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降息後,港股和A股表現為何大不同?

10月31日凌晨兩點,美聯儲如期降息25個基點,下調聯邦基金利率區間至1.5%-1.75%。

而10月31日A股滬指、創業板指、中小板指跌0.35%、0.76%、0.81%,而當天港股恆生指數則上漲0.90%。這巨大反差表現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分析認為,A股與港股在美聯儲降息之後走勢分化,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是,CPI破3後,通脹上行的隱憂使得A股估值承壓,而港股受影響較小。

二是,9月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率下降,使得套利性外資迴流,港股流動性有所好轉。而在美聯儲如期降息後,企穩預期再次提升。

三次,歷次降息中港股對於降息的敏感度更高。今天恆指再一次衝上27000點,美聯儲議息會議符合市場預期,香港金管局跟隨下調基本利率,匯豐銀行時隔11年下調香港最優惠貸款利率 125個基點,為11年來首次下調。

站在當下,A股的核心驅動依然在內部,等待“寬信用”和盈利觸底反彈的驗證,短期保持耐心,等待政策方向。而當前港股的低估值和高股息,疊加當前流動性環境的改善,配置性價比提升。不同的市場對美聯儲降息不同的反應,也讓資產配置有了更多選擇。

第三次“降息”

美聯儲年內第三次降息,但措辭與前兩次發生變化。其中刪除了“將採取適當行動維持經濟擴張”措辭,並聲明繼續監測經濟前景的信息,暗示未來一段時間美聯儲將“按兵不動”,更進一步的寬鬆以數據變化為準。

隨後的發佈會上鮑威爾表示美國當前經濟表現良好,偏“鷹派”的聲明背後的美國經濟究竟如何呢?美國三季度GDP年化增長1.9%,超過市場預期的1.6%,其中消費依然貢獻最大,投資和出口延續負增;分別環比拉動GDP1.6個百分點、拖累GDP0.27個百分點、拖累GDP0.1個百分點,但9月ISM製造業PMI續降至47.8,工業產出指數同比轉負,美國經濟下行“隱患”仍在。

美聯儲降息後,巴西、巴林、沙特、科威特、阿聯酋及中國香港金管局紛紛跟隨降息,全球開啟新一輪貨幣寬鬆,中國央行又將如何選擇?

事實上,我國央行“降息”包含兩種方式:一是下調存款基準利率;其次是以逆回購、MLF等為代表的貨幣政策工具操作利率。

物價方面的“達摩克利斯之劍”,9月CPI同比“破3”,豬肉價格上漲下市場預期明年一季度CPI或將突破4%,雖然當期中國不存在持續通脹的基礎,但為了防止通脹預期擴散形成噁心循環,下調存款基準利率並非最好的選擇,未來貨幣政策更多“以我為主”,主要採取“降準”和改革LPR方式降成本,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內地資金持續流入港股

資金,無疑是每一輪行情啟動最直接的推動,關注南向資金的動向對於市場的判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從5月份以來,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超過1550億元。而資金流入的背後,則是港股的低估值、高股息、不斷深化的全球負利率格局、以及今年港股嚴重落後全球主要市場的客觀現實。

美聯儲降息後,港股和A股表現為何大不同?

目前恆生指數9.5倍的PE,不僅顯著低於2005年以來的平均估值11.49倍,而且還處於歷史底部區間。另據統計,截至10月30日,2005年以來任何時點買入恆生指數的平均收益率約為3.8%,而目前恆生指數最近半年持有期的回報率已經降至-10.83%,大幅偏離平均水平;此外,從統計特徵來看,港股市場每一輪估值水平的底部,往往對應於恆生指數半年持有期回報率的底部水平。

與此同時,港股股息率吸引力大幅提升。目前恆生指數股息率已經達到3.50%,不僅高於內地市場10年期國債收益率3.18%的水平,更是大幅高於滬深300指數2.43%的股息率。這意味著,較高的股息率吸引之下,南下機構配置港股的熱有望被逐漸釋放出來。另外,從歷史來看,恆生指數股息率的高點則往往意味著半年持有期回報率的拐點。

總結

全球“資產荒”的背景下,港股低估值、高股息的優勢是不可多得的核心競爭優勢,隨著南下配置型資金的不斷入場,未來,壓縮的“估值彈簧”值得期待。從配置機會來看,對於AH折價和高股息是兩條重要線索, AH折價較為明顯的港股中資金融板塊和性價比較高的中資銀行、地產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