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世錦賽失利都是年輕惹的禍?拔掉這個梗

莫斯科世錦賽失利都是年輕惹的禍?拔掉這個梗

莫斯科世錦賽失利都是年輕惹的禍?拔掉這個梗

2010年莫斯科世錦賽,丁寧打先鋒,2:3負於馮天薇,劉詩雯接著連輸兩場,成全了馮天薇和新加坡的世錦賽團體冠軍奇蹟。那一年,丁寧20歲,劉詩雯19歲。自此,莫斯科世錦賽也成為年輕運動員是否可堪大任的梗。

其實,兵敗莫斯科後,各個層面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探討。

其中外在的因素是,新加坡當時的隊員和教練基本就是另一箇中國隊,主教練是原來北京隊的主教練周樹森,他對中國隊的隊員,尤其是丁寧非常熟悉;馮天薇、李佳薇、王越古都是原來中國的運動員,當時馮天薇技戰術水平如日中天,李佳薇也是雄風猶在,王越古和伊藤一樣是反手生膠的怪打法。雖然王越古的威脅不如伊藤,但已經足夠讓當時經驗尚淺的劉詩雯喝一壺了。馮天薇、李佳薇的戰鬥力則比平野、石川強大的多。這樣一支隊伍自然比現在日本隊的威脅要大。

內在的因素,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是,當時的教練組在隊員的選擇,更多的是在臨陣指揮上存在比較大的問題。

當時,中國隊面臨的局面是王楠和張怡寧剛剛退役,由於王楠和張怡寧過於強大,郭躍和李曉霞作為當時的中生代並沒有完全成長起來,先後在本次世錦賽上輸了球,而後面的追兵丁寧、劉詩雯則狀態正佳,已經對她們的地位形成威脅。

基於上述原因,決賽擺出的陣容:郭焱、丁寧、劉詩雯,與其說是“一老帶兩新”,不如說是“兩新帶一老”。老將郭焱狀態平平,能力也不超眾,只能做為第三單打,棄郭躍、李曉霞而直接起用小將丁寧、劉詩雯,這就是後來飽受詬病的過於重用新人的問題。

其實,回顧決賽全過程,教練組犯的最為致命的錯誤並不在此,而是把新加坡教練周樹森非常熟悉的丁寧擺在了先鋒的位置上,讓她和馮天薇碰,來了個羊入虎口。

試想如果對方的教練就是你原來的教練,不輪是老將還是新手,都容易陷入困境。陳夢在德國公開賽輸給馮天薇,不就是馮天薇的背後有非常熟悉她的老教練吳敬平嗎?也許吳敬平並不會起多大的作用,但僅僅是對運動員心理造成的影響,在水平相近的運動員之間就足以決定勝負。陳夢只是在一個公開賽上就受到困擾而0:4脆敗,丁寧在世錦賽決賽上承受來自周樹森的壓力有多大?這些教練組似乎當時都沒有認真考慮。

這樣的昏招一出,直接導致了丁寧的先贏後輸,劉詩雯緊跟著慌了手腳,雖然郭焱拿下一場,但僅僅是保存了一點顏面而已,結果1:3失利。

面對這樣的新加坡隊,以當時中國隊的心態和備戰水平,誰也保證不了一定會贏球。我們如果當時用的是郭躍、李曉霞而輸掉了冠軍,則教練組很可能會被詬病不敢大膽啟用新人!

但問題的關鍵是歷史無法假設,假設也沒有價值,我們需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獲得經驗。而吸取歷史經驗與教訓,不是簡單避免形式的相似,而是需要找到歷史事件中的教訓,避免這些教訓對現實產生不利影響。

莫斯科世錦賽的教訓是什麼?又應當如何吸取?個人感覺有一下幾條需要汲取:

第一,驕兵必敗。錯誤的認為自己的絕對實力形成了對對手碾壓,全隊上下,包括運動員、教練組,充斥著輕視對手的情緒,這樣的一支驕兵,沒有不打敗仗的道理。

第二,不知彼就無法知己。決賽中對方的策略是什麼?當時的教練組、運動員沒有做過認真分析,基本是不知彼的狀態。不知道對手出什麼招,只能是自己有什麼用什麼,擅長什麼用什麼。一旦想象中的順風球變成逆風球,馬上變的不自信。

第三,不能讓“亂拳打死老師傅”。現在國際乒壇面對強大中國隊,用常規的打法大家都知道贏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多用搏殺、非常規膠皮的另類打法來對付中國隊,往往取得意外效果,伊藤的生膠、法爾克的正膠都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年的新加坡隊就是這樣一支隊伍,搏殺和另類的打法讓中國隊適應起來難度加大。如何不讓“亂拳打死老師傅”,是中國隊,尤其是主力隊員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第四,正視問題,不推卸責任。不要把教練組、整個隊伍應當承擔責任,推給場上輸球的丁寧、劉詩雯兩個年輕人,更不能把莫斯科失利做為大膽使用年輕人的“梗”。

世界盃團體賽在即,距離明年的奧運會也只有半年多的時間,如何鍛鍊隊伍,培養年輕選手,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希望大家都對莫斯科失利有更加正確、深入的認識,拔掉橫亙在球迷和年輕球員心中的“梗”,讓年輕隊員輕裝上陣,也讓教練組能夠放手使用新人,既立足當前,又放眼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