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後為何更缺人

10月18日~20日,“2019年中國技能大賽——第三屆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決賽在濟南舉行。240名技能高手齊聚一堂,在為期兩天的比賽中同臺競技。

機器人作為智能製造的基礎支撐裝備,是製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隨著智能製造技術的發展和機器人應用領域的持續擴大,不少人擔心機器人會搶走“飯碗”。然而,記者在大賽期間採訪發現,人才是機器人發展應用中的關鍵因素,“機器換人”的背後,是對高素質複合型技能人才的強烈需求。

賽場競技:比的是全流程技能水平

走進賽場,1萬多平方米的場館內,200多個開放式操作平臺排列成行,選手們在各自獨立的區域內操作著。

他們要在8.5個小時的比賽時間內,選擇不同的功能模塊,設計不同的動作流程,並通過編程來控制工業機器人,完成物體外表面打磨,裝配、物料搬運等指定任務。從裝配、故障排除、編程、調試到操作工業機器人設備完成指定任務,技能操作部分著重考核選手的全流程技能水平。

“與前兩屆相比,這次比賽更注重考核綜合能力,包括選手在工業現場自主進行系統設計和應用的能力。”大賽仲裁組組長李瑞峰向記者介紹,此次大賽的評判標準與實際工業場景的考核標準相同,關注生產效率、產品優良率、設備能耗等指標,“如果選手能在比賽中較為順利地完成任務,在實際生產中他也會是一名技術高手。”

據瞭解,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是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比賽。此次決賽內容由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兩部分組成,分職工組、教師組和學生組3個組別。

“具有創新思維,懂機械,懂信息化,經過系統學習和實際操作訓練的複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的重要力量。”工信部教育與考試中心主任馬薔表示,比賽為技能人才提供了學習展示的平臺,也將引導企業、學校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

市場需求:複合型技術人才缺口大

建設製造強國,技術人才是關鍵。採訪中,多家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複合型技能人才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據山東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李貽斌介紹,目前機器人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從原來的焊接、裝配等工業應用,逐步向軍事、空間、水下、建築、醫療等領域擴展。

在全國總工會勞動與經濟工作部副部長姜文良看來,目前工業機器人帶來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隨著自動化智能生產線的發展,大量手工勞作被機器人替代;其次是對勞動者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勞動者知識結構、技能結構需要不斷優化。”

“‘機器換人’的背後,是對複合型技能人才需求的持續擴大。”馬薔說。

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公司董事長許禮進告訴記者,目前一些苦累髒的工種高薪招不到人,對機器人的需求迫切,如衛浴、陶瓷、傢俱等企業為將工人從有毒有害的崗位上解放出來,採購機器人完成噴釉噴漆、打磨、搬運等工序。但機器人的駕馭還是需要人來操作和維護。

“以前,客戶缺少這方面人才,要依靠我們的售後人員來維持機器人運轉,但售後人員一撤,生產線就面臨各種問題。直到他們認識到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派人參加培訓,才逐漸掌握技能,實現了靈活、熟練駕馭機器人。”“從行業來看,市場對複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每年約以30%~50%的速度增長。”許禮進說。

李瑞峰對此表示認同。他指出,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估算每年可達上百萬人。”

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近來,為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陸續出臺。隨著政策相繼落實,技術工人地位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院校、企業加大投入,下大力度培養複合型技能人才。

“人才培養離不開職業院校、企業在職教育等教學力量。”馬薔告訴記者,目前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大多就業不錯。但同時,她也表示,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市場需求相比,仍存在滯後和錯位的問題。這一觀點得到了不少企業的認同。

“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完全契合企業所需,而企業鍛煉出來的技能人才則存在理論基礎薄弱等問題。”中德棟樑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蔣作棟進一步指出錯位所在。

這種情況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實現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成為培養智能製造領域人才的有效方法。“生產性學習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知識和操作,生產出完整的產品,以此實現學校和生產現場的零距離。”中德棟樑工業與教育研究院院長刁秀珍說。

此外,專家也表示,和國際接軌的標準建立、師資隊伍的培訓提升同樣是目前行業複合型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