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柿子情,點亮數萬計閃爍太行山的“小燈籠”


深秋的雙休日,約三兩攝影好友遊玩太行山脈拍攝。視野中幾棵掛滿小紅燈籠的柿子樹吸引了我們。

在藍天映襯下,紅色的柿子似千姿百態的紅燈籠掛滿樹梢。更吸引眼球的是鏡頭拉近後看到的巨大土蜂窩,目測有50多公分高,聽說這裡邊的蜜不是一般的好吃。既然說到柿子那就繼續往下走吧。柿子有好多種做法:用溫水泡是攬柿子,切成小塊曬熟是柿塊兒,樹尖上的軟柿子叫喝柿;去皮曬好捂出霜名柿桃。

柿子的一種叫鈣柿,個頭較大即圓又方。記憶中的鈣柿子脫澀方法是用溫水泡一定的時間後就好吃了。最早的記憶是河北農村生產隊分到每家每戶的柿子,那時候柿樹多,柿子分的也多。三塊石頭支撐起一口大甕,甕下邊每天用柴火加一次溫,每天換一次水但溫度不能太高,高了容易煮,口感就不好了。


曾經村裡的爐臺後面都裝一口瓦罐,用來日常生活溫水用,用它攬柿子雖然量小倒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一種柿子稱“滿天紅”個頭較小多用於去皮算柿桃用。時代的變遷和柿子價格走低到,讓大多的老百姓放棄了摘柿子,任其在樹上自生自滅,鳥類啄食。只有一小部分的村民還保留柿子情懷。

就目前而言,以井陘蒼巖山柿莊村為中心的附近一些村還保留著加工柿子的傳統習慣。柿桃加工較為熟悉。這裡的村民不僅加工自己家裡的柿子,還從其他村民手裡收購,統一的清洗、加工、晾曬、出霜、存放和銷售。

壯觀的晾曬柿子場面。

石家莊井陘柿樹分佈較多,好管理,無非摘柿子是個難點兒的環節。希望井陘人民能夠儘快的找回柿子情懷,開拓市場銷路,恢復柿子加工鏈條,利用好當地資源優勢,增加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