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追忆外祖父魏美鸿黄埔教官的生涯

历史总是有那么多令人遗憾的人和事。母亲生前的讲述与近日查阅的《魏氏族谱》,使我认知一位了不起的老人,一位曾经对国家民族作过贡献的老人,他不应该被历史的烟尘淹没而被人们遗忘。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外祖父魏美鸿(1890—1943)。外祖父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为清末拔贡,曾做过地方税官。外祖父兄弟排行居长,因是“美”字辈分,取名“美鸿”(也叫魏鸿),望其长大有鸿鹄之志。据母亲生前讲述,外祖父生的额阔目明,幼年读私塾,聪明勤学,在邳睢两县学子毕业考试中取得第一名。其后又是邳县唯一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佼佼者。时值光绪末年(1908年),县衙为外祖父披红戴花,骑着高头大马游行以示显耀。县衙并派人将其送到军校入学。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外祖父胸怀强国之志,在保定军校步兵科刻苦学习军事理论及战略战术。毕业后追随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7年参加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1924年受中山先生派遣到广州黄埔军校任军事教官,蒋中正时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母亲早年听外祖父讲述在黄埔军校时,两次参加东征陈炯明叛变的战斗经历。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以黄埔学生军教导团为主力,取得重大胜利。陈炯明逃到惠州,勾结盘踞粤南的邓本殷部企图夺回广州,同年9月国民政府军二次东征,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为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和第一军一师党代表。10月1日,东征军开始出发,13日对惠州城发动总攻,经过两天激战,攻克陈炯明的老巢,并乘胜追击,全歼其残部。两次东征,彻底消灭陈炯明的反动势力,统一了广州全境,为出师北伐奠定巩固的后方基地。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同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昌。外祖父又以黄埔军校教官身份参加北伐战争,身经大小百余战。

听母亲说,外祖父平时文质彬彬,在打仗时却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毫不惧怕,将生死置之度外。

外祖父为人忠厚善良,待学生如同弟兄,生活上总是克己为人。他虽未受过重伤,但长期艰苦的生活与作战,南方的湿热瘴气,使他身体受到严重损伤。只有在老家时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夭折,次女就是我的母亲,后来外祖父再无其他子女。

母亲晚年犹记幼时跟随外祖母,由亲戚护送长途跋涉来到广州,与外祖父一家三口团聚,在黄埔军校度过的峥嵘岁月。听母亲说,那时她只有四五岁,初到陌生的地方,清晨被军号声惊醒,睁眼一看,屋内外一片漆黑。待天色微微有点亮,便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径自走出家门,好奇地跑到军校教练场,看到许多队列在训练。她看得眼花缭乱,终于认出了外祖父,骑在高头大马上,一身戎装,武装带下配有军刀,正在为学员整队训话。等散了操,她便向外祖父跑去,外祖父高兴地把母亲抱上马,搂着她,在教练场上兜一圈,然后把她送回家。在母亲的心目中,外祖父好威武啊!母亲对此情景记忆深刻,不止一次绘声绘色地讲给我们听。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那时正值国共两党合作时期,奉行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革命如火如荼。但好景不长,中山先生病逝后不久,蒋介石便背叛“三民主义”,背叛革命,开始排挤和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大众。1927年4月,白色恐怖笼罩黄埔校园。一天傍晚,军校里的国民党要员邀集包括外祖父在内的教官,在办公室秘密会议,在会上传达蒋介石的密令:“共产党人是国民党身边的定时炸弹,企图夺权的危险分子,一定要把共党铲除干净……”于是,当晚午夜时分,各自所辖部下中的共产党员及工农骨干分子便被秘密逮捕枪杀。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风云突变,黑云压城,外祖父心中惊恐不安。他从小熟读圣贤书,一贯与人为善,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主革命。想想手下那些共产党员学生平日表现都很优秀,学习刻苦,团结同志,作战勇敢,应是国家栋梁之材;他们不是我的敌人,是和我朝夕相处,共同战斗的学生和战友。我怎能接受“上司”的命令,充当祸国殃民的刽子手去枪杀他们呢?他们何罪之有?我于心何忍?外祖父思想在激烈地斗争着、煎熬着,权衡利害与得失,终于做出一个正义的决定:救共产党人于危难之中,宁可冒一人一家性命之险,也要全力拯救他们!情势紧急,刻不容缓,在得到外祖母的支持下倾其家中积蓄,秘密召集属下,每人发给四块银元,催促他们连夜各自逃出虎口,保住性命,再做计议。年幼的母亲不知大祸临头,被家中来人吵醒,只见有人手捧银元给外祖父鞠躬,有的下跪磕头,外祖父躬身摆手,连连低声说:“快走!快走!”听得出来,声音有些颤抖.他们匆匆出门离去。母亲不知家中出了什么事,为什么夜里来了这么多人?

待他们脱险而去,外祖父松了口气,顿时瘫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天明上司对自己的“审判”。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第二天,果然有卫兵把外祖父传去。外祖父离家时,外祖母抱着年幼的母亲,娘儿俩吓得瑟瑟发抖,哭成一团,不知吉凶如何?母亲每每讲到这里都红着眼睛,声泪俱下。

“好汉做事好汉当!”外祖父神色自若。不由分说被上司劈头盖脸训斥一顿,然后再关禁闭,加给外祖父的罪名是“通共”,违抗军令;有消息传出,要“秘密处决”。外祖父当年保定校友及黄埔军校学生轮番求情,历数他的为人与战功,国民党当局于是不得不网开一面。外祖父的性命得以保全,但是国民党党籍被开除,职务被撤销,并决定从此不得重用。此后外祖父在仕途上一落千丈,只得带着妻儿老小到武汉、南京等地,在朋友和学生的手下谋个闲职,以养家糊口。

听母亲说,外祖父参加北伐时曾与李宗仁结识,且关系甚好,外祖父受排挤后,李宗仁曾邀请外祖父去广西任职。外祖父由于身心俱受重创,去广西路途遥远,家中父母年老,身边又有妻女需要照顾,终未前往。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大片土地沦丧。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即将迁都重庆之际,外祖父带着妻女回到徐州老家,母亲也从金陵女师转到徐州女师读书。

当时,日军从津浦线南北两端进逼徐州,形成夹攻之势,形势紧急,李宗仁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正在调兵布阵:“要给来犯的日寇一个重创”。外祖父应邀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部军事战略参谋,再次走上了保卫国家民族的战场。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台儿庄战役爆发,李宗仁将指挥部搬到前沿阵地,在邳县北部靠近台儿庄的一个村落安营扎寨。母亲听外祖父说过,在那里,听得到台儿庄大战的枪炮声,震耳欲聋。现在得知邳州燕子埠镇棠棣埠村的张家大院,就是当年李宗仁将军前线指挥部所在地。我的外祖父作为第五战区指挥部军事战略参谋,曾和李宗仁、白崇禧等高级将领一起,在这里度过许多不眠之夜。外祖父生前说过,他曾陪同李宗仁到战地考察,协助参战部队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还曾陪同著名记者范长江等在台儿庄战地进行采访活动。台儿庄抗战胜利之时,庄静女士(邳州籍)率战时汉口市各界抗战后援会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向李宗仁将军敬献《指挥若定》锦旗。我想,锦旗之上也应凝聚着外祖父的一份心血与汗水。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日军在台儿庄战役失败后调集兵力,夹攻徐州,徐州四面受敌包围。1938年5月,李宗仁命令部队突围撤退。当此之际,外祖父回家安抚好父母及妻子,独自带着女儿去西安,投奔他在黄埔军校时的学生胡宗南,以继续为抗战奉献自己的军事才干。胡宗南毕业于黄埔军学第一期,时任西北行辕最高司令长官,他把外祖父安排到西安黄埔军校七分校任主任教官,母亲也以徐州女师肄业的青年学子身份,考入本校,被编入女生大队战干四团受训。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位于终南山麓,湘子河畔,一个名叫“王曲”的小镇,因而又被称为“王曲军官学校”。北面远离西安城市闹区,南有蜿蜒起伏的秦岭屏障,东面是连绵数十里的黄土高原,西望则是开阔的一马平川,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母亲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七分校选择这个非常适宜练兵习武的地方作为校址是颇有见地之举。随着抗日战争的急需,军校规模日益壮大。蒋介石任命胡宗南为分校主任。校本部是由城隍庙改建的,营房分散在周围远近不一的村落。数十年后,母亲回忆起在那里接受军训,依然气宇轩昂,热血沸腾。那时候,生活全然军事化,同学们胸怀杀敌报国之志,同仇敌忾,心无旁骛,训练场上杀声震耳,热火朝天。女学生经常到街道、集镇,举着旗子,宣讲抗日救国道理,为抗战将士募捐。那是母亲的一生中最为红火、最有意义的岁月。

母亲在战干团毕业后,被分配到七分校政治部作少尉科员,与当时在政治部作中尉干事的父亲在一个办公室,二人从相识、相知、相爱,于1941年由外祖父证婚喜结良缘。由于外祖父的原因,胡宗南和政治部主任王超凡(别号季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等国民党高级军官及同事都一一送了贺礼。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听母亲说,次年(1942年)冬,便生下我。当时父亲到中央军官训练团受训,一年后被派往黄河堤防与日军作战。我满月后,母亲抱着我到军校看望病中的外祖父。听说外祖父见到我,非常高兴。不久,外祖父就病逝了,享年五十三岁。父亲从前线赶回来,在军校同事的帮助下,把外祖父安葬在终南山脚下,胡宗南亲往吊唁,并为外祖父立了墓碑,给予外祖父的一生很高的评价。

岁月如流,亲悉零落。父亲费蜀超在运河中学教师岗位离休,于2011年离世,终年94岁;母亲魏淑媛在小学教师岗位退休,也于2017年离世,终年96岁。外祖父长眠于终南山下,迄今已经76个年头。人世沧桑,不知陵墓碑石安在否?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他老人家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阵营,长期在黄埔军校本部和西安分校做军事教官,为国家培养优秀军事人才数以千计。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挥起屠刀,他老人家不顾个人安危,拯救属下共产党人生命,并倾囊相助,达数十人之多。

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国家民族岌岌危亡之际,他老人家直接参与台儿庄大战的战略战术谋划,并亲临前线,协助战斗部署。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结束了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连败的恶梦,使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灰飞烟灭,其中有我外祖父的无可否认的一份功劳。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犹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运河中学宿舍父母家中遇见来自北京国家机关的外调人员,他们辗转寻觅,费尽周章,终于找到外祖父的后人,核实某部一位副部级领导干部早年在黄埔军校时外祖父救助下脱险的那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可惜我没有记下那位副部级领导干部的名字。

外祖父的一生,虽无惊天动地的伟业,然其德行品格,足令后人景仰与追怀。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老人

他老人家无愧于他生存的那个时代,也无愧于生养他的故乡热土,然而故乡的人对于他老人家的真实一生却知之甚少。作为他老人家的血脉传承的人,每想到这里,就感到寝食难安。而今,我以古稀之年搜肠刮肚连缀成篇公之于世,初衷即在此。

(作者系原邳州建工局建筑学校退休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