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病難治,而是治病難——農村看病難現狀分析

深夜山區某個鄉村裡,一家人正在焦急的帶著重病的老人趕往附近最近縣城的醫院。這是老人一輩子第一次去縣城,要不是病重也許她這輩子都不會離開這個鄉村,儘管縣城離村裡只有二十里的山路。

不是病難治,而是治病難——農村看病難現狀分析

在村裡的衛生室裡,家人已經給年邁的母親治過很長一段時間病了,家人曾多次提議到大醫院看一看,但一直沒有去。一方面是因為母親經常說:我沒事,我的病我挺挺就過去了。另一方面家裡的經濟狀況也不是很好,雖然現在新農合能報銷一部分,但是如果得了大病,像他們這樣不富裕的家庭還是負擔不起,村內一位大叔因為去縣城看病而欠了一屁股債的事還歷歷在目。

不是病難治,而是治病難——農村看病難現狀分析

經過了一路的顛簸,老人終於被送進了縣醫院。經過了排隊掛號、繳費等繁瑣的手續,老人終於住進了醫院。醫生檢查了病情,焦急的說:你們怎麼才來啊!如果能早來,這個病很好治,可是現在治不一定能治好,而且還可能留下後遺症,再嚴重就......................這只是我國千千萬個農民看病的一個縮影,也許正在你的身邊每天發生著........

不是病難治,而是治病難——農村看病難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制度的不斷改革,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不管提高、覆蓋範圍不斷提升,農村經濟水平也有顯著提高,農村看病難問題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無論是從醫療條件還是醫生素質水平,亦或者醫療常識,農村還與城市有很大差距都遠遠不如城市。

一是農村醫務人員素質不高。鄉鎮衛生院醫療條件還可以,配有必要的醫生、病房及醫療器械,給進城看病難的地方提供了便利,但是衛生院醫生普遍素質不高,仍然緊缺中高級專業職稱技術人員,只能看一些頭疼、腦熱等還不算嚴重的病,如果得了大病只能去縣城或者更大一點的醫院,村民想得到有效的治療相當困難。村裡衛生室大多條件簡陋,一些衛生室甚至建在醫生家裡,只有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和幾把鑷子、剪子這些極為簡單器具。醫生大多都是“多面手”,處置、護理一人兼任,再加上鄉村醫生大多數是“赤腳醫生”,僅通過短期培訓學習,本身業務培訓、學習幾乎是零。由於鄉村醫生普遍收入待遇低、條件差,所以較好的醫生往往選擇去縣城等一些大一點的醫院,甚至出現了一些行政村沒有醫生的情況。

二是農村重大疾病的就醫問題上得不到解決。政府對農村基層衛生投入嚴重不足,造成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欠缺,有了大病農民不能就近進行醫治。目前,我國農村老齡化問題嚴重,因青年農民外出打工,出現了很多留守老人、空巢老人。這些老人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得了病不知道該怎麼辦,去大醫院看,路上行動不便先不說,就是光說醫院診醫療手續繁瑣就讓老人頭疼,這無形中延緩了疾病治療時間,增加了老人得病的危險。

三是看病費用高、報銷限制多。雖然現在有了新農合醫療保障制度,農民得了病可以報銷,但是農民有了病,以前去個鄉衛生院、幾塊錢就治好了,現如今,即便是到鄉鎮的衛生院看病,動不動就幾十元甚至幾百元,雖然有了新農合的醫療報銷,可農民支付的部分卻有增無減。的確新農合之後,能夠報銷農民一部分費用,但是報銷的限制條件還是太多了,特別是生了大病和重病,很多項目是不能報銷的,需要農戶自費,而且這部分費用大多較高。現在一畝地一季度的收入也就七八百塊,如果按照一家5口人,每人200元測算,一畝地的收入根本不夠交新農合費用的,新農合費用相對還較高。

四是農民醫療知識少。一些農民對一些基本醫療衛生常識瞭解甚少,生病時寧願相信迷信或土辦法治療,因治療不當或不及時而貽誤病情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有病願意先扛著,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生病了,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喪失勞動力,那樣可能給自己的家庭帶來更大的困難。

救護車一響,一頭牛白養”、“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錢”這些都是調侃農民因病返貧的真是寫照。這些年隨著環境汙染加重,農村患癌症等的人數開始增多,看病難、看病貴是農民面臨的難題,不少人都是小病靠扛,萬不得已才去醫院。

目前,國家正在推進農村醫療改革,對鄉村的醫療政策、投入都在不斷增加,希望有一天農民真正能和享受到和城裡人一樣的醫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