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的思陵为何屡遭雷击?专家告诉你


崇祯皇帝的思陵为何屡遭雷击?专家告诉你

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在1644年三月十七日,带着大军围攻了北京城。十八日晚崇祯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道:“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于是他毅然地走上煤山寿皇亭,将自己挂在一棵槐树上,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这一年崇祯皇帝三十三岁,从此大明朝画上了句号。

崇祯皇帝的思陵为何屡遭雷击?专家告诉你

两天之后发现了崇祯的遗体,还有一起荀国的王承恩,李自成将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用门板抬上停在东华门,供士兵观赏以示羞辱。明朝投降的遗臣见此,纷纷痛哭流涕,太子朱慈烺请求李自成安葬父亲,李自成答应了太子的请求,于是,李自成将此事交给昌平州吏赵一桂处理。按理说明朝的皇帝死后都埋在天寿山,可是天寿山到崇祯时已经没有地方可用了,崇祯活着的时候又没有为自己选建陵墓,后来有人建议,把周皇后与崇祯一起葬在十三陵,也就是田贵妃的陵墓内。

崇祯皇帝的思陵为何屡遭雷击?专家告诉你

不过,这位大明最后的一位皇帝的丧葬寒酸的让人落泪,当时的府库如洗,根本没有银两可用,最终,赵一桂向周围的铺户商人募捐,才得到233两银子。赵一桂雇了一些人,不分昼夜,用了四天时间打开田妃的墓道,花掉了200两银子,之后用剩下的三十多两银子搭盖薄棚,买纸,买猪、羊、素供,犒赏夫役等。最后又发现,崇祯与周皇后都是有棺无椁,这样实在不像话,但又没钱买椁,无奈之下,赵一桂只好将田妃从她的椁中倒出来,仅留内棺,然后将田妃的椁盖在了崇祯的棺上。就这样把崇祯放在中间,周皇后放在左边,田妃放到右边。在场人看到崇祯太过凄惨,集体现场捐资给崇祯的陵寝包了一圈砖。

崇祯皇帝的思陵为何屡遭雷击?专家告诉你

到了大清朝顺治帝时,看到崇祯的陵墓如此凄凉,不知何意潸然泪下,于是,顺治修建了崇祯的陵墓也就是思陵。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这座思陵屡屡遭到雷击,陵墓内外的松树,很多都被雷击断击折,成了“无头松”。一九九二年在一场雷雨中,墓碑被劈成两半,后来为了保护文物的起见,装上了两根避雷针,从此这座思陵才算消停。

崇祯皇帝的思陵为何屡遭雷击?专家告诉你

十三陵的其它陵墓都没有这种现象,唯独崇祯的陵墓被雷击无数次,于是,气象专家和文物专家便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是:自然气候和地形因素的巧合,也就是说思陵所在位置的地形和当地的气候特点所造成的,因为思陵位于一片山地之中,地势西高东低,西北来的冷空气和东南来的暖湿气流在此交汇,使得这一代成为雷雨多发区,容易发生雷击事件,就这么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