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機器人遭遇“寒流”,源於供給側存在三重挑戰

工業機器人既是我國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保障。近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持續下行。國家統計局8月份數據表明,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降幅進一步拉大,這是自2018年9月以來,連續第12個月同比負增長。

我國工業機器人遭遇“寒流”,源於供給側存在三重挑戰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佈的《世界機器人2019(World Robotics 2019)》,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近8年來首次出現下滑,比2017年減少1%,而同期全球銷量增長6%,歐洲、美洲和日本均實現兩位數增長。這一數字表明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一改過去多年的增長,開始遭遇“寒流”。

圖1 2018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速變化(單位:%)

我國工業機器人遭遇“寒流”,源於供給側存在三重挑戰

過去多年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自2016至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從7萬多臺增加到14萬多臺,年均增長超過40%。自2013至2018年,我國連續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15.4萬臺,佔到全球市場(42.2萬臺)的36%,超過歐洲和美洲總和。

圖2 2018年工業機器人銷量排名前15市場(單位:萬臺)

我國工業機器人遭遇“寒流”,源於供給側存在三重挑戰

給我國工機器人業在整體產銷量多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上,在技術研發與應用上也不斷突破。近年來,我國陸續攻克了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部分難題,相關技術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的智能控制和應用系統的自主研發水平,以及製造工藝的自主設計能力不斷提高。國產工業機器人已經開發出弧焊、點焊、碼垛、裝配、搬運、注塑、衝壓、噴漆等諸多種類,2018年應用領域涉及國民經濟47個行業大類和126個行業中類,取得了經濟社會效益也廣泛彰顯。

隨著技術成熟度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工業機器人顯著促進了應用行業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的提高。無論是在電子、汽車等傳統應用行業,還是在五金、衛浴、建材、傢俱、鑄造等新興應用行業,工業機器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治理環境、改善生活品質等方面,工業機器人也展現了獨特功能,例如推動塑料、橡膠等行業減少汙染物排放,促進食品、藥品等行業提升產品安全。

供給側存在三重挑戰

1、供給領域嚴重依賴少數行業

近年來,電子、汽車、金屬加工(含機械設備製造)行業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前三大應用領域,銷量佔市場總額超過七成。長期依賴個別行業,致使工業機器人產業深受這些行業波動影響。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在電子和汽車行業的銷量分別為4.5萬臺和3.2萬臺,同比分別下降8.4%、25.4%,金屬加工業(含機械設備製造)的購置量同比下降了23.4%。這些重點應用領域的需求同時大幅下滑,導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呈下行態勢。雖然工業機器人在橡膠、塑料、食品等行業的銷量有所增長,但是這些行業的需求規模有限,難以改變工業機器人產業整體下滑態勢。

2、供給能力存在明顯不足

由於自主核心技術較少,我國工業機器人技術含量低、產品低端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核心零部件,佔機器人整機成本超過60%,長期嚴重依賴進口,由此國產工業機器人很難大批量生產,且產品成本居高不下,附加值普遍偏低。企業收益不足,又會進一步減少技術研發投入,削弱了企業創新能力和產品升級換代速度。目前,無論是核心零部件還是整機市場,外資品牌仍然居於主導地位,在高端領域更是佔據絕對優勢。以我國汽車行業為例,發那科、ABB、安川、庫卡等外資品牌的市場佔有率超過八成,國產品牌不到二成。

圖3 2018年國產和外資機器人本體應用佔比

我國工業機器人遭遇“寒流”,源於供給側存在三重挑戰

3、供給模式缺乏可持續性

我國工業機器人企業多數還停留在系統集成應用層次,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集中度低、規模小。這些企業的業務主要集中在3C、食品製造、金屬加工和塑料及化學制品等中低端應用領域,低價傾銷、無序競爭的現象比較普遍,企業生存困難。與零部件和本體環節相比,系統集成處於機器人產業鏈的下游應用端,技術壁壘不高,但是競爭激烈,缺乏與上游企業的議價能力。同時,受技術、工藝等限制,業務的橫向和縱向拓展都存在瓶頸,企業後續發展空間受限,難以快速成長。

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持續下行,不僅直接影響該產業自身可持續發展和市場供給能力,而且深度影響製造業的結構優化和增長潛力。特別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際貿易環境更為複雜形勢下,工業機器人產業持續下行,將進一步動搖投資信心,增加市場不確定性,需要引起國家及相關產業各方的高度重視,亟需在供給側發力,拓展產業新增長點、推動企業合理佈局、加快升級供給模式、培育優質產業生態,加大供給側改革,促使我國工業機器人儘快走出“寒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