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8年?

有膽英雄


曹丕稱帝水到渠成,曹操給他打下了深厚基礎,事實上就算曹丕沒有向世家妥協,稱帝已經是勢在必行,因為天下已經徹底被瓜分完畢,漢朝江山徹底壽終正寢,無法挽救了。用某人的話說,天下臣民要麼屬於魏,要麼就是蜀國,最後就是吳國,謀臣將相也都各自有主,漢獻帝無兵可徵,無地可治,無人可用,純粹變成一吃閒飯的了,留之何用?

劉備這邊稱帝是聚攏人心,同時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藍圖,他一直標榜的是漢室宗親,興復漢室,如今漢獻帝禪讓曹魏,國祚終結,為了保證自己的政治優勢,不被曹魏鉗制,稱帝也是理所當然!

至於吳國,地處荒蠻,人口稀少,實力不濟,西邊是地處大江上游的蜀漢,劉備是亂世梟雄,不能得罪,後期諸葛亮雖然堅持聯盟,也默許了雙帝並尊的局面,但是吳國畢竟身份不一樣,沒有底氣!

曹操時代為官,祖父曹節雖然是宦官,但是也曾封侯,父親曹嵩雖然買了一個太尉,那也是國家承認的三公之位,何況曹操家族就是大豪強!吳國什麼出身呢?孫堅祖上說是孫吳子之後,純屬扯淡,孫氏祖上是賣瓜的,孫氏起家也是孫堅這一輩經過南征北戰換來的,在講究門第的東漢末年門閥政治格局中,孫吳稱帝底氣不足!

其次,吳國內部矛盾比蜀漢更嚴重!孫氏雖然是江東人,但是寒門出身受人鄙視,孫策征討江東是殺伐過重,雖然有軍事撐腰,但是面對門閥遍地的江東甚至是後來的荊州,孫氏只能通過互相妥協來化解矛盾,共享治權!這從孫吳實行的世兵制就可以看出來,孫權對於世家大族構成的政體約束力不強,在沒有徹底擺平內部矛盾之前,稱帝只是笑話罷了!

最後,別看諸葛亮一直在進行北伐,跳的很歡,但是他和孫權一樣,都不敢在曹丕在位時鬧騰,尤其是吳國,蜀漢地勢險要,雖然易守難攻,但是想要出來也不容易,所以魏國的目光一直在重點監視吳國!

曹丕自幼跟隨曹操行軍打仗,處理政務,揣測人心,和曹操相比當然有差距,但是吊打孫權還是沒有問題!

所以等曹丕死了以後,吳國才敢稱帝,諸葛亮才敢北伐!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因為三個政權中,東吳自從孫策周瑜去世後,以孫權為領導的東吳政權的國策以地方割據稱霸一方為主要目的,並非和曹丕劉備一樣,都以一統天下為目的。

曹操去世後,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建立了魏朝,象徵著四百多年的漢朝正式滅亡了,劉備政權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為了有北伐曹魏的理由,漢朝必須要延續,因此幾個月後,劉備政權宣佈漢獻帝遇難,劉備作為皇叔,延續大漢正統,宣佈登基續漢。

而東吳孫權雖為地方割據政權,但依然為漢臣,在曹丕建魏代漢後,孫權政權在法律上是失去了名義上的中央政府,此時孫權政權沒有像曹魏那樣國力雄厚的實力,也沒有像劉備那樣名正言順的理由,因此也就沒有稱帝的籌碼和理由的。

劉備雖自稱漢朝正統,但沒有法律依據,曹丕雖然篡漢,但畢竟是受禪於漢,加上此時孫權剛襲取荊州,和劉備結仇,因此最為恰當的就是繼續依靠中央政府,向魏稱臣。

在220年到228年這期間的8年內,東吳政權實際上是曹魏的臣子,雖然來來回回因為一些問題,有一些摩擦,比如曹丕三下東吳,孫權奇襲江夏等等,但是這張紙誰都沒有捅破,孫權依然是大魏吳王,曹丕依然是中央政府。

直至206年曹丕去世,207年孫權收復交州士氏,208年在石亭擊敗曹休。孫權認為曹魏已經無力再南下徵吳,稱帝時機已到,續而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


孫權難道不像稱帝嗎?當然不是,而是沒有理由稱帝,也沒有實力稱帝,時隔8年,物是人非,理由已經不再重要,實力也已經允許,天時地利人和俱全,自然也就稱帝了。



曹小翔xixi


曹丕稱帝是為了穩固統治,劉備稱帝是為了延續漢朝的正統地位,孫權並不是稱帝的“剛需”,根本不需要急於稱帝。而且孫權一直沒有稱帝的合適理由,曹丕的皇位是漢獻帝“禪讓”給他的,劉備是漢朝的宗室,蜀漢以“漢”作為國號,名義上繼承了漢朝的正統。而孫權沒有稱帝的合適理由,急於稱帝對孫權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公元220年是三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公元220年東吳和蜀漢徹底翻臉,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曹操的爵位和勢力。曹丕繼承曹操的地位後,立刻開始逼迫漢獻帝退位。

曹操之所以一直沒有稱帝,主要是因為曹操擁有極高的威望,即使曹操不稱帝,曹魏境內的大臣們也都把曹操當成皇帝一樣對待。而曹丕不具備曹操的威望,為了穩固自身的統治,曹丕只能通過稱帝來獲得合法的統治地位。

曹丕篡位的手段非常的高明,他逼迫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自己,名義上繼承了漢朝的衣缽。在篡奪皇位後,曹丕並沒有殺死漢獻帝,而是封漢獻帝做了山陽公,給予了漢獻帝很多特權,以顯示自身的正統地位。

曹丕稱帝之後,東吳向曹魏稱臣,承認了曹魏的正統地位。劉備的地位變得非常尷尬,為了改變不利的處境,劉備對外宣稱漢獻帝已經去世,給漢獻帝舉行了“葬禮”。之後劉備宣佈稱帝,建立了“季漢”王朝。由於“季漢”不是正統王朝,人們為了區別“季漢”和漢朝,習慣稱“季漢”為“蜀國”。

劉備和曹丕稱帝后,魏蜀吳三國的關係發生了變化,魏國是東吳的宗主國,蜀漢和曹魏是對立政權,吳國是一片“無主地”,在外交上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然而孫權一直沒有合適的理由稱帝,只能暫時忍住了稱帝的想法。

到了公元229年,曹丕和劉備都已經去世,三國的局面趨於穩定,東吳和蜀漢的同盟關係非常的穩固。而且孫權已經經營了江東30年,在江東地區根深蒂固,稱帝完全不需要任何理由。最終在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建立了東吳。

孫權稱帝比較晚,主要是因為東吳先天條件不足,沒有合理的稱帝理由。實際上無論孫權是否稱帝,東吳都是三國時期的一個獨立政權。對於孫權來說,是否稱帝只是一個虛名。即使孫權沒有稱帝,蜀漢和東吳仍然是同盟關係,而不是宗主國與附屬國的關係。


史海泛舟擺渡人


古代有一條原則非常重要,那就是出師有名。想要成就帝位,那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藉口,而則要有足夠實力應付四方質疑,否則必遭眾矢之的。東漢末年,一方諸侯袁術,因獲得傳國玉璽,迫不及待宣佈稱帝,結果遭遇四方諸侯圍攻,成為最先被消滅的諸侯。

公元221年,新魏王曹丕進階帝位,其藉口就是威逼漢獻帝禪讓帝位,古有堯舜禪讓一說,也算名正言順繼承帝位。其次,曹操威名傳遍四海,挾天子以令諸侯,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令屬下折服,已經為曹丕打下堅實基礎。其次,曹丕謀略高遠,低於曹操但相距不遠,而東漢皇室幾乎已到盡頭。

公元222年,因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地位,改名大魏,意味著漢室王朝正式滅亡。正所謂,落草的鳳凰不如雞。本來受到漢獻帝送上的正規皇叔位,在改朝換代後變得不值錢。因此,劉備急於想要恢復漢朝制,以此來作為征服魏吳的藉口。實際上,劉備建立後漢國意圖光復漢室,成就當年西漢景象,只是沒有得到魏國的承認,魏國只把後漢成為蜀國。

為什麼孫權要在公元229年進階帝位,只能說,他非常聰明,正如曹操所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劉備和曹丕割據地盤相繼稱帝,世間怎麼會允許有兩個帝王,兩虎相爭是必然的結局,孫權只需要坐觀垂釣即可,坐收漁翁之利。

按照現在的說法:誰笑到最後,才是王者!只有真正統一全國進階帝位,那才叫真正的帝王,偏安一隅稱帝不過是虛榮心作祟而已。在官渡之戰前,袁紹帳下田豐就有言:讓袁術取帝王之名,而主公取帝王之實,有名無實者必敗無疑。

那麼為什麼在8年後,孫權忍不住稱帝呢?原因也很簡單,在七八年時間裡,遭遇夷陵之戰重創的蜀國,根本沒有跟魏國發生衝突,導致孫權坐觀垂釣的計劃失敗。在公元228年,諸葛孔明正式宣佈揮師北伐,與孫權聯盟攻打魏國。劉嬋已是皇帝,而孫權不過是吳王而已,作為兩大同等實力國家的聯盟,自己卻要矮劉禪一頭,自然令讓孫權內心不滿,所以還不如早點進階帝位平起平坐。





初見歷史


我們先來看一下曹丕為什麼要急著稱帝,曹丕是曹操的二兒子和嫡長子,是根正苗紅的二代繼承人。但是在曹操死之前,魏國的一大批老臣子也先後死去,導致始終追隨曹操的人所剩無幾,而新型的司馬家族正在日益吞噬曹魏的權力。所以,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曹丕急需作出重大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曹丕沒有父親曹操的顧慮,想稱帝就稱帝,因為此時此刻的漢室江山早已名存實亡,所以,曹丕的稱帝並沒有受到許多的阻撓。

我們再來看一下劉備的稱帝,劉備為什麼要稱帝,那是因為曹丕已經稱帝了,漢室已經滅亡了。為了延續漢室的國祚,所以劉備不得不稱帝。雖然從實質上來說,劉備代表的政權並不是正統的漢室,但是作為劉邦的後裔,身上流著劉邦的血,就這一點上來,號召力還是蠻大的,這也是劉備能夠從一個賣竹蓆的小販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的重要原因。

而作為三國的一方代表,東吳孫權在三國裡面的故事並不像曹操和劉備那樣多,很多時候都是作為輔助角色存在的。儘管從實力上,孫權要比劉備大得多,但是在稱帝這件事情上,孫權卻顯得不慌不忙,因為稱帝與否,都不會影響他的實際地位。而且,不急著稱帝的話,還能夠從曹魏和蜀漢那兒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拉攏!


花間雨屋說歷史


曹丕篡漢,舉國震驚。特別是劉備集團,決定以延續劉漢江山為名登基稱帝。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的時間與曹丕篡漢不足一年時間,其目的性很明顯,第一詔告天下,劉備是正統,曹丕是篡漢的國賊。第二,關羽剛剛被孫權攻殺,劉備急於報仇,稱帝有利於確立東征孫權的合法性。第三是為日後征伐曹丕打好基礎,做到出師有名。

那麼孫權這時為什麼不稱帝呢?我來分析一下,希望大家來指正。

首先,孫權身份不對等,不具備稱帝條件。早在219年孫權為了奪回荊州、偷襲關羽,與曹操密議夾擊關羽,同時向曹操稱臣。曹丕篡漢時,孫權此時對曹丕來說仍是臣,而劉備從來沒有承認過曹操,一直稱曹操是國賊。因此在曹丕篡漢時,孫權只是觀望形勢,不敢貿然行動。

其次,公元222年,劉備集團為報關羽之仇,發起夷陵之戰,傾全國之兵討伐孫權。孫權自顧不暇,只好再次向曹魏稱臣,以期得到曹魏政權的協助,以專心破蜀。

第三,自222年以後,曹丕因孫權不守信用連續對東吳用兵。劉備死後,孫權為了對付曹丕,只好向劉蜀政權示好,決定聯劉抗曹。而後孫權示弱,再次對曹丕稱臣。多事之秋,更不敢在這時稱帝。

第四,東吳政權接連與魏、蜀發生戰爭,實力被削弱,稱帝時機不成熟,此時急需恢復國力,實行聯劉抗曹的國策,與劉蜀政權和好、結盟。如果此時稱帝,必將引起曹丕再次前來討伐。

第五,公元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準備乘曹丕之死、曹睿新立之機出師伐魏。228年,蜀、吳兩國結盟。諸葛亮出師北伐。蜀、魏開始交鋒。街亭之戰以後,諸葛亮調整部署,在229年二次北伐。孫權乘魏、蜀打的不可開交之時稱帝,曹魏政權無暇東顧,蜀吳結盟,蜀國也不會反對。


優秀的米老鼠96


有錢難買爺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