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比特幣泡沫淹死我吧

如果,市場有人找你借100萬元,約定30年後還你,但30年之內沒有一分錢利息,請問,你會不會借給他?

只要你和我一樣是正常人,肯定認為不會有人借給他。

可惜的是,我們錯了。市場不僅願意借錢,而且願意用103.3萬元來購買價值100萬元的債券,即便是,拿著這些債券30年,最後借款人也只會返還給借款人100萬元。

——這就是1個月前,德國政府發售的2050年到期的30年期負收益率國債,這批國債被認購了8.24億歐元,算下來其收益率為-0.11%。

如果你以為只有德國政府在這麼幹,那就大錯特錯了,在主要的西方國家中,除了美國,歐洲和日本現在都在這麼幹。

2011年底,人類首次出現負收益率國債;2014年底,其規模開始迅速擴大。到了今天,總計約50萬美元的發達國家國債中,有接近1/3都是負收益率(見下圖),而超過3%收益率的債券已經基本絕跡。


讓比特幣泡沫淹死我吧



千萬不要認為負利率與你無關。

出現負利率的邏輯,是所有債券投資者,賭定了央行會以更高的價格購買他們手中的國債,而政府每一次發行負收益率債券,央行每一次出手購買高價到違反基本財富邏輯的國債,都是在稀釋普通人的財富!

(參見:一場規模超過中國GDP的龐氏騙局,正在全球上演……)

負利率掠奪的是每一個使用法幣的人。在這種情況之下,當負利率出現,意味著信用貨幣的信用走到了盡頭。

(參見:信用貨幣的終局)

如果在古代專制社會,財富就這樣無緣無故被掠奪,你很可能求告無門,但今天,幸好我們還有黃金和比特幣。

我們不妨來看看,美元這個當今世界最有信用、價值保持最好的法幣,300年來相對於千年貨幣——黃金,其價值的損失情況。


讓比特幣泡沫淹死我吧


截止2019年9月份:

從1718年算起,300年時間裡,美元損失了其98.6%的價值;

從1968年算起,50年時間裡,美元損失了其97.7%的價值。

比特幣因為時間太短,並沒有成為一種公認的儲備資產,我們當然無法採用類似於黃金的這種類比方式。但我相信,比特幣的確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

(參見:為什麼比特幣比黃金更值得持有?)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比特幣不過是一個新時代的鬱金香泡沫,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還知道比特幣有著高額的轉賬費用,有著交易不可逆的特徵,還知道比特幣價格波動極其巨大,比特幣每秒鐘最多隻能處理7次交易……

這更是讓他們認為,比特幣根本無法擔當起貨幣重任,現有的法幣才是最好的。

讓比特幣泡沫淹死我吧

但我想說的是,他們可能並不真正瞭解貨幣。

貨幣的本質,是財富的一個交換媒介,是財富的代表,如果我們承認財富本身稀缺,那麼,貨幣就必須是稀缺的,而我為什麼認為負利率就是信用貨幣的終局,是因為負收益率打破了貨幣“稀缺”的特性,讓貨幣變得不再稀缺。

接下來的問題是——什麼東西能夠被當作財富?

財富,當然就是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慾望的東西,除了水和空氣這些並不稀缺的資源之外,其他的諸如土地、牲畜、糧食、工具、武器、裝飾品等,都可以被視作財富;今天的股票、債券、房產,同樣也被視作財富。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形形色色的貨幣,從珍珠到貝殼,從奴隸到牲畜,從武器到糧食,從鹽塊到菸葉,從皮毛到羽毛,從香菸到石頭……它們本身就是財富,只是因為某個時期具有某種較為標準化的特徵,所以被當作貨幣使用。

但進一步詳細瞭解,你會發現,人們選擇充當貨幣的財富一般而言都有如下3個特點:有價值(稀缺性)、質地均勻易分割且不會損耗(交換媒介)、價值衡量標準(記賬單位)。

貨幣本身是人們對財富價值屬性的一種認知。大多數情況下,日常生活中的消耗品如糧食、鹽巴、菸葉、牲畜等,因為其“有用”,所以並不適合長期充當貨幣。相比之下,貝殼珍珠和皮毛、羽毛之類的裝飾品或收藏品,反而能在充當貨幣的路上走得更遠——中國古代就曾長期採用貝殼當作貨幣,而南太平洋島嶼上則長期採用羽毛和豬牙充當貨幣。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黃金成為貨幣的5個階段:

1)黃金這種金屬,一開始其用途就十分有限,因為其色彩明亮且延展性極好,屬於典型的裝飾品和收藏品,人們因為喜歡或者覺得好玩而收集它;

2)接下來,人們慢慢發現,黃金數量稀少,生產它要花費很大的功夫,而且黃金永不鏽蝕、質地均勻,容易分割,且這一系列的特性讓它擁有了價值儲藏的功能,哪怕是對裝飾和收藏沒有什麼興趣的人,也開始想要擁有黃金;

3)再到後來,隨著認可黃金的人越來越多,黃金開始在人們之間進行交換,並且逐漸充當財富的交易媒介,成為整個社會普遍的價值計量單位;

4)最後,越多的人認為黃金是價值儲存的載體,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擁有它,其價格也就越漲越高,一直高到它能衡量整個社會的財富,然後它的價值就變得穩定,這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用它進行交易,黃金就變成了全世界的“貨幣之王”;

5)再到後來,所有擁有權力的機構都想擁有它、控制它,政府和央行於是發明了金本位,將黃金收藏在央行的地窖中,然後發行以黃金做抵押的紙幣。

某種程度上說,現階段的比特幣,一開始也可以被視作一種收藏品,視作由中本聰這位頂級密碼朋克所創造的互聯網藝術品,他在比特幣中採用了革命性的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這種藝術品限量發行2100萬枚。

是的,如果比特幣最終成為世界貨幣(當然也有可能失敗),目前的比特幣只不過處於黃金的第二個階段而已。

能夠成為收藏品,通常是成為貨幣的第一步。而只有當收藏品的總市值上漲到足夠高,而其產量相比其總量佔比很小的時候,收藏品就開始有資格向貨幣轉化。其向貨幣轉化的標誌,可以用存量/流量比(S/F法)來判斷。

(參見:如何判斷一種資產的金融屬性強弱?)

在人類歷史上充當過貨幣的三種金屬(金銀銅),其2018年的S/F如下:

讓比特幣泡沫淹死我吧

嗯,你能告訴我,當代各國紙幣的存量/流量是多少麼?

到2020年5月,當比特幣的區塊獎勵減半至6.25枚比特幣之後,比特幣的存量/流量比將大幅度增加至55,這個比率與黃金基本接近——當其在接下來的下一個四年中減半的時候,比特幣將比現實世界中的黃金更加稀缺。

也就是說,只要比特幣不會因為某種原因而“被消滅”,要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發現比特幣是最好的貨幣之一,至少可以與黃金並列。

讓比特幣泡沫淹死我吧

把前面提問的坑填上——對於世界最重要的五種法幣,我們也按照廣義貨幣供應,強行來算一下它們的S/F比值。

讓比特幣泡沫淹死我吧

從人類貴金屬貨幣的演化中,我們還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最難生產、最難獲取的那種貨幣(黃金)會在大多數人的共識中擁有最大信用,而其他原本的貨幣金屬(銀和銅)則會逐漸退化為普通金屬,只剩下一種貨幣熠熠生輝。

我不反對人們把比特幣的每一輪投機泡沫與股票投機、互聯網泡沫相提並論,但是對於很多人把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比作荷蘭鬱金香泡沫、或者是3M傳銷騙局、P2P騙局,這就是認知的問題了。

我這裡只想提醒他們——包括鬱金香之類的傳銷類投機泡沫,通常是一次破裂,永遠不能再恢復過來,更不可能超越上一次的價格高點,但真正有用的新技術所形成的“泡沫”,卻總是有強大的生命力恢復過來,創下新的高度,比方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最終成就了我們現在的網絡生活。

每一次比特幣價格上漲,其價格都會遠遠高於上一輪的價格高點,這根本就不是傳銷泡沫的特徵,而是一種新技術的特徵。

1971年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崩盤,人類貨幣徹底脫離黃金,進入純粹的信用貨幣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紙幣變成了人類幸福和文明的源泉:

1970年,全球基礎貨幣總量(央行總資產),不到1000億美元;

1980年,這一數字大約是3500億美元;

1990年,這一數字大約是7000億美元;

2000年,這一數字大約是1.5萬億美元;

2008年,這一數字變成了4萬億美元;

今天,這一數字變成30萬億美元。

(參見:“印了這麼多錢,為什麼沒有通貨膨脹?”)。

相比信用貨幣體系,如果非要說比特幣是一種傳銷的話,我想,黃金大概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最燦爛的傳銷;如果非要說比特幣是一場泡沫的話,那我寧願讓這場泡沫把我給淹死!

說明:本文參考了“the biggestmisconception about Bitcoin”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