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正能量丨他的心始終貼近信訪群眾——追記信訪幹部雷傑

永州正能量丨他的心始終貼近信訪群眾——追記信訪幹部雷傑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周燕妮 張宜劍 周永興

2018年4月27日凌晨,雷傑帶領工作人員加班研究處理省委第六巡視組交辦的信訪案件。

你熱愛自己的工作嗎?你心甘情願地加班嗎?當工作與生活發生衝突時,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嗎?

當你今天坐在辦公桌前時,不妨先向自己發出這“靈魂三問”。也許你不一定能全做到,但你身邊一定有同事是這樣做的。市信訪局接訪一科科長雷傑就是這樣一位同事。

9月18日,這一天是市領導接訪的日子。雷傑跟往常一樣,6時30分起床,認真料理好家人的早餐後,便匆匆趕往單位上班。調度交辦件辦理、協調會議室設備檢修、跟蹤紀檢組移交線索辦理、檢查接訪會務籌備情況、核實信訪人的到位情況……7時50分,從踏入辦公室那一刻起,雷傑就迅速投入工作,忙得像只陀螺。8時35分,處理了六件事情、打了五通電話、樓上樓下跑了三個來回後,雷傑準備稍作休息,不料突如其來的心肌梗塞讓他的形象永遠定格在了辦公桌前,年僅45歲。“信訪群眾來了沒有,到哪兒了?”成了雷傑告別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信訪群眾來了嗎?信訪群眾離開沒?信訪問題解決好了嗎?這是雷傑掛在嘴邊的三個問題,也是貫穿信訪工作的三個基本問題。但要解答好這三個問題,絕不簡單。雷傑用自己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治品格,用自己一生都未曾改變的初心,一直在他最熱愛的崗位上誠懇作答。

“來人必有難處,我們要體諒,要耐心!”

自2009年從部隊轉業到市信訪局工作10年來,雷傑所處的崗位是最苦、最累的接訪科和聯席辦。都說信訪部門是溝通民情的窗口。群眾的每次來訪,都是帶著問題和矛盾來的,而雷傑就是窗口的“窗口”,與“矛盾”首當其衝。

“雷科,上次那個老人家又來了,躺在地上不起來”“雷科,210有一批人不走”“雷科,有人帶著農藥上門了,快來!”……

9月19日,雷傑離開人世的第二天。他辦公桌上的電腦屏幕仍然亮著,微信的藍色消息框還在閃跳,點開“接訪一科”工作群翻看聊天記錄,滿滿地是各種“緊急呼叫”。

雷傑塊頭大,嗓門大,善於做群眾工作,也“震得住場面”,遇到難纏的信訪戶,他總是衝在最前面的那個人。同事們常見他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嗓音嘶啞。

有一次,雷傑剛從接訪現場處理事情回來,發現一位麻風病人滯留在辦公室走廊多時,誰也不敢過問。雷傑卻不怕,他主動走向前,蹲在病人跟前耐心詢問並勸導。病人見雷傑毫不避諱非常感動,便把自己的訴求和盤托出,並同意先去醫院,再通知家屬將其領回。

“一般的問題,人家不會來找你,來了必有難處。要體諒他們,耐心點,認真聽清楚他們的訴求。”這是雷傑與身邊年輕同事交流時常說的話。而“體諒”正是源自真摯的為民情懷,也是雷傑作好群眾工作的“法寶”。

73歲的李福生因民間借貸糾紛,三伏天在多個部門間奔走無果,當他來到市信訪局時,雷傑立馬給老人遞上了一杯清水,這個舉動頓時讓老人淚流滿面;有農村來的信訪群眾趕了大早,沒吃早餐,雷傑自己掏錢給他買來熱騰騰的包子,讓他邊吃邊說……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不少信訪群眾與雷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問題解決後仍與雷傑保持聯繫,當得知雷傑因公殉職的消息後,都主動要求參加雷傑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想送一送這位老朋友。

“我當面誇雷傑是人民的好公僕”,李福生老人哽咽著回憶他與雷傑的最後一次對話,“雷傑笑著說‘我爭取!’”

“群眾不走,是我們工作沒做好,要取得他們的信任”

10年來,雷傑一直保持著三個工作習慣。一是早上提前一點到崗;二是手機24小時待機,電話必接,信息必回;三是信訪群眾不走,不下班。

單位的不少年輕同事喜歡卡點上下班,可是雷傑卻把“信訪群眾走了嗎”作為下班的“信號”。每天下班前,他都要對辦公室巡視一遍,有時候下班到了晚上10來點,有的時候到了次日凌晨。一次,一位4歲多的小孩被上訪人員故意滯留在接訪室,雷傑便一直守候著小孩直到責任人前來領走。雷傑說:“群眾不走,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工作沒做好。要取得群眾的信任,讓他們放心地把問題交給我們。”

雷傑的妻子胡芳說:“這麼多年,我對他的工作不好過問,只知道他很忙。”

雷傑的確忙。家庭聚會遲到早退缺席,聊天10分鐘就打鼾,岳父稱他為“工作狂”。今年5月份雷傑父親被確診為直腸癌,在父親住院的2個月時間裡,他晚上在醫院陪護,白天到單位上班,從未請過一天事假。今年的公休假,他還僅休了3天。

“接待來訪群眾856批1452人次,組織聯合接談59批845人次,現場督辦信訪事項25件,組織各類信訪值班34次。”這是雷傑2018年度考核登記表中記錄的數字,翻看歷年的登記表,這些數字幾乎是最低的一年,工作的繁重、壓力、辛勞可見一斑。

一天晚上7點多,市信訪局副局長宋友林準備下班,在樓梯口碰見正要上樓的雷傑,一臉的疲憊。宋友林問道:“累了吧?煩了吧?”

雷傑嘿嘿一笑,答道:“累是有點累,煩還是不煩!”

“辦法總比困難多,要儘量為信訪群眾找到解決辦法”

“信訪問題解決了嗎?”這是雷傑常問自己的問題,他把這個問題作為檢驗工作成果的唯一標準。可是信訪部門不是執法部門,很多事需要協調多部門解決處理。雷傑常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要儘量為信訪群眾找到解決辦法。”

為給信訪群眾“想辦法”,雷傑常把一本《信訪工作常用政策法規彙編》帶在身邊,不知翻看了多少遍,融會貫通,很多同事都尊稱他為“雷老師”。

有些信訪問題涉及多個領域、多個單位,交辦、組織協調和督辦是解決信訪問題的有效手段。協調前,組織調查,弄清情況;協調中,釋惑解難,提出意見;協調後,簽訂協議,出臺《紀要》。每一起信訪問題的解決,雷傑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去年12月,為解決火車貨運站搬遷徵地引發的信訪問題,雷傑與國土部門到500畝的糾紛土地上現場走訪了5次以上,調查材料足有5寸厚。東安煙竹山莊的雷老闆因為工程款糾紛涉法涉訴,信訪近5年時間,在雷傑的積極協調和推動下,被安排上市級領導接訪的最後日程,等事情協調處理有了眉目已是中午2點多,雷老闆端著雷傑買來的盒飯,感激的熱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2016年12月,冷水灘銀珠家園業主送來了“為群眾排憂解難、做人民滿意信訪”的錦旗;2017年8月,祁陽、零陵師範98級普師生送來了“為民解憂、敬業正直”的錦旗;今年6月,退伍軍人唐運良寫來感謝信,稱雷傑為“深受永州群眾喜愛的信訪幹部”……

市信訪局局長劉建能說:“雷傑同志英年早逝,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同事,失去了一位優秀的信訪幹部。”

此言不虛。17歲入伍,19歲入黨,35歲成為一名信訪幹部,雷傑在信訪一線崗位的10年,共接待群眾來訪16892人次,直接辦理重大疑難信訪案件326件,息訪積壓多年的信訪案件268件,3次受到嘉獎,2次記三等功,2次被評為全市先進個人,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市優秀共產黨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時,就一語中的指出了信訪工作的為民本質:“信訪工作的首義,在於時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員,把心貼近人民。”

這一點,雷傑做到了。

記者手記:

本不認識雷傑,經與雷傑身前同事、親友深入交談後,在心裡慢慢勾畫出了他的形象。含淚參加了雷傑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跟隨送別隊伍,緩緩地從雷傑靈位前走過,抬頭望了一眼他的照片,竟有一種多年同事的錯覺。

是的,就是這種感覺,老同事!他就是我們身邊那位最親近、最值得信賴,最默默奉獻的老同事。

像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樣,雷傑同志在平凡的崗位上,踏實努力地工作了一生。然而,不同於普通人的地方在於,他比普通人更努力一點、比普通人更不計較個人得失一點、比普通人堅持得更久一點。在這個“比普通人多一點”的過程中,累,是真的;痛,是真的;扛負的責任,也是真的。

以前常常在想,到底用什麼來體現人生的長度和厚度呢?是你見過多少人?走過多少路?還是此生有多風光?

雷傑同志告訴我們,這些都不是。是我們活了一遭 ,堅持了多久,哪怕吃了很多苦,但問心無愧,從沒停止過為所愛的事業、所愛的人去努力。

再見了,“老同事”雷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