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跌價,水果滯銷,難道都是跟風種植造成的?

"現在農藥、種子、肥料等所有農資包括人工都在漲價,收成不好就可能血本無歸,碰到了大豐收吧!又擔心量大賣不出去,就算能賣出去,價格也低的可憐,有時連本也收不回來,農業這行真不好做"這是一個從事農業種植多年的老農民吐露的心聲。從事農業是真的不容易,菜價什麼時候漲,水果什麼年頭暢銷還真是不好說。該種什麼不該種什麼很難下決定,就算農民有時候想改變種植品種或者模式,但誰知道改種什麼才能賺錢,技術上誰又能支持呢?

蔬菜跌價,水果滯銷,難道都是跟風種植造成的?

其實那些搞農業種植的農民,也都想過改變,也想搞的與眾不同,獨家暢銷,但無奈能力不足,知識受限,只能跟風種植才感覺到踏實有把握。

毎年都會發生農產品滯銷的事情,要不讓其爛掉,要不就倒掉,總之會讓種植戶損失慘重。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錯誤,難道都是跟風種植產生的結果嗎?其實背後的無奈有很多。

蔬菜跌價,水果滯銷,難道都是跟風種植造成的?

一,設施固定,重新改變風險大

絕大部份的種植區都是多年經營的,配套的服務設施也都是根據當地長期普通種植品種的生產模式建造的。不是想改變立即就可以改變的,如果新產品比較接近或者變化不大倒還可以,如果改種的新品差別太大,誰也沒把握可以,重新投入大量資金,也不敢保證能否賺錢,所以這種風險誰也不敢去嘗試。

蔬菜跌價,水果滯銷,難道都是跟風種植造成的?

,種植沒規模,銷售風險高

我們的農業目前還是以小農模式種植為主,全國農業種植面積在200畝以下的佔到95%,跟國際農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太大。所以農業種植戶之間有句話"種植不跟風,銷售愁到窮"。就像如果在全部是種蔬菜的田間,標新立異的種幾十畝蘋果,誰會來收購?除非你自己有銷售渠道,否則誰來買呀?再說了,改種新品,沒有經驗,缺乏技術,代價可能會更大,風險也倍增。

蔬菜跌價,水果滯銷,難道都是跟風種植造成的?

三,種植和銷售大數據缺失

記得前幾年有個廣告詞,人多的地方所賣的東西就一定好。這說明我們從眾的心理因素很大,無論是在購物,開店鋪還是在農業種植上都有這種從眾的心理。別人都在種,我為什麼不敢種,別人有錢賺,我肯定有錢賺。就說明我們掌握的信息有限,只能跟著大家走相對風險會低一點。其實我們在農業方面缺少一個像日本"農協會"的全國農業集體組織,時時掌握並提供全國的農業種植規模,銷售渠道,病蟲害防治,技術支持等。能夠時刻有效的提供參考數據,指導和服務農民種植。

蔬菜跌價,水果滯銷,難道都是跟風種植造成的?

解決農民種什麼賺錢,種什麼不賺錢!是個很大的難題。並不光是跟風種植這麼簡單,應該是一個綜合的結構性難題。在沒有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之前,農業方面的跟風種植還將繼續,產品銷售的起起落落也還會重複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