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章舟
正如上次我們所言,銅貿易商的處境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賺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一單幾千萬,上億的合同簽下來,最後真正“落袋為安”的可能只有幾萬、十幾萬的純利。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銅貿易的風險是實實在在的:一旦遇到大規模的金融風暴,很容易面臨資金鍊的壓力,最後輕者元氣大傷,重者破產倒閉。更有甚者“鋌而走險”,動起了歪腦筋,最終身陷囹圄。
所以,如果你有做銅貿易的朋友,別忘了逢年過節的時候對他好一點。
那麼銅貿易的“風險點”究竟在什麼地方呢?實在太多了!
1.產業鏈上的“風險點”有點多
要先從供應鏈講起:產品的生產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原材料——中間產品——成品,在產品生產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部門分工進行生產。一些企業完成產品原材料的蒐集,一些企業共同分環節完成產品的製作加工過程並對接下游的經銷商,由他們完成產品的銷售。
這一條鏈式的功能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供應鏈”,而銅貿易橫跨產業鏈承上啟下的多個環節。在這根長長的鏈條上,每一個環節都不可疏忽,否則難免形成“蝴蝶效應”,將微小的風險放大多倍,宛如多米諾骨牌一般。
高效的供應鏈,可以確保構成文明基礎的能源和原材料順利的傳輸,從而推進社會繁榮;但是,鏈條這麼長,每一個環節都不可忽視,一旦當中出了短板,可能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特別是,像銅這樣的大宗商品貿易企業,業務涉及採購——倉儲——混合——交付四大步驟,而且這些業務不侷限在一地一國,而是橫跨數個國家,以某銅業巨頭為例,它的四個步驟可以在不同的國家完成,發揮各自的優勢,因而大大提高了相關效率。
但跨國業務帶來分工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環節過於密集,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不可控因素太多,只要有一環出了問題,必然影響後續的環節。我們以茫茫大海上的運輸為例,說明風險的無處不在:
一是自然因素的不可抗力風險,指由於自然變異引起破壞力量所造成的災害,災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貨物;二是政治因素的不可抗力風險,由於某些國家海上封鎖禁令使某段航路堵塞,繞航產生的費用或風險,還有貨物遭受戰爭的損失,貿易國國內政治的動盪使貨物無法入境,或拒絕交付貨物。
隨便哪一條,都夠企業喝一壺的,特別是運用了融資後更是如此。由於中國的企業在進口電解銅的時候,遇到的融資問題比較頻繁,下面我們就簡要介紹下電解銅的融資過程:
歸根結底,大宗商品的貿易流程中涵蓋了價格漲跌、貨款支付、稅費憑證、貨權轉移、企業信貸、幣種轉換等多個環節,因而能在當前金融政策下將各項金融因素串聯起來,實現形式多樣的套利操作。
但也正是如此,其間也蘊含大量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商業性、操作性、合法性、資產端和期限錯配五大風險。下面我們就來一一簡要梳理。每一條風險,都是企業經營不當換來的教訓。
1. 商業風險:即一般意義上的貿易風險,包括貿易、價格、違約、匯率波動、進出口政策風險等;
2. 操作性風險:即員工失誤或風控制度缺失導致的各種風險損失;
3. 合法性風險:在融資貿易過程中可能被有關部門認定為虛開增值稅發票、虛假貿易等不合法形式的風險;
4. 資產端風險:在融資性貿易操作中,從銀行渠道獲得的融資資金,再次拆借給關聯企業帶來的風險;
5. 期限錯配風險:由於大宗商品貿易的資產和負債期限常常錯配,一旦看錯行情,便會損失慘重。例如2015年的811匯改帶來的人民幣大幅貶值,2016年的續貶,以及2017年上半年人民幣大幅升值,都讓銅貿易商損失慘重。
看看,五大風險,由淺入深,總有一款為你量身定做。
這些風險事件之所以頻繁發生,和貿易企業的固有屬性也密不可分。因為融資貿易的技術應用範圍較窄,因而企業的盈利能力與水平,更多地靠股東及經營團隊的社會資源、人脈關係。而非依靠對行情走勢的隨機應變,因而難免有思維上的“盲區”。
由於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一旦當 “黑天鵝”事件出現時,虧損也就不可避免。並且,由於此類套利操作多是反覆滾動、高槓杆性操作,相應貿易企業虧損也必然較嚴重。
2.實力背書,打通“任督二脈”是確保收益,控制風險的法門
從上文可以看出,在風險的汪洋大海上,如果沒有對應的避險操作,翻船是很容易的事。那麼貿易商應該如何做,才能有效抵禦風險呢?只有具備足夠的實力,才能打通銅貿易的“任督二脈”,在悶聲發大財的同時,控制可能的風險。
具體說來,需要具備可靠的融資渠道和有效管理風險的專業水平的貿易商,才能夠從事銅這種規模巨大、利潤微薄的交易。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呢?我們依舊從國際大宗商品貿易巨頭的例子入手。
跳出單純的貿易圈,走向上游,實現產業鏈的閉環
以托克為例,由於它的業務遍及全球,因而可以利用這方面的特性,最大程度使用空間、時間和形式的變換,發揮套利的優勢。其中,走入上游,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是必由之路。
如下圖所示,托克通過投資於上游產業,將其納入自己的產業版圖,如此,則不要再看別人的臉色,自己不但能將全線的利潤收入囊中,也有利於快速把握市場出現的套利機會,還減少了相應國家進行業務的法律風險。
另一家大宗貿易巨頭嘉能可同樣如此,而且走得更遠,和上游結合得更緊。
作為全球最大的銅貿易商之一,它同時也是全球第三大銅礦開採商。2018年裡,嘉能可生產的銅量為145萬噸,銷售的銅則達到了450萬噸。自產額佔到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可見嘉能可已經不是完全的搬運工,而是生產搬運兩開花的產業巨頭。
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深度介入銅產業上游的嘉能可,在2015年遭遇了一場大劫:在當年的礦業寒冬大環境下,銅價跌到7年最低,銅消費大國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銅產品需求疲弱,據其2015年中財報顯示,上半年嘉能可經營錄得淨虧損6.76億美元,和2014年同期淨賺17.2億美元相比,可謂是從天上到了地下。
不光陷入了虧損的境地,就連營收也大大下降:2015上半年,嘉能可的營收額只有857億美元,也比2014年同期大降25%。
業績大幅下滑的同時,由於前些年對上游礦山資產的激進併購,2015年嘉能可的淨債務已達300億美元。最為嚴重的是,此時的資金流動性也大大降低。2015年上半年,嘉能可存貨週轉率僅為3.54,遠低於2011年的10.62,也明顯低於2014年的8.77。對於重資產的行業而言,這甚至比短期的利潤下降更為嚴重,成為“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的典型。
面對嚴峻的局面,嘉能可不得不“斷臂求生”,通過剝離不良資產,到了2016年,嘉能可扭虧為盈,利潤轉為9.36億美元,2017年利潤為51.62億美元,終於起死回生。但這場風暴帶給嘉能可的,不啻為一場實實在在的教訓:適度槓桿,現金為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做好期現結合,實現套期保值的功能
對比托克和嘉能可的經營模式,可以看出以下明顯的不同:
一是經營理念不同:托克的經營理念與嘉能可有著鮮明差異,始終堅持貿易為主的輕資產定位,礦業資源類業務非常有限。而嘉能可在大宗商品牛市中激進的向上遊併購延伸的戰略,在熊市難免遭遇“拉清單”。
二是核心目標不同:托克的核心目標是追求貿易量,基本規避價格風險,在商品熊市反而會因貿易量增長而受益。例如,在2015年的這輪熊市中,托克雖然收入金額受制於價格而下降,但利潤卻得以持續提升。而嘉能可則更多介入了上游,目標是儘可能抓住更多全產業鏈的利潤,因而受到銅價的影響也更為劇烈。
不管哪種模式,在銅市場的汪洋大海上,缺乏套期保值手段的企業,猶如沒有保護的船隻,隨時有船毀人亡的危險。那麼銅貿易企業應該具備怎樣的“套”路,才能屹立於市場不敗之林呢?
這就是所謂的套期保值大法。說起來很簡單,但實際應用卻博大精深。下面,我們就簡要介紹銅貿易商的一系列套期保值策略,這些策略不但是貿易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貿易商的看家本領。
由於現貨和期貨市場受同一供求關係的影響,兩個市場價格走勢趨同,在兩個市場進行相反的操作,期貨市場的盈利可以彌補現貨市場的虧損,或者現貨市場的產品升值由期貨市場的虧損抵消。
根據傳統的套期保值理論,為達到完全規避銅價波動風險的目標,在期貨市場的操作必須遵循四個原則:商品種類相同、交易方向相反、交易數量相同、交易月份相同或相近。而依照產業鏈的位置不同,不同的企業也需要採取對應的策略。
顯而易見,上游閉口、下游敞口的銅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往往是銅價下跌風險,例如銅礦山企業;而上游敞口、下游閉口的銅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往往是銅價上漲風險。例如空調生產企業;而中游的企業面臨的則是雙向敞口。
傳統的套期保值手法是期貨。這三類企業的套期保值方法如下表所示。至於其中的具體細節,此處限於篇幅就不詳細展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專業的文章。
不過,傳統套期保值方法能否實現完全套保的效果,即期現市場的收益與損失完全抵消,取決於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變動幅度是否完全一致。但現實市場環境中,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變動幅度很難保證完全一致,因此應用傳統套期保值策略的企業仍將面臨一定風險,稱為基差風險。
此外,由於參與LME期貨交易資格限制、境內交易的便利性,國內銅企業主要選擇在國內期貨市場進行期貨合約套期保值操作。
但這麼做的一個問題在於,國內外銅價很難保證完全同步變化,因此對需要從國外進口銅精礦進行冶煉的國內銅企而言,即使進行完全套期保值,也難以完全規避國內外交易市場的價差變化帶來的波動。據國內某大型銅企套期保值負責人介紹,所在原料基本都靠進口,自產銅不到5%,資源對外依存度達到95%以上,因而受到國際銅價波動的影響可想而知。
既然銅期貨也存在固有缺陷,有沒有什麼更加“高級”的工具呢?這就需要用到銅期權了。從國際上來看, LME銅期權的推出時間最早(1987年),次年COMEX也推出了銅期權交易,而國內首個上市的銅期權,則是2018年上期所推出的銅期貨期權。
用期權組合可以減少資金佔用的同時,對庫存進行更有效的保值,庫存保值可以採用買入看跌期權、賣出看漲期權和賣出看漲期權、買入看跌期權組合等方式。下面我們僅舉一例,說明利用銅期權是如何套期保值的:
在銅價49000的時候,企業支付一筆費用(譬如300),選定一個較高的執行價作為賣出看漲期權的執行價(企業認為向上突破這個價格可能性非常小,譬如51000);選定第二個執行價作為買入看跌期權執行價(企業認為跌破這個價格可能性較大,譬如47000);選定1個月的時間。1個月後,如果價格低於47000,企業虧損2000+300;如果價格高於51000,企業盈利2000-300;如果價格在47000和51000之間,則企業受益比不保值時少300。起到了“熨平”風險的作用。
銅期權在實際的操作中有廣泛應用。依然以上面那位負責人所在的企業為例:
銅期權主要是用來做兩部分的套期保值:第一是做自有礦山的套期保值,因為自有礦山的成本相對比較固定,所以價格波動對利潤影響比較大。所以每年會找一個高點價位,把遠期要生產的銅賣出保值。
至於利用銅期貨和期權進行套期保值的詳細實操,由於所涉細節較多,並且具有衍生品的普遍特性,受篇幅所限,這裡我們僅以一張表格,進行概括總結:
當然和銅期貨一樣,銅期權也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也有自身的風險。為了最大程度減少損失,企業可能會採取期權和期貨結合起來的方法。下面我們就舉例說明這種方法的應用:
假設銅加工企業按需採購原材料,在2月12日購買1000噸精煉銅,並於6月初對加工的銅材進行銷售。在2月12日至6月8日期間,企業需對1000噸銅現貨進行套保。3月27日,銅價格較套保初期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若企業繼續持有期貨空頭進行套保直至套保結束,由於銅價格在後市有所回升,期貨端將會產生207萬虧損,對沖了現貨端的收益。
若企業在3月27日買入平值或淺虛值看跌期權代替期貨空頭頭寸,則可以在平倉期貨頭寸時獲得209萬的收益,並拿出部分期貨端的盈利用於權利金的支付。採用期權輔助套保策略可增強收益,雖然行情反彈,但是由於中途用期權代替期貨兌現了浮盈,在現貨端盈利的同時套保端也獲得盈利。而若後市價格持續下跌,看跌期權也能為現貨頭寸提供保護。
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是銅企業行走江湖必不可少的武器,而在武器的應用上,雖然國際巨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但新興的國內企業並沒有妄自菲薄,而是勵精圖治,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閱讀更多 撲克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