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大王”王冬:要讓中國快餐遍佈世界

從豆漿油條起家,直到打造出譽滿京城的知名“中國飯”品牌,王冬花了19年。在餐飲界摸爬滾打,而關於創業王冬只有一句總結:“堅持是勝利的唯一標準”。

正在刷屏的連續劇《在遠方》以中國快遞行業“草根創業”為主題,主人公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引起了共鳴。王冬創業的年代,和《在遠方》一樣,正值中國市場開放,無數新思潮、新理念湧入中國,為有夢想的年輕創業者打開了機會之門。

鈦媒體最新推出的「這個老闆有點酷」系列企業家報道,視角關注那些草根創業、有性格亦有堅持的企業家們,挖掘他們生意背後的創業精神和時代擔當,詮釋他們內心深處的使命感。

二十年如一日,他把油條豆漿——這份國民心目中不可撼動的“黃金搭配”做到了極致;

從1992年的第一家小麵館,到小吃城,再到如今開遍京城的幾十家中餐連鎖店,他從不盲目跟風洋快餐,堅持做“中國味道”;

他痛恨洋快餐,尊重中國傳統烹飪文化,看不慣中餐經營者不敬畏傳統文化的弊病;

他最懂中國人的胃,曾經堅決反對“外賣”模式,因為他做出來的中國飯,必須堅守“鍋氣”……

這個有點兒酷的餐飲老闆,叫王冬,他是陽陽·中國飯的創始人,更是七零一代創業者的代表。2000年,他在北京南城開出了第一家“陽陽·中國飯”,如今,陽陽已經打造成了知名中式連鎖快餐品牌,譽滿京城。

他的創業故事,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菜迴歸中國胃的故事。

成長於藝術之家,卻入坑“烹飪”事業

七零後的王冬出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畫家,母親是位攝影家,家庭藝術氛圍濃郁。

在王冬遙遠的記憶裡,受到父親影響,經常到各家飯館“蹲點兒”,在家也有自己的拿手菜。做飯,在王冬眼中是一件能帶給人快樂的事,他對做菜產生濃厚興趣。

“從小耳濡目染,到現在為止,我做得最好的一道菜,就是老北京焦溜肉片。”對餐飲的喜愛在王冬心裡種下了種子。

17歲中學畢業後,王冬的家庭橫遭變故,作為家裡獨子,他退出學業,另謀生計,彼時他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學開車,要麼學攝影。但他沒有多少猶豫,憑藉熱愛一頭扎進了烹飪行業。

“油条大王”王冬:要让中国快餐遍布世界

陽陽餐飲董事長 王冬

烹飪是一門學問,拜師學藝必不可少。按照舊制,一般都是按照打雜(打荷)——墩子(副手)——爐子(師傅)循序漸進,短則三年、長至五年才能出師。

不過,腦子活絡的王冬不願守這種規矩,他認為想要真正瞭解中國烹飪,就必須弄清各種菜系的門道兒,而不是花好幾年時間拜師學習單一菜系。

打定了主意,王冬跟著一位粵菜師傅學了半年,打下紮實基礎功,又拜了其他幾位師傅,細細打磨烹飪技能。此後,又利用業餘時間系統學習了烹飪理論,補足了知識層面上的短板。

學藝的日子充實卻也清苦,王冬早出晚歸打零工,掙得一些零花錢交了學費,這才換來烹飪廚藝飛速進步。

經過六、七年的磨鍊,他對烹飪的理解愈發深入,知道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菜,“忽然有一天就通了”。

在38歲的時候,王冬對餐飲的感悟達到一個高峰。王冬對鈦媒體總結說,中國烹飪最重要的一點是合理搭配調料。“鹹為百味首,不管南菜還是北菜,鹽、醬油用好了,味道自然就出來了。”

“油条大王”王冬:要让中国快餐遍布世界

“中國菜,其實就是一種無形的太極。把所有的武功爛熟於心,掌握好基本功,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王冬說。

從4平米“包子鋪”到28家連鎖店

陽陽品牌已經發展了近二十年,而王冬做餐飲則要追溯到更早的90年代初。

1992年,最早還是一名“廚子”的王冬,開出了第一家飯館名叫“京城小面王”,主營炸醬麵、打滷麵。當時,這個60平米的飯館,“一天能實現1000元流水”,成就了王冬創業的第一桶金。

然而,小麵館的好光景,僅僅持續了半年。不安分的王冬從友人口中得知,憑他的手藝把餐館開到國外更賺錢。王冬轉讓了麵館,半年來掙的錢,湊足10萬塊錢,打包並往國外郵寄了所有的餐飲設備和工具。

不料,一切石沉大海,王冬第一個出國淘金夢就這樣夭折了。

但他沒有一蹶不振,繼續蟄伏在餐飲圈。他在大興區一家淮揚菜系飯店短暫做了一年大堂經理之後,重新開出一家京城小面王。這一次生意更加火爆,但沒有料到的是,由於年輕的王冬不善經營,第二家飯館再次被欠款拖垮……

但這一次失敗,對於王冬十分重要,他從此領悟到了做餐飲的精髓,“要把最好的食材,拿給最好的客人,掙最少的錢,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來解答”。

王冬做餐飲,可謂“屢敗屢戰”。結束了自己“麵館時代”後,他開始轉換思路,他觀察和審視大眾的習慣,發現早點和快餐可能是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

早點,作為忙碌一天的開端,不佔用太多時間、更追求便捷和健康,事實上也是國人最看重的一餐。

經過實地考察,1995年,他在大興區星城商廈租了一間4平米的小店,賣包子、盒飯、肉夾饃三種特色快餐。

“肉夾饃一天能賣出500多個,2元一個的炸春捲,一天能賣出兩千多個,一年能掙100萬。”王冬向鈦媒體回憶道。

彼時,中國餐飲業的連鎖思維剛剛萌芽,全聚德提出特許經營思路,宣稱要打造中國的麥當勞。這讓王冬意識到,想要做大做強,必須要擴大現有店面規模。

三年之後,王冬將星城商廈約500平米的美食廣場店面重新裝修,做成了“陽陽小吃城”,分佈有10多個檔口,經營南北各類小吃。價格實惠、口感優質,生意好得不得了。

在採訪中,回顧起自己創業的小吃城,王冬端起一杯茶一飲而盡,他對當年的創業有了新的感悟。“當年做的陽陽小吃城,就是一個孵化器,孵化了我對快餐的理解,孕育了未來陽陽·中國飯的雛形。”

2000年,家住大興的王冬注意到,仁和醫院看病的患者及附近的居民,吃飯難成了問題。

憑藉極高的商業敏銳度,他醞釀出一個想法,之後果斷行動。

當年4月,陽陽第一家連鎖經營性質的快餐店就在醫院附近落成,經營蓋飯、粥類、小吃、麵條、包子、餛飩等60多個品種,覆蓋早、中、晚餐三個用餐時段。最具特色的是,它拋棄了傳統快餐蒸煮袋形式,堅持現場製作,保證了最好的口感。

這也意味著陽陽連鎖品牌正式起航,王冬由此翻開新的人生篇章。

“油条大王”王冬:要让中国快餐遍布世界

陽陽·中國飯(仁和店)

陽陽的事業剛剛開創,就遇到了難題。

2003年的非典,給剛開業的陽陽新店帶來了一場“危機”。“4月8號開業,十幾號非典就來了,一個團隊都傻了。”非典突然來襲,衛生和健康成為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王冬早年耳濡目染美學根基,在此時派上了用場。

陽陽採用的明檔廚房,成了非典時期的優勢,顧客隔著玻璃就能看到食物製作過程,給顧客帶來極大的“安全感”;明亮的招牌、溫暖的燈光,保證顧客心情愉悅地就餐。為了進一步消除顧慮,王冬要求服務員全部戴上口罩服務顧客。

一系列舉措,效果立竿見影,一時之間陽陽門庭若市,在非典期間名聲鵲起。

時至今日,王冬都要感謝自己當年在“非典”中沒有放棄。陽陽仁和店的經營模式,為此後陽陽連鎖品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至今整個陽陽體系還是沿用這家店的模式,包括菜品也是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

陽陽開出幾家分店之後,王冬認識到,想要擴大經營規模,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將生產工藝集約化,這就需要自建集散中心及生產基地。王冬把賺來的錢繼續投入,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完成投產,陽陽由此邁上新臺階。

“油条大王”王冬:要让中国快餐遍布世界

陽陽餐飲總部生產基地工作間

時至今日,陽陽在北京市場的連鎖店達到28家,每日客流量達3萬。此外,陽陽也在海外新西蘭建有店面,王冬的事業版圖逐年擴大。

到2018年,王冬又幹了兩件大事,與時俱進。

第一,陽陽將“經典醬肉包”確立為核心招牌產品,企業全面展開與首都第二國際機場、盒馬、萬達、央企中心食堂、社區便民店等新渠道合作計劃,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

第二,耗費巨資建立起現代化供應鏈系統,後端總部的供應鏈與前端的收銀系統打通,極大提升了運營效率。陽陽品牌負責人杜妮娜對此印象深刻,“打個比方,前端賣了50屜包子,由收銀系統導入後臺供應鏈系統,可自動計算出需要多少原材料,總部根據這一數據進行精準、高效地匹配,從而將庫存積壓降至最低,有效保證食材的新鮮度。”

在移動互聯網洪流之中,以美團、餓了麼為首的外賣模式興起,首先席捲的就是快餐行業。

快餐行業和外賣生意經歷了一場博弈和“互利”的過程,陽陽·中國飯也不例外。

王冬起初不接受外賣,認為外賣方式會“破壞飯菜口感、毀了中國人的胃”,但最終,他說服自己決定嘗試和新事物融合——做出這個決定,對於那個執著甚至有些固執的王冬,並不容易。

“外賣是時代的產物,陽陽抵抗不了。但(即便是做外賣),也只能按我們的方式來經營。”

陽陽的對策是,成立了外賣炒菜團隊,現場烹飪出食,保證良好口感,因此銷量一樣漂亮。截止2019年8月,陽陽·中國飯完成了“430萬份”的業績,被譽為北京區域的“蓋飯王”,在大興區及全北京市的評選中也獲得第一。

尊重傳統,才能理解“中國菜”

品牌更迭極快的餐飲市場和中國人的胃,過去十年間都發生了巨大變革。

從80 年代起,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品牌隨著開放政策進入中國,風靡一時。如今,那些曾經讓人趨之若鶩的西式快餐,早已開始走下坡路。

在王冬看來,中國人的胃,已經迴歸到對油條和豆漿的熱愛,隨著餐飲消費升級,健康、營養成為大眾的新需求。然而,目前市場上的中式快餐,經歷了“盲目跟風”的二十多年,到現在依然走不出困境。

對於這些現狀,王冬有太多的“看不慣”。

首先,大多數快餐品牌經營者過於求快,卻忽視了菜品質量,根本上就是背離了中國烹飪原理。

“譬如說,一些便利店賣的快餐,早上澱粉勾芡完,直到中午才做出來供顧客食用,食材之間達到一個臨界值,就會起化學反應。” 此時的王冬,敢言敢語。

更有的中式快餐,為了刺激大眾消費推出的所謂菜品創新,也背離了原本的“中國味”。

王冬認為,“我們中國人就應該吃中國人自己的東西,要理解自己傳統的東西,做中國菜,意境可以變,但你不能做味道的改變。宮保雞丁就是宮保雞丁,你就得拿雞丁做,你不能拿豆腐做。”

辰智餐飲大數據顯示,在餐飲業高速發展的2018年度,截止第三季度市場上有745.5萬家餐飲品牌,其中,中式快餐佔到44.8%。

但這些中式快餐品牌魚龍混雜,認為“門檻低”而加入餐飲行業的創業者不在少數。

王冬認為,中式快餐做不好,根本原因是對中國菜沒有敬畏。

“如果你真把它當成一個職業,就要尊重它。大夥兒要是為了掙錢才來幹(餐飲),誰也到不了今天的規模。只有把它當成畢生的事業之後,你才能更愛這個行業。” 王冬告訴鈦媒體。他創辦陽陽,不僅是一份終身事業,更代表了他多年對於發揚“中國菜”的堅持。

“可以說,自從有了火就有了烹飪藝術。”王冬告訴鈦媒體,在他看來,烹飪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沒有本質的區分。

“我們把做菜這件事當成中國傳統文化來傳承,才敢說真正的理解烹飪、理解中國菜是什麼東西,堅持我們的初心。”

幾年前,王冬在一次日本考察中再次印證了自己的堅持:為何日本的壽司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氣?

“他們就是精益求精,尊重自己的烹飪傳統。”

再回到中國人的習慣,“早餐一碗小米粥,兩個包子,吃完能暖和一天,而吃冷漢堡、冷三明治這種快餐,中國人的胃根本受不了。”因此,王冬認為,做中國烹飪必須要發揚中國自己的民族特色,並傳承下去。

王冬的使命感在於,能不能做好中國菜,關乎於國人的“文化自信”。

2010年,“陽陽小吃”更名為“陽陽·中國飯”,王冬在當時提出了一個口號:做“有鍋氣”的中國快餐品牌。

所謂“鍋氣”,就是放在鍋裡的食材,通過火和鐵產生的溫度烹飪而熟,熱氣騰騰的,放到嘴裡吃都是燙香的。

這就是王冬理解的中國特色。

這份對於傳統烹飪文化的傳承之心,讓陽陽的品牌印記更為鮮明,“這是陽陽得以立身的根本。”

家住大興區黃村鎮的安師傅,全家人吃陽陽早餐吃了快20年,他用兩個字形容這家快餐店帶給他的味覺感受:地道。

今年10月,陽陽·中國飯的大興新機場分店開業,堅持同城同價同質。王冬坦言:“我們把最好的國粹,用最低的價格賣給顧客,就是在用實際行動肩負起中國烹飪的傳承重任。”

“油条大王”王冬:要让中国快餐遍布世界

陽陽·中國飯入駐大興國際機場

創業多年,王冬卻對於市場化資本保持謹慎的態度,“陽陽不融資、不上市,控制好店面經營即可。融資都有對賭協議,不利於陽陽可持續發展”。

在陽陽之後,王冬又先後創辦了藏素和善膳兩個中國菜品牌。在王冬的規劃中,前者定位是“中國菜的頂級”,主要開發中國融合菜,後者則定位為“家庭菜的頂級”。至此,王冬和他的餐飲事業三大產品線逐漸清晰。

對於新品牌,王冬的策略是專注經營一家店,暫時不打算擴張。創業維艱,王冬為何要再做新品牌,再次創業?

“想要挑戰一下我自己的烹飪極限。”

說到激動處,王冬又補充說,“大傢伙都說’王總只能賣包子’。我想說的是,我做精品菜一樣能成!”

餐飲對於王冬而言是畢生事業,理應生生不息,正如他在回答鈦媒體問題“您當初拜師學藝一共學了幾年”時,脫口而出“至今仍在學藝”。(本文首發鈦媒體,採訪、整理/賈博鑫,作者/賈博鑫,編輯/蔥蔥)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