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原來還有後半句

《三國演義》用了八回的篇幅寫"赤壁之戰"。這既是為了充分的表現這場在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役,突出這場戰役在"三國鼎立"中的關鍵作用;也是為了充分展示諸葛亮的"智絕"。 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計火攻,七星壇祭風,智算華容。 周瑜只是諸葛亮的側面陪襯,蔣幹中計、苦肉計都被諸葛亮識破,此後三氣周瑜,周瑜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自恃才高,眼中沒有對手,卻步步讓諸葛亮佔有先機。而周瑜年長於諸葛亮,所以在臨終前,發出這樣的感嘆"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原來還有後半句

"既生瑜,何生亮"是周瑜最後發出的無奈的吶喊。周瑜作為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諸葛亮面前幾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完全只是陪襯。小說這樣寫固然精彩,可一方面虧欠了歷史上真正的周瑜,另一方面也給瞭解歷史上周瑜真正面目的人們留下一絲遺憾。"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所有不甘心做配角人物們的心聲。

"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還要出來個諸葛亮啊?"是主人公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一種感嘆。 東漢後期,曹操稱雄一方向北滅了大敵袁紹統一了北方。之後幾經展轉滅的大大小小數個諸侯。但與此同時梟雄劉備為了自己的勢力也在不斷努力,但終不敵曹操而敗北……謀士諸葛亮提出連孫抗曹之論,被劉備採納了。果然說服了孫權後,憑藉著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龐統徐庶等的協助終於在赤壁大敗曹操……此時,興奮之餘孫劉聯盟節立滅曹,但是終歸在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可憐的周瑜還不知道…想要一舉佔據曹操的荊州勢力,但卻被聰明的諸葛亮搶了先…儘管他妄圖強攻但是還是被趙雲的部隊射回,而且他也中了箭……..周瑜總是不甘心,幾次追要荊州總是無功而反…孫權愛惜周瑜讓魯肅替他去要荊州但仍是無功而反。

“既生瑜,何生亮”,原來還有後半句

情急下週瑜想到了美人計,但是反被諸葛亮識破使得其陪了夫人又折兵。當週瑜再次與劉備方面談判時,劉備以取下西川為約再度粉碎了周瑜的思想…終於,他要和劉備翻臉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計,滅了劉備。但是這個計謀還是逃不過諸葛亮的眼睛……終於周瑜又失敗了……但是聰明的諸葛亮卻認為還是不夠……因為他要去掉這個勁敵…..於是乎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譏諷周瑜……終於,隨著一聲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周瑜去了………以上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來歷。並且寓意已經引申為嘆息一山還比一山高的意思了。

人們常常用周瑜的這句經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來表達面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鬥甚至陷害,也是作為心胸狹隘不能容人的典型而遭到了眾多的嘲笑。

“既生瑜,何生亮”,原來還有後半句

然而人們並不知道“既生瑜,何生亮”的後半句,那就是“君未歸,孤何安”,這句話與前半句緊密相聯,兩者在一起才能夠體現出周瑜真正的胸襟,並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狹隘,反而非常的大氣。

“君未歸,孤何安”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就是說“具有如此才華的諸葛亮,至今還沒有歸於我東吳,我又怎麼能夠安心呢”,可見周瑜在臨終之前所考慮的,其實並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才華被比下去,而是因為在自己國家之外還有著如此傑出之士,卻是作為敵手而不能為己所用以至於憂心忡忡,他所考慮的一直都是從家國天下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