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雙子殺手》呢?

橄欖樹評記精選


在今年早些時候傳出李安這部新片的消息,當時還是非常期待的,但後來隨著影片上映,介紹越來越豐富,感覺這是一部走老路的電影,自己對抗自己也是好萊塢電影的老梗,過去已經有過很多同類題材的影片。欲退休的殺手,也是一個經常聽到過的路數。估計很多人和我的感覺差不多,所以票房不如預期的好,也屬正常。

但無論如何,李安是我比較喜歡的導演,合適的時候,還是會去看這部電影的。


一個老豆


《雙子殺手》自從10月11日北美上映之後,票房並沒有達到預期,目前全球票房僅為7553萬美元,北美3031萬美元。中國市場上映兩天以後,票房剛剛過億。從目前形勢看要想收回1.3億美元的投資比較困難。

被李安寄予厚望的《雙子殺手》是李安在電影技術革新之路上的又一部作品。此前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李安已經嘗試採用新技術拍攝,但在那部電影並沒有得到影評人的認可,得到了李安電影有史以來的最低分。

李安眼中的新技術是指120幀高幀率電影,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賣點。通常35mm膠片拍攝的電影幀率都是24幀,這個幀率是滿足觀影需求的最低幀率,也就是說如果低於這個幀率,人眼將能感覺到電影畫面卡頓。

當初24幀這個幀率的設計是出於經濟的角度考慮,畢竟幀率越高成本越高,而且以當時的技術手段來講,採用更高的幀率確實沒有必要。

那麼,更高的幀率會帶來什麼好處呢?最大的好處是畫面更加清晰,觀影時更有沉浸感,能夠大幅提升觀影體驗。從網上的幀率對比圖也確實能夠看出明顯的差別,動態畫面十分的清晰,不會像24幀電影出現高速畫面動態模糊的問題。

既然有這個好處,為什麼至今為止只有李安一個人採用120幀的幀率拍攝電影呢?主要的原因有這麼幾點:

首先,120幀的技術尚不成熟。從李安在《雙子殺手》的訪談中可以看出,目前即便是專業的電影從業人員對這種新技術都沒有完全掌握。很多事情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這為影片的拍攝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其次,120幀電影的成本高昂。無論從拍攝手法還是拍攝器材上來講,都和已經運轉近百年的24幀電影有很大區別。

第三,配套的播放設備跟不上,很少有影院願意為120幀電影投資播放設備,畢竟一套設備下來要幾千萬,很是昂貴。作為電影工業最發達的美國,目前沒有一座影院有能播放120幀電影的設備。這種現狀,肯定讓120幀電影的播放效果要打折扣。即便中國市場已經有了30塊120幀銀幕,但高昂的票價總會讓一些觀眾望而卻步。

最後,觀眾的接受程度。李安曾提到過,能夠最大化體現120幀效果的就是動作戲,能給人以立竿見影的感受,這會為120幀電影鋪開帶來好處,所以這次李安選了《雙子殺手》這樣一個題材。

確實,影片中的摩托車追逐戲帶來的觀影感受要比24幀電影高了不止一個檔次,看了以後感覺就像是觀眾就在事件發生的現場,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但李安沒有提到的是,在文戲方面,人們對120幀電影的不適應。看慣了24幀電影,突然跳躍到120幀,太過清晰的畫面反而讓觀眾有點無所適從。說的直白一點,太過清晰反而讓電影缺少了一種真實感。

事實上,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

在電影技術革新的路上總不乏探路者,在電影《霍比特人》中,導演彼得·傑克遜就採用了48幀的幀率拍攝。當影片播出後,同樣的褒貶不一。持批評態度的業內人士,認為48幀的幀率華而不實,沒有膠片電影的質感。

但這並不會阻止電影人探索新技術的腳步,將3D電影發揚光大的好萊塢技術流的典型代表詹姆斯·卡梅隆表示,《阿凡達》的續集電影全都是48幀的幀率拍攝。

實際上,最初詹姆斯·卡梅隆更鐘情於60幀。採用48幀來拍,只是為了對製片方負責穩妥起見,畢竟《阿凡達》的投資過於巨大。一旦觀眾不接受,帶來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誰也沒想到,人們印象中的偏文藝片的導演李安會與新技術電影走到一起,而且比傳統的技術流更加激進。按理說,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李安早已功成名就,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

可能正像他所說的,看重電影未來的發展才會走上新技術探索之路吧!

話說回來,《雙子殺手》票房和口碑沒有達到預期,並不是新技術之罪,影片中的動作戲還是非常震撼的。最大的原因可能還是這個故事太老了,上個世紀的劇本對於今天早已見慣了各種大場面的觀眾來說,已經失去了新鮮感。

而且,李安對於這種題材的駕馭並不是他所擅長的,整體的觀影效果並沒有達到喜歡動作片的觀眾的預期。不管是《臥虎藏龍》還是《斷背山》,我們喜歡的還是那個帶有儒雅氣質的導演李安。

相信即便是《雙子殺手》沒有達到預期,還會繼續有片商為李安投資。他也不會因此而放棄對數碼電影的探索,正所謂雖千萬人吾往矣。雖然任重道遠,但相信當有一天120幀電影普及的時候,人們會像記住是卡梅隆將3D電影發揚光大一樣,記住這位120幀電影的探路人


情懷搞笑剪輯手


黑科技不是李安第一次使用了,在他的上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李安採用了120幀+4K+3D的觀影技術,這樣的技術也延用到了《雙子殺手》上面,從特效來說,李安這部作品評分肯定不會差,可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原因就是缺乏一個好故事。

或許是因為作品在特效上已經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在裡面,所以在故事情節上就不那麼重視了,然而並非如此。這部電影請到了六位編劇,經過了很長時間的修改才得以問世。期間由於作品一直沒有確定主演和導演,才導致了劇本一改又改,這樣的改動並不是說去發現劇本的瑕疵,而是從劇本對應的演員實際情況來對應,所以當2017年確定李安和威爾史密斯之後,劇本已經經不起太多時間去推敲了,草草的就定了下來。也就是說李安根本沒有時間去推敲劇本,沒辦法加入他想要的劇情在裡面,所以導致了電影劇情是影片的一大硬傷。



對佳佳服軟


《雙子殺手》導演李安,從影28年以來他幾乎沒有作品失手過,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也曾拿下金獅與金熊,觀眾尤其是中國觀眾在他身上賦予了太多的標籤,可能他也是唯一一位擔得起“華人之光”美譽的導演。


這部電影在技術上也仍舊有著極強的先驅性,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李安再次推出了一部120幀的電影,再加上4K、3D的頂級配置,《雙子殺手》在技術上的探索已經到達了極致。觀眾走進影院,肯定也希望獲得不同於以往的視覺體驗。

無論是導演還是技術,《雙子殺手》都是當下最頂尖的,自然就要揹負著格外大的壓力,很多人也必將帶著挑剔的眼光來看這部電影。所以在北美試映時,流出的口碑非常不理想,甚至可以說糟糕,於是李安老矣,江郎才盡的論調再度出現。



影片中雖然有很多有價值的主題,比如對於克隆技術的反思、自我意識的對立等等,但整體並無什麼新鮮感。尤其是自己殺自己這件事,在太多的影視作品中已經有過展現。不管是穿越時空隧道,還是採用克隆技術,但故事的脈絡還是殊途同歸的。

劇本本身也挺擰巴,尤其是養別人的克隆體兒子做兒子,再派他去殺掉本體,這種設定感覺完全不符合邏輯。雖然反派最後在臨死前用“陳述理念”強行圓場,但中間的很多細節還是很難說得通,比如派Junior去殺亨利,怎麼就敢如此篤定他能殺掉亨利,若是二人有了交流,那多年來的計劃勢必被戳穿,反派的自負簡直到了愚蠢的地步。



這可能也是這個劇本多年來沒有被拍出來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太平庸了,如果中規中矩的拍出來,可能扔在同類型片子中根本就不會被人注意到。所以李安這次想要讓故事煥發活力,勢必要加入更多新的元素和思考。

於是我們看到電影中有了挑戰父權這條線索,這是非常李安式的情感,也是他多年來一直堅持表達的主題。只不過早年“父親”三部曲最終是親子達成和解,而《雙子殺手》則是完全推翻了父權,甚至在“弒父”的邊緣徘徊,最後反倒是達成了自己與自己的和解。越到晚年的李安,在自己真正做了父親之後,反倒多了幾分叛逆,年輕時的和解可能是某種無可奈何的溫柔與屈服,但是在過了知天命之年,他對於父子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這種“科幻動作為皮,親情倫理為骨”的設計,確實是李安最得心應手的表達。



當故事不能完全打動人的時候,就需要技術來加分了。說實話,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珠玉在前,這次《雙子殺手》想在視覺上突破其實挺難,但最後看完影片後,我認為技術在各方面還是比較完美的。

兩個威爾·史密斯的對壘很有真實感,尤其是第一場追車戲和第二場墓室戲,這兩場打鬥戲的精細度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李安這次選擇“製造”出一個年輕的史密斯,這本身就是極大的挑戰,大多數時候電影中用特效將角色復刻為年輕化,都會有一種違和感。最近的一次就是《我和我的祖國》中任達華與惠英紅年輕時相遇的戲份,很多觀眾看到都有笑場。採用CGI技術,畫面接近遊戲畫面

這次採用的CGI技術不僅徹底,而且還被很多觀眾認為近乎於失真,感覺像在看一個遊戲人物,我在觀看的時候感覺還好,尤其是很多面部表情的細節,還是能看出來幕後肯定用了很多道工序,和如今的史密斯相比可以形成一定的反差。



其實現在這種技術越來越普遍地被運用,老馬丁的新片《愛爾蘭人》投資1億美元,當中很大一部分是要對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等人進行“減齡”。肯定會有人質疑這種技術是否必要,為何不能找一個年輕演員來演,偏偏要耗時耗力?

但我覺得這樣確實能增強影片的真實感,如果找到兩個完全不像的演員來演,也同樣難以令人接受,畢竟姜文-夏雨-張一山這樣的“跨代兄弟”組合還是太少。再聊聊關於影片的幀數,我第一次看的版本是60幀,已經感覺到很強烈的感官刺激了,比如飛馳的列車、穿梭的子彈、滾落的頭骨等,可能刷一遍真的只會關注到電影中動起來的人物,而忽視身旁靜態的景物。



其實能感覺到,李安在電影的探索之路上越來越孤獨,觀眾、市場、資本的不理解使他遭受越來越多的爭議,有時候感覺他當下的心境就像去年金馬那一幕苦笑,有一絲心酸,也有一絲無助,但他是一個蠻堅強的人,仍然在堅持自己的理念,這很勇敢。總的來說這部電影還是很有看頭的,因為每個人對電影的看法沒有完全一樣的,只有近乎相同,所以大家還是要自己去看,看了後可能你會覺得視覺觀感得到了昇華,又或是覺得平淡無奇。


夭夭影視


《雙子殺手》上映,我看的是60幀,附近只有這樣的銀幕。說實話,劇情有點牽強,但是動作戲大概可以說是革命性的體驗,過分的真實。夜晚的戲都絲毫不會覺得暗而看不清楚。如果不介意在電影院昏睡大半個小時,還是值得一看的。這部電影故事很簡單,基本看了前面就能想到接下來。故事情節的發展走向。

但是我還是物看了,衝著威爾史密斯的演技去,拋開其他因素不說,果然威爾的演技沒有讓影迷失望。年輕版威爾情緒爆發無聲落淚那一段簡直太精彩了,感覺是整部影片演技最爆炸的鏡頭之一。劇情有點簡單單調,60幀效果很好,古堡裡的打鬥場面過於真實,觀感稍差,追逐打鬥戲挺爽,可能是因為有60幀光環加成吧,其實就是衝著李安和威爾史密斯去的,總的來說中規中矩,是一部合格的美式動作片。

影廳上座率大概有三四成吧,劇情還是不錯的,尤其是看到史密斯“教導”完小克後反手一槍把反派Boss一槍崩了時,很多人都開懷大笑。史密斯雖然牛逼,但還是被反派全程壓制,直到最後小克的加入才讓他佔了上風。

沒有像卡梅隆的阿凡達那樣的號召力,我記得09年阿凡達上映之後,影院的3d銀幕的IMAX巨增,就連很多電影都要臨時轉成3d上映,李安這幾年都在推崇120幀,還有彼得傑克遜,不過市場反應都不強烈,從16年比利林恩到現在,還是很冷淡。

站在好萊塢影評角度看,李安的這部片子評價實在不高,故事情節、場面製作、藝術創作都一般,差評應該是意料之中的。實際投資人不少是國內的,本片更多地迎合了國內觀眾,李安清楚國內的觀眾欣賞水平,更多的是想賺國內的票房,該影片的製作技術成本和總體成本不高。由於在內地上映,保證了此片應該可以賺到錢的。希望李安要認識國內的欣賞影片水平不低了,不要低估國內水平,多少億人在看,不能糊弄。

李安這次的一手,似乎有點普通,1997年就有的構想,礙於技術問題,長久置於好萊塢未能拍成的黑名單之中,2019年《雙子殺手》由喜好技術革新的李安接手拍成,視覺成熟了,故事卻穩穩的停留在20年前的簡單水平,除了滲了一點李安對父子關係的執著做為核心的起承轉合命題,《雙子殺手》的故事其實異常的扁平短小、格局也不大,僅有流暢細緻的鏡頭轉場調度、意外過癮紮實華麗的動作編排與「雙子」創造的技術層面較為令人歎為觀止。

不然就本作來說,李安為拍一部商業娛樂電影,看起來真的妥協了很多,否則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高竿溫柔而觸動人心的浩瀚劇本來看此作,還真看不出《雙子殺手》出自於同導演之手。

「雙子」,立基於攸關複製人DNA的經典科幻命題,就在此類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如今,若是再次探討複製人價值與狂想那恐怕真沒什麼意思,所以李安的《雙子殺手》另闢蹊徑,關於複製人的欺騙、利用和道德良知其實還是有,只是並沒有著重著墨,反而在外添入了兩個父一個子的思想引領拉扯來順理成章的取代千篇一律的複製人探索。

父與子不僅僅是李安的註記,以此代換闡述的更為多元以外,甚至讓《雙子殺手》在處理複製人問題上沒有以往的總是孤寂和無情,還唯美的多了一層深情(倒是結尾全然的完美曙光其實有點不太李安),減弱了社會影響和批判,希望述說的是沒有血緣的情感羈絆,克雷·魏瑞斯看似關愛背後的戰爭財利用就是控制子女一生的那款父母,而亨利·布羅根在萌生退意又得知小克由自己DNA所造宛若自己的兒子一般,不光彩的過去,讓亨利冀求小克的理解並期望幫助他找到更好的選擇,一方面也是讓「自己」,能夠好好活一次屬於自己的人生。

兩位父象徵兩種情,一個子,正在人生轉捩的自我搜索十字路徘徊,你他我,誰才該是誰的救贖?《雙子殺手》塑造子女的掙扎,帶領他們走回生命的完美正軌,整體故事核心事實不脫離李安擅長強調的人生、哲學、心靈或啟示之敘事母題,講到爛的複製人社會警世寓言也幾乎規避(還是有隻是不把重點放在上頭),電影本身理應可以走出與眾不同的複製人類型情感敘事電影,可是就算它全權都有好的架構和發想,李安也志在融入自我堅持的故事本色做為串聯電影價值觀的一脈宗旨,卻幾乎敗在劇本與角色的單調及枯燥。

威爾·史密斯是主角魅力也夠所以塑造的方向還不至於大有問題,可是溫斯泰德和克里夫·歐文卻純粹的很像劇情工具,空有情緒,小克夾在克雷·魏瑞斯與亨利之間,那股本該掙脫束縛或是動盪彼此關係的三人周旋,則沒做出它需要的力道,掙扎的過程皆僅用少量的臺詞篇幅順勢了結,為商業與技術妥了這些協,我們還能期許電影做好些什麼?要不是威爾·史密斯的演出確實有其生命力,不然整部電影的說服力實在不怎麼高明。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雙子殺手》用一大堆很帥但實際無意義、極像為打而打的動作橋段快速嫁接在無趣的敘事之中,看在李安當今似乎講求技術更甚敘事的作風裡頭,《雙子殺手》反而給人一種純粹炫技的觀影感受,情節馬虎卻一昧急著切入動作場面,那種情感的斷層不言而喻,即使跑透全球名勝古蹟展開大規模動作豪華展演,可文本的疲弱,不只沒放大電影的格局,倒還限縮了電影的可能,簡單直接而粗暴的就好像什麼都沒看到,感覺正要開始就潦草收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帶給觀眾的心靈深思與生命歷程探索,同時還兼顧技術畫面和靜態娛樂的大師級手筆,在《雙子殺手》一概因急就章的額外強求消失殆盡,或許只能夠因娛樂性而為爽觀之,食之無味,棄之,可能也還是會有點可惜。

既然說了動作場面,我想真的不能不承認它的動作橋段確實很紮實、過癮又華麗流暢,雖然鏡頭的順暢移轉讓動作鏡頭有那麼一點的不真實,尤其年輕CGI製成的小克在某些動作部分(特別是飛車追逐)與真人威爾的一來一往,都有那麼一點點假感,可是李安這次掌握動作安排的設計、運鏡和特寫,確實都值得讚賞,沒什麼拍過動作電影的他,本以為動作片會是他的生涯軟肋,卻始終沒想到《雙子殺手》的動作初嘗試意外的精彩迷人,威爾·史密斯騰空翻轉落地、重機飛車追逐搏鬥和幾場赤手搏擊,甚至最後高潮的連續場面,是真的都很好看很爽快。

雖然有時候克雷·魏瑞斯為殺亨利而下的危機感異常空虛,明明有一卡車雙子,最終戰卻少了第三幕高潮贏得的史詩壯烈感,爽度分數少掉了那麼一點,不過就論純粹欣賞動作片而言,《雙子殺手》其娛樂性仍高,依然的,我想是能夠滿足熱愛動作電影類型的粉絲觀眾,這部電影,正是李安對動作戲頗有想法的首次印證,儘管電影可能不太完美,但我願相信,下一次會更好的。

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影像的瑰麗豪邁調度不用說,唯美而華麗,劇本之深意也坐擁發人深省的精湛感受,將視覺、藝術、人文和娛樂之因子,幾乎是小心翼翼又大膽前衛的融合並放入於故事當中,敘事類型的兩部作品,高瞻遠矚了李安細膩思慮的情感征途,總是極力在茫茫生活裡找尋那固然空缺的心靈,父與子、戰爭或犧牲、迷失與所求,既有的哲學人生在一趟趟詩情畫意的影像填補和文字敘述之滋潤下,彷彿遊歷了千山萬水的靈魂體驗,紮實、反思、畏懼,卻又如此深深著迷,李安的魔力既抽象而寫實,既大膽又細心,那股獨一無二的豐富感受,久久未能散去。

豈料,《雙子殺手》卻反轉了我們自覺的李安世界,或許他想要把4K、120幀的前端影像技術試用在商業動作片上頭?又或許他想要再次挑戰商業驚悚動作電影?無論如何,大玩技術的心意已到,可過於妥協商業的簡單劇本,不僅沒有紮實的深意飽足,整體走向實在也不太夠格令人信服,唯一震撼緊實的,只剩下李安堅持推廣的技術革新和意外對動作橋段有著想法的流暢動作編排。

不過,演員方面的盡心盡力,填補了電影的略為空洞,威爾·史密斯仍然有著極具親和力的表演,一人分飾兩個不同年齡的亨利·布羅根,深深建立對應之中的價值衝擊,青澀的、老練的、震驚的、苦戰的,甚至是接納,當中老亨利和小亨利不僅僅搭建了李安依然的父子關係象徵梳理,在劇本對角色缺少轉折、深化或過快的進展之後,威爾·史密斯反而運用自己的巨星魅力和演技風采,分別將兩個亨利詮釋的既是不同又同樣迷人。

其中的掙扎、理解、懷疑,直至互信的手足關係,精妙而不失動人,俐落的身手在動作戲間還徹底一展年輕與老年的兩種動作風格,整體而言的確使兩位亨利表現出確切的年齡差距,就情感面來說也是如此,一個有著世事經驗、一個稚嫩年輕,一個已忘記情感淚痕的滋味、一個仍憧憬情感的寄託,威爾·史密斯轉換於其中俐落流暢自如,又怎麼能夠不愛他呢!

伊麗莎白·溫斯泰德正式貢獻了她最美最殺的強悍銀幕形象,幾場為她設計的動作戲雖然不如威爾·史密斯的長或複雜,但也足以令人驚豔於伊麗莎白少有的動作戲體驗,可在這之後,丹妮一角的出現之來龍去脈,其實沒有一個深入刻畫的因果,彷彿劇情所需就這樣出現了,被派來監視亨利,卻又被迫跟著亨利逃亡,這之間的諸多「為什麼」,始終沒有被解答,政府要殺亨利的動機單薄之餘,大概也真的沒有理由細說丹妮之於政府周旋上的準確位置和定位了吧,倒是伊麗莎白·溫斯泰德還是用自己的魅力證明了自己的角色吸引力,讓丹妮這個角色依然可以活的又美又帥又新潮。

反派部分,則由克里夫·歐文擔綱,角色定位上,他跟老年版威爾·史密斯一樣是關於反面父親的價值教育和影響,口口聲聲的愛,只不過是利用罷了,克雷·魏瑞斯一角的動機到形式還是不夠完整,做為一個反派他簡直有點一廂情願,戲份甚至不算多的情況下他有演繹出那股盛氣凌人的邪惡氣息,卻也僅此而已,除了威爾·史密斯的角色,其餘的實在不免使人倍感失落。










環球電影榜


謝謝廣大網友對於上述問題的關注、解答和分享。我都一一閱讀並關注,特別是大家對於其拍攝技術的分析都很到位,讓人欽佩,然而對於其中所創造的克隆人所涉及的人類倫理問題,我持不同的想法,已經在我的文章《電影《雙子殺手》觸碰克隆人敏感倫理問題,套用“雙子”恰當嗎?》提出了,可能有些網友沒有看到,特摘錄如下:


電影《雙子殺手》最大的問題是觸碰克隆人這一敏感倫理問題。眾所周知,由於克隆人可能帶來複雜的後果,現在大多數國家包括我國都對此採取明令禁止或者嚴加限制的態度,主張把克隆技術和克隆人區分開來。該片卻冒天下之大不韙非要造出一個克隆人,其用意為何呢?其價值導向為何呢?其欲傳達什麼思想呢?難道就是讓全球觀眾明白克隆人很厲害,克隆人很優秀,克隆人可以和本人一樣友好相處,克隆人也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嗎?即使如此,又怎樣?難道要世界人民接受克隆人嗎?電影創作並非科學之外,也非法律之外,更非道德之外。該片有維護和鼓勵克隆人之嫌,觸碰即已不合規,其價值導向不符合世界人民所追求的正向價值觀。

人類正常繁衍和克隆人對比


更不用說,電影《雙子殺手》似乎要界定其創造的克隆人和本人為兄弟關係,甚至克隆人承認本人的父母亦為其父母。這完全是錯誤的倫理關係。從科學原理來看,克隆人和本人根本不是兄弟關係,也不是父子關係或母子關係,或者說根本就不是人類倫理關係。

電影《雙子殺手》中的克隆人少年


此外,克隆人和本人的關係是所謂的“雙子”嗎?“雙子”應該來源於“雙子座”,其本來是天王朱庇特與女神邁亞所生也是朱庇特最為信賴的一個兒子,有時還被稱為商業之神,是一個人。後面有了“偷樑換柱”的用法,比如指雙胞胎,像電影《雙子神偷》中歸屬雙子門的好幾對雙胞胎。這個倒也好理解,畢竟雙胞胎是正常的人類倫理關係,用“雙子”來非“雙子座”來形容兩個外形幾乎一樣的孩子即雙胞胎也不算是稀奇古怪的說法。但是,克隆人與本人根本不是雙胞胎關係,甚至根本就不是人類倫理關係,為何用人們早已接受的“雙子”概念來形容他們的關係呢?因此,電影《雙子殺手》(Gemini Man)的片名套用“雙子(Gemini)”相當不恰當,屬於“狸貓換太子”之做法,應當予以更正。


全文見:《電影《雙子殺手》觸碰克隆人敏感倫理問題,套用“雙子”恰當嗎?》

https://www.toutiao.com/i6753039607576658446/


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發表不同的觀點,謝謝。


橄欖樹評記精選


關於電影《雙子殺手》,除了對李安本人的期待,更多的討論焦點,一直集中在要故事性還是要技術上。傳統的電影一秒只有24幀,突然提升到120幀,會是什麼樣神奇的體驗呢?很多人對這一新技術的評價:前所未有、無與倫比。

無論是新技術的變革也好(電影中是克隆人的技術,用來批量製造完美的武裝殺戮部隊;現實中是,CG電影特效、120幀、4K、3D技術的運用)、年輕一代人對舊時代的“挑釁”也罷(電影中是junior對51的挑戰;現實中是,年輕人對舊時代“太老、太舊”的嘲諷),到最後都會走向一個類似的局面,既是“忠於自我”的實現,每個人終其一生不過是想過自己想過的一生。

或許也能夠順帶見證下一個電影新世界的開啟。不論是運鏡、打光還是機位,電影的每個鏡頭都在觀眾最舒適的角度,尤其在銜接和轉折處,李安會用攝影師一般的鏡頭語言安撫甚至寬慰觀眾的心靈。

布達佩斯絢爛的晚霞,柔和鮮豔建築下飛起的鴿子,大海上游艇劃出的痕跡……一部動作片,你能在安靜的片刻,靜享紀錄片一般的美。

由於3D 120幀 數字造人三項高規格技術的加持,《雙子殺手》幾乎重新定義了“動作”這個詞。

關於電影的一切:角色、景框、表演、場景、服化道……似乎都在這個無比清晰的世界裡被重新定義。

不誇張地說,《雙子殺手》讓動作電影從此變得鮮活起來。24幀率下的動作電影,不論是《諜影重重》還是《速度與激情》系列,在高速的動作場景中,人物都是模糊的。

尤其是高速追車和戰鬥場景,你無法清晰地捕捉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無法清楚地看到遠景和近景,甚至有些打鬥也讓觀眾感覺“眼暈”。

但《雙子殺手》不同,攝像機360度圍著摩托車,加深了空間感,幀率提高,不再需要低速率下拍攝高速鏡頭,甚至人臉上的皺紋都看得清了。

不僅僅如此,《雙子殺手》帶來的,還有極致的真實。看過電影的朋友,對故事開場亨利的射殺記憶猶新。在24幀的電影裡,子彈出槍的動態和射擊效果,是需要特效做出來的,不然根本無法捕捉。但在《雙子殺手》中,子彈射入高速行駛列車的玻璃瞬間,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捕捉到子彈射入、玻璃花濺起的物理動勢,第一次體驗高幀攝影帶來的震撼。

當然,還有故事最後加特林機槍掃射的片段,

這個慢鏡中,能清晰地看到貨架上貨物被打碎,薯片和膨化食品爆開,各種碎片傾瀉而下。

它帶來的沉浸感也隨之加深,對熱武器的恐懼和對反派的情感奔湧也隨之而來。雖然很多觀眾對電影抱有“技術無用”的觀點,但無疑,技術是可以改變電影的。

24幀的電影,看了一百年,李安選擇用這種技術拍攝《雙子殺手》的時候,是知道後果的。因為他要挑戰的,是人類百年來的審美和觀影習慣,要改變的,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固有認知。

李安依舊是那個拿著小金人吃漢堡的樣子,他一直都沒變。

就像他自己所說:“推動電影技術,我覺得我的使命感,有些事情,非做不可”。

讚歎過他《臥虎藏龍》的浪漫,體驗過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奇幻,就能理解他《雙子殺手》所帶來的驚豔了。

不止視覺,這部電影的主題,依舊能讓我們看到新技術包裹下,那個並未改變的李安。

《雙子殺手》本質上探討的,還是父子親情關係。

年輕版和年老版史皇看似是克隆人和本體,實質上的親緣依舊是父子。

不僅如此,《雙子殺手》的主題中還融入了自我壓抑和自由表達之間的衝突和抗爭,用一面鏡子來展示,也是李安獨有的思辯色彩。

終究而言,這是一個與“過去的自己”交流的過程,每個人到了51歲面對二十多歲的懵懂自己,總有想讓他別走錯誤老路的衝動。

對過去青澀的自己進行教誨,把老年的自己當成一個嚴格又慈祥的父親,加上高幀率、3D和最先進的數字造人技術,讓我們身臨其境。

或許我們暫時不能理解《雙子殺手》的先鋒性和前瞻性,但我們要有等待的耐心和往裡窺探的好奇,因為你看到的不僅僅是李安探索電影技術邊界的努力,更有未來電影世界的樣子。


K不可休思


動作戲非常真實, 劇情老套沒的說,當然更多也要考慮到製作的限制,不得不縮小片場規模. 是被威爾史密斯一個人演完了,其他角色成長几乎不可見,幾乎都是工具人(甚至淪為燈光師,照明棒扔水裡是為了給水底的燈一個合理的解釋,實際上亮度過高還是略穿幫)。畢竟是能一個人撐起我是傳奇的男人,選他很合理。





不會跳的兔小姐


為何在影院放映設備上都不具備放映情況下,就要開始著手4K3D120幀的革新。李安有著自己的思考,而實際上,4K3D120幀帶給電影的也是一次全新的體驗。4K3D120幀帶來的是更接近真實感,它也克服了通常電影版本出現的亮度低,畫面物體高度運動時產生模糊的問題,這也讓觀眾彷彿真的生活在電影中一樣,解決了以往看電影中的不少弊端。

低、高幀率觀影《雙子殺手》示意圖

《雙子殺手》是技術和類型融合的新嘗試,觀影體驗更強

在三年前特意跑到北京博納悠唐店觀看了4K3D120幀這個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再一次觀看李安的電影又等了三年,而這一次依舊是4K3D120幀這個版本,不同的是影片是《雙子殺手》這個不同的類型。

在那個版本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戰爭戲比較令人難忘,也令觀眾身臨其境。不過相對而言,那部電影只是李安導演的第一次嘗試,而且戰爭戲並不多,所以整體上這個版本施展空間依舊有限,發揮空間遠不如突出動作戲的影片明顯。

這大概也是李安選擇《雙子殺手》的原因,因為這部電影動作戲多,槍戰、摩托車追擊、二人交手,這樣的動作戲太多了,觀眾也更能通過《雙子殺手》這部影片欣賞到4K3D120幀這個技術的魅力。

所幸,《雙子殺手》影片裡給我太多的印象,影片開頭,列車飛速行駛中的遠程開槍射殺,就直接把握拉進影片的氛圍中;接著夜晚特工亨利開遊艇在海上劃過白色的水浪,美景盡收眼底。

此外,還有《雙子殺手》中房屋中二人貓和老鼠版的追蹤,以及街頭騎車的場景,令人緊張刺激。而到了年輕殺手身份以及最後一個新殺手的身份得到揭秘,又給我心中一顫。

對於李安《雙子殺手》這部電影,我整體上比較認可,無論是4K3D120幀技術和動作類型的運用,還是威爾·史密斯分飾兩角,現實中的老年版以及通過技術完成的青年版,這些都很成功。


雪夜我獨行filmer


看過了。劇情一般,新技術也沒看出有什麼不同,大概是放映設備跟不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