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功,都是知己、知時、知變、適變後的水到渠成

最近,一位年屆70的企業家朋友找我聊天,說這是他經商做企業40年來,最讓他感覺身心俱疲的十年。2007年金融危機後,一直強調穩健經營的他,企業也在2010年左右開始大幅度的業績下滑。

他之所以找我聊天,一是他終於可以鬆口氣、緩一緩了,企業已經重回正軌,高層管理人才也經歷了這樣一個嚴峻的考驗,迅速的成長起來了。但是,有個問題困擾了他很長時間了,就是要在三位各具特點的副手裡選出一個做自己的接班人。

這裡多說兩句,這位是我非常欽佩的一位企業家,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其實,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聽取別人的意見,一是找什麼人談什麼問題,二是,他們不是想從別人那得到一套拿來就能用的方案,而是不管也不去評價對方講的對不對,自己能夠從中得到什麼,這既包括信息、知識,更包括別人思考問題的方式。人思考問題的方式,說到底,就是獲取信息、整合信息、整合知識,解決問題的一套系統。而很多人,最容易犯得一個錯誤就是,上來就判斷是非對錯,然後以此為基準進行後續的溝通,是非對錯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真正的成功,都是知己、知時、知變、適變後的水到渠成


我先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是通惠禪師在他的三個徒弟中選擇接班人的故事,跟他的情況有些類似。

一個秋天的夜晚,通惠禪師和他的三個弟子在山頂的涼亭論禪,不知不覺,以至深夜,還是沒有分出高下,他們決定回到寺中繼續討論。

從山頂下來,由大弟子惠雲打著燈籠在前邊給大家引路,一陣山風把燈籠給吹滅了。突如其來的一片漆黑當中,給了通惠禪師一個考察弟子們真正的禪功的良機。他跟幾位弟子說:把你們當下的心境說出來。

第一個回答的就是之前掌燈的大弟子惠雲,他說:綵鳳舞丹霄。他的意思是說,在禪者眼中,徹底的黑暗和徹底的光明並沒有區別,所以,此刻的心境彷彿如鳳凰在美麗的天空中舞蹈。

二弟子惠眼接著說:鐵蛇橫古路。他的意思是,只要禪者內心堅定,就沒有什麼能阻擋禪者前進的腳步。

接下來輪到三弟子惠果,他低下頭,指了指路面,就說了四個字:看好腳下。接著,他解釋說:我想,在這樣一個黑夜,沒有什麼比看清腳下的路之後,實實在在的走好每一步更重要的了。

此時,兩位師兄露出了不屑的表情,但是,他們的師傅通惠禪師卻語重心長的說:你們三個當中,將來能夠勝過我的,也就是惠果了


真正的成功,都是知己、知時、知變、適變後的水到渠成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兒有什麼想法?

我曾經把這個故事講給過很多人聽,據我的觀察,絕大部分人,可以說是90%以上的人,第一個動作就是來評判三個人的高下,然後開始以此為基礎說自己的觀點。

其實,我們可以多思考一些,他們三個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三種品質,也就是樂觀、內心的堅定與腳踏實地,可以輕易的判斷對錯嗎?是非對錯,要有具體的環境,具體的選擇條件之下,才有評判的可能,同樣,每個人因為自己的經驗、經歷、思維的層次,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從根本上來說,很難去判定是非對錯。

這三種品質,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只是在不同的階段,他們需要有一個排序,在這個當下,最為重要的就是先認清楚路,走好每一步,但是,如果路途過遠,內心的壓力已經讓你開始走不好每一步路的時候,樂觀與堅定會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只有回到當時真實的情境當中,回到具體的人身上,才有可能來判斷,什麼是最優選擇,什麼是次優選擇,這裡有兩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時間與空間,簡單的說就是時與位。

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時間和空間。

在講《周易》的課程的時候,我經常跟大家說,很多人把《周易》讀偏了,其實一部《周易》,無非知變與適變。

而知變與適變的前提就是搞清楚我們當下所處的時與位。

那什麼又讓我們不能去認清時與位呢?其實就是,主觀與客觀的問題。

《管子·心術上》:

人迫於惡,則失其所好;怵於好,則忘其所惡。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惡。”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故曰:“君子”。

說到底,讓我們不能真正做到客觀的就是我們的慾望和恐懼,這其中就包含了個人的好惡、是非這些東西。

我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因人廢言,因言廢人,就是因為討厭一個人,他說什麼你都認為是錯的,同樣,也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討厭一個人。這些都屬於惡的範疇,這裡的惡其實有更多的含義,比如讓我們恐懼的、擔憂的等等。而欲不過其情,用《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庸放在一起來解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管子的欲不過其情,應該和中庸的境界基本是一致的。所以,這裡的意思是,我們不是說把所有的慾望都祛除掉,只要慾望在合理的範圍內,在常情範圍內,就是可以的。其實,把所有慾望都祛除乾淨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慾望。已經是超出了常情的慾望。

核心就在於:恬愉無為,去智與故,也就是虛素的狀態

換一種說法,其實這些慾望和恐懼,就是雜念與私心,雜念吞噬了我們的常識,而私慾滋生了假象。就是,我們被自己的慾望所掌控,在沒有認清客觀事實的真相之前,依著自己的慾望,腦補出了無數的假象。

其實,用常見的場景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在碰到困難或者機會的時候,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開始設想我如果失敗了,別人會怎麼看我,我會跌入到什麼困難的境地,就像上邊所說的場景中,如果我們一旦一步踏錯,就會萬劫不復,而正是這種恐懼,讓我們根本沒有精力再認認真真看清腳下的每一段路,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而如果我們一旦有機會升遷,或者僅僅是某些人的恭維之語,我們很可能就會陷入對一旦升遷之後自己要做什麼事,要怎麼管下屬,要怎麼更好的利用自己多出來的收入,反而忘了做好眼前應該做的事情。

就像《管子·心術上》裡接下來的這一段所說:

“其應非所設也,其動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捨己而以物為法者也。感而後應,非所設也;緣理而動,非所取也。

我們很多時候生活在對過去的懷念、懊悔,對未來的焦慮、恐懼、期待,以及因此而引發的各種情緒中,而沒有真正的好好的活在當下,而做不到曾國藩所說:過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在中國文化和經典中,時是最為要的概念,時間有得時、順時、逆時、失時的區別。人需要順時、得時,也可以逆勢而動,但是不能失時。我們經常在經典中看到”豫之時大矣哉“、”隨之時大矣哉“、”革之時大矣哉“……….

我們現代漢語對於一些詞語的用法,比如天人相應、與時消息、與時俱進、與時偕行等等,已經讓我們忘了這些詞最早也是最根源性的本意。

我們現代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焦慮中,焦慮的本質是什麼?焦慮的本質就是對時間的不可控。其根源就是對時間的理解出了問題。我們能做的和應該做的是得時、順時、豫時,在時間節點來臨之前,提前做好該做的準備,當時機來臨時順時而動。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周易·文言傳》)

所以,大人君子,就是能與四時合序,後天而奉天時的人。


真正的成功,都是知己、知時、知變、適變後的水到渠成


而在此之後,就是要學會隨遇平衡,學會因勢利導,所以,我一直強調,管子的思想總結下來就三個詞:靜因之道、輕重執法與因勢利導。

管子的靜因之道,簡單點說,就是要祛除”“,祛除我們的慾望,當然也包括好惡,回到本質,回到真相,並因循事物發展的本來規律,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因勢利導,通過利益的調整和變化來引導到對我們有利的方向上。

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真正更好的謀事、謀時、謀事、謀世,前提則是知己、知時、知用、知道。

我們經常用“心想事成”來表達對別人、對自己的美好願望,但是,真正能夠心想事成的少之又少,因為我們在“心想”的時候,加入了過多的我們自行腦補的東西,而忽略了我們真正應該注意的東西。

其實,成功基本上沒有“心想事成”,而都是知時、知變、適變之後,堅實的走好腳下的每一步,然後就是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