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縣域文旅產業發展標準出爐

民族地區縣域文旅產業發展標準出爐

“這個指標體系出臺後,實實在在推動了文化事業和旅遊產業的結合,也給了我們推進文旅工作的參考標準,很有意義。”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文旅局局長銀韞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标准出炉

10月27日,民族地區縣域文旅產業發展70年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發佈了《民族地區縣域文旅產業發展指標體系(2017—2018年)》(以下簡稱“指標體系”)。據悉,指標體系由分級指標和賦值權重構成。其中,一級指標為經濟發展、文旅產業發展、道路交通、文化產業資源和縣級政府支持5個指標,二級指標26個,三級指標109個。

據悉,研究團隊從全國727個民族縣域地區抽取了71個旗縣的文旅產業發展數據進行分析。本次發佈的結果中,上述5個一級指標指數排名第一的縣旗分別為靈武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鹽池縣、察隅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方勇在會上表示,通過指標體系的評測,可以瞭解本旗縣文旅產業發展的潛力,並能預期未來發展方向及趨勢。據方勇介紹,指標體系填補了民族地區縣域文旅產業發展評判標準的空白。

文化產業的數字化是本次會議的特別關注點之一。國家新聞出版署融合發展重點實驗室北京中心執行主任李沛在研討會上展示了藏文化數字化工作取得的成果。研發團隊利用高清採集設備對藏文化裝飾、壁畫、唐卡等藝術作品進行採集、收集、整理,並通過VR、AR等技術進行分析、提取和數字化整理、展示,將民族文化與雨傘、手機殼、抱枕等生活中常見的文化產品結合起來,實現民族文化的“內容+”。

清華大學教授林華在會上解釋了虛擬現實技術在文旅產業方面的應用前景,並現場展示“虛擬現實與720”的演示視頻。“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觀眾可以欣賞不易見到的景觀,景區也可以運用這樣的技術造出一個文化景點。”林華告訴記者。

此次發佈的研究成果中提到,少數民族地區縣域文旅產業發展總體和當前水平均偏低,文旅產業規模小,對縣域經濟帶動能力不強。“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再到市場,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文化資源產業化以後,還是要服務於老百姓。同時,如何保護文化產業的受益權,也需要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進一步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丁賽向記者表示。

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标准出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