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底,一代安康人的“千层情”

早上太阳刚冒出头的时候,家住汉滨区刘家碥的马元琴就提着两个大包出门了,步行30多分钟,再乘坐1路公交车来到安康城区巴山路能施展她才华的地方。

千层底,一代安康人的“千层情”


马元琴今年75岁,老伴几年前去世,儿女都不在身边。她背的两个大包里面装着自己手工缝制的布鞋和棉衣。在巴山路和东堤头的十字路口,每天都有十几位住在城区周围的老年人,提着自己做的小孩子穿的布鞋棉衣来这里售卖,十几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市场

刚坐上公交车时马元琴心里就嘀咕,今天出门迟了点,可能一会儿去了没有好地方。虽然城管给这个群体划出了一个市场,但具体摊位都得自己去早了才能有个好位置

马元琴到了后发现宽敞显眼的地方已经摆了七八个摊位了,最后只能在天桥下找了块地方,“这里视线不好,不容易被顾客看见,特别是下雨时还容易积水。”

下午的时候,马元琴卖了三双小孩儿鞋,20块一双,收入60块钱,这对她来说算是不小的收入,周围的同伴边纳着鞋底边走过来向她道贺。“唉,也就挣点小钱。够自己平时的零用钱,给孩子们减轻些负担。

”村里年轻人都出门了,剩下老人小孩,和马元琴这么大年龄的老人大部分都在带孩子,或着晒个太阳聊聊天。但她不想那样闲着等着子女养活。

10月份的天气,坐在路边天阴下来时就会刮来一阵阵冷风,马元琴已经穿上了棉裤棉鞋。从早上8点坐到下午6点,她纳了一双鞋底,两三毫米厚的鞋底中间包着棕丝压成的垫子,马元琴戴着顶针每缝一针都要费很大劲。“纳鞋底针线密了鞋子才结实哩。”马元琴说着拿起手边的一块蜡,给棉线上一遍蜡。

即使摆在天桥下面,还是被专程来找她的人发现了。一个星期前家住高新区的刘女士在马元琴的摊位上花30块钱给快一岁的孙子买了一双布鞋,因为鞋子大小合适又柔软舒适,透气吸湿,今天特意找到马元琴再订一双黑色布面的棉鞋。70多岁的马元琴怕自己记不住,从手边拿来一张纸按照刘女士比划的大小剪了个鞋样,告诉她过两天来取鞋。

千层底,一代安康人的“千层情”

和商店里精美的鞋比起来,手工鞋显得很土,年轻父母很少为孩子购买,所以光顾马元琴摊位的多是奶奶。今年马元琴发现生意特别清淡,在这里摆摊近十年,以前像这个时候正是旺季,但是今年经常一天都不开张。隔壁摊位卖布鞋的建民镇李华英年头做了12双布鞋,到现在只卖掉一双。

千层底,一代安康人的“千层情”

你还别看不上这些东西,过不了几年这群人做不动了,就没几个人会做了,想买都没地方买。

”马元琴指着周围和她一样都是满头银发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说。虽然做一双鞋很辛苦,也卖不了几个钱,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这群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依然共同支撑着这个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