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用戶58665399105


陸遜只是另一個蒙恬、周亞夫罷了,他的死是偶然中的必然。

偶然指的是孫權一開始並不想逼死陸遜,他的目的是敲打陸遜,想讓他放棄手中的權力。

咱們要理解孫權的行為,就必須要考慮放棄我們的上帝視角,把自己代入到孫權的位置去思考。

一、必然

《三國志》記載,244年吳國丞相顧雍死後,孫權在冊封陸遜為丞相時,曾下詔書說了這樣一番話:夫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內外之任,君實兼之。今以君為丞相,使使持節守太常傅常授印綬。君其茂昭明德,脩乃懿績,敬服王命,綏靖四方。於乎!總司三事,以訓群寮,可不敬與,君其勖之!其州牧都護領武昌事如故。

咱們把這段話拆解開來,不難得知孫權對於陸遜的期望是很高的:

1、希望陸遜能像伊尹輔助商湯建立商朝、姜太公輔助姬發建立周朝一樣,好好幫助自己統一中原,建立政權;

2、陸遜統領百官,負責管理群臣;

3、陸遜兼任軍事、政治、經濟職能。

對於孫權而言,陸遜是他管理吳國的依靠,相當於左右手的職責。

這是一種信任的同時,也是對陸遜的約束,他在告訴陸遜:我是君,你是臣!

換句話說,孫權想用陸遜,卻又同時害怕陸遜謀權篡位。

畢竟這位可是荊州坑死關羽、夷陵敗過劉備的猛人,孫權自認未在這二人手裡討過便宜。

孫權在重用陸遜的時候,有著所有專制君主共有的通病,你能力強,君王就想你全心全意為他服務,最好還沒有野心。

若是你辦不好事,那可能也沒機會讓君主認識。

陸遜事倒是辦得很漂亮,但就是因為辦得太漂亮,讓孫權猜忌了。

咱們看陸遜犯了“功高蓋主”“民心所向”“干預皇帝選繼承人”這三大古代足以賜死的罪名,又恰逢晚年孫權兒子爭權這樣鬧心的事情發生,陸遜被打壓這件事就成了必然。

二、偶然

偶然指的是吳國太子孫和在和魯王孫霸、全公主一黨爭奪繼承人時,發生了一件突發事件。

當時太子孫和擔心魯王搶佔先機,竟然派人藏在孫權床下,聽到了孫權和楊竺商議改立魯王為繼承人的事情。

孫和便把這件事告訴了陸遜,詢問他該如何處理,就這樣陸遜入了局。

這件事的處理方式上,陸遜很欠考慮,《三國志·陸遜傳》記載:及太子有不安之儀,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 "

陸遜的話,讓孫權開始懷疑自己身邊有了奸細,他越想越不安,這是要趁我晚年,做謀朝篡位的事情嗎?今天可以傳消息,如果這個人明天想殺自己呢?

猜疑這種情緒就是這樣,只要有了火星,就會越燃越厲害。

孫權便將心中懷疑的楊竺、陸胤、吾粲等人收押起來,想知道究竟是誰敢在他身邊安插奸細。

楊竺此人經不住打,在魯王的指使下,指認是陸遜所為,並列舉了二十條罪狀。

這件事發生後,孫權對陸遜懷疑到了極點,隔三差五便派使者去“探望”(敲打)陸遜,讓他不要耍這些手段。

正是孫權的這些小動作,成了擊倒陸遜最後一絲驕傲的稻草,造成了其憤懣而死的悲劇結果。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當然不是因為什麼功高蓋主。所謂參與太子事也是藉口。

原因只有一條,孫氏與世家爭奪控制權。



我們知道,三國是世家社會。

江東當然也是。顧陸張朱四大家族與其姻親控制江東一半的土地人口,所以四大家族一直反對擴張,要求畫境自守。

為啥?

出兵擴張,四大家族就要付出最大份額的軍隊勞役錢糧,如赤壁大戰後江東佔領南郡,周瑜食邑就在江陵,後面呂蒙也一樣。最大的戰利品是孫權所得,少部分是將領,四大家族最多隻能喝點湯水。

那麼,如果失敗呢?

損失慘重的當然只會是四大家族,孫權有多大的損失呢?

四大家族哪怕就是傻子也會反對啊。

四大家族之張溫:



🍏此其一也。

孫權出身江東吳郡的縣級豪強,勉強算是三等世家,因父兄武力強悍而控制江東。

顯然,大世家是看不起孫家的。

四大家族之朱桓:



🍓此其二也。

陸家是孫權的祖母家,這樣的關係原本應該親近。但孫策當初攻破廬江,對陸家家主廬江太守陸康進行報復,陸康虐死牢房,陸家子弟損失頗多,顯然這是孫策的錯。

此後,陸家為陸康兒子陸績領導,陸遜是陸康侄孫,為了家族利益也只能臣服。

孫權後面將孫策女兒嫁給陸遜,未必沒有拉攏與監視的雙重想法。歸根結底,還是不放心陸家的忠誠。

四大家族之陸績:



🍍此其三也。

正因為孫策孫權都明白,以四大家族為首的江東大世家與自己並不同心,所以均在扶持周魯布全這樣的中小世家,諸葛瑾張昭這樣的外來戶甚至呂蒙這樣的寒門,實際就是想平衡四大家族的勢力。

顧命大臣張昭是徐州世家:



周瑜是中小世家,也非江東人:





然而,外來戶沒有什麼基礎,中小世家缺乏底蘊,寒門崛起更是笑話。到孫權晚年,四大家族與曹魏一樣將政權滲透乾淨,孫權也就處於異常焦慮中。在自己死後,繼承人能不能控制得住局面?

四大家族之顧雍:



🍎自然,丞相顧雍被冤殺,逼死陸遜就都是必然之事(再算上最早被處置的張溫),我孫權不怕你們造反,正好一起收拾了。

軍政全才的陸遜:



然而,四大家族忍了這口氣,暫時蟄伏。

孫權死後,諸葛恪孫峻相繼專權,然後就是寒門沉落,外來戶一掃而空,新貴墮落,整個江東依舊只能四大家族來掌控。


四川達州



孫權為何要將陸遜逼死?

三分多是英雄俊,又顯江南陸遜高。陸遜原名陸議,字伯言,東吳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陸遜於建安八年(203年),到孫權府中任職,因其精於謀略,善於用兵,深受孫權賞識。建安十四年,孫權命呂蒙偷襲荊州,陸遜協助,偷襲成功。彰武二年(222年),陸遜以大都督的身份在夷陵地區火燒劉備連營,成功化解東吳的危機。


黃龍元年,在孫權獲得石亭之戰的勝利後,封賞陸遜為大將軍,並命其輔佐太子孫登,管轄武昌。然而孫權雖然交給陸遜軍事大權,卻不給政治權利,並任命顧雍為丞相。後來因孫權於陸遜不合,屢次發生爭執,陸遜多次收到孫權的指責,最終憤憤而死,可以說孫權親手將陸遜逼死,這究竟是為何,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陸遜作為江東世家大族,黨羽眾多,嚴重威脅到孫權的統治地位。他的從祖是魯康,被任命為廬江太守,魯康有個兒子叫魯績,又被任命為鬱林太守,魯績又有子叫魯瑁,被選為尚書。陸遜的兒子陸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次子魯胤,北任命為膠州刺史,因此陸遜家族世代為官,黨羽眾多。而陸遜本人也深受世家大族的擁戴,在朝廷內有深受百官擁戴,孫權本來就是個善於猜忌的人,再加上後來陸遜功高蓋主,孫權更加不能容忍陸遜威望日益增大,故而將陸遜逼死。


其次陸遜官居大都督,有架空孫權的可能,再加上陸遜一直鎮守武昌,威望大增,孫權要除之後快。陸遜自夷陵之戰後,就被任命為大都督,因為陸遜的才能,孫權也一直對其忍讓。再加上大都督總理一切軍事要務,基本上有把孫權架空的意思。早年孫權任命周瑜、魯肅為大都督,就飽受其害,孫權本人有時候也要聽命於大都督,而軍隊自然也掌握在陸遜的手中,萬一陸遜謀反後果不堪設想。再加上陸遜本人一直駐守武昌,吳國的軍政要員,上到太子下至諸葛瑾潘俊等都與陸遜交好,孫權為了防禦陸遜謀反,故而將其逼死。


再次陸遜為孫策的女婿,本來是為了加強君臣之間的關係,但後來陸遜卻能功高震主,再加上陸遜參與了太子之爭,孫權對其更加深惡痛絕,故而將其逼死。陸遜為孫策的女婿,也算是孫家的姻親了,但孫權卻擔心陸遜的權利日益增大,無法駕馭,就算孫權勉強能控制陸遜,但孫權的後代們卻真正是無法駕馭了,漢朝就有很多外戚專政的。最重要的是陸遜參與了太子之爭,孫權想擁戴孫亮為太子,但陸遜卻聯合百官一起擁戴原來的太子,這讓孫權非常惱怒,在加上擔心後代無法壓制陸遜,因此在有生之年,孫權要把陸遜逼死。

你是如何看待孫權和陸遜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陸遜和孫權,相愛相殺幾十年,但是他們終究不是一路人,也尿不到一個壺裡面,最後悲劇收場才是必然。

而他們的衝突根源,從來不是什麼干涉太子之爭,而是階級本質不同。

在我看來,孫權的東吳政權,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政治畸形政權,原因很簡單,他們統治根基不穩,法理性不足。只是憑藉開山老爹孫堅威名,還有開國長兄孫策的驍勇建立,到孫權這一代,其實孫權一生都是致力於維持政權穩定,並和世家大族不停做政治交換和政治鬥爭。

東吳孫氏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是“兵聖孫武之後”。

一般而言這個不過是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裝扮而已,就如曹操說自己是西漢開國相國曹參後代一樣,其實曹操本來姓夏侯。真實的孫堅一門,出身寒微。孫堅父孫鍾,人生主要職業是種瓜,因為瓜種的好,才生下孫堅這好兒子。至於孫家在往前祖先,貌似就沒辦法考證了。

這也側面證明孫氏的寒酸,連個族譜都沒法找到。

而孫氏的發跡,完全是孫堅個人努力的結果,也是他白手起家,打下的威名,什麼長沙太守啊,烏程侯。哪一個都和殺人有關。沒有殺戮那來的官職和爵位,而這一切又和漢末的黃巾之亂有關,至於孫策,那也是一樣,都是靠殺戮開始創業歷程。在不斷的殺戮種,孫氏政權在血泊上創立,其中的犧牲品就有陸遜家族。

話說當年孫策還在袁術手下的時候,被派往攻伐廬江郡。當時的廬江太守陸康就是陸遜的堂祖父,也是當時的陸家家主。孫策在廬江苦戰二年,終於攻下廬江,在二年中,有無數陸家子孫血染沙場。死的那不是一般多,剩下的也在城破之後逃亡。

當時的陸遜不過13歲的少年,而陸家家主更誇張是一個9歲兒童陸績(陸康之子)。就這樣兩個小孩子,支撐起整個家族。逃亡吳郡。

不過噩夢並沒有停止,後來孫策用傳國玉璽借得精兵3000人開始單獨創業,第一站就是下江東,數年之間江東盡數歸與孫策。陸遜及其家族,就此在仇人地盤寄人籬下。他們心中的憤恨還有不甘,可想而知。

孫策因年少輕狂被許貢門客刺殺,死去後孫權坐領江東。

孫權吸納張昭建議,和江東世家大族尋求和解,在這樣的政策指引之下,孫權將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大哥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目的當然是獲得江東世家大族的支持,陸遜家族人在刀斧下,不得不低頭,也是陸遜開始向孫權效忠。

因為出眾的才華,陸遜漸漸成為東吳骨幹,並在後期成為統兵大將,進而成為東吳丞相,成為出將入相之人。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是長久的家族仇恨,那是一個婚姻就能解決的。孫策大氣,但是孫權從來不是一個大氣的人,如果用形容詞來形容那就是刻薄寡恩。

孫權就是這樣一個人,這從他對自己兄長就可以看出來,一個長沙恆王怎麼配的上孫策的功績,他居然給了。

孫權對陸遜的猜忌幾乎貫穿整個人生。

幾件小事可以證明這一點。

東吳四英將之一呂蒙:因為出生問題(寒門),無疑是孫權的心腹,他曾經高度讚揚陸遜才幹,用計取荊州也是推薦陸遜接替自己。陸遜不負眾望率軍阻斷三峽,擊敗關羽留守軍團這樣的大功勞,但是如此大功勞,也沒讓陸遜成為呂蒙之後的東吳大都督就是證明。

權問:“誰可代卿者?”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蒙卒。

這裡呂蒙說這樣的話,其實是順應孫權的心思而已,孫權問誰能接班,呂蒙說,陸遜可以,再問又說朱然,呂蒙還是聰明人啊。

之後夷陵之戰期間,陸遜作為領軍主將也是被將領廣發猜忌,一開始陸遜連退數百里,誘敵深入,東吳戰將幾乎全部不滿。

這反映的就是陸遜的威望不夠,而深層的原因不過是,東吳所以將領都是孫氏嫡系人馬,全部是寒門出生的淮泗將領,他們和世家大族一直不對盤。要不是之後陸遜在夷陵之戰大勝而歸,估計部下都會造反。由此可見,陸遜和孫吳政權的上層還有主要將領都有階級矛盾。

而這才是孫權晚年清算陸遜的根源。

縱觀歷史,士族門閥其實真的不算什麼好鳥,他們從漢代開始,直到隋唐時期,一直是統治階級的噩夢,如果不是武則天開創科舉,讓下層平民有晉升之道,門閥政治在中國絕對不會停止。

不過在孫權那個時代,東吳是沒有條件去完全徹底的挑戰世家大族,那麼他能做的是什麼?

不過是,拉一批,打一批,殺一批,用一批,可是持續的爭鬥最後也耗盡東吳的根基,如果孫權真的有遠見,還不如學習後來的東晉,和世家大族深度合作,也許東吳的江山會更鞏固。

而孫權的做法是,將陸遜一擼到底之後,扶持不是東吳世家大族出生的諸葛恪做輔政大臣,他的心思從死後的人事安排都可以看出來,那就是致死他都沒有徹底相信東吳世家大族,這也是他要弄死陸遜的根源。

不過階級問題,在整個三國其實都是普遍問題,因為三國開創者,都不是世家大族出身。

相對而言東吳的處理方式還算是好的,魏國最後亡與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馬家,蜀國最後因為蜀地世家大族的背叛滅亡,吳國至少世家大族到最後也沒背叛。

不錯了

不錯了

只是陸遜作為一個謀國不謀身的人

死的太可惜了

他就是國士,還是無雙國士!


阿斗不傻


孫權和陸遜曾是一對相知相得數十年,同心協力打贏夷陵大戰,配合默契留下許多佳話逸事的君臣,最終卻以悲劇收場。他們的衝突根源是由他們各自出生的宗族立場決定的,終不以其個人意志為轉移。

孫權與陸遜

孫吳政權的致命傷,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統治合法性嚴重缺失。

孫氏一門出身寒微,孫堅之父僅僅是個瓜農,此前三代以上皆不可考,論家世,別說和太尉之子曹操比,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漢室宗親、祖父舉孝廉當過縣令的劉備比,都相差甚遠。

孫堅孫策這父子兩代,皆靠攻殺朝官、殺戮名士而立國開基。孫策為袁術部將時領兵攻打廬江,陸遜的堂祖父,陸家家主、廬江太守陸康與之苦戰兩年,病亡於戰陣中,陸氏宗族上百口,一半人死於艱苦的圍城戰和後來的流離遷徙。孫陸兩家,因此結下血海深仇。

陸遜當時年僅十三歲,就要幫年僅九歲的堂叔陸績(陸康之子)支撐門戶,率領族人返回吳郡。豈知不久後,大仇人孫策兵取江東,陸氏一族不得不從此在仇人眼皮底下討生活,此時他們對孫氏的觀感,自是可想而知。

孫策遇刺後,張昭受命託孤,輔佐孫權繼領江東,與包括陸氏在內的江東大族力求和解。孫權將自己的侄女、也是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並將他作為東吳的後備骨幹苦心栽培,讓孫陸兩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為親。但雙方內心的芥蒂,又怎是一樁婚事就能化解的?

陸績後來被孫權派遣到新徵服的交州鬱林郡為太守,實為流放蠻荒,三十歲出頭就英年早逝。陸績臨終仍自言“有漢室志士吳郡陸績”,拒不承認自己是孫氏的臣子,還狠狠立下六十年後南北必混一(也就暗喻孫氏滅亡)的預言。

陸家家主,陸遜之叔:陸績

等到孫策之子孫紹已成年,並一度承襲了“吳侯”之位,大約在孫權稱“吳王”期間,被改封為“上虞侯”,可見孫權對其的防範。而作為孫策女婿、孫紹姊夫的陸遜,又多了一層被孫權猜忌的理由。

孫權極信任的大將呂蒙,曾經高度讚揚陸遜之才,在詐病襲關羽時推薦他代替自己的職位。可是到荊州戰役,陸遜已經立下分路軍阻斷峽口,打垮關羽留守軍數萬的大功後,呂蒙臨死前推薦代替自己的,卻變成了孫權的發小兼死黨朱然,這樣的變更,本身就意味深長了。

【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
【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蒙卒。】

夷陵之戰期間,劉備遣吳班誘敵時,東吳諸將請戰不成,都認為陸遜膽小畏敵,才會連退百里,不敢出戰,因此“各懷憤恨”。

這正說明陸遜雖有卓絕才能,但在吳軍中威信嚴重不足,已經年過四十還被諸將藐視,對比26歲即以中護軍與張昭共掌軍政大事的周瑜,可說天壤之別。這也深刻體現了吳軍中眾多孫氏嫡系的淮泗及寒門將領,對陸遜這個江東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吳書》

陸遜火燒夷陵,大破劉備,被東吳軍民視為如同周郎復生的江東守護神,但出生江東大族的陸遜,和周瑜實有本質差別:周瑜食邑四個縣,私兵部曲不過數千,而陸遜食邑只有一個縣,招募的私兵部曲竟已破萬。

以孫權這樣歷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對陸遜如此做派,又怎麼可能真的心神無二,信賴無間呢?

孫權在位晚年,任用呂壹,挑起“二宮之亂”,迫害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更多不是他當真老糊塗了,如何昏庸暴虐,而是身為出生漢末之人,看不清之後的歷史大勢,不明白其後整整三百多年的士族門閥天下,正是歷史發展必然,才和陸遜為代表江東士族,做了一場持續幾十年的唐吉柯德戰風車的鬥爭。徒自損耗國力,摧殘人才,埋下東吳的滅亡的隱患。這是其歷史侷限性所致。

東吳大帝:孫權

其實孫權要是少自作聰明瞎折騰,痛痛快快順應歷史潮流,“孫與陸共天下”,向江東士族全面投誠,而不是與其內耗不休。沒準東吳還真能順順當當地多維持幾十年,熬到西晉自我爆炸,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時,那之後接收源源不斷的北人,就可以代替歷史上的東晉,延命上百年了。

畢竟東吳與東晉、宋齊梁陳並稱南方六朝,作為六朝的開啟亦是秦大一統後,第一個成功割據江南的政權。

而後來東晉能立國的關鍵,無非也是王導這個奇才居中調度,協調好了南渡世家和江南士族的關係,以南渡世家控制中樞,地方權益盡委於當地士族的利益分配,取得各方面一致支持。至於本身只是遠支宗親的晉元帝司馬睿,僅僅是個招牌幌子罷了。其本人可是對當地士族謙虛表示,寄居他人國土,不好意思的。

換言之,短短三十年,西晉朝野還並沒有真正將江南當做自己的國土,某種程度上,東晉亦是東吳借屍還魂。


狐狸晨曦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古代忠臣的最顯著特徵,然而在三國的東吳陸遜之於孫權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當年有多麼的愛,現在就有多麼的恨”,用這句話來形容陸遜和孫權之間的關係是比較貼切的。當年,陸遜為東吳立下了汗馬功勞,孫權也對陸遜大肆封賞。陸遜直接做到了大都督的職位,並且在東吳那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為什麼孫權要逼立下汗馬功勞的陸遜呢?

  1. 功高震主,不懂得收斂。陸遜當年火燒連營,擊退蜀漢七十萬大軍,就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獲得了孫權的任職。自此,陸遜坐陣荊州,把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導致荊州出現了“只知陸伯言,不知孫仲謀”的情況,這對於孫權來說,就是一個不好的信號,就算陸遜本身沒有二心,但是擋不住孫權那麼去想,這就埋下了懷疑的種子。

  2. 結黨營私、與太子站的太近。“南魯黨爭”把東吳鬧得沸沸揚揚,差不多把東吳都快搞分裂了。而在這次以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為首的黨爭中,陸遜是堅定的站在太子身邊的重臣,對於孫權來說,選定繼承人是自己的事,容不得別人來插手,然而陸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得罪了孫權,也為自己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3. 兩人之間有間隙,並不是信任的群臣關係。一是當年孫策曾經對陸遜的家族用過兵,導致陸遜的堂祖父身亡,所以這件事始終是兩個人心中的疙瘩;二是孫權的皇位來自於哥哥孫策那裡,而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孫權對哥哥的後代非常的不地道,對陸遜也就不會正眼相看了。

所以說,孫權最後逼死陸遜,有孫權個人的“剛愎自用”“胡亂猜疑”,也有陸遜的鋒芒畢露、不懂藏拙,保護自己造成的。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虎嘯龍吟

最近熱播的歷史劇《虎嘯龍吟》中,公元228年,東吳的大都督陸遜利用地形優勢,以區區五萬人馬在石亭擊敗曹休的十餘萬大軍,直接將曹丕的四位託孤大臣乾死一位,也為司馬懿掃滅了一個政敵,看到這裡,我就對這位於荊州計擒關羽、於夷陵燒敗劉備致其抑鬱而死的東吳名將推崇備至,同時我更期待蜀國的諸葛亮拖死司馬懿的另一政敵曹真,直至冢虎司馬懿與臥龍諸葛亮的巔峰對決!

北伐的諸葛亮

不過,鑑於電視劇播出緩慢,所以今天我想探討的是,十餘年後的公元245年,建功立業頗多的陸遜卻被吳帝孫權逼死!

在石亭大敗曹休的東吳名將陸遜

這是為什麼呢?

本人認為,孫權逼死陸遜,主要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晚年的孫權性情暴戾猜忌嗜殺,而早年能對孫權獵虎、酗酒、一意孤行等不當行為進行勸阻的張昭、顧雍、諸葛瑾等大臣們早已逝世,這導致孫權對內瘋狂殺人時更加肆無忌憚。

青壯年時的孫權於即位初期,在用兵上雖進攻不足但防守有餘,在治國上雖越漢粗安但和諧安定,在用人上雖軍權旁落但知人善任,在外交上雖朝魏暮蜀但左右逢源。

壯年時意氣風發的孫權

在統兵作戰方面,孫權有周瑜統兵先詐降再火攻,則奸雄曹操鎩羽於赤壁;有呂蒙統兵先示弱再偷襲,則悍將關羽兵敗身死於荊州;有陸遜統兵先誘敵再後發制人,則梟雄劉備、宿將曹休先後敗愧致死;有賀齊、諸葛恪統兵,則久平不定的山越集體投降化敵為友……

直言敢諫的骨鯁老臣張昭

在生活作風方面,孫權之有張昭,猶如唐太宗之有魏徵,壯年氣盛的他,雖有熱衷獵虎之弊習,卻無太康失國之患;雖有酗酒無度之歪風,卻無紂王飲酒誤國之禍;雖有一意孤行致使將士枉死遼東之愚舉,卻無惱羞成怒冤殺賢臣之惡行……

一言以蔽之,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當時最牛的曹操對壯年孫權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孫權前半生的精確概括。

然而,是人都會老,是老都會昏庸。晚年的曹操如此(對付關羽時想遷都),晚年的劉備如此(對付陸遜時大意),晚年的孫權,更是難以例外。

晚年的孫權,重用校事呂壹監視百官,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既立太子又寵愛魯王,導致朝野百官結黨互鬥家國不寧;廢掉賢德儲君冊立孤弱幼子埋下死後亂國禍源;借兩宮之爭大肆屠殺江東豪族埋下亡國禍根……

懂得與孫權相處的賢相顧雍

可惜,晚年的孫權在胡作非為時,已沒有張昭、顧雍、諸葛瑾等賢臣勸諫規正,而老資歷的陸遜在頻繁上疏勸諫孫權時,孫權感受到的不是張昭那種倚老賣老不聽不敬老不愛賢的無可奈何,不是顧雍那種沉靜規諫老成謀國的心安理得,不是諸葛瑾那種肝膽相照生死不負的君臣相得。相反,晚年猜忌成性的孫權,感受到的是陸遜倚仗軍功仗勢欺人的氣勢咄咄,感受到的是陸遜干預帝王家事意圖將來圖謀不軌的磨刀霍霍,感受到的是陸遜勾結諸多江東豪族結黨營私的暗影綽綽,感受到的是……

屢戰屢勝的東吳名將陸遜

總之,陸遜以前立的軍功有多大,陸遜與江東豪族聯姻勾連的範圍有多廣泛,老年時患得患失的孫權對他的猜忌忌憚就有多深。

正是晚年孫權的猜忌成性殺人如麻,陸遜被皇帝使者逼迫時,眾多大臣才緘默不言幸災樂禍,正是晚年孫權對陸遜的忌憚防範萬分深刻,陸遜才會被孫權使者逼迫數次至死。

其二,陸遜捲入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儲位之爭,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在儲君幼弱的情況下,吳國出現類似蜀國諸葛亮、魏國曹爽司馬懿之類專權獨斷的權臣,孫權特意將功高震主的陸遜逼死。

公元241年,吳帝孫權的長子,也即太子孫登英年早逝,而其次子孫慮,更是在十年前就掛了。

孫權賢明但英年早逝的長子孫登

不得已,孫權只好立三子孫和為新任太子,可是,孫和的儲位沒有大哥孫登那麼穩若磐石。

寬和賢德的孫和

因為孫權的女兒孫魯班一直在挑撥孫和與父皇的矛盾,同時,孫魯班力挺魯王孫霸,想支持孫霸,進而將孫和取而代之。

名為大虎實則確為母老虎的孫魯班

為什麼孫魯班想搞掉孫和換上孫霸呢?

原來,孫魯班的母親是步練師,雖然已經逝世,但死後她被孫權追封為皇后。不過,在孫登早死,孫和繼任為太子的情況下,母以子貴,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極有可能取代步練師成為新任皇后,而之所以王夫人一直沒有如願,皆因孫魯班為了維護母親權位而一直在孫權面前詆譭王夫人。

孫魯班之母步練師

孫魯班清楚地認識到,等到孫權去世孫和繼位,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就會榮登太后之位,到時,因為自己從中作梗而一直無法榮登後位的王夫人一定不會放過自己。

所以孫魯班不希望孫和長期佔據儲位,所以想力挺孫霸取代孫和,這樣,她在將來才能高枕無憂。

正是在孫魯班的挑撥離間和搬弄是非下,孫權對太子孫和日漸冷落疏遠,對魯王孫霸則有意親近且刻意使其具備和孫和同樣的待遇。

驕橫的魯王孫霸

如同晚年的曹操在次子曹丕和四子曹植身上搞公平競爭儲位一樣,孫權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搞公平待遇,也使吳國百官分別支持孫和與孫霸。

據史書記載,因為太子孫和的位居儲位卻不受寵以及魯王孫霸的屈居王位卻與太子待遇相同,導致將軍大臣舉國中分,即支持孫和的大臣和支持孫霸的大臣各佔吳國官場的半數,國家黨同伐異的政治鬥爭亦由此而起。

孫權清楚地知道,蜀國自劉備死後,便改姓諸葛了,只是因為諸葛亮兢兢業業沒空篡位,蜀國才又改姓劉。而魏國在魏帝曹睿死後,繼位之君孤獨幼弱,所以魏國是改姓掌權者曹爽的秦氏(曹爽的祖父叫秦邵,其父曹真是曹操養子)還是改姓重臣司馬懿的司馬氏,目前還無法確定,但能確定的一點,就是魏國絕不再姓曹。

正是看到西面的蜀國和北方的魏國皆因先帝駕崩、新君孤弱而出現過改朝換代之危,所以孫權才會既封寬厚仁慈的孫和為太子,又給驕橫跋扈的孫霸以相同待遇,以防止將來的新君孤弱局面,所以孫權才會對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重臣陸遜忌憚三分。

誠然,孫權也知道,陸遜對自己絕無非分之想,但是,陸遜對看上去仁弱的孫和,對看上去外強中乾的孫霸有沒有非分之想呢?一旦自己死後,孫和與孫霸能否鎮得住陸遜及一班江東豪族呢?孫氏江山會不會在自己死後也面臨改朝換代的危機呢?

這些,孫權不確定。

但孫權能確定的是,孫和與孫霸不團結,兩子為爭儲君之位,已經各自勾聯起一半的大臣們開始勾心鬥角,開始黨同伐異。

如果自己死後,陸遜及江東豪族們利用孫和與孫霸的兄弟鬩牆鷸蚌相爭,來個後發制人的漁人得利,那孫氏江山就極有可能易手於異姓!

這是孫權能確定且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孫權才會防患於未然地先發制人,去逼迫陸遜自裁。

公元245年,孫權派使者帶著莫須有罪名的罪狀書,三番四次去武昌責問陸遜,已年屆63歲的陸遜不堪受辱,憋屈至死。

陸遜之死,並不是因為他有謀反之心,而是因為他捲入了孫和與孫霸的儲位之爭,他雖沒有謀反之可能,但卻有在孫和、孫霸兄弟鬩牆後漁翁得利專權獨斷的可能,而只要有這種可能在,東吳的世家大族們就有凌駕皇族孫氏繼而改朝換代的可能。

正是在這種可能的逼迫下,孫權才會輪番逼迫陸遜直至將其逼死。

其三,逼死陸遜,只是孫權長久打壓江東世家大族的一個典型和延續,因為陸遜就是江東豪族。

長期以來,孫策、孫權之所以能夠在江東立足,主要在於他們獲得了以朱陸顧張為首的江東豪族們的鼎力支持。

被江東豪族暗殺的孫策

不過,孫策、孫權的屢次北伐卻大大傷害了江東豪族們的利益,因為屢次北伐,若勝了,獲得北方土地的將會是追隨孫策、孫權的北方人(如張昭、呂範、魯肅、呂蒙、諸葛瑾等),若敗了,承擔損失的卻是江東豪族們(如朱據、陸遜、顧雍、張溫)。

因此,矢志北伐的孫策才死得蹊蹺,孫策名義上是死於許貢門客之手,但仔細研究會發現,孫策,極有可能是被江東豪族們暗中指使刺客刺殺的,孫權剛即位時,需要後者鼎力支持,所以他才會對江東豪族們的殺兄之舉睜隻眼閉隻眼。

不過,隨著統治的日趨穩固和想佔據淮南繼而問鼎中原的野心日益膨脹,孫權極想擺脫江東豪族們的屢屢阻撓。

此外,荊州牧劉表死後,荊州豪族們(蔡瑁、蒯越)對劉表兒子劉琮的出賣和脅迫,也令孫權對江東豪族們在自己死後出賣、脅迫自己兒子的這一可能心存恐懼和忌憚。

所以,為了報復江東豪族們的弒兄之舉,為了擺脫江東豪族們對北伐的束縛阻撓,為了防止江東豪族們對子孫的出賣脅迫,孫權對江東豪族們進行了長期的打壓和迫害。

在這一背景下研究孫和與孫霸的兩宮之爭,可以發現:

支持孫和的大臣們,有時任丞相的陸遜(朱陸顧張“吳郡四姓”之一),顧譚、顧承兄弟(“吳郡四姓”之一,已故重臣顧雍的孫子),朱據(“吳郡四姓”之一),張休(徐州人,已故重臣張昭次子),諸葛恪(徐州人,已故重臣諸葛瑾的兒子),滕胤(青州人),朱績(朱然的兒子,與“吳郡四姓”中的朱氏非同族),吾粲(江東吳郡人)等人。

而支持孫霸的大臣們,則有步騭(徐州人,諸葛瑾的摯友),全琮(孫魯班夫君,江東吳郡豪族,不屬於“吳郡四姓”),呂岱(徐州人),呂據(豫州人,呂範之子),孫弘(江東會稽人),楊竺(徐州人)等人。

對比兩黨,支持太子黨的人員中,江東豪族吳郡四姓居重居多,支持魯王黨的人員中,江北士人居多。

因此,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儲位之爭,從本質上看,不過是孫權利用兩方臣子們的捕風捉影和互相攻訐,進一步打壓迫害江東豪族們的延續。

公元244年,孫弘與全琮共同上疏彈劾太子黨張休、顧承虛報戰功,孫權聞奏,立刻將張休、顧承抓捕下獄。

孫魯班夫君全琮

緊接著,孫權逼迫顧承的哥哥顧譚,令其想要保全家族就應該主動認罪。

顧譚不從。

孫權勃然大怒,將張休賜死,將顧譚、顧承兄弟流放交州。

順便一提,顧譚、顧承兄弟既是江東豪族中的顧氏家族,又是江東豪族陸遜的外甥,孫權此舉可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果然,在一次孫權與魯王黨羽楊竺的對話中,孫和黨羽通過宮內內侍偵查到孫權的廢長立幼之念。

於是,為了保全自己,孫和暗中派陸遜侄子陸胤到武昌向手握重兵的陸遜求援,同時,孫和的老師吾粲也一邊秘密聯繫陸遜一起挽救太子,一邊上疏勸諫孫權不要廢長立幼。

身在武昌本來對朝中事知曉甚少的陸遜得知太子處境堪憂後,便多次向孫權上疏,請求孫權明確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尊卑,恩寵太子,疏遠魯王,確保國家和諧安泰。

孫權看到陸遜的上疏,立刻便知曉朝中宮中皆有人與陸遜互通消息,這觸犯了他的大忌。

同時,魯王黨羽楊竺彈劾太子太傅吾粲勾結手握兵權的藩鎮外臣陸遜,似欲意圖不軌。

孫權得報,立刻將吾粲處死。

此後,楊竺又向孫權進言,陸遜知曉宮中內情,其侄子陸胤肯定也有通風報信之嫌。

孫權思之有理,便立刻將陸胤捉拿入獄,同時,楊竺拿出早已擬就的彈劾陸遜的“罪名”奏表。

孫權閱後,便正合己意地派侍中孫弘攜彈劾奏表到武昌質問陸遜,陸遜起初沉默不言,孫權得報,便派數撥使者輪番逼迫陸遜回覆奏表。

結果,由於吳都建業屯駐著陸遜家族的大部分人口,為了陸氏家族的安全和繁盛,即使手握重兵,用兵如神的陸遜仍選擇以死明志表明忠心。

至此,在孫權的打壓下,吳郡張氏(張溫)、顧氏(顧譚、顧承)、陸氏(陸遜、陸抗)均受重創。

陸遜死後,孫權又拿出罪狀書質問其子陸抗。

虎父無犬子的東吳名將陸抗

陸抗強壓怒火,就那些莫須有的罪狀,他不卑不亢地逐條辯駁,孫權得聞回覆後幡然“醒悟”,並垂淚將罪狀書燒燬,以示對吳郡陸氏的繼續信任重用之意。

與此同時,經過嚴刑拷打,陸遜侄子陸胤誣告楊竺是通風報信之人。

結果,害人終害己的楊竺被孫權懷疑下獄,並被屈打成招含冤屈死。

總之,孫權逼死陸遜,不是孫權打壓迫害江東豪族的開始,也不是他打壓迫害後者的結束,陸遜之死,只是孫權長久打壓迫害江東豪族的一個延續和典型。

綜上所述,孫權逼死陸遜,主要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晚年的孫權性情暴戾猜忌嗜殺,而早年能對孫權獵虎、酗酒、一意孤行等不當行為進行勸阻的張昭、顧雍、諸葛瑾等大臣們早已逝世,這導致孫權對內瘋狂殺人時更加肆無忌憚;

其二,陸遜捲入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儲位之爭,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在儲君幼弱的情況下,吳國出現類似蜀國諸葛亮、魏國曹爽司馬懿之類專權獨斷的權臣,孫權特意將功高震主的陸遜逼死;

其三,逼死陸遜,只是孫權長久打壓江東世家大族的一個典型和延續,因為陸遜就是江東豪族。


小崔暢說歷史


功高震主,深得民心,沒有做到急流勇退,陸遜忠義的一生還是敗給了兔死狗烹的道理!

陸遜出生在江東比較有名望的大家族,爺爺輩開始就是負責給皇帝看城門的校尉,時年21歲(公元203年)的陸遜就進入孫權的幕府工作,從秘書逐步做到現在的浙江海寧任都尉,當時海寧好幾年的乾旱百姓都吃不起飯了,於是陸遜果斷的領導百姓搞生產自救,並且開倉賑災,因此陸遜從那時候開始就積累了不錯的口碑,足見陸遜愛民之心以及體現出其不俗的內政能力。

後來陸遜去安徽境內招收了一些沒有戶口的人從軍,並且順便領著他們去紹興擺平了當地官府頭疼了多少年的山賊潘林,孫權一看陸遜這些成績,發現陸遜不但能文,而且能武,心裡就有重點培養的意思了,於是孫權把他的侄女嫁給了陸遜,這下孫權和陸遜不單只是君臣,而且加了一層親戚的關係,從此陸遜成為了孫權心腹,時常和陸遜共商國策。

到了公元217年發生了一件事,東吳一個叫費棧的山大王受曹操收買進行“起義”,孫權讓陸遜去擺平,陸遜以少勝多擊破了費棧,順便還出政策讓山上居民遷到平原,挑選 其中的青壯年從軍組成了一支精銳部隊,但當時會稽太守淳于式把陸遜告了一狀,說他這樣徵兵是折騰百姓不合時宜也不和規矩,然而陸遜並沒有記恨淳于式反而還說他的好,這一事件讓孫權對陸遜的心胸大度不勝欽佩。

到了公元219年大名鼎鼎的關羽大意失荊州,自己也落得個被禽而斬首,然而這一切從中運籌帷幄的便是陸遜;關羽死後劉備急了,公元221年劉備親率大軍伐吳,此時帥全軍抵抗的又是已經身為大都督的陸遜,最後也是大破蜀軍,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做主和東吳和好,東吳這邊和諸葛亮接洽的依然是陸遜,孫權這時候把自己的玉璽都給了陸遜,給諸葛亮的文書都讓陸遜事先過目,給予陸遜充分的權限,這時的孫權和陸遜君臣關係達到了頂峰,可以說好的穿一條褲子都行了,這種關係在歷史上都沒幾例!

此後幾十年中陸遜一直傾力輔佐孫權,從內政到軍事可以說沒有陸遜不參與的,就連孫權的孩子陸遜都充當老師來教導他們,到了公元244年的時候陸遜已經拜為丞相,已經位極人臣。

此時陸遜已經跟了孫權40餘年,根據史實孫權在晚年變得心胸狹窄,猜忌心裡比較嚴重,當然這和他的位置以及當時東吳形勢有關,年輕時候的孫權或許想得沒那麼多,但是當上皇帝之後孫權有兩點擔憂

第一想到了陸遜的身份,陸遜的妻子可是孫權哥哥的女兒,所以陸遜的後代也有孫家的血液,孫權也對陸遜會否篡逆有所憂慮。

第二陸遜這些年從秘書做到了丞相,無論在朝中軍中的威望都是無可比擬的,這也讓孫權心裡非常彆扭,所謂功高蓋主歷來如此。

如果說上面兩點還不至於讓孫權對陸遜起“殺機”的話,那麼下面這個導火索就是陸遜的“催命符”了。

孫權二個兒子,一個是太子孫和,另一個四兒子孫霸,此後這倆人正在爭奪太子之位,朝中自然就分成了兩個派系,此時的陸遜是堅定的站在了太子孫和這邊,頻頻上奏表示力保孫和的意願,這就讓孫權氣的不行了,心想立太子是我的事兒啊,你陸遜還惦著做我的主了,一氣之下孫權就把陸遜身邊的親信殺頭,流放等全處理了,這對陸遜可謂當頭棒喝,之後沒多久陸遜就鬱鬱而終了!

說到底孫權逼死陸遜的真正原因就是陸遜太優秀,他的能力以及威望都被孫權視作威脅,而晚年的孫權又變得特別疑心猜忌,加之此時三國形勢相對趨於穩定,陸遜也顯示沒那麼重要了,所以多種因素的作用下讓孫權抓住一個由頭逼死了陸遜!


小蕾說古今


看過《三國志》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陸遜,陸遜是孫吳時期的重臣,陸遜二十一歲進入孫權幕府,很快通過一系列戰功得到了孫權的中意,很快又在取荊州之戰中立下大功,這使他的才華得到了呂蒙以及孫權的肯定,並獲得呂蒙的肯定在其去世前推薦陸遜給孫權,最終在夷陵之戰擊敗蜀軍從而為東吳立下汗馬功勞,但是,為何有如此大功的陸遜會在晚年給孫權必死?

孫權表面上是個不錯的君主,實際上他有不少君主都有的冷酷無情,並沒有對任何人極度信任,因此對大功臣陸遜始終有著戒備之心,雖表面上他對陸遜十分賞識,但是私底下將太子安排在他身邊,並對陸遜監視,以防陸遜出現謀反之心,可以看出來他始終對陸軒不信任。

陸遜家族作為江東世家大族,在江東擁有極大的威信,這個時候陸家不少人都在東吳擔任要職,可以看出來陸家的其實在東吳是功高蓋主,因此孫權對其起猜忌之心,但是為了局勢的穩定他並沒有馬上對陸遜進行危難,一方面這個時候陸遜跟朝中不少大臣關係不錯,因此這個時候如果對陸遜下手可能會引起這些人不滿,因此必須等到局勢穩定後,孫權才會選擇逼死陸遜。

還有就是孫權的父親曾經把陸家一家老小斬盡殺絕,因為,很早時候孫策曾經擔任一段袁紹的將領,而那個時候陸遜一家還住在廬江郡,後來孫策來進攻廬江郡導致陸遜祖父戰敗並且全家基本給殺光,因此,作為東吳之主的孫權必然明白這個事情,因此,他對陸遜不得不防。

還有就是孫權為了自己江山的穩固他也要逼死陸遜,因為陸遜參與了儲君之爭,導致孫權對其起來猜忌之心,因為,他怕儲君登基後沒有辦法控制這些功勳大臣,而陸遜作為實力派,因此為了太子之位的穩定他必須逼死孫權,並選擇由諸葛恪來輔助太子孫亮,因此,可以看出來逼死陸遜是保證新任東吳君主有效登基掌握權力。



我們看出來陸遜之所以開始的時候會和陸遜和平相處,主要是因為外部不穩定必須需要陸遜,一旦外部穩定後他和陸遜之間的矛盾就會爆發,而陸遜之才華是要孫權很是忌憚,因此,孫權明知道陸遜忠心,但是為了局勢的穩定他必須處理陸遜。


莫地方


孫權逼死陸遜確有其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陸遜一不小心趟了渾水。什麼渾水呢?孫權與大臣楊竺私下秘商廢除太子之事,而這件事情被人捅了出去。於是孫權徹查告密之人,陸遜也是嫌疑人之一。那麼陸遜是怎麼被孫權逼死的呢?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出自《三國志》

也就是說孫權多次遣使責備訓斥陸遜,陸遜悲憤難當,被氣死。因此可以說是孫權硬生生的逼死了陸遜。

陸遜有王佐之才,孫權一向和陸遜關係甚好,為什麼要逼死陸遜呢?太子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洩密事件又是怎麼回事?聽我慢慢分析!

孫權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女兒和太子之爭無關,就不展開說了,主要說兒子。二兒子孫慮死於公元232年,死時只有二十歲。當時的太子是大兒子孫登,不巧的是,孫登也於公元241年病亡,時年三十三歲。

太子孫登病亡後,按照年齡大小的順序,孫權的三兒子孫和成為太子。孫和的母親是王夫人。孫和成為太子引起四子孫霸的不滿。於是孫霸陣營的許多大臣蓄謀陷害太子孫和。

孫權晚年病重無法前去太廟祭祀,於是派太子孫和前去。孫和祭祀完太廟順便拐到太子妃叔叔的家中聊聊家常。這時有人告密,誣告太子孫和在太子妃家族中密謀篡位事宜,意圖對孫權不利。還說孫和的母親王夫人看到孫權臥病在床,面露喜色。

太子不得與大臣結黨營私,因此孫和的行為被孫權所懷疑。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也被孫權召去訓斥。王夫人羞憤難當自殺。從此太子開始憂心自己的地位不保。

孫權自從這件事情之後開始有廢黜太子的打算,於是私下找到楊竺,詢問楊竺的意見。楊竺說四子魯王孫霸文武兼備,可以執掌國事。於是孫權許諾要改立孫霸為太子。

權時見楊竺,闢左右而論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於是權乃許立焉。出自《吳錄》

事有湊巧,當時太子的一個下人正好藏在屋內的床下,孫權和楊竺的密談都被這個下人一字不差的聽到了。這個下人隨即彙報給了太子孫和。

孫和很著急,於是找到陸遜的族人陸胤密商,太子委託陸胤說服陸遜上書保太子之位。陸遜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也很著急,廢長立幼是古之大忌,於是陸遜上書孫權阻止廢太子之舉:

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魯王籓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

陸遜三番四次上書,孫權置之不理。陸遜又請求覲見孫權,孫權不見。其實這時的孫權很納悶,到底是誰把廢太子的事情給捅出去的?孫權第一時間想到了楊竺,因為當時是密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沒有第三人知道。

楊竺感到很冤枉,說自己誰都沒有告訴。於是孫權讓楊竺查一下,到底是誰告的密。楊竺就說最近只看到陸胤和太子走的很近,一定是他告的密。孫權又召陸遜過來問話,陸遜直言不諱說是陸胤告訴他孫權要廢太子。

這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陸胤,而陸胤知道這件事情也是因為太子告訴他的,於是為了保護太子,陸胤便對審問他的人說:是楊竺告訴我的。孫權本來就懷疑楊竺,因為楊竺是當時唯一一個參與對話的人(孫權不知道床下藏有太子的人),於是孫權讓人嚴刑拷打楊竺。

後來,楊竺受不了酷刑的折磨,招了假供,自汙說確實是自己告的密。隨後楊竺被斬。

竺不勝痛毒,服是所道。初權疑竺洩之,及服,以為果然,乃斬竺。

於是這件羅生門事件畫上了句號,楊竺被斬,真相被埋沒。但是孫和的太子之位也沒有保住。孫權隨後對陸遜及其太子的支持者展開了清理:

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陸遜也被孫權派人數次責問,陸遜失寵,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有人誣告陸遜的侄子在芍陂之役誇大軍功謀取官位,這件事情也連累到陸遜。陸遜在孫權和大臣的輪番攻擊誣告下,生了重病,不久便死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孫權的三兒子孫和與四兒子孫霸爭奪太子之位,陸遜上書為太子爭位,而這時孫權是傾向於廢黜太子的,這樣的話陸遜就逆了龍鱗,終於在這場太子之爭中以被逼死收場,結局可悲可嘆!

這次太子之爭的結局是: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被賜死。孫權最小的兒子孫亮被立為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