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的淚水背後,更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

《少年的你》的淚水背後,更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

校園之路上,不僅是斑駁陽光鋪就的林蔭小道,也可能是一群無知無畏的少年困獸們在發洩著自己對於世界的叛逆,當那些不可控的情緒和錯誤的認知混雜在一起時,青春就會展現殘忍的一面,比如,校園霸凌。

正如熱映的電影《少年的你》的導演曾國祥所說,少年們在學業壓力、感情的懵懂之外,其實另有苦難。

當孩子成長到中學階段,他們的自我開始覺醒,試圖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和意義,這時候,他們容易無限地放大自我,把自己作為世界的中心,而對於他人完全沒有同情心、同理心,很多少年開始把自己的生長過程中壓抑感、挫敗感甚至優越感宣洩在別人身上,以確認自己的真實存在。

校園霸凌的形式有很多種

有些發育較早的學生像是亂撞的公牛一樣,尋找著那些弱小的同學,用形體上的優勢證明自己的強大。還有的校園欺凌則是對人格的侮辱,比如《少年的你》中,胡小蝶的遭遇;還有的欺凌則是言語的攻擊,揪住某位同學的弱點不放,進行持續的嘲笑,並對其進行孤立,無論是哪種欺凌,都會對於被欺凌的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

電影《少年的你》中,三個女孩組成的小團伙就已經具備足夠的殺傷力,令同學胡小蝶跳樓,令周冬雨飾演的陳念痛苦不堪,改變了整個人生的軌跡。

《少年的你》的淚水背後,更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

當被欺凌的孩子向家長或者學校求助的時候,給予他們第一時間的回應非常重要,不要吝嗇自己的感情,不要有冷漠、敷衍、以及“為什麼是你”的疑問,這樣會帶給孩子二次傷害,會令他們封閉住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絕望。

很多孩子都不會在第一次被欺凌時就立刻求助,他們也在忍耐,在權衡、在與被欺凌者鬥智鬥勇,當他們覺得自己實在無力去支撐這一切的時候,才會向家長和學校吐露內心的無助。

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一定要無條件地去相信他、支持他,傾聽他的訴說,他所期待的其實就是迷茫之中一種支撐的力量,讓他覺得不再孤獨和害怕,讓他不再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是否不夠好,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更不要去“走程序”,尋求所謂的客觀,兩邊的說法固然重要,但此時,是站在你面前的那個孩子在袒露自己的脆弱,先給予他最渴望的溫暖不可以嗎?甚至有老師和家長把法律的那一套所謂的“證據”搬出來,連警方都不一定能搞定的“取證”,孩子又怎麼有能力做到?

況且,被欺負的孩子往往是單純、老實,缺乏攻擊力;而那些欺凌者有可能更擅長偽裝和狡辯,像《少年的你》中的魏萊一樣,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學習還很好。如果雙方對證的話,反而是欺凌者會佔有優勢。

有的家長當然也心疼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但是,方式卻完全不對,他們責怪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沒有打回去、為什麼沒有罵回去,為什麼沒有比欺凌者更強勢,這是對於被欺凌的孩子的另一種苛責,這些孩子被欺凌難道是因為他們不夠惡毒?這時候,欺凌者的生存原則反而應該受到鼓勵嗎?況且,“以暴制暴”並不能真的終結這一切,“復仇”的結果,可能是被欺凌者出了一口惡氣,但是卻付出高昂的代價。

《少年的你》的淚水背後,更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

《少年的你》上映後,周冬雨的好友馬思純曾力挺這部電影,馬思純之前也曾披露了自己中學六年被另一個女同學騷擾,自己喝的可樂瓶裡會被兌上墩布水,自己跑步時會被叫馬胖子,馬思純選擇的是忍耐,忍了六年,想要報復的時候,她的媽媽說:“你過的比她強,就是最好的復仇。”

可以說,馬思純是幸運的,她的命運沒有受到影響,她迎來了自己的綻放,然而,萬一有的孩子無法忍耐住六年會怎樣?萬一機緣巧合之下,出現了更大的傷害會怎樣?《少年的你》中的陳念意志何等堅定,唯一的動力就是刻苦學習,只要熬過一個月,考上大學,從此遠離這片是非之地與是非之人,然而,欺凌者依然沒有放過她。

可見,忍耐絕不是辦法,他們就像噩夢一樣粘附在被欺凌者的身上,不尋求公正的解決方式去斷開,被欺凌者根本難以擺脫。

《少年的你》的可貴之處在於,喚起了整個社會對於那些欺凌者的憤怒,這才是一個社會正常的反應,欺凌者才是應該遭受譴責的人,他們才是那個犯了錯誤的人,然而,在冷漠現實之中,在適者生存的社會之中,他們卻成為了逍遙之人,給別人製造痛苦,而自己毫無悔改。

《少年的你》的淚水背後,更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

有一個叫黃路佳的男孩(化名,請勿對號入座),會惡作劇一樣堵著同學讓叫爸爸、叫爺爺,說話的時候髒字連篇,稱呼同學也是“孫子”之類,但是,他就像《少年的你》中的魏萊,是個學習成績很好,表面看著很乖,因而很有人緣,他去惡作劇別人的原因就是“我比你優秀”,這種觀點何等荒謬,然而,在校園中,這也是一個合理的邏輯。

被堵的同學厭惡至極,但是更多的人則是旁觀這一幕幕的鬧劇,旁觀者的每一次嬉笑也同樣造成了被堵同學的心理不適,這種言語上的不尊重,也許很難提升到欺凌的級別,而且作為一名高中生,如果以此來尋求老師的幫助,又會讓人覺得“小題大做”。

《少年的你》的淚水背後,更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

然而,在看了《少年的你》之後,如果更多地從被欺凌者的角度出發去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小惡”也同樣具有傷害力

,也許有的人覺得黃路佳只是男孩的嘴欠,不理就是了,但是,如果一天天被堵的是自己,一天天被人看戲一樣被逼著叫“爸爸”的是自己,又會怎樣?

感同身受很重要,傷害就是傷害,並不分大與小。看《少年的你》之前,覺得很多事情應該大事化小,看了《少年的你》之後,卻覺得必須分毫不讓、不能姑息。

《少年的你》的淚水背後,更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

而且,欺凌者之所以氣焰囂張,正是因為他們擁有幫兇——所有冷漠者、附和者、膽怯者都成為了助陣者 ,而維護正義者卻會成為繼續被欺凌的少數派,陷入麻煩之中。

《少年的你》中,魏萊的霸凌組合只有三個人,他們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恐懼或者殘缺的,在胡小蝶或者陳念被欺負的時候,哪怕班上有三個人挺身而出,及時制止,那麼,欺凌者也會有一種危機感、挫敗感,事情可能會完全地扭轉。

《少年的你》中,陳唸的保護者是混混小北,這也是這部影片值得深思的地方,到底誰才能保護我們的孩子?

《少年的你》的淚水背後,更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

是時候對欺凌者採取嚴厲的態度了。

《少年的你》帶動了社會輿論,當所有人對於校園欺凌甚至校園惡作劇及時說“不”的時候,才會減少悲劇的發生。

中國人雖有“以德報怨”的古訓,但事實證明,被欺凌的孩子無論怎樣地努力,都阻止不了人性之惡,這是太艱澀的難題,不該讓孩子來獨自面對。羞於對人、羞於啟口的不應該是被欺凌者,而是這些心理扭曲、醜惡的欺凌者,他們應該得到輿論的摒棄和足夠的懲戒,否則,長大以後也會成為這個社會的毒瘤。

《少年的你》熱映之時,大連14歲的男孩強姦殺害10歲女童的消息也引發了熱議,這個男孩作為施暴者因為年齡免於法律制裁,而且他本人和其家庭都無歉疚悔恨之意,他們對於別人的生命和與之維繫的家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他本人可以那麼殘忍地殺害女孩,卻無力承擔責任?這是何等悲哀之事。

這則新聞與《少年的你》一樣,拷問的是社會的保護與懲罰體系,對於那些傷害別人的人,應該要求他們去擔負所有的後果。如果校園中間有一個恥辱柱的話,那麼綁縛在上面的,應該是欺凌者,他們才應該去懺悔、去補救、去哭號、去顫慄。

《少年的你》的淚水背後,更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

曾經有一個單純、天真的孩子跟我傾訴他在學校被孤立,而我的第一反應是“你應該……”但是現在,我知道了自己的錯誤,恰恰是那些欺凌者才“應該”對他們的行為感到歉意和羞恥。

對於那些欺凌者不必猶豫、不必留有顏面,他們存於人性中的醜惡本來就與旁人無關,旁人的優秀或平庸,都不是他們欺負的藉口。

所以,對於那些因校園欺凌而過得不愉快的孩子,我覺得每個人都欠他們一聲“對不起”,為了所有的忽視、冷漠、敷衍和不堅定,希望他們在瞭解了這些之後,能夠變得堅強和自信,因為,有錯的並不是他們。

希望這些曾經被欺負的孩子對於這個世界不要失去好感。

生存的複雜,讓很多人忘記了自己正義的一面,變得懦弱和逃避,而《少年的你》的出現恰恰說明了,人們在試圖變得勇敢,驅逐那些校園和人心的黑暗。

如果最終所有的人都未能幫助到你,我由衷地希望你不要沉淪,而是能夠以馬思純的方式“復仇”——人生有很多場戰役,當你比那些欺凌者更為優秀的時候,你就真的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