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若蘭自從會邁開步走路開始(那時候她剛滿1歲),我掃地,她搶掃帚,爸爸拖地,她拽拖把,反正不管我和寶爸幹什麼,她都要來“插一手”。而且,我們越是拒絕,若蘭搶的越歡,“搶不到”的時候還會鬧脾氣。這樣的情景,很多寶爸寶媽是不是也經歷過?
一、這樣的“愛”,其實是“礙”,孩子幹家務好處多!
生活中,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很少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在他們的眼裡,做家務活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只負責好好讀書,考個好成績就行了。家長們因為太疼愛孩子了,所以捨不得讓孩子幹一點兒髒活累活,總是事無鉅細地為他們包辦一切。
然而,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就業率為15:1,前者的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盧梭說過: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好吃懶做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有用之人的。孩子不能只一心學習不愛勞動,勞逸結合才能發揮潛能。通過做家務這件事,孩子不僅能夠鍛鍊身體,還能培養動手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讓孩子負責特定的工作,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心。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都把做家務視為孩子必須掌握的能力。
(關於讓孩子幹家務的好處,若蘭媽咪曾專門發文討論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 )
但是,現實中很多家長出於對孩子的疼愛,捨不得讓孩子幹家務,卻因此限制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剝奪孩子嘗試或鍛鍊的機會,在孩子走向獨立的道路上製造了諸多障礙,忽略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對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捨不得讓孩子幹家務,這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礙”孩子。
二、引導孩子養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家長牢記5個“要”
現在,有很多父母已經意識到了讓孩子做家務的重要性。 力所能及的勞動是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它關係到孩子今後的就業成才和生活幸福,是孩子的一門必修課。因此, 家長要創設良好的條件, 讓孩子從小就自然而然地參與並熱愛勞動。那麼,怎樣才能引導孩子養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呢?家長只要牢記5個“要”,就可以培養出愛做家務的“勤快娃”。
1、要抓住孩子的“勞動敏感期”,從小開始引導培養。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明顯增加,喜歡自己去嘗試體驗。1歲多的小寶寶,才剛剛會走路,他很希望能夠用自己的肢體來接觸並感受外界的一切。所以,他會對大人勞動的工具產生好奇。因為他之前沒有玩過這些東西,所以他會模仿大人的樣子來使用這些工具。
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什麼都要“插一腳”,比如大人掃地時也要掃,大人洗衣服也要洗,大人做飯也要做,大人倒垃圾也要倒……這可以稱之為孩子的“勞動敏感期”。家長一定要尊重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孩子的“勞動敏感期”,是孩子養成勤勞習慣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幫忙、動手,這一切都是輕而易舉,父母可以把握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時候家長們千萬不要嫌棄孩子“搗亂”。如果你的“嫌棄”導致孩子挽手旁觀後,想再讓已經長大的孩子變得勤勞,就如同“教牛上樹”,會讓你心力交瘁。
另外,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不捨得讓他一起參與家務,等到覺得孩子大了可以幫忙了才開始指揮, 吆喝孩子做這做那, 結果發現孩子根本就不情願。如果從孩子的幼兒期開始, 就讓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愉快地參加, 而且沒有辛苦的感覺, 更不會認為是額外負擔。
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就要抓住孩子的“勞動敏感期”,從小開始引導培養。
2、家長要以身作則,樹立愛勞動的好榜樣。
教育家蔡元培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老祖宗有句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孩子平時接觸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家長們平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時刻記著自己的小孩在關注著自己,要給他們樹立一個熱愛家務勞動的榜樣。
我們老家有一句俗話:兩勤加一懶,想懶不得懶。兩懶加一勤,想勤不得勤。就是說,如果2個“勤快人”和1個“懶人”在一起,這個“懶人”也懶惰不起來了,也會變成“勤快人”。如果是如果2個“懶人”和1個“勤快人”在一起,這個“勤快人”也勤快不起來了,也會變成“懶人”。
每一個家庭都會有很多的活要做,如果父母不怕髒不怕累,幹活的時候也不抱怨,那麼孩子們也會學得勤勞愛勞動。如果爸爸媽媽們每天都非常的懶,不愛勞動不愛搞衛生,那麼小孩子也會跟家長學得變懶,不愛勞動,甚至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大人幫自己做。
所以,家長們,平時不要因為做家務太累或討厭做家務而在孩子面前發牢騷,以免給孩子造成做家務活很煩人的印象。父母做家務時可以放點音樂、哼哼歌, 以營造良好氛圍。 孩子在幼兒期是充滿好奇和喜好模仿的, 他們在看到家長整理房間、洗衣服、洗菜時, 會有一種新奇感, 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非常樂意模仿家長做這些家務活。這時, 家長一定要抓住時機,引導孩子做一些十分簡單的事情, 如: 洗衣服時, 可以引導孩子洗小手絹、襪子等小件物品,打掃房間時給孩子也準備一塊抹布等, 要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
3、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進行經常的家務勞動。
引導孩子養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
首先, 應正確看待孩子的年齡特徵及個體差異, 因人施教。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儘早學會去做家務勞動, 並能做好, 這是人之常情, 但家長也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孩子的實際能力, 提出相應的要求。
如: 三四歲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學習飯前擺放餐具、洗手絹、整理圖書玩具等;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學習疊被褥、洗碗、收拾飯桌、掃地等。除了必要的幫助外, 不宜要求過高、過嚴, 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 讓孩子一點一點進步。
(前幾天,若蘭媽咪也曾專門分享了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適合乾的家務活 ,有興趣的培養可以點擊閱讀: )
其次, 要合理安排任務,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鼓勵成長。根據孩子的年齡,給孩子安排家務要循序漸進,逐級發展,讓孩子始終有探索、學習的動力,當孩子掌握了比較簡答的家務之後就要給孩子安排更難的家務來做,比如教會孩子收衣服、疊衣服之後就教孩子怎麼用洗衣機。
另外,經常做一項工作會令人感到乏味,尤其是孩子更是這樣,要在孩子能承受的範圍內,經常變化任務,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任務安排,給孩子以新鮮感。比如:家長可以列一份家務清單,並且邀請每一位家庭成員,包括孩子都需要認領自己想要做的家務,讓孩子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兩項工作,這會讓他/她感到,自己擁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力,從而心甘情願去做自己選擇的工作。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一個帶轉盤的家務輪,然後把孩子可以做的所有家務寫上,轉到哪一個,就領取哪一項任務。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將讓做家務這個事情變得更有意思。
再次,在習慣的養成中一定要堅持不懈, 持之以恆。孩子剛開始做家務, 往往做得很慢, 有時甚至闖禍, 家長不要因此就不讓孩子動手, 而要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動作, 耐心教他們怎樣做, 鼓勵孩子堅持勞動。有些家長有時心血來潮, 讓孩子做家務, 看到孩子做得不合心意, 便大聲呵斥孩子:看你乾的啥? 越幫越忙! 這樣做的後果只會打擊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 讓他們形成你做得好, 你做吧的消極心態。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堅持, 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經提出, 就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最後, 用記錄表的方式, 評價孩子在家的勞動情況。家長可以設計 小能手勞動情況記錄表,記錄幼兒在家獨立生活及勞動的情況。如: 完全獨立完成的項目打√, 有時獨立完成的打△, 常需成人幫助完成的打×。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設計洗碗、收拾飯桌、掃地、整理書桌書櫥、整理床鋪等欄目, 請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況用符號標出來。為了調動勞動的積極性, 開始可以用貼畫記錄, 後來慢慢用打√代替。
4、要把任務細緻化,並給孩子做示範,向孩子傳授相關技能。
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一個整體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可能會讓孩子困惑並挫敗孩子的積極性。把一個任務分拆成數個步驟(把玩具裝進玩具箱裡,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等等),這樣他才會確切的理解你的要求。
另外,家務勞動是需要技能的,家長不要期望孩子沒有經過任何訓練,就知道怎麼做了。在最開始的階段都需要花時間訓練孩子。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通過具體、細緻的示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教給幼兒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如學習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臉、穿衣服、整理床鋪等。這些看上去雖是很小的事,但實際上給幼兒創造了很好的鍛鍊機會,無形中幼兒獨立生活能力。
做家務其實是交給孩子生活技能的一個重要的部分,開始的時候,父母們需要親自給孩子做示範,耐心的講解,回答孩子所有的疑問直到他能夠獨立完成。即使孩子忘記了某個步驟,不要批評他,高高興興地提醒他直到他記住為止。
5、要多肯定孩子的付出和貢獻,及時給予鼓勵和誇獎。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生活的意義在於貢獻,合作,對他人感興趣。那對孩子來說,不論年齡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員,讓孩子在家庭當中承擔家務是最好的貢獻,合作,幫助他人的方式。
在孩子有自主意識之後就會產生幫助家人的意願,因此,家長在孩子兩歲左右就要開始引導和教育。在孩子年齡尚幼時可以鼓勵他們做一些小事,比如幫家長遞東西掛衣服,自己扔掉垃圾和尿布等,讓他們把做家務活當做一項特別的遊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家長就可以適當地增加家務的難度,讓他循序漸進地完成家務。
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後,作父母的要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讚賞,當孩子的存在價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們也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增進孩子的自信心。
在這裡不推薦,直接和孩子說:“哇,你真棒!”“你做的真好!”“你真厲害!”這些話。你的誇獎是一定要建立在發現孩子的努力之上的,描述性的鼓勵就很好。比如:我看見你幫媽媽收拾了桌子上的垃圾,而且擦掉了桌子上的水等等,這樣的描述是越詳細越好。
另外,要注意肯定孩子的付出和貢獻,告訴孩子他做的家務對家裡人來說有多麼重要,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樣孩子就會很開心地多幹一些家務。
三、引導孩子養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家長切記3個“不要”
家務勞動是維持家庭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是,有不少孩子覺得做家務“又髒又累”、“不關我的事”、“很無聊”.......孩子們天生都很是“勤勞”的,不喜歡幹家務,未必是孩子的問題,也許是家長的引導方式出了錯。要想引導孩子養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家長切記3個“不要”。
1、忘記“完美主義”,降低標準,不要對孩子要求太苛刻。
mcintire說:“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不要堅持完美。否則,你可能會跟你的孩子發生矛盾。或者是你可能會變得激進,這將會破壞你的初衷。”
如果某項工作要求每次都必須完成得盡善盡美,那這絕對不是一項適合孩子去做的工作。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用一種輕鬆的方法完成家務。
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來說,有時讓孩子參與要比結果更重要。孩子開始做家務,必然是不熟練的,不要按照家長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只要孩子能完成就應該給與表揚,要給孩子時間去適應和熟練,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完美。如果孩子洗的襪子不夠乾淨,擦的桌子不夠亮,不要去批評他的工作,要在表揚他優點的基礎上,提出今後改進的要求。比如家長可以這樣說,你今天地掃得很乾淨,就是角落給忘了。媽媽相信你明天肯定能把地掃得更乾淨。家長要及時肯定孩子的勞動成果,保護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體驗到被尊重的感覺。
2、不要怕孩子“添亂”,隨時做好收拾爛攤子的準備。
很多家長應該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本來幾分鐘可以搞定的事情,因為小寶貝的“熱情參與”,經常十幾分鍾甚至半個小時都還是一團糟。
因為怕孩子給“添亂”,“幫倒忙”,所以,每當孩子想要“插手”的時候,大人就會跟孩子說:“去去去,一邊去,別瞎搗亂!”“我累死了,你能不能消停一下!”可是,當你希望孩子“不消停”的時候,孩子的熱情卻再也回不來了,不得不說,這是因為大人為了省事而導致的錯誤。
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由於心智和體格的限制,很多時候都是“幫倒忙”,“瞎添亂”,這時候家長要隨時做好收拾爛攤子的準備。
3、不要用金錢為籌碼促使孩子做家務。
父母應有意識地讓孩子感受到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 有責任和義務為這個家做些什麼。要讓孩子明白, 參加掃地、洗菜、擦桌子等家務勞動是他的義務, 而不是幫別人幹活, 這樣孩子在幹家務時, 就會心甘情願去做, 而不是討價還價地講條件了。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千萬不能利用金錢為籌碼促使孩子做家務,否則孩子內心不會對做家務產生自覺自願的情緒,會認為凡事都需要別人先給好處自己才能去幫助他。事實上家長要對孩子用語言和肢體動作表達感謝和讚揚,不吝嗇誇獎,多多擁抱孩子。
閱讀更多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