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鼓樓後面的故事


渭南鼓樓後面的故事


田曉強

開欄語:歷史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為了全面宣傳我市在歷史文物傳承與保護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愛文物、人人參與保護文物的良好氛圍,本報特開設《保護關愛文物增強文化自信》專欄,以饗讀者。

渭南縣城由明光原遷至老城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作為大門的鼓樓是明清縣衙僅存的建築,其餘建築從民國初年開始,逐漸消沒在歷史的塵煙中。過去的渭南縣衙是什麼樣子,在鼓樓的背後,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鼓樓在古代是作報時用的,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置大鼓。渭南城歷史悠久,自然離不開鼓樓。渭南鼓樓位於老城內,原軍分區招待所大門上。據舊志記載,元代之前鼓樓所在位置不可考,現在的鼓樓始建於明初,為縣丞吳雲所建,並把它作為縣衙的大門。起初並沒有蓋樓,只是建一個高高的平臺,下面是門洞,高臺上面露天放著鼓和鍾。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華州大地震時毀壞了平臺,次年重建,改建成城門重樓式建築。自此渭南縣衙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聲音,人們依賴它安排生活作息。

重樓式建築譙樓上額處題有“渭南縣”,前有照壁一堵。外牆南面經常張貼政府榜文。北面畫有形如麒麟的貪婪之獸。據說該獸能吞下金銀財寶,但它仍不滿足,還想吃掉太陽。此畫意在警誡官員,不要貪得無厭。

衙門前兩側還有兩個角門。西邊一座名為“申明亭”,用來公佈重大典型違法案例,勸善懲惡;東邊那座名為“旌善亭”,用來宣揚“臥冰求鯉”這類孝悌仁愛的善人善事。這兩座亭子兼有宣講宣傳功能,類似於當今基層社區的定期宣傳活動。每逢初一、十五,知縣要來這裡給當地群眾進行宣講。

進門有一堵作為屏障的矮牆叫蕭牆,有莊嚴肅穆的含義。蕭牆標誌著官署內外就此隔開,成語禍起蕭牆指的就是事端發生於內部。繞過蕭牆來到正院,“牧愛堂”牌匾就掛在正院大堂上抱廈簷下,意思是統治人民要有愛心。牧,治民也。

牧愛堂前有一牌坊,上書“公生明”三個大字,名曰“戒石坊”。戒石背面刻有“爾奉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字,以勸誡縣官以民為本,秉公辦事。

在正院東西兩側院落裡,是被稱為“六房”的六吏辦公室,還有存儲糧谷的倉房和存儲銀錢的庫房。西邊院子從北到南分別是倉房、刑房、兵房、工房;東邊院子從北到南分別是庫房、吏房、戶房、禮房。東西兩側共有二十一間房。

六房是按中央六部對口而設的州縣官衙辦事機構。六房之公事繁簡輕重不一,而以刑、戶兩房最為繁要。吏房,掌管官制、官規、吏胥的升遷調補,登記本州縣進士、舉人等在外地任官情況,功能類似現在的組織部、人事局;戶房掌管戶籍、財務、地畝、糧租、契稅、雜稅、鹽務,功能類似於現今財政局、稅務局、鹽務局;禮房掌管學務即儒學教育、科舉、禮俗、祭祀,功能類似現在的教育局、民政局、民宗局;兵房掌管武生考試、緝捕、驛站、郵傳,功能類似現今的人民武裝部、郵政局;刑房主管民刑案件的勘驗、堂審、關押、文稿起草及歸檔,功能類似現在的派出所、檢察院。工房掌管河道、水利、城工,功能類似現在的城建局、市政工程處、水利局。六房之每房都有房首,一般由知縣委派幕賓代管,即為主之典吏,也可稱掌案或總書。

牧愛堂是渭南縣衙大堂,是知縣行使權力的主要場所之一。主要功能一是處理政務,知縣是親民之官,事必躬親,每日早晨應有早衙,集中佐貳官、屬官及六房吏員,聽取彙報,訓示吏員,這就是“升堂親事”;二是禮儀慶典,包括立春、冬至日的迎鑾典、迎詔誥典、鄉試會試等禮宴都在大堂舉行;三是公堂審案,即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

牧愛堂有正堂五間,前簷不設大門向外敞開,是向人們明示斷案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大堂雖沒有門,但前簷左右都有木柵欄,右側有鼓架和鼓,這是升堂鼓。升堂鼓一響,就預示著知縣將要升堂審案了。

牧愛堂正中是知縣的座椅,後屏風圖案為海水朝陽圖,頭頂“明鏡高懸匾”,背靠“海水朝陽圖”,意為時刻清醒,不欺百姓,莫負國家。座椅左邊靠前放著的文書小桌是刑名師爺筆錄口供用的。左右兩側的儀仗架上,分別放有正印牌、迴避牌、肅靜牌各一對。正印牌上正反的字都是“渭南正堂”,是渭南知縣的標誌。肅靜牌和迴避牌平時就放在大堂上,營造公堂氛圍。知縣出巡時,也只打其他儀仗和肅靜牌。因知縣是親民之官,不同於州、府、省裡的官員,所以不用迴避牌。

沿著大堂的中軸線向前來到內衙。內衙也稱二堂,堂前匾額題為忍濟堂。忍濟堂也有五間,面積小,有正門。二堂可以作為知縣審案後休息的地方,也有辦公和審案功能,但此堂一般審理的基本都是普通民事案子。

忍濟堂前有卷亭一座,東西兩邊各有房舍三間。西邊是五知堂,右邊是公用的書房、簽押房。簽押房因為需要簽字、押印而得名。“五知堂”意為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它又名花廳。花廳主要是用來會見一些前來視察的上級官員和當地有名望的士紳,類似現今政府的會客廳。

繼續往後走就到了知縣宅。知縣宅是知縣住的地方。它被稱為“內衙”,或稱“私衙”“後衙”,屬於內宅。官員的妻兒老小通常都安置在內衙居住。衙門裡的衙役、書吏伺候長官只到門口為限,宅內自有官員自己的私人僕役服侍,不到萬不得已,衙門的衙役書吏是不得進入內衙的。

知縣宅有前門,但內衙還有一個出入口,就是衙門建築群中軸線最北端的“便門”。“便門”乃方便之門,後來就衍生為“後門”。古代官府衙門基本上是坐北朝南,公務往來走的全是前面的大門,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輩到來,才打開後衙便門。如今常說的“開後門”或許就源於此。

進入後宅前門,最前面為書房,後面有寢室四間,左邊是廂房,右邊是廚房,共有房屋十二間。官員住所內傢俱的多少都是按入住者的品級身份提供的。官員調任時,所有的公用私用傢俱都要按清單歸還。

西六房左邊是典史衙,它的結構也是中間堂屋辦公、後堂住宅格局。典史衙北側是主簿衙,格局類比典史衙。縣裡二把手縣丞辦公的場所曾經位於中軸線忍濟堂右側。它也是前衙門、後住宅格局。諸如書吏這樣的基層官吏在衙門內也是居有其屋,主要是防止他們出入衙門交結當地的豪紳,所以縣衙中劃出專門的院落,有專門的房舍供書吏們居住。這種房舍稱為“吏舍”,位於東六房東側。

數百年來,鼓樓作為縣衙大門,不但見證了渭南的庶政得失,也見證了渭南的風雨滄桑和戰火硝煙。

崇禎十六年農曆十月初七,李自成起義軍攻破渭南縣城,從鼓樓下的門洞殺入縣衙,知縣楊暄因拒降被殺。不久李自成又攻破西安建立政權,鼓樓上高高掛起大順政權的旗幟。兩年後,清軍破潼關,攻渭南,鼓樓上又變換了旗幟。

歷經數百年風雨飄搖,加上戰亂損毀,鼓樓已殘破不堪。嘉慶二十年,知縣李晶重修了鼓樓。重修後的鼓樓,上層為三間樓閣,房頂為重簷歇山式琉璃瓦,下層寬五丈,進深三丈,周圍有庭柱。四十多年後,鼓樓遇到兩次戰爭。同治元年,太平天國率軍西征,四月二十二日經良田坡攻佔縣城東南塬頭。太平軍居高臨下,察看城內虛實,火炮齊發,損毀一半渭南城牆。二十三日太平軍攻破縣城殺進鼓樓,知縣曹士鶴、縣丞戈鳳文被殺。同治五年十二月三日,張宗禹率西捻軍攻入渭南縣城。渭南知縣陶森林、把總張吉慶等攜帶官印逃走。這次戰事,鼓樓被完全焚燬。光緒元年,知縣張國鈞會同縣紳共同籌款,並動用差局餘項,重修了鼓樓。張國鈞書寫“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刻在大門兩側。

鼓樓見證了辛亥革命爆發,這裡流淌著革命志士的鮮血。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陝西新軍中的革命黨人也跟隨起義。西安起義成功後,張鳳翽、錢鼎分任正副大統領。錢鼎自願領兵出守潼關,率陸軍中學堂學生二十八人到達臨潼後派學生張世瑗到渭南縣提款籌餉。

張世瑗帶二十多名學生軍來到渭南,交付知縣楊調元一封錢鼎的親筆書信。楊調元表示服從省軍政府,並答應交出地丁銀九千兩,當日先交三千兩。張世瑗向錢鼎報告渭南縣已歸順,請其速速前進。

渭南縣團練頭領韓眏坤對知縣楊調元交納軍餉不滿,鼓動刀客嚴紀鵬率手下與錢鼎對抗,並謀劃先扣留張世瑗,待錢鼎到後一網打盡。楊調元見韓、嚴二人不聽自己勸說,憂心忡忡,跳井自殺。韓眏坤散佈洋學生逼死縣官的消息,煽動團丁們仇視西安軍政府。

錢鼎東行到達渭南縣衙,才知道知縣已死。次日清晨,正擬邀請地方士紳商討善後事宜,忽聽外面人聲嘈雜。成群的“刀客”“團丁”從鼓樓門洞裡殺進,學生兵寡不敵眾,相繼被殺。

錢鼎與族弟錢國寶從縣衙後翻牆逃出,從北城牆跳下。錢國寶身強體壯,越城河逃脫;錢鼎筋疲力盡,臥地不能動,被追上來的團丁亂刀砍死。

渭南鼓樓還見證了日寇侵華戰爭的轟炸。鼓樓作為縣府要地,周邊也遭到轟炸,曾有炸彈落在縣府院內,不幸炸死幾人。鼓樓並未遭到直接的轟炸,基本完好保存到新中國成立之時。

1993年重修了鼓樓。二十多年後,鼓樓失修,整體狀況堪憂。隨著鼓樓軍區招待所搬離,鼓樓重修提上日程,相信不遠的未來,我們會見到一個嶄新的鼓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