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要不要鬼混?这里玩遍了“西洋玩意儿”,依然个性十足

自从圣诞节成功打入亚洲,越来越多的西洋节日也开始在黑头发黄皮肤的非英语世界里大受欢迎,比如眼前即将新鲜出炉的万圣节。

其实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都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10月31日)与万圣节(All Saints' Day11月1日)混为一谈了,这大概是因为万圣节前夜恰恰是这个节日里最热闹的时段的缘故,就好像圣诞节前的平安夜总是给人更热闹的印象一样。

万圣节是实打实源起西方国家的节日,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这个节日的功能和意义大致可以参考一下我们华人的鬼节(农历7月15)——也就是佛教通称“盂兰盆节”、道教则称为“中元节”的“七月半”。

在以多民族和多文化混杂发展而著称的新加坡生活了十多年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亲身感受到不同种族、不同的传统节日的奇特氛围,所以在新加坡如果七月半的时候,你能看到在街角避开违法区抽烟的大眼睛、黑皮肤的异族年轻人俯身帮华人老奶奶点祭拜用的香。

就跟万圣节前夜在著名网红打卡景点克拉码头夜游酒吧或是夜场的时候,看到身着清朝宫廷服装等着给路过的人们发糖和南瓜灯的美女僵尸一样,毫无违和感,如果你胆子再大一点,上去搭个话聊两句,少不得还能增添一丝意外的喜感,美女僵尸可能会跟你讲“新(加坡)式英文”给你推荐自己身后的酒吧独具的特色……

万圣节要不要鬼混?这里玩遍了“西洋玩意儿”,依然个性十足

万圣节前夜在新加坡克拉码头酒吧门前招揽顾客的清朝“美人”

比起欧洲这个万圣节的发源地原汁原味的闹鬼游行、做南瓜灯和挨家挨户讨糖吃的习俗,在新加坡本土化了的万圣节更注重的是气氛和创意是否热闹新颖、夺人眼球。

万圣节要不要鬼混?这里玩遍了“西洋玩意儿”,依然个性十足

万圣节前夜在克拉码头两岸有很多cos各国鬼怪上瘾的贪玩年轻人,

每年“附身”在不同人身上诈尸一次的法老殿下与金发碧眼的陌生人天南海北地调侃;跟朋友在原本轻松浪漫的酒吧干杯吹牛的时候,冷不防从身后的天花板掉落一具得瑟自己惊人发量的骷髅——虽然那一头惨白的发色也没啥好骄傲的。

万圣节要不要鬼混?这里玩遍了“西洋玩意儿”,依然个性十足

讲真这个灯光下拍出来的效果真心像一个“好朋友”从天而降似的,某海专门加了一个活泼的logo,这样看上

夜间游乐项目的工作人员顶着大逃杀僵尸脸,跟戴着南瓜脑袋的客人声情并茂地比赛谁更皮一些。

万圣节要不要鬼混?这里玩遍了“西洋玩意儿”,依然个性十足

当然如果你想尝试一下从高空坠落到一群妖魔鬼怪当中的刺激感,也可以从这里直接登上G-MAX几乎完全镂空的金属球飞一圈,款式二选一哟~只不过除了需要克服恐高症之外,恐怕你还得先过这位充当拦路虎的“仁兄”这关……

万圣节要不要鬼混?这里玩遍了“西洋玩意儿”,依然个性十足

以上多少都能看出“万圣节”这个原本在西方是为了除魔祭圣从而兴盛起来的节日,已经开始被包容性超强、想象力丰富的新加坡人民纳入了“全年值得一玩”的“好嗨哟”系列……在这样的氛围里,你很难不会被挑起兴致,跟着一起作妖。

万圣节要不要鬼混?这里玩遍了“西洋玩意儿”,依然个性十足

相比起性格思想纷纷跳脱的新加坡朋友们,在岛国略有被玩坏趋势的万圣节在我们民风淳朴、与人和善的大中华,无论从推广范围还是参与程度以及多方面影响都还可以算在“小鲜肉节日”的行列里,不信你大可以试着随意拦住一位跳广场舞的大妈问问,如果说到圣诞节大妈说不定就自发给你科普一下“就是那个白胡子红衣服老头儿上赶着送人礼物的日子嘛”;可是说到“万圣节”的话,一不留神大妈的联想力估计能把咱们家的孔圣人也召唤出来——连龙珠都不用收集。

然而在新加坡,无论国籍年龄,大家对万圣节期间随处可见的群魔乱舞似乎已成习惯,这个时候就连去Mccafe叫杯水,barista小哥哥或者小姐姐也会用飞天的想象和华丽的技术给你一点惊喜,当然,是惊是喜看各人了。

万圣节要不要鬼混?这里玩遍了“西洋玩意儿”,依然个性十足

个人认为新加坡的Mccafe无论人员技术还是颜值都比其他连锁店好太多,其中尤其是服务态度,简直没话说

无论是接纳了更多各国友人的一线城市,还是慢慢迎头赶上、好奇凑热闹的二线城市,越来越多的商家也会选择在万圣节前后绞尽脑汁想着法子给客人举办一些新颖又优惠的活动;而以好奇心重、接受能力强为主体的年轻人们也开始慢慢参与到万圣节精灵古怪、创意十足的氛围里来:也许是亲手做个搞怪面具,再要么参加一次万圣节主题的化妆派对,或者自己琢磨一个南瓜灯出来……

万圣节要不要鬼混?这里玩遍了“西洋玩意儿”,依然个性十足

酒吧墙上一个用荧光粉画在黑色绒布上的跳舞骷髅,这应该是当晚最友善的装饰了。

有些人可能会忧心忡忡,觉得如果越来越多的“洋节”被追捧会不会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年轻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养成“崇洋媚外”的恶习,依我看来其实这是多虑了。

且不说在整个世界愈发同步、信息交流愈发密切的今天,所有可能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交流的火花都应该是我们紧紧抓住、好好开发利用的点,单说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自己的老祖宗那有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教训也早已提醒我们,对于其他民族的习俗传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是利大于弊的必须选项。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放宽心来参照一下隔壁邻居新加坡对这类“西洋玩意儿”的态度,那就是:有原则地包容,有个性地接受。换言之,就是“玩遍全世界的花样,我也还是我”。

只要心底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底气有了解有信心,适当地开放胸怀感受一下异族风情、他国情调,让忙碌的365天里多一个充满快乐和惊喜的节日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亲,别客气了,你也来颗南瓜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