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牆下的紅玉蘭》作者、作家從維熙去世,享年86歲

記者 | 董子琪

當代作家從維熙今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從維熙1933年出生於河北玉田,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大牆下的紅玉蘭》《遠去的白帆》、長篇小說《北國草》、長篇紀實文學《走向混沌》等。從維熙屬於“歸來的作家”中的一位——“歸來的作家”一般指1959年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改正”了的作家。

《大墙下的红玉兰》作者、作家从维熙去世,享年86岁

“歸來的作家”從維熙描寫監獄生活的中篇小說《大牆下的紅玉蘭》發表於1979年第2期《收穫》雜誌。他把這部小說寄給了巴金時任主編的《收穫》,巴金在頭條位置將之發表。這部小說在讀者中引發了強烈反響,也為中國新時期文壇增添了一個新的名詞——“大牆文學”。他的另一部小說《遠去的白帆》也從巴金手中發出。當時這部作品曾作為約稿被一家大型刊物取走,後編輯希望他能對文本情節做出修改。從維熙拒絕後將《遠去的白帆》文稿交付巴金,才最終得以發表。

《大牆下的紅玉蘭》描寫了大牆之內各種扭曲的人性與悲劇的遭遇。在發表後,有人以“兩個凡是”質疑編輯部的政治立場,從維熙曾經工作過的勞改農場也寫來批評信,指責小說攻擊“無產階級專政”。

《文藝報》曾就《大牆下的紅玉蘭》舉行討論會,與會者對這部作品的評價並不一致,甚至分歧頗大,部分討論的發言也刊登於《文藝報》第7期“《大牆下的紅玉蘭》(作品討論)專題”下。從維熙在讀到此專題後寫信給《文藝報》編輯劉錫誠,針對討論會上一些“否定性的意見”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在今後的討論中,能從文學藝術的根本問題上去探討,即《文藝報》編者聽說的那些話。哪怕對小說政治上的批評都好,像《收穫》那位讀者的批評那樣,怕就怕不懂生活,而又陷入勞改隊生活的探討,那是公安部門的業務,而不是我們《文藝報》的業務,對嗎?”從維熙又說,“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以來,包括‘四人幫 ’以前,文學藝術創作中出現了一種畸形,即:拋棄了對革命浪漫主義的探求,因而許多作品不能動人以情,不能使人為之熱血沸騰,更談不到文學作品中的美學內涵……我們年輕一代是多麼缺乏美的情操的教育呵!”

《大墙下的红玉兰》作者、作家从维熙去世,享年86岁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牆下的紅玉蘭》發表後,作家孫犁也與從維熙進行了通信。他如此評價這部小說:

“你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生活的真實面貌。……但是,你的終篇,確是一個悲劇。我看到最後,心情很沉重。我不反對寫悲劇結局。也許這個寫法,更符合當時的現實和要求。我想,就是當時,也完全可以叫善與美的力量,當場擊敗那邪惡的力量的。戰勝他們,並不減低小說的感染力,而可以使讀者掩卷後,情緒更昂揚。”

(孫犁《關於》《文藝報》1979年第11-12期)

早在五十年代從維熙開始創作時,孫犁的作品就對他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從維熙曾回憶說“孫犁晶瑩剔透的作品是誘發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的催生劑”。從維熙、韓映山、劉紹棠等年輕作家在那時也形成了一個與孫犁氣質、風格相近的作家群。

作家楊葵在《過得去》一書中寫道,從維熙與王蒙、鄧友梅、劉紹棠在五十年代的文壇上被並稱為“四才子”,他對從維熙的性格有一段描畫:“性格剛強潑辣,說話辦事果斷”,“老從祖籍河北,身上真有燕趙之地的雄風”。

本文參考:劉錫誠《關於的討論》,《文藝報》2005年1月22日、2月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