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經典:千年梅瓶的一脈相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新生事物在不斷地充斥我們的生活,很多傳統器物也隨之漸漸地銷聲匿跡,但所幸的是,因了大眾的喜愛,我們如今偶爾還能覓得

梅瓶的身影。

梅瓶起於唐,經歷了宋遼時期的輝煌之後,一路流傳至今,以它沉穩大氣的造型,穿越了千年時光,見證了數個朝代的歷史變遷。

國之經典:千年梅瓶的一脈相承

千百年來,作為瓷器的一種,梅瓶因其‘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優美造型,被稱為天下第一器型,而梅瓶的名稱由來,歷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許之衡在其《飲流齋說瓷》一書中給出了詳細的解釋: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路回溯,穿越千年的歷史煙塵,瞭解梅瓶的前世今生!

梅瓶的名稱演變

任何一樣器物的誕生,都會擁有與之相襯的名稱,梅瓶也不例外,但它的這個稱謂卻並非古而有之。千年歷史之上,它還有一個名稱,稱經瓶!相傳這與皇家講筵制度有關。

什麼是皇家講筵呢?根據馬未都在《醉文明》裡的解釋,是指皇室天子邀請大德高僧給大家講學講經,講完之後,為了以表崇敬之意,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而當時的酒,就是裝在這樣的瓶子裡,所以它又叫‘經瓶’。

國之經典:千年梅瓶的一脈相承

但是關於‘經瓶’這一稱謂來歷,也有專家分析是源於遼史雞腿瓶的緣由,遼史中雖然沒有對梅瓶的記載,甚至直到宋代也沒有有關梅瓶的記載,專家以此分析梅瓶在古時它僅為普通的家常用品,所以因為太過普通便沒有得以被錄入史冊。

倒是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玄孫趙令疇在《侯鯖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陶人之為器有酒經焉,晉安人盛酒,似瓦壺之制,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能夠盛酒。凡饋人牲兼以酒,置書雲酒一經或二經至五經焉。他境人有遊於是邦,不達其意,聞五經至,束帶迎於門,乃知是酒五瓶為五經焉。

此一也可看似經瓶名稱的由來,而除此之外,關於梅瓶的稱謂在其它各個朝代都似乎沒有出現過,包括明代很多頌吟梅花的詩詞中,也未觀得梅瓶身影,如《梅史》,《瓶花譜》,《長物志》,《遵生八箋》等均沒有說到梅瓶一詞。

國之經典:千年梅瓶的一脈相承

而梅瓶之所以後來被稱為梅瓶,只有在清末民國期間許之衡所撰寫的《飲流齋說瓷》上才將其稱為梅瓶,由此可見,梅瓶稱謂一路變遷,也是到了近代才得以梅瓶稱謂。但無論它被喚作什麼,總歸是穿越了千年風雨,見證了朝代變遷,才來到我們身邊,僅此一點也實屬不易。

梅瓶的功用都有什麼?

若只觀近代許之衡所描述,梅瓶無疑是用來插花的器物,因其瓶口窄小,只適合梅枝深清瘦形體,因此,狹義的理解便是,它是用來插花的,而且是專用來插梅花的。

國之經典:千年梅瓶的一脈相承

但如果僅以這樣的認知去看待梅瓶,顯然是有些小瞧了,畢竟一件器物能流傳千年,如果其功用非常單一的話,也很難得以流傳至今。而從上述梅瓶名稱的變遷中我們也都看到了,它最早的作用是用來盛酒的。

看看我們目前身邊的酒瓶,也大多粗身細口,僅此一點也不難理解古人為何要將酒盛於此瓶,可能更多原因恰恰在於它‘小口’的優勢,這樣易於密封,酒精不易揮發,能長久保存酒釀之清香。

國之經典:千年梅瓶的一脈相承

梅瓶可以用作插畫、盛酒,也會用於盛水,與盛酒幾乎是一樣的原理,不容易灑出來。那麼,梅瓶除了這些功用之外,還有什麼其它的功用嗎?目前有史可查的,關於梅瓶的另一個功用就是陪葬。

據相關資料顯示,梅瓶目前出土最多的是江西瑞昌馬頭鎮的一座南宋古墓,據考古專家鑑定,那是一座南宋宋淳祐十年(1251年)的古墓,在這座古墓亡者頭部頂端就擺放著一對磁州窖出產的梅瓶。

1979年在浙江省松陽慶元元年(1195年)古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也有梅瓶的身影,如今收藏在浙江遂昌縣文管會,是南宋龍泉窯的梅瓶,而1958年江西南京宋墓出土的也有梅瓶,是,這座古墓出土的是影青刻花梅瓶,目前尚不知古人以梅瓶陪葬之確切用意,但是通過這些資料我們就不難看出,梅瓶在日常生活中有其功用外,也是古人陪葬品之一。

國之經典:千年梅瓶的一脈相承

梅瓶的器型變遷

關於陶瓷器皿的形狀,有關文獻分析稱最初的陶瓷器皿大多是直接單純模仿自然形體而成,例如瓜型或葫蘆型等,等這一樣器物產生,而後人們才會因它的實際功用而去對其一再改良,梅瓶的產生到它流傳至今,也同樣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國之經典:千年梅瓶的一脈相承

起於唐而興於宋的梅瓶在宋朝時期得到大量生產,是飯館酒鋪中都能見到的物件,器型高而清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長,收縮幅度小,更接近於直線,其底部較小,該時期梅瓶的器體最小直徑在瓶口下方,肩部之上,處理手法簡約又不失多樣,常有稜角分明的轉折。當時各地瓷窯都有梅瓶燒製,但最為出名的還是景德鎮的青花梅瓶。

明代時期,梅瓶的燒造工藝一再提升,造型也越來越優美,這個時期的梅瓶造型比較偏低,瓶口部位會呈現較之宋朝時期更為圓潤厚實,之前梅瓶下斜的肩部,到明朝後改為微微上抬,之前明顯的線條轉折也被修飾得更為流暢飽滿。這時期的梅瓶大多被送入宮中,用來裝酒,供皇宮貴子享用,有的也已然被當作了裝飾品,用來陳列或是插花。

國之經典:千年梅瓶的一脈相承

發展到清乾隆年間,梅瓶肩部的造型開始變得豐滿,有些幾乎成一直線,而腰部以下型似宋朝梅瓶,線條收得比較直,至嘉慶年間,梅瓶的造型開始呈多樣化發展,有的寬扁,有的瘦長,而圖案裝飾也開始被廣泛應用,改善了之前紋理單一的缺陷。

國之經典:千年梅瓶的一脈相承

直至近現代,大小梅瓶還有生產,我們偶爾也能得見,花飾紋路自比古人要豐富多彩,但釉色工藝卻因出產廠家不同,而各有千秋,

倒也並不見得就比古時有多高上,畢竟現在信息科技時代,很多陶瓷工廠的生產已然不如古人那般講究,而工廠化的生產,也讓器物失卻了一定的珍藏性。

國之經典:千年梅瓶的一脈相承

起於唐而興於宋的梅瓶,攜著唐代的聲鼓旋律,宋代的清明簡約,明代的雄健敦厚,清朝的綺麗婉約,經歷千年風雨,一路流傳至今,像一位久違的老友,沉寂於歲月的一隅,無論這一路走來,它在稱謂及器型上有過幾許變遷,但終是以它樸實無華的形態,見證了這千年的飛石流沙、朝代更迭,同時,也以它樸實無華的藝術語言,講述著華夏工藝的輝煌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