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互聯網員工,40歲後的三大歸宿:送快遞,開網店,幹滴滴。你認同嗎?你怎麼看?

愷哥說事兒


這是馬路看多了,視覺錯誤。的確在外賣快遞等行業,有很多的40歲大叔。很多都是下崗事業人員,沒什麼專業技術,靠體力勞動養家生活。為什麼說是視覺錯誤,一是這類群體的收入不菲, 二是職業身份複雜,你看到的是送外賣的,有可能人家是公司高管,或是公務員事業編,業餘時間賺外快。只有40歲左右的人群才有危機感,有責任感,才有拼搏的勁頭。收入好一點的外賣,快遞員,還有代駕司機,月收入都過萬了。這些群體崗位穩定,不會輕易離職,所以給人們產生了視覺錯誤。


網逅餘生


說難聽點,你都40歲了,才去送快遞,開網店,跑滴滴,你乾的動嗎?

我去年還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任職2年多,員工偏年輕化是毋庸置疑的,畢竟我那公司全員平均年齡也才22歲(客服小妹太多)!!互聯網企業不愛招40歲員工是事實,但不能說40歲後的互聯網員工都在送快遞,開網店,幹滴滴。

一、互聯網員工,也要區別是幹什麼類型的工作,有些崗位對年齡沒有太大限制

不要一提幹互聯網的,就覺得是活不過35就被批量下架的程序員,就是髮際線不斷後退到大腦門的技術開發。其實還有很多崗位,具體可以看下圖(數據來自拉勾網):

由圖可見,互聯網員工,除了我們平時熟識的技術開發,測試員,還有運維,數據,項目管理,都屬於技術類崗位,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部門,包括市場銷售,運營,設計,產品和必要的職能部門。

像我之前就在電商公司的綜合管理部做HR,部門總監40多歲,經理30多快40歲,他們都是公司非常受重視的人力資源,總監還持有相應的乾股。還比如說財務部,好幾個都是三四十歲,因為他們經驗豐富,成熟穩重,這是企業所看重的,也恰恰是很多年輕人所缺乏的。

二、互聯網員工工資高,財富和資源有一定積累,不至於40歲後沒退路

根據拉勾18年給出的《主要互聯網城市平均薪資及漲幅》(下圖)來看:

在這幾個稍微發達一點的城市,互聯網行業的平均薪資可以去到13.8K,這其中很多並不是從事技術類的崗位,薪資可能稍微拖了點後腿。如果是做技術的程序員,只要有2-3年工作經驗,工資至少2萬起步。

即使他們真的到40歲就被公司一腳踢出去,但他們至少在前期積累了不少財富,人脈,行業信息和平臺資源等等,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認知上,渠道尋求上,都足以支撐他們過好40歲以後的人生。

三、40歲後送快遞,開網店,跑滴滴的互聯網員工,只是個例

雖然程序員職業生涯壽命普遍不長,35歲後一般會陸續轉管理、產品、運營等,或者自己創業,轉行。但轉行轉去送快遞,開網店,幹滴滴的,真的不多見,只是個例罷了,至少我作為幹了這麼多年的資深HR,身邊是幾乎沒有見過這類情況的。

  • 送快遞。跑多少單算多少提成,多勞多得,據我瞭解,外賣小哥有2000多的底薪,但這個底薪必須在滿足每個月送滿四五百單的情況下才有,超出保底單後,每單提成按幾塊錢算,所以高工資意味著長工作時間。而且很多外賣小哥沒有五險一金,騎電動車到處跑,又辛苦又危險。

  • 開網店。要說這三個職業,互聯網員工可能和開網店的匹配程度更高,但這幾年開網店也沒那麼賺錢了,首先各種網店平臺,套路,進貨渠道,推廣費用,淘客,惡性競爭等等,但凡沒有點自己的特色和營銷手段,是玩轉不開的。

  • 跑滴滴。如今滴滴司機的收入和前幾年相比,幾乎是斷崖式下跌,以前可以月入過萬,現在就難了,有數據顯示,去年的網約車司機平均月收入也就在5K左右。網約車平臺競爭,的士之爭,順風車下架,用戶量減少,平臺規則變嚴等等原因。而且這個職業要一直坐著,一直開車,一直保持接單狀態,一直集中注意力,又不能違法交規,不利於身體健康。

這三個工作入職門檻低,可替代性高,也屬於吃青春飯的職業,你說你一個有學歷、有技術、有見識、有資源的互聯網高齡人士,跟他們搶什麼飯碗?

四、小結

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觀點:

01、互聯網企業內職業多多,有些崗位對年齡限制不大,要說不怎麼招40歲以上的員工,那基本上所有企業的通病,不單單是互聯網企業。

02、互聯網員工(尤指技術崗)工資偏高,前期財富資源積累起來,40歲後自有後路可走。

03、送快遞,開網店,跑滴滴偏體力職業,而互聯網員工(尤指技術崗)能吃腦力飯,何必走上這幾條路。

04、送快遞,開網店,跑滴滴也吃青春飯,你40歲後照樣幹不動,別想了。

感謝閱讀,公司資深HR,不妨添加對我的關注,有什麼職場問題方便隨時交流!


心念HR


這樣的話就好比一位公司高管說:“老了不工作了,回家去種地!”大家聽聽就可以了,千萬別當真啊。

要知道,互聯網員工尤其是程序員的待遇在各行各業中可是數一數二的,憑藉他們的高薪,40歲以後去送快遞、開網店、幹滴滴,你覺得靠譜嗎?

第一點 程序員的薪資到底有多高

一個一般本科的程序員,最基礎的薪資就是8000元以上,名校畢業生底薪破萬輕輕鬆鬆。很多高級的程序員到了30來歲月薪基本可以達到兩三萬甚至四五萬,這些壓根就不是信口開河,而是真實的情況。

我的高中同學大學去了北京名校,學的計算機專業,畢業後進了一家500強公司做程序員,當年的底薪就是12000。現在幹了五六年之後,月薪保底3萬,生活過得很滋潤。

像他們這樣的程序員,即便到了40歲,憑藉早些年的積累,也會有很多積蓄,根本不用去做什麼快遞小哥和滴滴代駕這樣很辛苦的行業。

第二 快遞,網店,滴滴真的好做嗎?

大家不要以為快遞、網紅、滴滴很好做,其實遠比大家想象的要辛苦得多。

先說快遞小哥,每個月底薪只有幾千元,還得幹滿固定的幾百單才可以拿到提成,風裡來雨裡去,從早到晚,別提多辛苦了。一旦因為天氣原因或者其他原因延遲了送貨時間被人打了差評還得扣錢。

況且,快遞小哥對一個人的體力有嚴格的要求,你每天風雨無阻地在城市奔波忙碌,如果沒有強健的身體肯定是吃不消的。

幹快遞的大都是20多歲的年輕小夥子,你都40多歲了,你覺得你能拼得過他們嗎?更不要說你前面二十幾年一直加班熬夜,本來身體就不好,還去幹這麼重的活,掙錢才怪呢?

再說開網店。不要以為是個人就可以開網店,網店對一個人的營銷能力有很高要求,不僅需要你善於經營人脈,而且還得會宣傳,懂營銷。說心裡話,程序員由於工作性質的緣故,整體來說腦筋比較死板,對運營宣傳這一塊並不擅長。

我並不建議你去開網店,因為這屬於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行業,你在互聯網做程序員也許遊刃有餘,但是開網店也許就束手束腳,步履維艱了。

滴滴和快遞差不多,拼的都是體力。很多滴滴小哥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吃飯毫無規律,每天簡單買點在車上巴拉兩口就繼續工作。長此以往,對身體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你都40歲了,還去做這麼辛苦的營生,值得嗎?

第三 40歲以後可以做什麼?

1 互聯網運營

互聯網運營,這個崗位比較雜,很多類:公眾號運營、小紅書運營、淘寶運營、天貓運營、亞馬遜運營、代運營、抖音運營、有贊運營、小程序運營、活動運營、文案運營。

你做過這麼多年的互聯網,到了不惑之年,肯定積攢了大量的人脈和經驗,做互聯網運營對你來說小菜一碟。

這個年代,無論是平臺運營還是內容運營或者社群運營,都可以掙錢,而且掙得還不少。即便你寫寫公眾號或者頭條號,堅持更新,每個月也能有過萬的收入,肯定比快遞滴滴好多

2 互聯網銷售

這裡所說的銷售,不是上面說的開網店,而是兜售課程,不是化妝品這些實物。

既然你有二十幾年的互聯網工作經驗,也算是行業內的大咖了,肯定有非常多的經驗和心得,你可以把這些內容做成課程,進行線上售賣。

或者你去給一些小型的公司或者企業進行培訓,再或者進一些專科院校給學生們進行培訓。

或者再簡單一點,你可以選擇最簡單的方式,先在網上各個渠道獲取目標用戶的信息,然後進行電話或者微信、QQ等方式聯繫你,最後達到成單的目的。

總之,作為行業內的高尖端人才,你肯定有很多出路的。


歡迎大家關注@遇見小mi,讓我們一起聊聊職場方法那些事。


遇見小mi


這是真的。因為我們公司要裁人了,平均年齡38歲,現在公司領導下達任務要把公司平均年齡下降到35歲,呵呵,我聽到後,簡直震驚了,太殘忍了。這就是做IT這個行業的下場,早知道學個什麼傳統行業了。之後找人都是學校畢業的年輕人。哎。


小姜變老薑


多多說:“這是比自黑還可怕的抹黑”,你怕是不知道互聯網行業的高薪和暴利?


我就是做互聯網行業的,互聯網整個行業的薪酬在全國算是數一數二高了。


程序員


不說什麼,就說程序員薪酬,一個大專畢業的程序員,如果技術比較紮實,實習都是底薪5000,正式員工8000左右。


試問其他行業,有多少大專畢業的應屆生能8000左右的薪酬?


再來說下,本科或者好的本科畢業畢業的互聯網程序員的薪酬,一般本科生學計算機編程的,看你選擇什麼公司,好點的私企,是能破萬的。一般網易或者百度、騰訊、華為這些公司,20k是跑不掉的。

試問,就連沒經驗的應屆生都這個薪酬了,你還認為他們40歲需要去送快遞?開網店?開滴滴?


如果做了,只能證明不差錢,喜歡這個。


就算到了40歲,他們前期積累的財富,還不夠他們自己創業?或者自己投資嗎?同時程序員一般做到後期全棧運營的話,是很多人搶的。


就算最差,也是能接單的,幫別人做做網站什麼這些初級的活,還是能養活家裡的。


互聯網運營


互聯網運營,這個崗位比較雜,很多類:公眾號運營、小紅書運營、淘寶運營、天貓運營、亞馬遜運營、代運營、抖音運營、有贊運營、小程序運營、活動運營、文案運營


管理類的還有:運營經理、運營總監


如果做APP就是APP運營,其中可能用戶拉新、留存等問題


運營的門檻比程序員低,但是上升難一些,需要高情商。

我就是做互聯網運營的,之前在互聯網上市公司做運營經理,說下整個運營現在的基本薪酬情況。


平臺運營:淘寶、天貓、亞馬遜等平臺運營,市場是缺人的,目前稍微1—2年的經驗,薪酬在8000—15000的底薪,平臺運營的產出,另算績效。


每個月最低5位數,高的時候3萬能拿。


新媒體運營:微信公眾號、頭條、抖音等運營,有經驗的微信公眾號運營者,現在已經創業,自己做獨立工作室了,用自己的才華賺錢


還有部分會在市面上做培訓,幫助想要入行的人,同時自己也能賺點。


就算現在的文案,市面上最低也是5000一個月,能寫爆文或者質量的文的,額外有獎勵,資深文案是在8000—1萬的底薪。


而這些靠文字或者視頻吃飯的人,擅長抓住人心、把握市場,他們是比前面的程序員更快創業的人。

像現在的頭條領域裡面的很多人,都是之前在公司寫作,最後自己出來開公司的。


就算不開公司,靠自己寫作投稿,簽約平臺,對於他們來說,只要堅持日更,即使不上班,每個月1萬以上的薪酬沒問題。


運營總監和經理,是負責全局的規劃和擅長某個領域,這些人的薪酬一般在1萬—3萬之間。


互聯網銷售


互聯網銷售一般採取電銷的模式,先在網上各個渠道獲取目標用戶的信息,然後進行電話或者微信、QQ等方式聯繫你,最後達到成單的目的。


銷售根據不同的公司,底薪和提成差別很大,一般剛出來的銷售底薪在2000—5000之間,銷售管理在5000—15000的底薪之間,北上廣有細微差異。


我之前的互聯網公司銷售平均工資8000—9000,高的銷售冠軍當時才20歲,那個月拿到了5萬的工資。當然低的也有,只能說,吃苦賴勞、運氣和實力,對於銷售來說很重要。


而這批互聯網銷售,一部分是來體驗生活的,未來想自己創業的。

一部分是家是農村的,賺點錢回家蓋房子,做生意的,來賺快錢的。


一部分也是過渡的,打算賺點快錢,出國讀書或者考研的。


這部分銷售都是把這個當人生的過渡,未來他們早已經做好打算。怎麼會就那麼三種貧乏的選擇呢?


互聯網行業門檻也高於普通行業,大部分都是要求本科學歷,在中國雖然現在本科學歷也很多,但是依然佔全國不高的比例。


這部分人佔有中國好的資源和優勢,他們擁有金錢,擁有人脈,還有強大的大腦。


怎麼會最後就送快遞,開網店,幹滴滴?他們說這句話這個就像,老一輩說,等我老了,回家種地一樣的,你別當真了。


我是@多多職場說,4年企業管理經驗,曾任上市公司經理,90後互聯網人,關注我,和你聊點互聯網升職加薪,和賺錢的那些事兒~


多多職場說


01 未來,很多人將無工可打!

  早在幾年前,當阿里、微博、滴滴等興起的時候,沒有人能夠預想到,互聯網會對今天的職場產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得幾年前就曾經看過相關的分析文章,裡面指出:未來,我們每個人或要面臨一個無法逆轉的歸宿,那就是無工可打。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因為未來,傳統企業或組織的壽命會越來越短;而與之對應的,是延遲退休年齡等政策,也就意味著,每個人的職業生涯時間將越來越長。

  《財富》曾經對不同企業的平均壽命做過統計,結果如下:

  全球“500強”:40-50歲;

  跨國公司:11-12歲;

  中國集團企業:7-8歲;

  中國中小企業:3-4歲;

  ......

  我有個朋友K幾年前從一家知名諮詢公司辭職出來的時候就告訴我,她剛開始在諮詢公司給企業做戰略規劃差不多都是5年10年的時間跨度,而在她辭職之前,能夠做一份3年清晰的企業戰略的,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因此,任何人在進入一家企業之前,就不得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假設這個行業衰落了、企業倒閉了,我還可以去哪兒?我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這幾年來,隨著互聯網平臺的普及,倒下去的傳統企業不計其數,按照一家好一點兒的企業平均存活8年計算,假設未來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從22歲開始到70歲結束總共48年,假設每一份工作都能做滿8年,這個人至少也要跳6次槽!

  問題在於,到了人生後半段(40歲以上),如果這個人沒有做過高管,沒有在一個領域內做到專家級別,又有哪家企業願意接受這樣的高齡員工?!

  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很多人都將面臨著無工可打的困境!

02  中年危機的推手:去中層化!

  為什麼近幾年“中年危機”會一而再再而三湧入我們的眼簾,甚至一度成為受人矚目的新聞?

  這和很多單位或組織的“去中層化”策略不無關聯。

  什麼是“去中層化?”

  簡單來說,就是隻留基層和高層,具體表現在:有些企業將崗位合併,有些甚至連崗位職責描述都取消了,等等。

  舉個例子來說。

  比如一家企業項目部人員架構是這樣的:

  有了相應的崗位設置,那麼薪資肯定需要有所體現的。

  《財富》曾經對不同企業的平均壽命做過統計,結果如下:

  假設崗位待遇如下:項目總監年薪50萬,項目主管年薪30萬,項目專員平均年薪12萬/人。

  則按照傳統部門架構和人員設置,項目部人員光薪資部分的開支則高達116萬/年。

  此時,該行業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項目有時多有時少,這筆支出慢慢成為企業高額負擔,為了更好地應對變化,公司在人員結構上實行“去中心化”:取締項目主管這一中層職位,設置四名項目專員,再根據不同的項目進行內部競聘項目負責人制度,也就意味著,任何人都有可能變成某個項目的負責人,等項目結束,這個職位的使命也隨之結束。

  同時,項目專員及負責人的薪資一律和項目收益掛鉤,根據測算,在行情好的時候,普通項目專員人均年薪能將至10萬,項目負責人年薪15萬,項目總監年薪基本沒有太大變動:如此一來,項目部人員薪資部分的開支則調整為95萬,節省了21萬元開支,降幅為18%。

  由此可見,“去中層化”會讓企業人員架構更為扁平化,有利於企業去除冗餘、煥發內部活力、快速適應變化。

  但對於員工而言,一旦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實行“去中層化”,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利好消息:因為

  高層通常是讓人難以企及的精英人士,往往是一流大學畢業、留過洋、在世界500強企業負責過重大項目、經驗豐富,通常是公司不惜重金挖過來的行業頂尖人才;

  而高層以下沒有中層職位,普通員工的晉升則更為艱難。

  對個人而言,去中層化將會導致一個更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隨著等級的減少,同樣的職位做的工作量明顯增加,而個人精力則被稀釋的權利和更多的義務所消耗,很難持續在一個領域上保持專注,長此以往勢必削弱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那麼,誰在“去中層化”改革中處於最為不利的地位呢?

  答案恰恰是:企業裡的中年人。

  中年人往往在企業工作多年,不論體力腦力還是精力都無法和年輕人媲美,由於長期感受到的壓抑與不公,

  有人開始心灰意冷,逐漸成為“職場老油條”,

  沒有什麼本事要求倒是不少,這些人成為各大危機中公司的首要裁員對象;

  還有一部分也挺優秀,並做到了中層崗位,但在“去中層化”的大勢所趨下,企業寧願砍掉10個不溫不火的中層,用這個錢重新聘請1位業內頂尖專家,而從創造的收益來看,後者明顯優於前者。

03 職場沒有救世主

  但有兩樣東西可以救你

  在某個領域的深度與專業度,可助你打造“個人品牌”

  Linkedin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曾經提出過“聯盟”的概念,即:

  未來的職業不再是僱傭關係,而是互相投資的關係;

  企業和員工雙方為了共同的使命和目標,互相在對方身上投資。

  為什麼不再是僱傭關係了呢?

  你從阿里、滴滴、美團等互聯網平臺的興起就不難看出:

  Linkedin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曾經提出過“聯盟”的概念,即:

  阿里自己沒有貨,它是一個交易平臺,裡面入駐了很多商家,消費者則直接通過這個交易平臺給商家下訂單;

  滴滴本身沒有車也沒有司機,但它是一個打車軟件,如果你有車也願意利用業餘時間拉人賺外快,完全可以在那裡註冊,客戶則直接通過平臺下單;

  美團本身沒有東西,但它也是一個平臺,入駐了很多吃喝玩樂的商家,客戶想要吃喝玩樂,則直接可以通過美團下單,等等。

  你會發現,阿里和平臺上的商家、滴滴和註冊的司機、美團和各商家等實則都是合作關係:這裡面根本不存在僱傭關係,你從來不曾聽說滴滴會和平臺上註冊的司機簽訂勞動合同甚至要為他們買社保吧!

  對於個人而言,也有類似的平臺讓你拓展收入渠道。

  例如,如果你是一名醫生,可以入駐相關的在線醫療平臺,給病人解答困惑,為平臺引流,同時獲取一定的收益;

  如果你是一名頗有經驗和資歷的心理諮詢師,也可以入駐相關的在線心理服務平臺,給那裡的用戶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如果你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更可以入駐一些知識服務類型的平臺,讓需要的用戶找到你進行一對一的付費服務。

  這裡面,各類互聯網平臺或APP就相當於“美團”,而入駐的專家就相當於美團上的各類商家,只不過在行提供的不是有形的產品,而是無形的知識服務。

  而此類知識型APP與各類專家的關係,就是典型的合作關係,而非僱傭關係。

  因此,如果你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則會有很多平臺找你談合作,這就是所謂的“個人品牌”。

  而一旦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品牌,你就是一家流動的企業,再也不用被外界的市場環境所牽制了。

  野心不能成就的,愛好可以

  對很多普通人而言,在這個時代是不是就註定暗無天日了呢?

  並非如此。

  有些職場人白天做著自己的工作,利用休息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從而獲得了一定的成就:

  如在娘子關發電廠上班的劉慈欣,後來寫出了時下大熱的科幻小說《三體》;

  在公安機關任職的法醫秦明,後來寫出了《失語者》等一系列著作;

  再往前追溯,國外有個保險職員叫卡夫卡,後來創作出《變形記》等一系列精彩小說。

  根據前文分析,如今大多數普通人想要在職場中謀求職位上的晉升只會越來越難,那麼,不妨培養一份自己的愛好,未來或許能夠救你。

  事實上,當今時代已經進入了“全民創業”的時代:

  有可能你身邊不起眼的張三李四,就是某個平臺的流量大V,他們早已實現了不需要上班,在家捯飭些愛好就能活得不錯的生活,成為了羨煞旁人的“逆襲者”。

  這些逆襲者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好奇心和創造力強,往往是很有想法與創意的一類人。

  他們有的文筆不錯,慢慢成為了自由撰稿人;

  有的文筆不好但富有表現力和活力,總能想到不錯的創意,通過拍攝好玩的視頻也能吸引足夠的流量,最終完成商業變現。

  我就知道這麼一個超級厲害的普通人:

  她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大齡未婚,喜歡養貓,後來她慢慢摸索出了自己貓的性格,於是經常拍一些貓的視頻,配上呆萌的臺詞和配音,讓人忍俊不禁。

  沒錯,就靠“拍貓片”,她在某視頻平臺上粉絲幾百萬,一個月只要在某一條視頻中植入一條廣告,就抵得上很多人幾年上班的收入。

  這種創業方式說起來並沒有那麼玄乎:那就是,利用你自己的特點與創意,找到適合的平臺,通過相應的輸出方式吸粉,等達到一定的流量之後,自然會有商家找到你,從而達到變現的目的。

  而這種,其實就是時下火熱的“內容創業。”

  和傳統創業不同的是,內容創業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投入,也無需承擔高昂的物質成本,但它對個人的創造力、學習力及毅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你會發現,做一條15秒的視頻或者寫一篇三千字的原創文章或許並不難,難的是一年、兩年、三年甚至常年進行持續輸出,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創造才能會一次次被激發、被強化,最終形成強大的勢能,從而脫穎而出。

  04 時不我待 改變要趁早

  “這世上,有天賦的侷限,有命運的束縛,這世上,也有很多我們做不到的事。可是,你若不去push,你又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走多遠呢?

  一邊是社會經濟的層層壓力;一邊是技術爆炸,迭代飛速,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而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階層,都有人在選擇盡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暖男街拍


江少觀點:40歲後的互聯網員工,開網店是有的,但是送快遞和開滴滴的比較少。

首先,根據人口學觀點:30-40歲是一個人一生中智力和事業到達頂峰的黃金時期。

大部分人,在40歲時候事業基本已經定型。

我所在的互聯網行業,一線員工普遍在25-35之間,高管在35-50歲左右。

40歲左右的人是比較少見,他們要不自己創業,要不當上了管理層。

當然,40歲的基層員工也是有的,比如程序猿這個崗位。

很多自媒體瘋狂鼓吹35歲以後找不到工作,其實這是一種販賣焦慮的卑鄙行為。

事實上,只要你有能力,50歲也能找到好工作。

我剛畢業的時候,就認識一位60多歲的爺爺輩員工,他的工作經歷很豐富,可以幫助年輕企業減少決策失誤。

並且年紀大的老員工,往往身邊有很多人脈資源,這點是企業在招聘時候比較看重的。


40歲的互聯網“老人”,即使他們不在互聯網公司做了,我想也不至於窮到去送快遞、開滴滴。

要知道,送快遞和開滴滴都是體力活。單位時間產出並不高,要想收入一萬多,全靠拼時間。

現在送快遞基本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年輕,40歲的互聯網人即使想幹,競爭壓力也很大。


這幫在互聯網公司混到40歲的人,這個道理和覺悟應該是有的。

不過我知道有些互聯網人,特別是年輕人,都在搞副業,比如你問題裡的開網店。

開網店和跑滴滴、送快遞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是創業,一個是接單。

創業和接單最大的不同是,創業需要很全面的商業知識,接單隻要付出時間和體力就行了。

比如我的一位親戚,開網店3年,前兩年沒掙到一分錢,砸了10萬學費進去,後來第三年就掙到了50萬。

而跑滴滴和送快遞,基本沒啥成本,一輛車就行。跑一單賺一單,賺點辛苦錢。

創業需要自身強大,接單需要依賴平臺。


40歲以後的互聯網人,我建議走這三條路:

1.當技術精英,讓自己不可替代;

2.當管理,帶領更多人一起成長;

3.自己創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40歲以後,跑滴滴、送快遞,絕不是唯一選擇,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作者:江少 互聯網資深運營,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看法。

江少


要看自己怎麼看了,悲觀的去送外賣、開網店、幹滴滴和樂觀的有規劃的去送外賣、開網店、幹滴滴性質是南轅北轍的。

40歲對於互聯網是個尷尬的年紀,有危機的一面。

年齡漸長在和小年輕一起討論需求實現討論流量獲取討論技術方案,在這些需要發散性思維和急智的領域腦流量難免不足,加上用工成本比之年輕人沒有優勢,身負的家庭壓力又大,也不可能在和年輕人一起去996了。

加上互聯網行業那明目張膽的年齡歧視和對中年人的社會性偏見,裁員的大棒始終懸在這些人頭上。

如果沒有積累,沒有學歷的能力,沒有人脈支持,再加上家庭壓力,被動的去做一些不需要太多投入的工作也是無奈之舉。

再來看40歲轉機的一面。

我始終認為要深入瞭解一個行業是需要時間來積累的,只要你在之前的職業生涯中不曾懈怠,40歲恰好是一個人成熟的年紀,對之前從事行業的認知更上一層樓了,無論經驗和資金都有了一定的積累,身邊也終於有了幾個有實力互相支持的好兄弟好哥們,更加認清自己應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為人處世也基本掌握了分寸。

這個時候即使被裁員了也不要慌,就當是轉型吧,秉著興趣和自己的規劃去做事,何止是送外賣、開網店、幹滴滴,你會發現世界很廣闊,中國並不是只有互聯網行業。

退一步說,互聯網的潛在壟斷性越來越高,對於中小型互聯網公司和後來的互聯網公司越來越不友好,供職於這類互聯網公司的職工未必就前途無量吧。


人生研究局


互聯網員工是很善於自黑的一夥傢伙,相信我,有人說,也是互聯網人士自己先開始說的。


因為互聯網待遇尚可,所以互聯網進來了非常多優秀的人才,也是因為前些年互聯網的火熱,出現了很多的IT培訓機構,也幫忙培訓了一部分人才。


這個行業夠龐大,參與者眾多,並且不但有計算機專業的程序員,還是其他很多方向,比如說產品經理可能來自任何專業,還有運營人員。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人員當然也會良莠不齊。但總體來說,素質還是要偏高的。


說了人員的基本結構和組成部分,我們回到題目本身,這題目吧,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可能這兩年互聯網確實有些不景氣,一些能力不強的人被洗牌出去,然後謀生做了三大歸宿之一。


但是互聯網從業人員以百萬計,這個比例小到你除了當個段子看。


並且如果如果這真是40歲以後的歸宿,我覺得那麼這個結果對互聯網公司來說就是一種侮辱。


一個行業終究會吃完紅利,也終究會利潤越來越薄,也終究會成為傳統企業,如果互聯網公司40歲以上的最終歸宿是這三大歸宿,那麼那個時候利潤薄了的互聯網公司不成了狗不理了?


一個好的行業會保護自己這個行業的優秀人才,不會輕易讓他離開的。當然這個社會會優勝劣汰,有那麼多的年輕人進來,當這個行業承載不了那麼多的人的時候,有人被淘汰出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被淘汰出局也好,或者是自己選擇離開也好,在這個行業的浪潮中所學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會有很多選擇,甚至互聯網思維帶到其他行業做出更好的成績都是有可能的。


遇見林曉書


互聯網人的歸路就是這三大類?想多了,要是互聯網人40歲之後都幹這個,想必後面都沒多少人會從事這行。

試想,40歲之後到退休,還有20多年,這些年不可能只通過前期的高收入來彌補。更何況,互聯網人,也不是人人都是高工資。

01

送快遞、開網店、幹滴滴,如果一定是這三樣,晚入行不如早入行,為什麼要等到精力已經跟不上的時候?

這三個工作,除了跑滴滴稍微輕鬆點外,送快遞很累,開網店也勞神費力。對於一個40歲的人,再入行,不能說晚了,但至少不算早。

如果一定要做這個,何不一開始就做?這樣也能更快的摸到門路,在行業裡深挖,爭取儘早賺到第一桶金。

並且,如果大家的歸路都是這三樣,這會造成人員的高度集中,會導致行業門檻提高,也就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入的了。

所以,從反向來說,這是互聯網人的歸宿,明顯誇大其詞了。

只是目前這三個工作,似乎毫無門檻,但凡賺不到錢了,就往裡面擠,再加上互聯網人的35歲危機,讓大家感覺出路就只有這些罷了。

02

大多數互聯網人,都是在行業裡一直生存下去,而不是換了“跑道”

都說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互聯網人。這真心有點危言聳聽了。

我們就是互聯網公司,我們就在互聯網行業,可我也沒見每一個互聯網人都是35歲以下。大把存在35歲以上的。

簡單想一想就知道了,35歲還在找工作的人,又有幾個?

如果自己已經穩定下來了,自然不會在知道35歲難找工作的情況下,還特意離職去換工作吧。

除非是因為某些原因,導致自己離職了,不得不重新找工作。

我承認互聯網有裁員,但被裁掉的仍然是少數,大多數還是留下來了。

作為互聯網人的一員,如果被歸到了“裁員”一波里,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自己能力不足。

這個時候要去怪罪公司,顯然底氣不足。不論是自己再找不到工作,還是跑滴滴、送快遞,那都不能怪別人。

03

行業人員的“向下流動”趨勢,會在整體上確保人員不至於完全沒辦法存活下去

實際上,當一個人的能力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會開始往下游流動。

能力到頂,再往上走不可能,那最好的選擇,無疑是往下流遊動。從大公司經理到小公司總監,就是這種類型。

每一個層級的公司,管理崗位都會存在飽和,那麼員工就沒辦法往上走。真正在一個公司走上去,都是一批人中的幸運兒。

那如果沒辦法走上去,那就退而求其次吧。

根據自己對行業的瞭解,從產業流的一個位置,流動到另一個位置,掌控大局,還是可以實現的。

所以,如果在35歲之後,沒上去,那就會尋找需要自己見識、能力的另外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很大可能比現在小,但卻可以在職位和薪酬上,提供一個讓自己能夠接受的水平。

事實上,很多人都是這樣的。這是行業流裡的選擇之一。

選擇之二就是自己做。也就是創業,不論是哪種形式,都可能出現。於是快遞、網店等等,也就會被包含其中。

我始終認為,年齡是個不可迴避的問題,但在客觀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自己更要做好主觀方面能夠改變的事情。

如果只看到負面,就不去爭取、改變,那麼結果自然不會好到哪去。別說互聯網人了,任何職業,都如此。

我是 ,管理諮詢公司COO,頭條等多平臺簽約作者,擅長職業規劃與心理輔導,專業書籍《從零開始學招聘》全網售賣。歡迎關注!為您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