北元,卻跑去對付日本,有捨本逐末的嫌疑。

第二,國內初定,休養生息。

元末戰爭剛剛平定,四海初寧。百姓嗷嗷待哺,正需要休養生息。與蒙古之戰曠日持久,再對日開戰勞民傷財。卻不得好處。海戰費用靡巨,會讓百姓不堪其擾,心生怨言,與初建的大明不利。還舉了若干蒙古伐日的例子。


朱元璋是打過水站的。當時和陳友諒決戰鄱陽湖,你死我活,朱元璋將全部家底搭了進去險勝而已,水戰實在是他的噩夢。更別提海戰。所以思慮再三,朱元璋果斷忍下怒氣,放日本人一馬。而且他覺得日本就是一個狗皮膏藥,沒必要對他們過於用心,所謂“不徵之國”。

之後明朝只對倭寇有過各種抗擊,從無主動出兵日本。直到最後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萬曆皇帝還是在朝鮮和日本幹了一仗。那一戰的結果,三個當事國三種結果,也是很搞笑。今天就不多說了。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紅樓以外的文學和歷史。歡迎大家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君箋雅侃紅樓


劉伯溫這個人,怎麼說呢,被某些人吹捧成了半神級的人物。比如著名的《燒餅歌》號稱能夠預言後世五百年的事件。甚至把兩岸統一都扯上了,不看燒餅歌我都知道兩岸快統一了!淨扯淡!

事情是這樣的,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首先承認了元朝對中國的合法統治,其次希望接替元朝,將周邊各國納入明朝的朝貢體系當中。在這一背景下,使臣紛紛從南京出發,來到周邊各國進行通報。日本也是目的國之一,可是日本人夠狠,二話不說就殺掉了明朝的使臣!

朱元璋大怒,想要滅掉日本。不過說實話,以當時明朝的國力,做這件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以朱元璋的地理知識,估計他也搞不清楚日本的情形。劉伯溫進行勸阻也不能說錯,以當時明朝百廢待興的國力,要是攻打日本不見得能夠成功!

錯的是,劉伯溫既然能預言後世日本會殺掉數千萬中國人,竟然沒有提醒後人防備日本。而且,在劉伯溫的忽悠下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徵國,導致明朝永遠失去了滅掉日本的機會,這就更不對了!

正確的做法是,將滅日計劃後延,告誡子孫有朝一日一定要滅掉日本,以報殺我使節之辱。

實際上,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明朝已經有了征服日本的能力,下西洋的艦隊如果東征,可以輕易將日本徵服。因為,這一時期不僅是明朝最強大的時期,也是日本開始進入戰國時期的重要節點。

當時,日本已經分成南北朝,明朝只要像當年漢朝對付匈奴人一樣拉一個打一個,讓日本列島提前進入內亂,就可以輕易將他們征服!


歷史風暴


講真,筆者查閱了許多文獻資料,並沒有發現劉伯溫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掉日本的記錄,也沒發現劉伯溫有日本血統的記錄。倒是明清小說中有《劉伯溫薦賢平浙中》一書載有劉伯溫推薦朱祖亮抗倭一事。具體來說:

△劉伯溫畫像

明清小說《劉伯溫薦賢平浙中》中關於抗倭的記載:

這篇小說中敘述了劉伯溫一心報國,打算輔助元主,對方國珍等叛亂者進行先剿滅後撫慰,但朝廷腐敗昏庸者居多,劉伯溫壯志難酬,不能得到重用。元朝滅亡之後,劉伯溫在朱元璋手下得以重用,他推薦能臣朱祖亮。朱祖亮不負眾望,打敗了張士誠,又在杭州勸降了張士誠,之後,朱祖亮又破方國珍與倭寇的聯軍,殺死倭寇八千人,浙江遂平。小說描寫十分生動:

至於將暮,亮祖與兒子朱暹合船進發,號炮三聲,出其不意,突佔上風,雜施火銃,長短標槍,弓弩齊發。群倭束手,不能出艙,駕舟舵公都被擊傷。煙焰障天,倭被我兵圍攏,竄水者俱被撓鉤搭起,殺死八千餘倭,一鼓而盡擒之,豈不暢快也哉!生擒倭酋哈日郎、薩多羅真、古歡昔容、夜郎孟哮羅等數十人,朱暹都綁縛到黃岩城下,一刀一個,斬了這些倭奴驢頭。

可以說在小說中抗倭一事,劉伯溫舉薦有功,朱祖亮抗倭有功,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劉伯溫與日本有仇,是不會攔著朱元璋滅掉日本的。

△劇照:劉伯溫

明太祖時期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明朝建立時,正值日本處於南北相爭時期。明朝的使節到達日本的外交機構九州太宰府,此處為南朝控制。根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年間出使日本是在洪武二年:

“(洪武二年春正月)乙卯,遣使以即位詔諭日本、占城、爪哇、西洋諸國。”

明太祖在洪武二年和洪武三年向日本下達過詔書,詔書提到目的:

“故修書特報正統之事,兼諭倭兵越海之由”

就是要告訴日本誰才是正統皇帝,享有天子之稱,周圍皆臣下,需要進行朝貢,同時日本國需要禁倭。

但日本方面對此的回應卻是朱元璋遣使被殺5人,楊載、吳文華被拘三個月才被放還。

朱元璋對殺使一事並沒有深追究,反倒是努力緩和雙方關係,後來打算興兵討伐,知道倭寇並非是日本官方行為,於是停止了造船討伐。

從朱元璋數次對日本的態度來看,對日本主要是希望能夠稱臣納貢,遣使日本的原因在於日本:

“有節義,嘗慕宋而仇胡”

在日本南北朝遣使納貢之後,朱元璋接受了南朝而並未接受北朝;洪武十九年十月,林賢事件爆發,直接導致了明日關係的斷絕,胡惟庸通敵倭寇令朱元璋很惱怒,斷絕了與日本間來往,而此時劉伯溫已經去世。

△明朝時期地圖

綜上,劉伯溫無論在小說中還是在實際中,均不可能存在力勸朱元璋不要滅掉日本,這頂帽子劉伯溫不戴,請不要相信網絡小說或人云亦云,歷史講究考證。

文\\燕山史話


燕山史話


講真,若不是劉伯溫當年組織朱元璋滅掉日本,哪裡有後來這麼多事情?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除了對內平定天下,對外就是要向各國派遣使者,告訴周圍的鄰居,這片土地現在姓朱了,畢竟自古以來,還有很多跟著中國混的小屬國。再者,每一個皇帝都有“萬國來朝”的夢想。所以,對當時的日本,也派出了使者,這也是必要的外交禮節。

朱元璋為什麼要滅掉日本呢?

關於朱元璋為什麼要滅掉日本,這還要從向日本派遣使者說起。在建立明朝初期,也就是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向日本派去使者,當時的目的有兩個,其一是要日本嚮明朝稱臣,其二是要求日本方面解決邊境倭患問題。因為在元朝末期,中原大亂,倭寇就趁機不斷騷擾沿海地帶,當時朱元璋還未一統天下,所以也就沒時間和精力來解決這些事情。到了明政府建立,天下太平,便騰出手來準備解決這個問題。

在送達日本的國書中,朱元璋十分的強硬。說道:如臣則應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如確為盜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而鎛其王。意思就是說,要聽話的話,就老老實實來我天朝朝貢,不聽話那就自求多福吧,如果依舊騷擾邊境,那就揮師兵下,踏平日本。

收到朱元璋這封國書的是當時天皇的弟弟,攝政王懷良親王,這個親王是一個極端好戰分子,看到國書,不但不害怕,還把前來的大明使者給殺掉了,就留下兩個活口,放了回去給明太祖朱元璋回信,信中說道:順者未必其生,逆者未必其死,有何懼哉?意思就是如果明朝向日本出兵,日本人將奉陪到底。

這就是赤裸裸的侮辱了,小小的彈丸島國,竟敢如此對天朝無視?朱元璋勃然大怒,就打算出兵討伐。但又按下心來,再想想這小小島國,沒必要如此興師動眾。於是在次年,又一次修書給日本,這次換了一種方法和口氣,大意是邊境倭寇作亂,想來也不是貴國國王的意思,而是小部分流寇所為,如果你們能制止流寇作亂,雙方共享太平,豈不是一件美事?

這次,懷良親王雖然沒有為難使者,但也對朱元璋的信無動於衷,不過安排自己的使者前來大明朝貢,可能當時也是怕真是朱元璋打過來了,自己招架不住,做做樣子而已。而在之後,日本卻莫名的停止了朝貢,想來這幫倭寇之眾,心裡必定也是不服氣。

這種不朝貢的情況一直維持了十多年,直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派使者前去日本,並傳達朱元璋的旨意道,說爾等小小屬國,坐井觀天,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肆毀鄰邦,縱民為盜。無乃構嫌之源乎?意思就是說,如果再不好好收斂,就別怪不客氣了。

這次可是把日本給惹毛了,要知道日本人中,好戰分子有很多,於是,一封極為囂張的信,就被送到了朱元璋的案頭。

信中回到: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這信中,把老朱給罵了一通,說老朱你只是中原的主人,我們這裡你說了不算,你也不是宇宙的主人,別指手畫腳的。

這下,可把老朱給氣壞了,要知道朱元璋的脾氣那可是說一不二,狠起來連自己都怕的主兒,怎麼會怕這個小小的日本呢?

為什麼朱元璋沒有派兵攻打日本?正是劉伯溫冒死進諫

正在朱元璋準備著手攻打日本的時候,軍事劉伯溫對朱元璋分析了很多形式,才使得朱元璋放棄了這個念頭。

一、元朝數次攻打日本,均無功而返

至元十年(1274),元太祖忽必烈就派兵攻打日本,包括至元十八年(1281).又一次進攻日本,兩次都是折戩而歸,倒不是日本有多強大,只是水上風浪無數,元朝雖然騎兵是當時天下第一,但是在水上,就處處吃癟,導致損失上千搜戰船,死亡數十萬軍隊方才罷手。

二、天下初定,再次興兵打仗,勞民傷財

經過元末的戰亂,好不容易朱元璋才把天下一統,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這個時候再次舉全國之力去攻打東海以外的日本,且不論戰爭輸贏,都將是一件勞民傷財的行動,再者說,當時的日本正值戰亂,也對明朝造成不了威脅,並且,日本本土也不是很富裕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必不可少的資源。所以,從多個方面來講,沒有打的必要。

三、海軍一直是明朝的弱項

明朝初期的海軍,一直是軍隊的短板,從朱元璋起事,一直沒有很正規的海軍,並且海軍的戰鬥經驗也較為缺乏,最大的一次水上戰役應該就是與陳友諒決戰潘陽湖那一次,所以對於明朝的軍隊來講,海戰是一個弱項,如果要是陸地上的戰爭,估計朱元璋就等不到第二次修國書,早早就滅了日本了。這也是後來朱棣當皇帝時,遣派鄭和下西洋,船越造越大的原因。

之所以不出兵,並不是明太祖朱元璋不敢,而只是考慮到多層方面,權衡之下,即便是打了日本,也沒什麼好處。於是便沒再攻打日本,但是通過幾次事件,朱元璋對日本這個國家可算是深惡痛絕,並且將日本列為永不來往的國家。

《太祖寶訓》中,朱元璋就將日本列為“永不征討“,從而告誡子孫後代,不要為了逞一時之氣,而做一些得不償失的額行為。但是朱元璋卻沒想到,在若干年以後,這個被他無視的島國,卻成為明朝末期以及我們中華民族的大患,若他能看到這個結果,想來當年一定會踏平日本這個島國吧。


史曉生


劉伯溫何時誓死勸阻過朱元璋滅掉日本?本人簡單翻了下《明史》中的太祖本紀和劉基傳,或許看的粗略,並未找到這段記載。不過,在《殊域周咨錄》裡卻有對明代與日本關係的記載。因為受時間和個人精力有限,也未再仔細考證此事,但隱約覺得,大家答的如此不亦樂乎,難免有些步入了“民科”的歧途。

我和大家一樣,也對東邊那個鄰居沒有好感,希望朱元璋一怒之下滅了它,以絕後患。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當時朱元璋的作為,多少是要讓我們“傷自尊”的。


朱元璋稱帝后,實現了統一,並使得周圍不少政權俯首稱臣。不過,倭國並沒怎麼給老朱留情面。當時,朱元璋遣使前去下詔書,寫的倒是很霸氣:

“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翻譯過來就是,你丫的要是知趣,就趕緊臣服來朝拜,要是不臣服,就老實待著,別來騷擾我,要不老子派水師滅了你。

只可惜,當時人家立馬就把明朝的使臣給咔嚓了。可是,當時明朝剛建立,根基不穩,而且哪裡有那麼強大的水師去征討倭國?

不過,朱元璋並未死心,第二年又派去了使者,前去跟對方談判。談來談去,算是沒打起來,表面上講和了。可是,人家一點稱臣的意思沒有,還回信把朱元璋給諷刺了一番。其中有一句說的還挺直接:

“王若不審巨微,效井底蛙,仰觀鏡天,自以為大,無乃構嫌之源乎”

大致意思就是你這個當皇帝的,不過是個不知大小輕重的井底之蛙。

人家把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朱元璋肯定生氣。可是,打麼?寫到到這裡,我都替他著急。可惜,老朱儘管很生氣,還是沒打。因為他知道,現在沒有動兵的實力。

不過,朱元璋另有一套,他給子孫寫了份“祖訓”,說永遠禁止和日本進行貿易和交往,並把倭國列為了“不庭之國”。

說到這裡,其實問題很清楚,打不打日本,朱元璋自己心裡很清楚,也輪不到劉伯溫來勸,更談不到劉伯溫誓死勸誡朱元璋滅掉日本。在此提醒大家,解讀歷史切不可道聽途說,也不能妄自尊大,否則很容易走上“民科”的歧途。


史海爛柯人


中國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國家,兩個國家之間的恩怨情仇由來已久。想當年日本在唐朝的時候對於中國文化是多麼的欽佩,還直接派出一些女的來中國接種,覺得中國人比日本人聰明。但是日本學到了中國文化技術之後,就開始打中國。真的是典型的白眼狼。

到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當了皇帝,這個時候朱元璋覺得自己已經是天下之主了,那麼就必須要讓周邊的小國也知道這件事,中國是大明,已經不是蒙古人了。於是派出了很多使者就去周邊的小國去告訴他們這件事,也讓他們臣服於大明。其餘的小國家知道也惹不起大明朝,都表示臣服了,但是日本這個島國就不答應了,直接把朱元璋派去的使者給殺了。

這下子老朱就不幹了,說是一定要滅了日本,但是劉伯溫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就馬上來阻攔,劉伯溫就給朱元璋說日本現在還不知道是大明的天下了,以為還是蒙古人,因為元朝的時候曾靜幾次去打日本結果都失敗了,所以也是和日本結下了仇恨。朱元璋一聽可能是真的。

後來又一次朱元璋再派去使者去日本,但是還是被殺了,這下老朱就忍不住了,一定要派兵去打小日本,一個小小的倭國竟然幾次殺我大明的使者,讓我大明何以立足。劉伯溫又跑來勸朱元璋了。

劉伯溫把當時大明的局勢一分析,朱元璋就放棄了,首先當時雖然大明已經立國,但是根基不穩,天下初定。如果一旦派大軍去攻打日本,那麼很可能自己的老窩就沒有了。其次當時北元還在,蒙古人難道不想把天下掙回來嗎?相比於日本這個隔海相望的國家,蒙古人加上西北這些遊牧民族才是最大的威脅,因為他們就挨著大明,隨時都有可能南下對中原造成威脅。還有就是沒錢,元朝本來就把中原大地上搞得民不聊生,根本沒有把漢人當人看,中原大地上經濟衰敗,國家那裡來的錢,加上元朝末年年年打仗,朱元璋好不容易統一了,這個時候百廢待興,打仗要什麼,那就是錢,出兵去日本,造船,訓練水軍等等那些不是要錢的。朱元璋這個時候根本就拿不出來。

所以說大明沒有去打日本也是正確的選擇,如果選擇去的話,失敗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也有機會成功,畢竟當時日本也是內亂,南北並立,要是老朱當時去了,說不定就把小日本滅了,也就沒有後來這麼多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