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不足,後天補足——足太陰脾經

經 絡 循 行

原文《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先天不足,後天補足——足太陰脾經

白話翻譯:足太陰脾經起於隱白穴(足大踇腳趾內側端),沿著腳的內側(赤白肉際,指的就是皮膚顏色改變的那條線)行進,然後向上循行,經過內踝骨(內腳跟)的前緣,沿著小腿內側正中線向上,一直向上經過大腿前內側然後進入腹部,歸屬脾臟,屬絡胃腑,在體外的話,向上穿過胸膈,沿著食道兩邊,直達喉嚨及舌根,在體內的話,經脈從脾臟分出,向上與手少陰心經相聯繫。

主 治 病 症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洩,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本經主要病症為:嘔吐,胃脘痛,腹脹,噯氣,心煩,黃疸,腹中痞塊,大便溏洩。

先天不足,後天補足——足太陰脾經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主治概要: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等。

經 絡 養 生

足太陰脾經巳時(9點至11點)。

先天不足,後天補足——足太陰脾經

巳時脾經旺,造血身體壯;“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洩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入脾經。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虛會導致記憶力下降。這段時間是脾經開穴運行的時間,也是護脾最好的時間段。

建議多選擇牛肉、羊肉、豬肉、扁豆、番薯、馬鈴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選擇蘋果、橘子、檸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選擇綠茶、花茶、蜂蜜水等。

養 生 穴 位

三陰交,為什麼叫三陰交呢,是因為這個穴位是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三條經絡經氣相交的部位;位於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的後緣;具有健脾利溼,調補肝腎等作用。

先天不足,後天補足——足太陰脾經

血海穴,為什麼叫血海呢,是因為該穴位為脾經所生經血的聚集處,切具有引血歸經的作用,經常用於血液病,婦科,月經病相關的治療上,可以說是與“血”有關病症一般必扎的穴位(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等);位於髕骨內上緣往上2寸,在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有健脾化溼,調經統攝血液的作用。

先天不足,後天補足——足太陰脾經

大橫穴,位於臍中旁開4寸,有理氣止痛、通暢腑氣等功能,用於腹痛、腹瀉等病症。

先天不足,後天補足——足太陰脾經

地機穴(陰陵泉穴下3寸)配伍血海穴有調經止痛的作用,用於月經不調等症,西醫上功能性子宮出血有較好的療效;尤長於治療急性痛經。

先天不足,後天補足——足太陰脾經

陰陵泉

【定位】 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功能】 健脾滲溼,益腎固精


【主治】腹脹,腹瀉、暴洩,水腫,黃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膝痛。

先天不足,後天補足——足太陰脾經

以上穴位均可自行於家中按摩,以自感局部酸脹為宜,經常按摩可起到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

以上論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或不同意見之處請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