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痛失江山?

新民自媒体


贵族出身的项羽把江山丢给平民出身的刘邦,很多人都感到可惜,但为什么会痛失江山呢?有观点认为,主要是不善于用人,手下就一个范增,还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将范增赶走,并最终气死,然而,这种想法过于理想话,说实在话,即便范增在 ,项羽也是要痛失江山的,至于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条:

项羽

一:性格。

性格很矛盾,很偏激,慈悲心上来的时候,路边见到个孤苦无依的老人都会流泪,但真正需要他大发慈悲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

屠城,坑杀章邯的二十万降卒大家都知道,除此之外,还屠襄城、屠定陶、屠咸阳,一生气就让满城男女鸡犬不留,这种杀法,你给孤寡老人流多少次眼泪也挽不回民心,也就是说,他在屠城的时候就已经埋下失败的种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并非空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封

二:制度

具体体现在,项羽推翻暴秦以后,分封了十一路诸侯,创造性的推行郡国制,即郡县与封国并行,当然,这种做法对当时而言,大体上没什么问题,但落实到细节上,问题就出来了,什么问题?

为了底下不形成足以与之对抗的势力,分封的时候采用“王与将分开;异地安插或者大宗与小宗并行”的方式。

如赵国:将赵地一分为二,除将原赵王歇封为代王之外,还加封一个原赵国丞相,常山王张耳,而对另一个跟张耳齐名,对原赵国也十分重要的大将军陈余,却只封个侯爵;

魏国:分为西魏国和殷国,魏王豹自然是魏国贵族,而殷王司马卬呢,以前赵国的将军,将赵人安排到魏地为王,魏国人心里舒坦的了吗。

诸侯

燕国:分为燕国和辽东国,将原燕将臧荼提拔为燕王,而原燕王韩广呢,则给赶到苦寒的辽东当了个辽东王;

还有就是齐国:也是一分为三,除将大宗田都、小宗田市同时加封为齐王和胶东王之外,还提拔一个齐将为王,即济北王田安,三人各有势力,又彼此心怀不满。

等等,也就是说,他分封的时候就憋着坏,想蓄意制造矛盾,挑起战乱,结果自然如他所愿,原六国贵族以及一些曾经跟随过他的将军们都给得罪透了,得罪透了会怎么样?

霸王别姬

不是想回彭城富贵还乡吗,但经过他这么一折腾,刚回彭城,屁股没坐稳,齐国就先乱了起来,有齐国带头,天下风起云涌,刘邦乘势杀了个回马枪,几下里这么一凑活,他项羽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

如此上上下下 都得罪了个透,他不痛失江山,才没有天理呢。至于其他,不过小节而已,基本不值一提,在这样的情况下,范增即便活着,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历史超可爱


项羽为什么会痛失江山?这是因为他就没有得到过江山。他虽然曾经叱咤风云,掌握了天下的权柄,可是他根本就没有当回事,轻易的就丢掉了。

他只是个分蛋糕的人,最后,他盘子里虽然还剩下点。剩下的这块蛋糕项羽自以为不错,可实际上却是不怎么样好的一块。结果最后这一块也没有保住,被刘邦给抢走了。

项羽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可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君主。他的政治能力极为低下。这从他分封天下就能够看出来。项羽是个贵族出身,他所受的教育十分糟糕。在秦国已经建立两世,郡县制已经发展成熟的情况下,项羽却采取了几百年前的分封制。

而就算是采取分封制,他也没有采取正确的分封制。周朝分封天下,自己居天下要害,先关中,后洛邑。分封亲族、勋臣大国,夹辅王室。而项羽分封,可谓随心所欲,任意而为。

自己说什么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放弃关中、洛阳形胜之地,去长江下游建国。虽然说是西楚霸王,可是却在四战之地,根本没有地利可以利用。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被彭越和汉军骑兵烧杀得没有招架之力,吃尽了大亏。

而分封天下,项羽分散了自己力量。都是王,为什么要听从你项羽的指挥?最后连他最得力的手下英布都背叛了他。项羽分封又不公平,在他分封之日起,天下就陷入战乱。他为了个霸王的虚名,四处征战,疲于奔命,最后被刘邦捡了个便宜,收取了关中,与之为敌。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对比刘邦。当年刘邦处于劣势,有人对他建议,分封六国后人为王,多给项羽树敌。可是经过张良的解释,刘邦连饭都没有吃完就让人赶快把刻好的王印销毁。

后来的石勒也是听到这个故事前半段时,大惊说,如此大势去矣,刘邦怎么得的天下。后来听了张良劝阻,才点头说,原来如此。就仅仅从这一点来看,项羽的政治水平连一个没有文化的胡人石勒都不如,他能不失败吗?

正是项羽脑子里的没落贵族的腐朽思想,使得他如同当年的宋襄公一样不合时宜。他虽然军事能力很强,但是,投靠他的只是个别的贵族子弟。绝大多数的平民将相,都去投奔了刘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这一方面,项羽也落了下风。

因此说,项羽失去天下,是和他的政治思想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的。正是他落伍的政治理念,想开历史的倒车,最终被历史所淘汰。虽然他的军事能力强,但是挡不住时代的大潮,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项羽这个人的结局看似偶然,但在我看来是必然的,就算刘邦不收他,迟早也会被别人收了,他自身就存在着很多致命的缺陷。



首先在鸿门宴上不听谋士范增的劝告,执意放走刘邦,从这点来看,此人的目光就有些短浅,明明一只老虎已经进了笼子里面了,却又打开笼子叫他跑掉,这等于是在打自己的脸。项羽在乌江战败时,亭长给他救生船叫他逃跑,他却拒绝了,看似颇具英雄气概,从容面对死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胜败乃兵家常事,真正的王者能屈能伸,敢于直面失败并总结经验教训,待日后时机成熟便可以一雪前耻,怎么可以失败了就放弃等死。



此人太过于自信,以至于有些狂妄自大,刚愎自用。项羽最大的失败就是气走了韩信,手下本来有这么闪亮的金子,他却硬是没有看出来,并且因韩信曾做过胯下君子而瞧不起他。韩信多次给他提出绝妙的计谋,他却完全不予理会,导致伤心的韩信最后投靠了刘邦。而刘邦能战胜项羽,也多亏了韩信,项羽这典型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此外项羽还非常的吝啬。对于许多有功之臣,他一点都不赏,时间长了人们都不愿意替他卖力了。而刘邦却不同,在物质上毫不吝啬,但凡有功之人都使劲的赏,重重的赏,这也导致了项羽这边人气越来越弱,刘邦那边人才越来越多。



总之项羽在用人方面,自身的性格方面致命性的问题太多,单独一方面可能并不会导致他的失败,诸多方面加起来,他的失败就成为必然了。


历史的脚步


项羽,西楚霸王,曾经是多么不可一世的名字,可惜终究如流星般迅速陨落,那么项羽是怎么落得如此田地,失去了大好江山的?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具体的原因不妨一起分析下。

尽失民心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在楚怀王定下先入关中为王的规则后,迟到的项羽反而用鸿门宴问责刘邦,之后入得咸阳城,放纵手下烧杀抢掠,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这就是秦帝都百姓对项羽最为直接的表现,臣服不代表心服。

不顾道义

又彊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

这是刘邦指出项羽不仁不义的其中两条罪名,简单的说其实就两个字:杀降!这里的杀降不仅有秦军子弟二十万,而且还有秦王子婴,给人的感觉是他项羽谁都敢杀,包括投降的人,显然在道义的记事簿上添上了一段黑历史。

狂妄不羁

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

项羽的叔叔为了光复楚国,扶植了一位楚怀王,这是一面旗帜,有他在反秦的精神领袖就会发挥作用,可是项羽却将他先送走,在路上将义帝杀害,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当着其他诸侯的面为了自己家的功劳,贬低楚怀王,项羽说的是事实吗?是事实,但是借着抬升楚怀王为义帝后,便直接发号施令,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strong>想做什么,想要什么称号,人家项羽自己封,这份狂妄也就他能做得出来。

过于自信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是刘邦称帝时,总结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项羽刚愎自用,舍弃谋士范增的诸多谏言,最后导致项羽失去这位谋士,而范增自己也落得客死异乡(未到彭城就死了),他的自负的一面表现的地方有很多,如在鸿门宴之时,范增的诸多劝言及项庄的神补刀,原以为可以就此了结刘邦,项羽呢,觉得刘邦表现出来的就是贪生怕死,极尽无赖本色,翻不起什么大浪。再有,范增建议大封诸侯之后,要把刘邦死死盯在关中,最后在张良与陈平的配合下,项羽不仅放走了刘邦,还在其叔叔项伯的劝说下,加了封地范围,典型的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刘邦无关轻重。

总结: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是刘邦昔日的老大哥王陵所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其实回顾以上几点,也都在这句话中,嫉贤妒能,分封诸侯是按自己的喜好而定,不是按战功的多少而来,这样势必在其内部形成坏的循坏,那就是会说的会比会做的混的好,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想着替他好好做事?攻城拔寨之后,不是安抚统治,而是用粗暴的方式来决定城池百姓的命运,天下的民心没了,谁还愿意臣服于他?在乌江自刎,很大程度上也是项羽知道,大势已去,即使过得江东,想卷土重来,时间和空间都不具备,与其被俘,倒不如用英雄的方式了结自己,至少可以映衬得上他的霸王之名。


农夫说历史


要做乱世的开国君王,非一代雄主不可为,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非凡的手段。而反观项羽一生,充其量只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离一个真正的政治家还差的很远。

性格残暴,尽失民心

三国时期郭嘉评价项羽,“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而反观刘邦,简直是项羽的反面,是有名的常败将军,屡战屡败,但却能不断组织力量,屡败屡战,直至夺取天下。

因为刘邦打造了一个仁义之主的人设,身后是成千上万的民心,而项羽的威望是建立在残暴的基础之上的,人们顺从他,是因为害怕他,有朝一日,如果他的威慑力消失了,他就会成为孤家寡人,这就是为什么项羽七十多战未尝败绩,一战败北便身死国亡。

我们来看一下项羽残暴的历史事实,在新安城南,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在咸阳宫杀秦王子婴,纵容士兵疯狂烧杀淫掠,焚阿方宫,挖骊山墓。在彭城,杀害天下共主,义帝。在齐国实行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天怒人怨!

实际上,项羽在一步步依靠残暴建立自己统治威望的同时,也在给自己一步步的挖掘坟墓!

没有识人之明,更没有用人之能

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而一代战神韩信,最初恰恰是项羽帐下的郎中,也就是参谋,屡次建议得不到采纳,最终离楚归汉。还有后来成为西汉丞相的大谋士陈平,起初也是项羽帐下谋士,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害怕项羽随时杀了自己,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不可能取得胜利,所以也叛楚降汉了。

就连项羽最信任,尊称为亚父的范增,最终也被项羽所不容,只得出走,郁郁而终。这和刘邦能识人,敢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目光短浅,没有政治智慧

项羽灭亡秦国后,将咸阳宫室焚烧殆尽,欲意返回故乡,定都彭城。这时候,一个无名儒生,力劝项羽定都关中,认为关中四塞之地,天府之国,秦国经营几百年,以此为根基统一天下,应当定都关中,而彭城,自古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不可作为国都。

但项羽认为,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决定定都楚地。而这个无名儒生,叹息了一声,说楚人沐猴而冠,便被项羽活活煮死了!最终被刘邦取关中之地,以此为根基,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另外,秦统一六国后,虽然二世而亡,但天下已经纷争动乱几百年,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制国家已经是历史的大势,天下民心所愿。项羽却从没有洞察到历史的趋势,还沉浸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时代里,所以他一直以恢复楚国,做一个霸王为己任。所谓,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项羽是一个豪气干云的英雄,侠肝义胆,意气风发,他该带着虞姬笑傲江湖,而不是去争天下,做君王!


长安旭哥


项羽的性格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些缺陷决定了项羽只适合做一个将军,不适合做一个统治者。项羽做将军的时候非常成功,他既能够冲锋陷阵,在百万军中斩杀对方上将,也能够指挥千军万马,以少胜多击败十倍的敌人。在巨鹿之战时期,项羽采用破釜沉舟的打法,击败了王离带领的二十万秦军,迫降了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秦军,消灭了秦国最后的一支有生力量。

在彭城之战时期,项羽带领3万骑兵从齐国出发,日夜兼程奇袭彭城,击垮了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在垓下之战时期,项羽带领着28名骑兵击败了刘邦的数千骑兵,从一个将军的角度去看,项羽的个人武力和指挥能力都毋庸置疑。

然而项羽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将军,他自封为西楚霸王,杀害了楚王熊心,想要成为周武王一样的人物。项羽的行事作风豪迈,缺乏一个统治者应有的决断。在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之前,范增劝说项羽杀死刘邦,项羽一直犹豫不决,最终放虎归山养成大患。

在封地问题上,项羽想要回到楚地光宗耀祖,不肯在关中地区称王。假如项羽在关中称王,刘邦肯定会被项羽牢牢地困在蜀地。而且项羽的脾气暴躁,经常因为小事杀人,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期,项羽为了逼迫刘邦投降,将刘邦的父亲绑到了阵前威胁刘邦。

结果刘邦一番言语,说的项羽无法反驳,只能放弃了煮刘太公的打算。项羽还曾经提出找刘邦单挑来决定胜负,刘邦羞辱项羽说:“我和你比智力,不和你比武力。”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项羽的政治智商非常低,他只适合做一个大将军,却不适合做一个领导者。

除了缺乏政治才能外,项羽同样缺乏战略智慧,项羽的外交工作搞得非常差,就连项羽的好兄弟英布都背叛了项羽。而刘邦一直很擅长拉拢人心,韩信、英布、彭越都拥有很强的实力,这些人都心甘情愿的为刘邦卖命。

项羽手下只有一个可靠地谋士范增,项羽经常不听取他的意见,最后范增心灰意冷离开了项羽。刘邦手下的人才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韩信被任用为大将,萧何主管后勤,张良和陈平是刘邦的主要谋士,这些人都是人杰,刘邦任用他们才得到了天下。

由此可见,项羽失去天下并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项羽自身缺乏成为领导者的必要能力。项羽不擅长拉拢人心,不能处理好诸侯之间的关系,又不肯听从其他人的意见,这些缺点已经注定了项羽失败的结局。


史海泛舟摆渡人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关节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势。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争中,占有全面压倒性优势的项羽集团被刘邦逆袭,最终落得乌江自刎,其中原因值得人深思。

在整个秦末起义战争中,项羽实际上起着主导作用,他“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成为时局实际上的最高掌控者。战争开始之前,项羽集团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但项羽集团并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争取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支持。相反,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未能恰当地满足社会各种力量的利益诉求,反而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为刘邦集团为渊驱鱼,并最终导致在与刘邦的较量中一败涂地。

《国语》云:“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把蛋糕分好,使所有的人各得其所,从而赢得各阶层的拥护,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项羽在领导各路义军推翻残暴的秦帝国之后,欲把亡秦之利紧紧掌控在“诸项与妻之昆弟”手中,也就把自己与整个集团置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对立面,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敌人,因此,他的败亡并不不意外。




历史谈侃二弟


老爹的看法:

项羽最终会败给刘邦,有4点原因:

  1. 坑杀20万的秦军降卒,焚烧秦朝宫殿,纵容下属劫掠财物,暗杀义帝等等,让他失去民心。

  2. 不听手下谋士范增的建议,不采纳贤士“立国关中,建都咸阳”的建议。

  3. 推行“分封治国”政策,但又利益分配不均,最终导致各路诸侯反叛项羽。

  4. 格局太小,无法得到天下。

1.项羽的很多行为,都让他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即:失去民心。

坑杀已经投降、手无寸铁,毫无反抗能力的20万秦军降卒,如此残暴的行为,让人心生畏惧。接着入驻咸阳,又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劫掠财物,烧毁秦王宫殿,这样的行为,让项羽失去了民心。


后来,又背信弃义,暗中命英布在半路上,杀死义帝,让楚地的老百姓对项羽彻底寒心。

总之,项羽的很多行为,都让他失去了统治天下,最重要的民心。

2.项羽不听手下谋士、贤士的建议。

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就有人建议项羽在关中立国,以咸阳为都城。但是,项羽思念自己的家乡,不愿在咸阳建都。


更是在楚汉战争期间,对亚父范增起了猜忌,气走了范增。

如此幼稚,不听他人建议的项羽,最终会失败,是可以预见的。

3.推行“分封治国”政策,但又利益分配不均,最终导致各路诸侯反叛项羽。

项羽一心向往着,战国时期旧楚的生活,有意恢复以前的分封治国。于是,就在推翻秦朝统治后,分封了十八路的诸侯,而自己回到旧楚,自称西楚霸王。

但是,项羽的分封,完全是依据过往对项羽的行为来分封。以前帮助过项羽的,封地就比较大,而那些原本就是割据为王的诸侯,因为没有帮助过项羽,就导致封地被缩减。如此一来,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各路诸侯在后来,都纷纷反叛项羽。

4.项羽的格局太小了,注定无法长久。

项羽为什么会起来反秦?

不是为了统一天下,而是对秦朝的恨。项羽恨秦朝毁了自己的生活,恨秦朝杀害了自己的祖父项燕、叔父项梁,恨秦朝灭了自己生活的楚国。

所以,项羽反秦的最大动力,就是对秦朝的恨。

项羽从没有想过,推翻秦朝后,要怎么办。他只想恢复旧日楚国的风貌,这样大家就又可以回到以前的生活。

这种想法,是幼稚的。换一句话说,就是项羽的格局太小了,注定无法长久。

我是老爹,一个喜欢研究历史文化的普通人。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老爹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为你解答。


老爹有话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是宋朝李清照追思项羽的时候所写。一代枭雄西楚霸王楚国贵族项羽竟然会败给亭长出身的刘邦,让很多人难以自信,这是为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我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项羽失去民心。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秦国将领章邯。可是胜利以后,却以欺诈的方式活埋二十万秦军,还火烧阿房宫和秦宫殿,大火烧了三个月,从此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了项羽的残暴不仁。 二是目光短浅,项羽拿下咸阳后,火烧阿房宫,携带美女、珠宝就要返回家乡。有人劝他定都关中,可以称霸天下。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错过了关中这个战略要地。 三是分封制决策失误。项羽大搞分封制,却没有及时论功行赏,损害了诸侯的利益。众人怨声载道,诸多抱怨。 四是自视甚高,不能礼贤下士。韩信,陈平,早期都在项羽账下。韩信多次向项羽进言,未受采纳。韩信觉得憋屈,英雄而无用武之地。后来才投了刘邦。陈平是看透了项羽的为人,认为他难成大事。才弃他而去。 五是项羽的逆商低,脸皮薄。刘邦在与项羽的战役中,多次败于项羽之手。最惨痛的一次,妻子和父亲都被项羽俘虏。可是刘邦在面对项羽要烹杀自己的父亲时,竟然还要让项羽分一杯羹给他。这让好面子的项羽无计可施。而项羽一向自恃骁勇善战,少有败绩。垓下之战后,完全可以返回江东,卷土重来。可是他骨子里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一生。





烽火戏诸侯5213


我认为项羽最终兵败垓下,痛失江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项羽缺乏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格局和眼光

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之后,即偏安于彭城一域,在他占领咸阳时期,有人建议他占据关中形胜之地,进退自如,可争天下,但是他却说什么建立功业之后得回老家,不然就如同锦衣夜行,执意要回自己的老窝彭城。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处于平原地带,四周无险可守,处于四战之地,易攻难守,这从楚汉相争时彭城屡次被攻破可以看出。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格局之小,目光之短浅。

另外,在推翻暴秦之后,并没有顺势称帝,取秦而代之,而只是称西楚霸王,满足于故楚旧地,只想做一方强大的诸侯,思想还停留在战国时代。


再者,项羽在攻打刘邦、齐国田横等不听话的诸侯时,虽然打了胜仗但是没有顺势占据地盘,而只是攻而不取,打败你即可,如此做的后果就是徒耗兵力,使楚军疲于奔波。


二、项羽为人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缺乏御下之能,更不懂得招揽人才


项羽最大的败笔或者失误就是中了陈平的离间计,猜忌军师范增,导致范增出走、病死途中,没有范增这个智囊,项羽就只剩下了勇,就像只没有了爪牙的疯虎四处乱碰。项羽会猜忌范增也与其本身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不肯听取别人意见的性格有关。

另外,陈平,韩信,英布等人原本都是项羽的手下,最后却纷纷弃他而去,且后来都在刘邦的军队中受到重用,成为项羽的劲敌,由此可见项羽不懂得挖掘和延揽人才,也缺乏御下之能。反观刘邦的气魄就很大,韩信刚投奔他时只是一介无名小卒,却能凭萧何的举荐直接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得是多大的魄力。


三、项羽烧咸阳、杀秦王子婴,坑杀秦国20万降兵,弑杀楚怀王,种种残暴行径使得他渐渐背离人心


项羽进入咸阳之后,为了图一时痛快,逞个人情仇,而焚烧秦朝宫室,纵兵劫掠关中,大失民心。反观刘邦却可以为了自己的野心,封闭府库,还军灞上,并且约束军队,禁止劫掠,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

再者,项梁项羽本是楚国将门世家,起事时打着复楚的旗号,扶持楚国王室后裔熊心为楚怀王,使得民心依附,楚国贵族也纷纷提供支持,但是在实力做大后却弑杀楚怀王,大致楚地民心丧失,也失去了民众基础。弑杀楚怀王此为不义,坑杀20万秦国降兵是为不仁,如此不仁不义能成大事才怪。


总之,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性格使然,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他残忍好杀,导致他鲁莽行事,刚愎自用,是性格导致他狂傲自大,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和格局,鸿门宴纵虎归山,是性格导致他不懂得延揽人才和御下之道。虽然勇武过人,却不善用谋略,空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力,免不得最终败亡的命运。这都是性格使然,也是必然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