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則錯了嗎?——為康德的普遍化檢驗辯護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則錯了嗎?——為康德的普遍化檢驗辯護

第一期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错了吗?——为康德的普遍化检验辩护

康德對道德行為的可普遍化檢驗在倫理學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但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其中爭議最多是康德的可普遍化檢驗,這一原則要麼(1)過於嚴苛(某些正確行動依據的準則不能通過可普遍化檢驗)、要麼(2)過於寬鬆(某些錯誤行動依據的準則可以通過可普遍化檢驗)、要麼(3)不足道(可普遍化檢驗產生了一些無聊或者與道德無關結論)。 [1]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错了吗?——为康德的普遍化检验辩护

這三條指控在程煉的《倫理學導論》中明確提出。當然,這些指控也分別被其他學者提出,如麥金泰爾、弗蘭克納等。只不過本文以程煉的文本為靶子來反駁。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错了吗?——为康德的普遍化检验辩护

一、可普遍化檢驗的定義

康德的道德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則的準則去行動”[2]。換言之,要考察一個人的行為是否道德,就看這個人是否意願此行為所依據的準則成為普遍規則。一個人要考察他所依據的準則是否能成為普遍規則,那麼此人得設想如果每個人都採用他的準則,世界將會怎樣。

史蒂文·盧坡兒將每個人都採用自己的準則生活的世界稱為“我的準則產生的世界”[3]。如果我的準則產生的世界包含以下兩種矛盾之一,那麼該準則就無法通過普遍化檢驗,從而無法成為普遍規則:

1. 如果我的準則產生的世界是不可能的,那就會出現一種觀念矛盾。

2. 如果我不可能意願我的準則產生的世界,那就會出現一種意志矛盾[4]。

在康德看來只有他所提出的四條絕對命令能通過普遍化檢驗。我採取其中兩個絕對命令來說明這兩個矛盾如何檢驗準則的普遍化。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错了吗?——为康德的普遍化检验辩护

(一)不準撒謊。

這條準則之所以能成為普遍規則,是因為如果我願意撒謊成為普遍規則,那麼這世界就不再存在信任,而信任是撒謊得以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信任,就沒撒謊的必要了。因此,首先,如果把撒謊普遍化,那麼“撒謊”這個概念也不再存在,這就出現了語義上的矛盾,即觀念的矛盾。

其次,如果我們意願撒謊準則普遍化,那麼所有人都不會信守諾言,但我們又希望對方履行諾言,所以這就出現了意志的矛盾,即我們不可能意願“撒謊”成為普遍原則[5]。因此撒謊無法通過普遍化檢驗,故不準撒謊[6]。

(二)在自己能力允許下,盡力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該命令與上一條命令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可以設想出由冷漠準則所產生的世界,每個人都彼此冷漠,不幫助他人,但人與人之間還是可以和平相處,不會發生觀念的矛盾。

雖然這個世界沒有發生觀念的矛盾,但這樣的世界會產生意志的矛盾。因為如果我們願意冷漠準則普遍化,那麼所有人都會見死不救,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希望自己在有困難的情況下別人能幫我們一把,所以這就出現了意志的矛盾,即我們不可能意願“冷漠”成為普遍原則。因此冷漠準則無法通過普遍化檢驗,故如果自己有能力幫助有困難的人,還是應該伸出援手。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错了吗?——为康德的普遍化检验辩护

以上兩個普遍原則分別是我們的完全義務和不完全義務。“撒謊準則普遍化”會產生觀念矛盾和意志矛盾,因此“不準撒謊”是我們的完全義務;“冷漠準則普遍化”只會產生意志矛盾,因此“幫助他人”是我們的不完全義務。由此可見,某一準則產生的世界只要出現觀念的矛盾或意志的矛盾中的一個,就無法通過康德的可普遍化檢驗,無法成為道德命令。

二、對可普遍化檢驗的指控及其反駁

(一)過於寬鬆的指控及其反駁

有些人認為康德的可普遍化檢驗讓“某些錯誤行動依據的準則可以通過”[7],因此指控可普遍化原則過於寬鬆。例如,程煉認為“在ATM機器出現故障時,取走過多的錢”,這從直覺上看是不道德的,但因為ATM出現故障極為罕見,所以即使人人這樣做也不會造成:想從ATM中取錢,但因人人都從故障的ATM中取過多的錢而造成銀行倒閉、無錢可取的觀念的矛盾。因此就認為“從故障的ATM中取不屬於自己的錢”這樣的準則通過了可普遍化檢驗,從而被道德所允許。

然而,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反駁“ATM的例子”。首先,程煉是在實際生活的層面上講“從故障的ATM中取不屬於自己的錢”不會造成觀念的矛盾,但如果從反事實條件來看,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常常發生故障的ATM是會造成一個我們想從ATM取錢但卻無錢可取的觀念上的矛盾的世界的。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错了吗?——为康德的普遍化检验辩护

其次,即使該準則沒有造成觀念的矛盾,但造成了意志的矛盾,因此依然沒有通過可普遍化檢驗。我通過重建ATM思想實驗,說明它犯了意志矛盾。假設張三路過一戶沒有鎖門且沒人在的屋子,在確保不會被人發現的情況下,張三進去將屋主的財物洗劫一空。張三的行為從直覺上看是不道德的,但因為屋子沒人又不鎖門的情況很罕見,所以即使人人這樣做也不會造成:想去其他人沒有鎖門的家裡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造成家家一貧如洗、無東西可拿的矛盾。

似乎該行為可以通過可普遍化檢驗,因而被道德所允許。沒鎖門且暫時沒人在的屋子,就如同故障的ATM;張三從該屋中拿東西,就如同從ATM中取不屬於自己錢。雖然張三的行為沒有造成觀念的矛盾,但這造成了意志的矛盾,我們不可能“意願”根據張三的準則產生的世界。我們不希望自己在忘記鎖門後,其他人可以進我們的屋裡拿東西並且被道德允許。

同理,銀行家也不願意這樣一個世界:人人都從自己的故障的ATM中取錢且被道德所允許。在一個可能世界中,人人都是“銀行家”有所謂的ATM機,即使這個ATM機出故障的幾率極小,每個人不願意別人從自己的偶爾發生故障的ATM中取過多的不屬於自己錢並且被道德所允許。故無論是張三的例子還是ATM的例子都沒有通過可普遍化檢驗,因為它們產生了意志的矛盾。

(二)過於嚴苛的指控及其反駁

有些人認為康德的可普遍化檢驗使“某些正確行動依據的準則不能通過可普遍化檢驗”,因此指控可普遍化原則過於嚴苛。既然只要一行為沒造成觀念的矛盾或意志的矛盾,就是通過可普遍化檢驗,就被道德允許了;那麼是不是隻要一行為造成觀念的矛盾或意志的矛盾,就不會通過可普遍化檢驗,就不被道德允許?

例如,程煉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人為了避免上班時的交通高峰提前1小時開車出門”,按照康德的可普遍化檢驗,該行為被普遍化後導致了觀念和意志的矛盾,因此不被道德所允許。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错了吗?——为康德的普遍化检验辩护

筆者認為可以從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的區分來反駁該指控。按照康德的立場,一個人“為了避免上班時的交通高峰”當然可以“提前1小時開車出門”,但該行為與道德完全無關,因為這是一個假言命令:如果一個人為了避免上班時的交通高峰,那麼他就得提前1小時開車出門。

這樣一個假言命令自然無法通過康德為有道德價值的定言命令所設的普遍化檢驗。雖然未通過,但也可以被道德所允許。許多假言命令都不會通過普遍化檢驗,但依然被道德所允許。切勿將“道德允許”等同於“有道德價值”。

(三)不足道的指控及其反駁

有些人認為“可普遍化檢驗會產生一些無聊或者無關的道德結論”[8],因此指控可普遍化原則不足道。例如,程煉認為“每週三午睡從一點到三點”這樣的準則可以通過康德的檢驗,但它似乎與道德無關。

然而,筆者認為該準則不能成為普遍規則。由康德的道德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則的準則去行動”,可知普遍原則包含兩個要素:一是意願,二是準則[9]。其中準則是指“行為者為達成

某一目的所採取的策略”[10]。所以普遍原則也是有目的的,只是普遍原則裡的目的不是個人特殊的目的,而是完全不涉及人的主觀慾望、利益、偏好和興趣的目的,即以尊重人性的為目的。因此,可普遍化檢驗的行為至少是有目的的行為。

雖然“每週三午從一點睡到三點”不會產生觀念的矛盾,但我會意願這樣一個每個人“每週三午從一點睡到三點”的世界嗎?意願的背後需要有目的,如果此活動沒有目的,那麼此活動從一開始就不在可普遍化檢測的範圍內。

會有人意願“每個人每週三午從一點睡到三點”的世界嗎?即使有,那麼此人的目的是什麼?是一種個人的偏好還是以尊重人性為目的?首先可以排除尊重人性為目的,因為有些人並不午睡,有些勤奮的人並不想把白天浪費在睡覺上。所以你要求每個人在白天午睡會阻礙那些勤奮的人發展自己的才能,從而沒有尊重某些人的人性。

那麼剩下的一個目的就是個人的一種偏好,就是希望每個人在週三午睡。而這也不符合康德的可普遍化檢驗。總而言之,這個“不足到”的指控並不成立,“每週三午從一點睡到三點”要麼不在康德可普遍化檢驗到範圍內,要麼就沒通過。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错了吗?——为康德的普遍化检验辩护

綜上所述,指控康德的可普遍化檢驗太寬鬆,是因為指控者沒有嚴格按照康德的可普遍化檢驗的要求,忽略了意志的矛盾。指控它太嚴苛,是因為無法通過但被道德允許的準則本來就不在可普遍化檢驗的範圍內。指控它不足道,是因為看起來可通過的準則,要麼不在可普遍化檢驗的範圍內,要麼實際上就沒通過。總而言之,筆者認為這三個指控都是失敗的,從而間接地辯護了康德的普遍化檢驗。

註釋

[1]程煉.:倫理學導論[M]. 北京大學出版,2008,頁181—182.

[2]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 苗力田 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頁39.

[3][4] [美]史蒂文·盧坡爾:倫理學是什麼[M]. 陳燕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頁194.

[5] [美]威廉·K·弗蘭克納:倫理學[M]. 關鍵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87,頁65.

[6]時常有人會因為“普遍化原則”這個觀點將康德誤解為功利主義者,因為他們誤以為康德說“撒謊不可普遍化”是因為撒謊普遍化會造成糟糕的後果,大家都無法實現自己的利益。但實際上,康德不是在經驗的後果論的意義上說的,而是在“觀念的矛盾”和“意志的矛盾”這種邏輯矛盾的意義上說的。

[7][8]程煉.:倫理學導論[M]. 北京大學出版,2008,頁181.

[9]注意,這裡所說的是普遍規則包含準則要素,並不是說普遍規則蘊含準則。

[10]林火旺:倫理學入門[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117. 其中字符的加粗,由筆者所加.

1.字數1500-2500 為宜,但最好不要低於1000 字,也不要高於

3000 字;

2.不要引用過多文獻;

3.採用分析性的寫法,以反駁-辯護模式展開,或反駁某一觀點/論證,或辯護某一觀點/論證,或二者皆而有之,文章遵循清晰性原則與厚道原則,切勿範稻草人謬誤;

4.主題不限,可以是哲學史上的哲學觀點、哲學難題、往期“分析之境”文章等;

5.來稿主題請標明:分析之境+文章題目,並以word 文檔上傳至附件,郵件正文和文章正文請註明作者基本信息,如有發表要求(要求匿名、匿單位等)也請一併註明;

6.暫無稿費,一經用稿,作者將獲得思廬文創“哲學帆布袋”獎品一個,如果兩位及以上作者只獲得一個獎品,請投稿者文章內註明收貨人信息;

7.若投稿一週後無錄用信息,請自行處理稿件,本編不再另行通知;

8.投稿郵箱:silu_philosophy@163.com

- END -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错了吗?——为康德的普遍化检验辩护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错了吗?——为康德的普遍化检验辩护

課程推薦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错了吗?——为康德的普遍化检验辩护

《像他們一樣思考——你不可不知的十位思想家》

限時優惠69元

打卡全部章節送中讀限量版實體年卡

還有豐厚的思廬珍藏「思想密藏」等你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