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芦山北游散记

王尧江

孟夏时节,数日阴雨后,天气转晴,潮湿的路面在阳光照射下,蒸汽袅袅升腾,偶有轻风悠悠,却难掩暑气逼人。值此季节,没有比大川更清凉之地了。县城北,大川河经长途跋涉蜿蜒至此,始称芦山河,再前行数十公里后,注入滚滚青衣江。“芦——邛”路沿大河逆流逶迤前行,沿河两岸尽是背负青山的狭长坝子。远山如黛,脚下流水潺潺。朋友老张,难掩兴奋,挥手指点山河,“大川,就哪儿……”这句话显然太多余了,我们岂能不知?也难怪,对他这种成天呆在大城市里、所见高不过百米山坳坳的“老成都”,远方莽莽苍苍、高耸入云的大山在他看来俨然就是珠穆朗玛峰。是的,其所指处正是大川方向。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过龙门古镇,翻梯子岩,出青龙峡,前行数千米,这便是芦山著名的“四大峡”之一——金鸡峡。“芦——邛”路傍崖壁蜿蜒蛇形,弯更急路更陡,两旁崖壁森森,车窗外,俯瞰清晰可见河中密布的乱石和团团飞溅起的白色浪花。眩晕交织着恐惧,脚底平生一股股冷风,好似被悬在半空一般。对老张这种患有严重恐高症而又十分喜剧的人来说,此刻形象就更加生动了:细长的脖子托着颗滴溜溜的脑袋,探出车窗,左手扶住眼镜、右手按住帽子,面如死灰,仿佛双手把扶的是一颗快要滚下去的脑袋;三根细长的、十分突兀的银须被山风吹拂得乱舞飘逸。我冷不丁伸过手去捉住那三根怪毛:“还有这命根子,不抓牢也要掉下去!”朋友们抚掌大笑,笑声在空旷的山谷里久久回响。老张赶紧缩回脖子,关上车窗,稍息片刻后,脸上终于有了点血色。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金鸡峡的魅力在于险、奇、峻,两边悬崖高逾千仞,怪石嶙峋。在群山之中,繁茂的植被下,还遍布着深不可测的地下洞穴,这些神秘的洞穴据考证有三层,与声名远扬的龙门溶洞相通,组成了一片庞大的溶洞群。俯瞰河谷乱石、仰望狭长天空、凭眺茂林深处,顿觉似有煞气从山谷隐隐而起。有乡民称:此处古来为强人出没剪径之地,与行者无不倒吸一口凉气!峡口处的玉溪河大桥,是由条石垒砌而成的卷拱桥,因历史悠久,村民们骄傲的称它为芦山的“赵州桥”。“4·20”芦山地震时,从半山滚落块几十吨重的巨石砸了个正着,而石桥岿然不动,后抢险官兵用烈性炸药爆破石头,巨石粉碎而大桥安然无恙,世人惊呼“桥坚强!”上峡口处,有石碑名“五通碑”,碑成于民国五年,为重檐牌楼式石坊,五开间,故称“五通碑”。时间久远,风雨剥蚀,碑上文字风化脱落,几不可辨认。后查阅地方志,始知内容为记述、纪念乡民不畏艰险劈岩开路的事迹。墨绿的青苔与黄褐的石色交错,模糊的刻痕被乳白色的水渍浸染,斑斑驳驳,混混沌沌,如同那段遥远的历史。呼啸而过的风声,仍在低沉地述说着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一群赤膊先人挥汗如雨开山辟路的场景。听,风声里还夹杂着挥锤凿壁的撞击声、山民们悠长沙哑的吆喝声、汗水滚落地面的噗嗒声……有佚名古人在碑旁书联“人攀鸟道千崖上,径达羊肠半山中。”足见峡谷之险、开凿之难!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穿过金鸡峡,便是太平场。太平场历史悠久,史上曾两次建县,是芦山中北部的集贸中心,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人气兴旺,素有“小成都”之称。虽远离芦山城区,但四乡八邻皆涌入此地赶场,茶叶、牲畜、山货、蔬果……木雕、竹编、藤椅、漆器……喝卖声此起彼伏;芦山话、邛崃话、川东话、重庆话……各地方言沸沸扬扬,近千米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好一派兴盛发达的景象!老张啧啧称奇,没曾想深山僻壤之地,居然还有如此乡间闹市。应该说,太平场对农村传统乡场沿袭是最纯正的,甚至有的还保留着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易。赶场,已经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了。“要领略最原生态的农村赶场,太平乡场就是最理想之地!”“赶场,也是地域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那是,那是……”朋友们一致附和。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出太平场往北,前行数里,草米岗遮天蔽日横亘在眼前。公路弯弯曲曲如一根细线穿入茫茫大山中,汽车像一只小蚂蚁在细线上艰难爬行,沿路是层层叠叠、苍翠葱郁的人工林。厚实墨绿的人工林间隙,总会像弹窗般不断地蹦出一块块多彩的绿地,这是当地村民种植的药材或是庄稼地。大川幅员广袤,但可耕之地却很少,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村民积极发展林间药材种植,于是乎墨绿、翠绿、草绿、粉绿……世间任何一种绿,这里几乎都能找到。放眼望去,简直就是一大块起起伏伏、蔚为壮观的绿毯子!蜿蜒而上的公路,像根细长粗钝的绳锯,将巨毯剖成曲曲折折的两半。沿公路两边的斜坡地上,野草莓长得正旺,一大片一大片,正是采摘季节,酸酸甜甜,十分可口诱人。以老张为首,那是“贫下中农上讲台”,一点都没有客气!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站在龙池岗,依稀可见坚挺傲娇的飞仙石矗立在石笋峰上,这是大川场的标志。

如果站在飞仙石上鸟瞰、环视大川,关于七彩大川的传说,关于魅力大川的传奇,关于梦幻大川的传闻,就得到很好地诠释和注解了。

诠释和注解首先从三江村锁江殿组村民雍哥的话闸子打开……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大川场,就在大峡谷底部。大川河如莽汉般穿峡咆哮而出,在飞仙阁大坝前竟然像淑女般文静地放缓前进的脚步,形成一大片人工湖,青岚环绕,碧波涟漪,野凫戏水,飞鸟掠空。两岸山峦叠翠,地势险峻雄伟。这山、这河、这地……这是一方有故事的水土。相传大禹根治了水患,妖龙便四处流窜,寻访安身之地,见此地山明水秀,环境清幽,便欲堵江造海,盘踞于此作长久打算。从昆仑山搬来形似石笋的巨石置于峡口山峰上,意欲施法将两山合拢后,再插入巨石堵江。岂料被二郎爷察觉,妖龙弃石仓皇逃窜,二郎爷紧追不舍,追至都江堰终于擒获妖龙并将其锁沉于江底。二郎爷担心两山合拢后山民无生息之地,那敢怠慢,急急赶回,但见一白髯老翁已经施展法力将两山牢牢锁定。二郎爷大为感动,正欲施礼,老翁已化为仙鹤驾云飘然而去……此后,人们便称此峡为飞仙阁,山为石笋峰,山峰上的巨石为飞仙石(又名石笋)。并在大川场东边峡口旁的半山处修建庙宇,名“锁江殿庙”,以供奉两位神灵(此庙已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闻之,老李若有所思,情不自禁:“难怪、难怪!”老张拈抚银须,恍然大悟:“原来如此!”58岁的姜伯颇受感染,豪气干云,硬要沿石笋峰石梯攀上飞仙石,体味这个动人的神话故事。无奈太过陡峭,岁月不饶人,不出百米便手脚酸软、气喘如牛、气力不济,只好作罢。

雍哥建议,大川河、白石河峡谷,那可是个好去处:“呐,就那……”循声望去,云蒸霞蔚,烟波浩渺,山峦影绰,虽正午时光,但哪里看得真切?雍哥乃大川“土地爷”,大川美景自然了然于胸。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驱车进入大川河峡谷,崖壁如刀砍斧劈,沿路山势险峻,怪石突兀,弯多路陡。百步之内,举目只见崖壁耸立,不见去路;回望但闻流水潺潺,不见来路。每疑重山阻隔无路,总能峰回路转、豁然开朗!车行人静,山峦如游走于云海,时隐于飘渺雾中。仰望,山巅接入云中,俯看,幽谷深深,流疾却无声。碧潭空幽而平静,倒映山石云海、怪树藤蔓。偶有山风掠过,立时云雾卷舒,顿觉有云中漫步之感!意境悠远、景色秀美,想必谢氏“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之意境怕也不过如此!倚石小憩,仿若置身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但,自然造化,鬼斧神工,纵然大师妙笔,其画所及,万中又岂能触其一二?顿觉一介布衣,渺小无比!峡谷深处,凉风悠悠,气温甚是宜人,草木愈加繁茂葱笼,偶有飞鸟振翅掠空鸣唱,沉寂的山中立时惊乍,和鸣四起,而后,复归于静寂。或有几声鸡鸣犬吠回响,却丝毫不觉喧嚣,反更显空旷静寂。驻足歇息,远山近树,险峰奇石,空谷流岚,静谧清幽,顿觉心境静穆、物我两忘!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雍哥打破沉寂:“大峡谷景致,一年四季,乃至于每季每月,迥异悬殊,要论壮观,以深秋时节为佳,彼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水中倒影、天边丹霞浑然一体,十分壮美……”我等迅疾一阵脑补,众友直呼:莫法凭空想象的,实际游览了,那才叫震撼!

白石河大拐弯处的大岩窝,此乃古时天全州(大川古时归天全州管辖)的“外四景”之一——“甘泉喷玉”所在地。路过这里的人,只要抱住路边那株粗大的歪脖子酸枣树,俯身冲树下泉眼疾呼“冒……石……子……”立刻,粒粒光洁圆润的小石子便随泉水喷涌而出,声音越是高亢,喷石越多越高,令人十分惊奇。冒出的石子五光十色,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内嵌纹路,有的通绿如翡,有似透黑墨玉,光圆如珠,红豆粒般大小,温润细腻。更为神奇的是,石子入目而不涩,治疗火眼有奇效,也有村民填充石子为枕,改善睡眠质量那是立竿见影。日积月累,甘泉喷玉逐渐堆积成一座座小石子山。但十分惋惜的是,上世纪修路,这个千古奇观已被毁坏。随行诸友空望遗落于周遭的细石,唏嘘感叹不已。而我,惟自惆怅空吟清代诗人杨道南的《甘泉喷玉》:涌池何来百斛泉,中涵美石跃深渊;桑田沧海原无定,疑是当年种玉仙。唉,玉泉不在,玉仙何往?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出得幽谷,时间尚早,正好陪姜伯拜谒大川天主教堂。姜伯乃巴中人,资深天主教徒。深山之中、偏远之地,他居然还晓得这里有座籍籍无名的教堂。什么?籍籍无名?姜伯一脸严肃:大川天主教堂虽算不上大名鼎鼎,但绝不是你王兄弟说的籍籍无名哦……

随即,我们进入了姜伯的时空。姜伯的时空回到了19世纪的圣堂坪。

铜厂河与大川河交汇处的大瓮顶山下,此乃圣堂坪所在地,是邛州到木坪盐井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往来商旅均在此修整后再作长途跋涉。在漫漫的茶马古道上,这里沐浴着西方世界吹进来的风,圣堂坪教堂应运而生。它比宝兴邓池沟教堂还要早110余年,是川康一带规模较大的教堂之一。

1862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受命任邓池沟教堂神父,赴任途经圣堂坪,在台子坝歇息。他走到一农家,忽见板凳上铺着一张眼、耳、脚为黑色,而身体为白色的短尾兽皮,眼前一亮,神情激动。见此,纯朴的山民将兽皮赠与他:“这是本地山上吃竹子的竹熊之皮,可以祛除风湿。”这究竟是何物?戴维翻阅典籍,但一无所获。在宝兴邓池沟传教间隙,他深入深山竹林,苦苦寻找从大川圣堂坪带回的这张“竹熊皮”之活体。某天,终于在一片竹林中发现了它——这就是国宝大熊猫!大川“熊猫走廊”之名,由此得来……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后来,由于农户搬迁,人丁萧条,圣堂坪教堂年久失修、无人经管,终被时间啃噬为尘泥,湮没于荒草野树之中,但教义却在民间继续传播。解放后,在教徒们的倡议下,当地政府在大川场镇上重建了天主教堂,再现了昔日圣堂坪教堂之风采。

老张轻抚银须、老李摇头晃脑,感慨不已。

当晚,就宿于石笋湖边一农家。开门推窗,就是一幅绝美的超级油画,油画的主景是泛着霞光的石笋湖和暮霭中苍莽的石笋峰,晚霞的余辉将近湖、将远山、将瘦长的飞仙阁大坝渲染成炫目的金色。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近些年,政府大力打造大川河景区。风景区的开发,也实实在在惠及了当地百姓,像我们今晚住宿的这家家庭式旅馆,在大川镇比比皆是,游客接待收入已经成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迎来送往,游客形形色色,但当地的百姓不改淳朴本色,热情、大方、细致、有礼数而又不失豪放。女老板甚至爽朗的开起玩笑:“今天请大家吃大川特有的石磨豆花,吃的是豆花,不是‘吃豆腐'哈……”女主人的这个着重强调,一下子就引出了老张逗趣的荤段子:“二十水灵如豆花,四十风韵叫豆腐。豆花氽水不入盐,豆腐红烧方有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一下子就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玉米馍馍、石磨豆花、烟熏腊肉、高山竹笋……尤其是本地特产岩白菜、小蒸子酒,都极其美味。姜伯、老张、老李异口同声,连呼“巴适!”

【芦山地方志-游记】王尧江‖芦山北游散记

大川一日,仅能走马观花,“九里岗、杜鹃林海、鸳鸯池、四方草甸、牛颈河谷、大小溶洞、九天飞瀑……”仅为耳闻,未得目睹。其实大川之美、美之厚度,远非止于山水。治水神话、茶马古道、熊猫走廊、红军文化、驼峰航线……人文内涵使得大川之美,美得有故事、美得有文化、美出了独特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