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後給建文帝留一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為何沒用好?

林丹智慧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立孫子為皇位繼承人 ,至今讓人費解,畢竟他兒子朱棣能力很強

不過,肯定是有一定緣由的,畢竟他老謀深算,朱棣有野心,他也是早就看透了,才會將朱棣送去偏遠的地方當藩王。他雖然能為皇孫剷除開國功臣,但他無法對自己的兒子下殺手,可日後朱允炆身邊沒有人可以壓制造反的朱棣,因為大部分的重臣都被他清理掉了,兩難抉擇之下,他為朱允炆留下了一員猛將,奈何危機到來之時,朱允炆沒有妥善任用此人。



此人名叫耿炳文,他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當年他的父親耿君用跟著朱元璋渡過長江,屢敗張士誠,立下累累戰功,官至管軍總管,父親戰死後,耿炳文繼承了父親的官職,率領父親的軍隊為朱元璋繼續立下戰功,屢次打敗張士誠的軍隊,歷任總兵都元帥、大都督府僉事等職,後來跟著常遇春、徐達攻打大同、陝西等地,屢立戰功。在朱元璋大封之時,他被封為長興侯。

在朱元璋清理開國功臣時,他並未被處死,而是被留給了朱允炆,朱棣起兵叛亂時,耿炳文被任命為徵虜大將軍,率領30萬大軍討伐朱棣,此時的他已經六十五歲了,勇武不輸當年。

耿炳文驍勇善戰,朱棣的將領更為狡猾。《明史》記載耿炳文率領軍隊三十萬,其實只有十三萬,在步兵排陣上,也稍有疏忽,給了朱棣軍隊可乘之機。

時值中秋,耿炳文的軍隊先鋒9000人駐紮在雄縣,剛剛安頓下來,沒有多少防備,遭到朱棣軍的突然襲擊,先鋒九千人全部被殺。潘忠等率軍來增援,過月漾橋時,遭到伏擊,落入水中,潘忠、楊松都被俘。兩位大將寧死不屈,最終被殺。於是莫州失守。耿炳文率領十萬大軍,分離突圍,全部渡河轉移成功,憑藉堅固城池駐守,堅守不出。



此時耿炳文尚有十萬大軍,憑著他多年的軍事經驗,朱棣想要取勝並不容易,耿炳文老成持重,他所預料得不錯,朱棣此時已經打算撤兵,而建文帝到底是太年輕,他聽說之前耿炳文敗了,有點按捺不住,在太常卿的攛掇下,以李文忠之子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乘坐驛車前來取代耿炳文。而朱棣的軍隊已經於一天前撤離。

貿然更換主帥,讓朱允炆這邊的戰事更加不利,這一消息讓朱棣很高興,他知道自己得勝的運氣來了。果然在李景隆的帶領下,喪師數十萬,他貿然開城迎敵,最終導致南京失守。

若是朱允炆沒有換人,以耿炳文守城不出的策略,朱棣想要一時攻下城池,是不大可能的,李景隆的輕率冒進,給了朱棣可乘之機,最終反敗為勝,南京程失守,朱棣順利登基。



最終朱棣造反成功,登基為帝。不得不說朱元璋還是很有眼光的,奈何朱允炆的經驗實在是少,不懂的用人,根本對付不了老謀深算的朱棣。朱棣繼位後,第二年耿炳文遭到了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的彈劾,從而畏罪自殺,令人唏噓不已。雖然耿炳文是自殺,但有誰說,不是朱允炆的反覆和多疑,將他殺死的呢?

所以,有人認為,如果朱允炆能夠相信老將耿炳文,不擅自更換主帥,朱棣就不會直取南京城,明朝也不會易帝,你們是怎麼想的呢?


心恬澹


朱元璋是一個聰明之人,不過我始終覺得他最後把皇帝的寶座交給自己孫子朱允炆這個做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實在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也是因為這樣,朱元璋最終造就朱棣造反。

要說他留下來的王牌,那就是前朝的三文一武,讓他們扶持朱允炆好好治理國家,朱元璋當時一定覺得國家已經安定太平,所以留下三個文官,卻只留下一個武將,接下來我就說說那段歷史吧。


一、朱棣造反

朱元璋顯然失算了,他應該留下三個武將一個文官才是對的,因為大戰在即,文官一點用沒有,還得武官衝鋒陷陣。

朱元璋留下的武將叫耿炳文,他的父親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官至管軍總管,父親戰死後,耿炳文繼承父親官爵還有軍隊,繼續為朱元璋效勞,並且屢次打敗張士誠的軍隊,和常遇春、徐達攻打大同、陝西等地,再立戰功,最後被朱元璋封為長興侯。


耿炳文是一個很不錯的武將,原本留下來耿炳文,也是可以對付朱棣造反的,可是朱允炆就是一個小孩子,沒有經驗,始終趕不上他的叔叔朱棣。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因為不滿意削權之事,一氣之下揭竿而起造反。朱允炆任命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實際上只有十三萬)北伐平反,此時,耿炳文已經六十五歲高齡,早已經不適合作戰。

可是無奈朱棣造反太突然,朱允炆一時間有點蒙,並不知道如何是好,軍隊支援不足,調兵時間過長,只能先讓這13萬大軍去滅朱棣。其實按理來說,朱棣一個燕王,也沒有多少人馬,13萬大軍足以剿滅他,關鍵就看怎麼帶領,怎麼指揮。

朱棣明顯有自知之明,知道硬碰硬自己肯定不是對手,就搞野戰,搞突襲,耿炳文才剛帶領9000先鋒部隊去對抗朱棣,就被朱棣來個突襲,全軍覆沒,潘忠與楊松率軍來增援,過月漾橋時,遭到朱棣兵馬伏擊,落入水中,潘忠、楊松都被俘。

兩人也是鐵血漢子,誓死不從朱棣,最終被朱棣處死。耿炳文帶領剩下的近10萬大軍繼續剿滅朱棣,朱棣感覺自己實力不允許打算撤離,就在這種千鈞一髮之際,建文帝朱允炆給朱棣來了一個大大的助攻。

朱允炆看到耿炳文戰事不妙,心裡五味雜陳,這時文臣黃子澄給朱允炆出餿主意,叫朱允炆用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來取代耿炳文繼續帶領大軍作戰。

李景隆就是一個紙上談兵之人,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戰爭,根本不是老謀深算的朱棣對手,耿炳文原本打算守城耗盡朱棣兵力的想法瞬間被朱允炆否定,李景隆替代耿炳文主動出擊追殺朱棣。

此時朱棣早已經撤離,朱棣看到朱允炆換了一員大將,心裡樂開了花,不慌不忙與李景隆周旋,打游擊戰,今天突襲一部分,明天突襲一部分,總是讓李景隆措手不及,就這樣,十萬大軍逐漸被朱棣消耗,朱允炆節節敗退。


二、朱棣求助弟弟朱權

朱棣看著一片形勢大好,看來這個皇帝夢還是有希望,可是更為嚴峻的問題來了,要是朱允炆將其他地方的軍隊調來支援,朱棣就不是對手了,他此刻必須找一個聯盟隊友。

他想來想去想到自己遠在內蒙古的弟弟朱權,於是朱棣帶領幾個小弟就去找到朱權,說自己被侄兒子朱允炆欺負,邊說邊喝酒邊哭泣,實在可憐,弟弟朱權看著都傷心,不知不覺兩人就喝高了,開始回憶年少往事,觸景生情。

朱權哪裡知道,他這個哥哥和自己喝酒之際,他的手下已經把自己的朵顏將軍給收買,等到幾天之後朱棣打算離開之時,問朱權要不要合夥打天下,並且承諾“事成,當中分天下”,朱權當時估計還是有點心動,不過還沒等他來得及答應,他的手下就已經替他做主,跟隨朱棣一起前往。


朱權莫名其妙上了賊船,有了朱權的8萬軍隊支持,朱棣如虎添翼,成功打敗朱允炆自己登基成為皇帝。當初答應兄弟朱權的平分天下,朱棣絕口不提。而那個朱元璋留下來給朱允炆的王牌耿炳文呢,在朱棣登基第二年就遭到了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的彈劾,從而畏罪自殺,結束了英雄的一生。


結語

其實如果當時朱允炆聽從耿炳文的想法,繼續防守耗盡朱棣兵力,朱棣就不會有機會去尋求弟弟的救援,更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說,歷史長河中,勝敗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啊!



嗔痴歷史觀



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對於那群為自己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淮西勳貴”痛下殺手。但是有一個人他也是淮西人,朱元璋卻沒有殺他,並把他留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用來保江山。這個人就是朱元璋在和陳友諒爭天下的時候,以七千兵馬拖住張士誠十萬大軍,為朱元璋打敗陳友諒贏得時間的耿炳文。
耿炳文雖然沒有徐達藍玉他們那麼有名。但是他立下的功勞也是不小的。耿炳文和藍玉他們這些驕兵悍將不一樣,他非常謹慎低調。在朱元璋坐穩江山以後,不在需要進攻型的武將,他需要一個防守型的武將為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守江山。在朱元璋眼裡耿炳文就是不二人選,耿炳文善於守城,又為人低調,而且耿炳文兒子還娶了朱標的大女兒江都公主。有了這層姻親關係,朱元璋就更加覺得耿炳文會好好效忠朱允炆。
朱允炆一上位,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削藩。燕王朱棣隨後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這時候,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底牌耿炳文才開始派上用場。耿炳文這時候雖然已經65歲,為了大明的江山,這位老將還是披甲掛帥去攻打朱棣。因為耿炳文善守不善攻,在剛開始被善於進攻的朱棣打敗了兩次,損失了三萬多人。

隨後耿炳文退守真定城,準備和朱棣打消耗戰。朱棣可耗不起,兵力糧草補給等朱棣都是沒辦法和政府軍比的,耗下去朱棣必敗無疑。朱棣非常著急,但是也拿耿炳文沒辦法,當年張士誠十萬大軍都沒能破耿炳文的七千士兵守的城,可見耿炳文守城有多在行。


可是朱允炆年輕人沉不住氣,比朱棣還著急。加上朝廷裡有人的挑撥,朱允炆就用了李景隆替換掉了耿炳文。朱允炆這簡直是自毀長城,把朱元璋留給自己的底牌都棄用了。朱棣知道後高興壞了,直呼天助我也。因為朱棣知道李景隆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將二代,和耿炳文比起來差太遠了。隨後李景隆真的被朱棣打得都要懷疑人生了。朱允炆給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朱允炆一手四個A帶王炸的好牌,因為看錯李景隆,被打稀巴爛。更坑人的是,這個李景隆後來居然還親自打開了金川大門,把朱棣迎進了南京城。朱允炆不敗而敗,只能一把火燒了宮殿,結束了自己對大明的統治。


錢錢他爹


朱元璋哪兒還給建文帝留下什麼底牌啊?

如果真有所謂的底牌,建文帝就不至於貿然削藩。恰恰是因為他沒有什麼依靠,感到無比的慌亂,所以才出自下策。

很多人都說這張底牌是耿炳文。

但是,朱元璋去世的時候,耿炳文已經有65歲了。你見過這種“行將就木”的底牌嗎?


事實上,在整場靖難之役中,耿炳文並沒有對朱棣造出什麼威脅。

真正在軍事上沉重打擊到朱棣的,其實是鐵鉉、盛庸、平安、徐輝祖這些人,所以朱棣對鐵鉉他們恨得最深,奪權後報復也最激烈。

有些人大概是受《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過深,以為耿炳文真是朱元璋留給孫子的大殺器,其實不然。

靖難之役,建文的操作確實很騷。

由於失誤的決策過多,導致很多機會都錯失了,最終被朱棣打入無底深淵。

但是,耿炳文偏偏並不算是什麼底牌。

在所有的開國功臣裡,耿炳文也就是二流水準,再加上年事已高,指望這種人保護自己孫子,我看朱元璋是昏了頭。

總而言之,沒底牌可言,這也是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報應。


HuiNanHistory


朱元璋留下的王牌—沐英

8歲時,沐英被朱元璋收為義子,12歲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18歲被授帳前都尉。1376年,以副帥身份,隨同鄧愈征討吐蕃,因功受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 1381年,他與傅友德、藍玉率兵30萬,征討雲南。這支部隊先後征服雲南臨安、曲靖、廣南,浪穹、土著首領思倫、東川土酋,貴州普安,建昌等數地的叛亂。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朱允炆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不但和父親一樣性情寬厚,而且身上也帶著理想主義的色彩。他被立為皇太子的時候外邊的藩王已經有很多都手握重兵,而燕王朱棣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削藩可以說是朱允炆最想做的一件事。藩王勢力如此做大,建文帝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削藩之事。

朝廷的戶部提前準備好,但是這個情況不同,沐英手上沒有足夠的物資支撐他帶著大軍前往南京,而且當時的雲南十分貧瘠,恐怕一時半刻無法徵集那麼多糧草。

他實在是沒有能力去援救建文帝,而且即使自己真的不顧後果出兵勤王,雲南那些蠢蠢欲動的土司,肯定會趁機叛亂,到時候沐晟的處境肯定會更糟


Historytoday今朝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朱元璋是少有的明君,他雄才偉略,為大明朝殫精竭慮,開創了洪武之治。但他也殘暴噬殺,尤其是對那些和他一起打過江山的功臣大肆屠戮,更成為他一輩子無法抹去的汙點。也許朱元璋只僅僅是想讓自己的兒孫能把朱家江山坐的更穩固一點,可萬萬沒想到在他死後能夠威脅江山社稷的竟然是他朱家自己人,他那個最有軍事天賦的兒子朱棣造他最疼愛的皇太孫朱允炆的反。雖然朱元璋給他孫子留下三文一武四個人才,但歷史證明,一旦發生戰爭,文臣可能只會出餿主意拖後腿,而有才幹的武將才是鎮國利器。如果說朱元璋給朱允炆留有一張底牌,我想這張唯一底牌就是這位名叫耿炳文的武將了。然而這唯一可堪大任的武將卻被朱允炆用塌了。

耿炳文臨危受命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朱允炆任命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實際只有十三萬)北伐平反,此時,耿炳文已經六十五歲高齡了。試想一下如果朱棣再過幾年起兵,朱允炆能不能用上耿炳文都不一定,畢竟年紀已經那麼大,所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初次交鋒,耿炳文完全處於下風,先是自己九千餘人的先鋒部隊被朱棣偷襲導致全軍覆沒。接著手下大將潘忠、楊松在馳援先鋒部隊時又遭到伏擊英勇就義。隨後耿炳文自己又被投降朱棣而後又被朱棣安排成為臥底的張保矇蔽,以為朱棣大軍即將來戰,於是匆忙讓大軍渡河,待部隊全部匯合後迎擊朱棣。然而在大軍轉移之際朱棣突然來襲,導致死傷無數。總得來說耿炳文這次出征就四個字可以總結:出師不利啊。好在最終仍有十萬大軍撤進城內,主力仍得以保存。通過初期交鋒可以看出耿炳文的軍事能力是不如朱棣的。

耿炳文初次交戰失利後被換

然而耿炳文畢竟身經百戰,一次失利並沒有讓他驚慌失措,很快便冷靜了下來。他知道如果和朱棣硬拼,自己並不是對手,唯有拖住朱棣不與之正面交鋒,待得皇上有足夠的時間把全國的兵力調集起來然後朱棣進行圍剿才是正道。其實耿炳文這個思路是非常正確的,第一,朱棣師出無名,所謂名不正言不順,一旦打持久戰,軍心必亂。第二,朱棣的實力遠遠不如朱允炆,畢竟朱允炆掌控的是一個國家,而朱棣只是一個地方軍閥,當戰事處於僵持階段時,朱允炆有足夠的時間去調動全國軍隊對朱棣進行圍剿,朱棣耗不起。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朱棣圍攻三天無果就撤兵了。

李景隆耗光了朱允炆的家底

朱允炆畢竟沒打過仗,聽說耿炳文被朱棣擊敗了便慌了神,也對耿炳文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此時一位叫做黃子澄的翰林學士給朱允炆出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用李文忠的公子李景隆來取代耿炳文。這個黃子澄就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用來輔佐他的三位文臣之一。朱棣聽說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成為大將軍時頓時心曠神怡,他知道李景隆就是大明朝的趙括,老子厲害兒子草包,只會紙上談兵。他任由李景隆攻打北平,只讓兒子堅守,自己則四處出擊。待得解決周邊麻煩後再與李景隆決戰。平庸的李景隆碰見狡猾的朱棣自然是屢戰屢敗,最終李景隆手上的五六十萬大軍就被朱棣耗光了。自此朱棣相對朱允炆的軍事實力已經發生逆轉。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底牌太少了

如果朱元璋不這麼趕盡殺絕,但凡再留下一位與耿炳文才能差不多的武將,想必即使朱允炆懷疑耿炳文的能力他也有其他將才可用,這樣也就不會輕易讓李景隆帶兵,畢竟那些功臣很多能力比耿炳文還要強。可憐朱允炆連最後一張底牌都沒用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