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和鄭國渠:屹立青史的兩座豐碑

鄭國和鄭國渠:屹立青史的兩座豐碑


01.科學先進的思想

鄭國渠在渠首的選址、幹線的修建以及“橫絕”技術的使用等方面,都體現了鄭國卓越的智慧和專業才能。

渠首及幹線選址科學 鄭國渠流線長、灌溉面積大,因此渠首至關重要。鄭國渠的渠首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地形特點和涇河的水文特徵,具有極強的科學性。更重要的是,這種科學性對以後歷代引涇工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鄭國渠渠首選在瓠口是利用了涇河出北山山系以後的地形特點:涇河自北山山系的九嵕山、仲山(張家山)之間出山後,在原古山前洪積物上衝刷成S形的河谷階地。即該河曲以涇河出山口為頂點向南(下游)擴展,在左岸至今木梳灣村南尖嘴處形成第一個河曲;由尖嘴向南,至王橋西街,形成第二個河曲。

它們與河北岸的九嵕山坡前緩丘地貌相對應,以450米等高線(黃海水平面)正好形成一個葫蘆狀河曲大地貌,就是古文中的“瓠”。這裡地理環境優越,天然的峽口特徵讓它成為修建水利工程的絕佳之處。


鄭國和鄭國渠:屹立青史的兩座豐碑

另外,鄭國渠幹線依山勢而建,充分利用了北山以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的特點,在脊樑狀的地形上設計施工。高原與平川接壤的落差使渠水由高向低實現了自流灌溉,並且取得了最大面積的灌溉效果。

這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條件下能夠修建完成,堪稱我國古代水利史上的一絕。總之,鄭國渠之所以灌溉效果顯著,就在於它在匯入洛河之前的大部分幹線,始終運行在400米以上的高度,保證乾渠達到彙集涇洛之間的所有水源、最大程度實現自流灌溉的雙重目的,這就是鄭國渠的真正創意。

改善了鹽滷地土質 鄭國渠不僅是一項大型水利灌溉工程,還具有淤地壓鹼的作用。《史記·河渠書》中“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的記載,就是鄭國渠“淤地壓鹼”性質的真實記錄。

鄭國渠流經之地是一片鹽滷地,這些地方在乾渠修建之前無法耕種。鄭國渠引涇水灌溉後,由於涇水泥沙含量大,水體富含營養物質,涵養了土質。極大地改善了沿岸土地的土質,擴大了秦國關中地區的可耕種面積。

鄭國和鄭國渠:屹立青史的兩座豐碑

《漢書·溝洫志》記載當年廣泛流傳的一首民謠:”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兒歌表明,“淤地壓鹼”降低了耕土層中的鹽鹼含量,收到了改良土壤的效果,這也是鄭國渠的一個巨大成就。

史念海在《中國古都和文化》中說:“秦漢之間鄭國渠多所淤塞,但這種改良鹽鹼地的工作並未終止。西漢中葉,白渠的開鑿就是這項工作的繼續……這樣的改良方法是和灌溉結合在一起的,以後一些王朝和政權都在相繼沿襲運用。”

有一套完備的飲水系統 1985年,考古專家對鄭國渠首工程進行實際考察,發現並考證了當年攔截涇水的大壩遺蹟,考證表明,大壩從東岸1800米的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涇水西岸100多米王裡灣村南邊的山頭,總長2650多米。

鄭國和鄭國渠:屹立青史的兩座豐碑

另外,在河西設有兩條百米以上的溢洪溝渠、石坡長溝斷面及三條沖溝等溢洪設施,在河東設有引水渠;在漢白渠流入鄭國渠的交匯處(今涇陽縣王橋鄉船頭村西北)——鄭國渠引水渠的南岸,有北高南低的退水渠,其寬度基本與引水渠相等。

退水渠的設置也是一種創新,它可以把引水渠裡多餘的水量退到涇河裡,保證了渠道的安全,同時又起到了排沙的作用。因而,從引水渠到退水渠等的結構佈局,共同組成了鄭國渠一套完備的飲水系統。

“橫絕”技術擴大水源 鄭國渠採用獨特的“橫絕”技術,攔截諸河擴大水源。據《水經注》記載,鄭國渠東流橫跨冶峪水、清峪水、蝕峪水和沮水等,採用了“橫絕”的工程技術通過攔截沿岸諸河之水匯入鄭國渠。

這種“橫絕”技術類似於今天的攔河滾水壩,渠裡水大時可以退入南岸的退水渠裡。通過橫絕技術擴大了鄭國渠的水源,增加了灌溉面積,另外諸小河下游也開闢為耕地,增加了耕地面積。

因而,“橫絕”技術堪稱我國水利史上的一絕,為後來關中地區使用此技術大規模興修水利工程的濫觴,有開創先例之功,樹立了我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光輝典範,至今仍在被應用。


鄭國和鄭國渠:屹立青史的兩座豐碑


02.重要影響力

鄭國渠的修建對關中地區農業的發展、對秦國迅速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助秦統一 司馬遷在《史記· 河渠書》中評價鄭國渠的意義時說:“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4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東漢史學家班固也認為中鄭國渠的建成,使關中地區成為秦國的重要糧倉:“秦開鄭國渠以富國強兵。”“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鄭國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遙相呼應,使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變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國的三大糧倉全部建成。這時的秦國兵精糧足、富比各國,秦國一統天下的雄心也氣吞山河。

就在鄭國渠建成的那一年,秦始皇發動了統一中國的全面戰爭,秦國一統天下的序幕就此拉開。

鄭國和鄭國渠:屹立青史的兩座豐碑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鄭國渠建成6年後秦滅韓國,公元前228年滅趙國,3年後滅魏國,公元前223年滅楚國,次年免燕國。公元前221年,也就是鄭國渠建成15年之後秦國一統天下。

從來沒有一個工程能夠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和崛起產生過如此大的影響。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滾滾而來,它橫跨諸河、聯通涇洛、淤田壓鹼,將關中平原澆灌成帝國的糧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郭松義在《水利史話》中評價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中,規模最大而又影響深遠的當推鄭國渠。秦國為修建這個工程,徵集了成千上萬的勞力,花費十多年時間。它終究是當時修建的最大人工灌溉渠,是個了不起的工程。”

惠澤後世 當然,也沒有那一個工程如鄭國渠這般,在此後的兩千年中影響深遠。秦以後,鄭國渠繼續發揮著鄭國所說的“萬世之功”。


鄭國和鄭國渠:屹立青史的兩座豐碑

史料顯示,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風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史渠道均是在同一渠首、渠繫上繼續完善其水利設施。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既引涇入渭又引涇入洛的規模宏大的灌溉水系。

尤其是鄭國渠渠首也成為歷代渠首的選址地區,經過兩千多年的經營,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形渠首工程遺址區。

農業的發展,使關中地區在秦漢隋唐時期成為全國少有的富庶地區之一,這也為秦漢隋唐定都關中奠定了經濟基礎。而今,經歷後人多次擴張改造,鄭國渠至今仍舊灌溉著超過60萬頃的良田,成為關中地區農業發展的重要經脈。

鄭國渠的興建是關中水利史記上的里程碑,是中國水利史上的偉大創舉。而今,大量的碑刻文獻現存於引涇渠首,外加歷代的故渠,使鄭國渠遺址享有“中國水利史天然博物館”的盛譽。

2016年11月8日,鄭國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申遺成功,成為陝西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03.渺無音訊的鄭國

走過千年,鄭國渠光耀青史,而鄭國卻渺無蹤跡。然而,鄭國卻以他匹夫的情懷、專業的操守和個人的道義,在歷史上締造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鄭國和鄭國渠:屹立青史的兩座豐碑

悲情的人生 雖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鏗鏘話語,晚於鄭國的時代很久。然而鄭國卻早已將它記之於心,並付諸於行。鄭國,他雖不能持戈執劍征戰疆場,但也要憑一己之力挽救韓國於生死危亡。然而,從接受任務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前路兇險無比、生死未卜。

在修築鄭國渠期的十年間,他的內心到底泛起過怎樣洶湧的波瀾?他是否曾經無數次臨窗望月、夙夜難眠?尤其是當身份洩露理想破滅以後,他是憑著什麼樣的信念完成了工程的修建?

公元前230年,當秦國的鐵蹄踏破韓國都城的那一刻,鄭國又身在何方?他該是痛苦而滄桑,並與他的國家共存亡?其實,他的或許心早已死去!那是在許久以前,身份洩漏後鄭國渠尚在修建期間……或許他曾無數次問過自己:對於韓國,自己是功臣還是罪人?對此我們都無從確認。但從他對秦王說的:“(渠成)為秦建萬世之功”可以看出,對於鄭國渠的萬世之功他早已心知肚明。

據此,我們可以推測到在修建的十年間,泰山壓頂般的重重矛盾,必然在他的內心翻滾煎熬,日夜不息。這種矛盾的根源就在於“為韓延數歲之命”和“為秦建萬世之功”的激烈對抗性。

專家的情懷 雖然如此,但是一個專家的情懷和專業訴求,卻讓鄭國渠工程經歷了千秋風雨、萬世變遷的考驗。不朽的工程,源自於不朽的人格! 這才是真正體現鄭國,一個專家的道德情懷和偉大之處:國有親疏敵我之分,而工程的質量卻無標準之別。雖然鄭國如流星一般劃過歷史的天空、驟然消失。

鄭國和鄭國渠:屹立青史的兩座豐碑

然而,他卻因此豎起了一個不朽的精神豐碑!如同李春之與趙州橋、畢昇之於活字印刷術,傳統的重士輕匠、道器分途,視科技為“奇技淫巧”的觀念,使這些“匠”們始終不為統治者所重視。

如今,在浩浩史書的長卷中,沒有留下關於他們的任何足跡!但是鄭國渠以鄭國的名字來命名,或許,這正是歷史對他最好的懷念和記憶……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二千多年過去了,在無數的夕陽餘暉和落日殘照裡,在無數的風雲激變和興衰存亡中,徑河的水一如既往地淙淙作響、悠遠流長。

而走過千年的鄭國渠卻早已斑斑駁駁、悄然隱退,只留下無數的輝煌和滄桑……此後,關於它的取水方式、灌溉面積、攔河大壩以及修建技術的爭論,卻從未停息。太多未解的謎團,如同它的修建者鄭國一樣,都隱沒在歷史的陳跡中,等待著後人去探索和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