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誠:冷鏈“鮮”機創造農產新價值

吳天誠:冷鏈“鮮”機創造農產新價值

在冷鏈物流流通過程中,如果從服務的觀念來定位,那麼冷鏈物流到底應該在生產者跟消費者中間扮演怎樣的角色?

就像阿基米德的槓桿原理,一邊是生產者,一邊是消費者,我們應該如何滿足需求,怎樣創造價值?

吳天誠:冷鏈“鮮”機創造農產新價值

中國臺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理事長吳天誠

在臺灣40年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從粗獷到精準再到精細最後以服務為主,但首要前提是維持整體物價的穩定,生產者的責任是要把產品賣出去,但如果沒有消費者的存在,整個市場的發展終究會偏離,失去價值。

在整個服務鏈的價值裡,農業產品物價要相對穩定,因為穩定的物價可以滿足生產者的收益,從而滿足消費者的權益。如果不將生產者及消費者列入到整個服務體系,只想著自己的商業利益,提高自己的商業價值,那麼終將會遭到兩者的拋棄。若想重新建立起信賴非常困難。

在整個冷鏈服務的環節中,將環節定義成生產、加工、儲存、銷售以及消費者的使用,所有環節相互關聯,構成完整的冷鏈服務體系,從而保證食品安全問題。冷鏈服務方案需要不斷地改善,因為他不只是社會的問題,更是服務系統工程整合問題。

吳天誠:冷鏈“鮮”機創造農產新價值

其實在整個冷鏈物流體系上面,最重要的事情還是系統整合問題。近十年來,海南一直在做生產基地的建設和投入,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對冷鏈物流也有相當大的改善跟投入,但目前都是非農體系,引進商業投入,因此跟臺灣體系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在臺灣的物流體系中農業在做大力投入,當然其中商業體系在農業系統中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從田間到餐桌形成專業的運輸配送體系,消費者需要安全的食材,生產者需要合理的利潤,但這其中還包含了受外力影響不合理的附加成本,比如產地的價格,在臺灣因為有較為完善的拍賣制度,價格透明化,因此產地的價格很好控制。

那麼如何讓產品暢銷薄利多銷?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產生平衡?讓各項成本得到控制?這需要國家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雖然目前有些大型投入有著國家補貼,但是運營成本依然是不斷增加,因此整體資源需要再做更加合理分配。

吳天誠:冷鏈“鮮”機創造農產新價值

從生產管理角度來說,所有冷鏈服務如果想要提高價值,產品的採後處理一定要做好,有價值性,也就是“最先一公里”的處理方式,那麼如何讓產地採集的人認識到它的重要呢?

這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如何去定義農民,農民不僅只是耕作,還要深入實際運作,我們會賦予他農民的角色——農業的認同,有了這種角色後不會單純的從商業角度看待問題,在交易、培訓等事情上系統的培訓新人,並且不斷引進新人。

吳天誠:冷鏈“鮮”機創造農產新價值

農業最重要的還是以消費為主,絕大部分消費是根據需求來生產,極少數為引導消費。我們可以通過批發市場,做到很完整的大數據分析,憑藉大數據分析來做完整的數據規劃。

從大量消費到少量多樣消費,可以以200公里、400公里、800公里這樣的運銷距離來規劃我們的生產計劃。根據食材所處的環境來做完整的配套設施,同時推動品牌化、無毒農業,但這需要很漫長的一段時間。

最後是正值流行的水果餐盒,這是一個代表性產品,目的是讓產品多樣化,同時讓每個生產出來的產品都不浪費,減少損耗可以讓農民和消費者得到更大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