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伐蜀,如果諸葛瞻據險死守,能擋住鄧艾嗎?

-Travel-


公元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劉禪聞訊後,忙命廖化增援姜維;派張翼和董厥到陽平關防守鍾會軍。9月,魏軍正式全面發動攻勢,劉禪卻不等援軍到達,就命漢中的蜀軍撤退,令魏國東路軍長驅直進。鍾會遂親自帶兵攻陽平關,再派李輔攻樂城的王含、荀愷攻漢城的蔣斌、劉欽由子午谷出與主力會師。陽平關守將傅僉想開門迎敵,可是部將蔣舒卻建議堅守陽平關,傅僉不聽。蔣舒因而投降,傅僉憤而戰死。魏軍進佔陽平關後,樂城與漢城也不攻自破,東路軍繼續長驅直入,直逼劍閣。

西路軍也同時展開攻勢,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趨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的姜維。不過姜維因獲悉魏軍已進入漢中的消息,擔心陽安關失守,劍閣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戰且退,希望儘快趕到劍閣援助。但中路軍已從祁山進達陰平之橋頭,切斷了姜維的退路。

姜維為引開魏軍,便率軍從孔函谷繞到諸葛緒後方,詐稱攻擊。諸葛緒怕自己的後路反被切斷,慌忙後退三十里,姜維趁機立即回頭越過橋頭。當諸葛緒察覺自己上當時,蜀軍已遠遠離去,追趕不及。姜維從橋頭至陰平,一路向南撤,途中與正在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等蜀漢援軍會合。當時陽平關丟失,蜀軍惟有退守劍閣,抵抗魏軍。

鍾會率軍進向劍閣,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西有相連的小劍山和大劍山,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姜維利用這種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險,而劉禪也派人向東吳求救,吳國派出丁封、孫異等救蜀。

鍾會前有劍閣雄關,寸步難進,後黃金、樂城、漢城三地要隘,東溯漢水、芒刺在背。要是拖拉下去,形勢真如姜維所預計:“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到時退兵,蜀漢若諸城並出,前後夾擊,那就比昔年曹爽更慘了。鍾會於是又幹起最拿手的,動筆桿子,寄希望於原為魏人的姜維歸降,致書於姜維:“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姜維不同蔣斌,置之不理,鍾會文筆雖佳,面對天險,還是得用武略攻之,只得硬著頭皮強攻劍閣,姜維列營守險。試想魏軍強攻黃金、漢樂已近兩月尚且不下,又安能一鼓攻克劍門,只是白白損兵折將罷了。攻關不克,鍾會只得暫時引兵後退,蜀軍保險拒守。魏軍真處於 “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又是前狼後虎、進退維谷的僵局。鍾會屢攻不下,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棄,加上魏軍糧食不繼,軍心開始動搖,眾人都擔心前功盡廢。

在這個關鍵時刻,鄧艾提出了一條奇策,建議“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德陽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300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鍾)會方軌(兩車並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獻策的要點是,魏軍從陰平繞小道攻涪,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劍閣勢孤易破,若蜀軍不援涪,魏軍破涪,切斷姜維後路,並可直指成都。這條計策被接納了,並由鄧艾執行。

鄧艾挑選精兵,想與諸葛緒聯合經江油避開劍閣,直取成都。但諸葛緒以自己只受命攻擊姜維,不可自作主張為由,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東去,與鍾會軍會合。不過,鍾會為擴大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結果諸葛緒反被徵還治罪,其部歸屬鍾會 。

從陰平到涪,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十分艱難,不過也因此之故,蜀漢沒在此設防。這年十月,鄧艾率軍三萬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鑿山通道,造作橋閣。時“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面對困難,鄧艾身先士卒,遇到絕險處,“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越過7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糧運將匱,頻於危殆”,”在克服了這些難以想象的困難之後,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江由關據石門,臨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懸崖,是和劍閣齊名的天險, 但蜀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奇蹟般出現,大驚失色,不戰而降。

鄧艾率魏軍乘勝進攻涪城。鄧艾自陰平進入景谷旁道後,成都方面已經知道這個消息了,令行都護衛將軍諸葛瞻督率諸軍拒敵,鄧艾的奇襲戰略至此可稱破產。可諸葛瞻的大軍到達涪城之後卻止步不前。尚書郎黃崇勸告諸葛瞻速速前行,佔據險要,不要讓魏軍進入平地。黃崇屢次進言,乃至痛苦流涕,諸葛瞻卻不為所動,依舊在涪城不前。鄧艾擊破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一聞前鋒被破,就引兵自涪關後撤一百多里,退守綿竹。又把涪關險城當大禮送給了鄧艾。 進屯綿竹後,諸葛瞻才意識到自己在戰略上已經鑄成大錯,長嘆:“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最後野戰是役蜀軍伏屍數萬,諸葛瞻和黃崇、尚書張遵(張飛之孫),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戰死沙場。之後後主卻聽從從譙周主降的建議,投降了魏國。

如果諸葛瞻守涪城控制險要,截斷鄧艾糧道,這場戰役就可以結束了,因為鄧艾的糧草不多,經不起消耗,恃才傲物諸葛瞻,退守險要,守綿竹也可以待援,這傢伙選擇野戰,第二次錯誤,兩次錯誤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諸葛瞻不通兵事,剛愎自用,如果是廖化和張翼老將來指揮的話,肯定守涪城,魏國只有退兵了,後勤補給不通暢,不能長期消耗,只能退兵!所以戰爭關鍵還是在將不在兵,將帥不行,累死三軍,諸葛瞻也徹底成了軍事歷史一大笑柄!庸才指數和趙括不分伯仲!下圖是魏滅蜀之戰!如不當,請高手指正,歡迎打臉!



上下幾千年


公元262年姜維因黃皓密謀奪其兵權,向劉禪建議殺掉黃皓。劉禪讓姜維不要介意,並讓黃皓去向姜維謝罪。姜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附葉連,於是去沓中屯田避禍。魏國知道此事決定趁機伐蜀。魏主伐蜀召書:蜀所恃賴,唯維而已,因其遠離巢窟,用力為易。在伐蜀前魏國上下皆反對伐蜀。就連徵西將軍鄧艾也屢屢反對,鄧艾不得已接受命令。晉書:徵西將軍鄧艾以為未有釁,屢陳異議。帝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艾乃奉命。這年冬天魏國派鍾會在關中訓練軍隊。姜維收到消息上阿斗派人在陰平橋陽安關兩處加強防守。三國志: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黃皓巫師告訴阿斗不會來。阿斗於是沒有派人去,並壓下姜維表章。所以蜀漢上下都不知道這事。三國志: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公元263年八月魏國十八萬人伐蜀漢。鄧芝和諸葛緒各率三萬人牽制姜維於沓。姜維人馬應該是三萬人左右。鍾會則率十二萬人攻漢中。劉禪派廖化支援姜維,張翼、董厥則支持漢中。人馬應該不多,估計是兩萬人。姜維跟鄧艾、諸葛緒交戰一個月,暫退陰平。廖化則剛好率軍趕到陰平。張翼、董厥率軍趕到廣漢郡涪縣。鍾會強攻漢中漢、樂兩城不破,當時兩城各五千守軍。鍾會於是另派將領攻打陽安關,守將蔣舒出關投降,主將傅僉戰。而在陰平的姜維擔心陽安關有失,率軍趕往陽安關。鍾會得知陽安關已破,留下人馬圍漢中諸城,率軍通過陽安關。姜維、廖立得知陽安關已失,於是去劍閣佈防。張翼、董厥也跟姜維會師去劍閣。三國志:翼、厥甫至漢壽,維、化亦舍陰平而退,適與翼、厥合,皆退保劍閣以拒會。



鍾會奪了諸葛緒的三萬人,強攻劍閣攻破能破。三國志:鍾會攻維未能克。這時鄧艾提出從陰平進攻涪城,距離成都三百里。那時姜維必然從劍閣回師救命涪城,鍾會就能通過劍閣。如果姜維不回援,則涪城防守不足。所以無論姜維選擇回與不回都能滅蜀漢。十月鄧艾通過陰平七百里崇山峻嶺率萬人到達江油,守將投降。劉禪派諸葛瞻、諸葛尚、黃崇、李球、張遵等率軍至涪城佈防,人馬不詳。個人認為萬人以上。姜維並沒有回師,也許他認為鍾會才是關鍵所在。諸葛瞻要是據險而守是能擋住鄧艾的。原因

魏國糧草不足,且疲之師:

鄧艾翻山越嶺七百里,鑿山搭橋而來,疲憊不堪。而且糧草很難跟上。三國志: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諸葛瞻率軍率軍趕到涪城時就停下來了。黃崇屢勸諸葛瞻速進佔據險要,不能讓鄧艾進入平原。但諸葛瞻沒有接受,黃崇痛哭流涕。這是諸葛瞻犯的第一個錯誤。三國志: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 諸葛瞻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放棄涪城退守綿竹。鄧艾翻山越嶺而來,必然帶不了大型攻城器械。時間拖的越久就越對蜀漢有利。必競魏軍糧草不足。涪城是蔣琬、費褘時代蜀漢主力駐軍所在,非鄧艾旦夕間能破。三國志: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



諸葛瞻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出城列陣而不是據城而守。即使這樣諸葛瞻在外列陣開戰也是大敗魏軍,氣的鄧艾要斬兩員將領,其中一位是他兒子鄧忠。三國志:鄧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鄧艾接著督戰才大敗諸葛瞻,進軍雒城。



而鍾會十餘萬大軍給姜維堵在劍閣,糧草將盡,已經開始徐徐退軍了。三國志鍾會傳: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這時姜維得知諸葛瞻戰敗,一開始並沒有馬上退軍。但傳來了一些消息說劉禪堅守成都、投東吳、退守南中。姜維這才率軍回援以探查情況。鍾會趁機進軍涪城,派部下追擊姜維。三國志:維等聞瞻巳破,率其眾東入於巴。會乃進軍至涪,遣胡烈、田續、龐會等追維。就算是這樣,劉禪要是堅守成都。魏軍必然糧盡而退軍。這是魏人也承認的事實。袁子: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

蜀漢軍隊主力尚在:

蜀漢軍隊並未損失很大,還可一戰。地盤大多撐握在蜀漢手上。姜維張翼廖化董厥等率領的五萬主力。右將軍閻宇率軍從永安趕來。留兩千人給羅憲守永安。閻宇軍隊不詳,應該接近七八千。因為蜀漢在永安的防守在萬人以上。南中七郡的部隊也尚未調動。南中都督霍弋曾上書阿斗要率軍入成都勤王。阿斗以備敵既定不許。漢中諸城並未失,漢城樂城各五千人馬守城。鍾會強攻不破,留下軍隊圍城。直到阿斗投降才開城。



還撐握在蜀漢手裡的地盤有:漢嘉郡,蜀郡、江陽郡,犍為郡、巴郡,巴東郡,涪陵郡,巴西郡,南中七郡,共有十五個郡。丟了陰平、武都、廣漢、梓潼、漢中(也算丟吧)丟了五個郡。蜀漢是有郡縣兵制以應對變故的。公元218年劉備率軍爭漢中時,犍為郡有數萬人造成。李嚴就徵召五千郡兵平叛。公元222年閏六月劉備兵敗猇亭後,一路向西跑路。巴西太守立馬徵召五千縣兵以補充,派馬忠送去前線,正好在永安碰到劉備。


蜀漢一開始因為黃皓並沒有進行戰爭動員。即使在魏國真是伐蜀時也沒有。三國志: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在諸葛瞻去防禦鄧艾之前就應進行動員。蜀漢除成都外還有雒城這個門戶,如果諸葛瞻退守此地也是很好的選擇。諸葛瞻敗後,鄧艾很容易佔據雒城。要知道當年劉備人馬不下五萬尚且花了一年時間。因為雒城是東漢益州治所。成都經蜀漢經營五十年,也是一座堅城。憑鄧艾萬人是不足以攻城。還能召四方勤王之師。閻宇不正從永遠趕往成都的路上。

阿斗雖然昏,但並不殘暴:

阿斗雖然喜歡尋歡作樂,做事偶爾有點昏。但阿斗並不殘暴。阿斗當了四十年皇帝並沒有擅殺大臣。將士也願意為之奮戰。三國志姜維傳:將士鹹怒,拔刀砍石。


劉禪投降後,部下勸霍弋速降。霍弋講如果魏國以禮待主上,我再投降也不盡。萬一主上危辱,我將死戰不降。漢晉春秋: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邪!公元264年劉禪到了洛陽,封安樂公好日子照舊。霍弋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漢晉春秋:得後主東遷之問,始率六郡將守上表。劉禪對霍弋並不是很好。霍弋是為報劉備厚恩而已。霍弋的父親霍峻率軍隨劉備入蜀,以八百守守葭萌城。守了一年並斬殺敵軍主帥。公元217年去世,劉備率群臣祭拜並留宿。三國志:親率群僚臨會弔祭,因留宿墓上,當時榮之。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進: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也就是說大家為報答劉備而效忠於劉禪。

盟友救援:

東吳收到蜀漢的告急信後。大將軍丁奉率軍攻打魏國壽春、將軍留平、施績則從南郡進攻魏國、將軍丁封、孫異則率軍沔中。十一月蜀漢投降,東吳救援之師返回。蜀主劉禪降魏問至,然後罷。東吳趁火打劫是在公元264年,鍾會亂蜀。魏將殺死鍾會和姜維。魏軍和蜀軍群龍無首。反正蜀漢已亡。而這時蜀漢尚在,東吳救援蜀漢是真的要救援。唇亡齒寒的道理,東吳還是明白的。



所以說諸葛瞻據險而守於蜀漢有利而不利於鄧艾,時間拖得越久則越有利於蜀漢。


小鴻哥


攔不住,諸葛瞻根本不是鄧艾的對手!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兒子,卻沒有繼承孔明的絲毫智慧。蜀漢後期黃皓弄權,蜀後主沉迷享樂,以諸葛瞻的身份如果進行勸誡,多少能起點作用(枉為人臣);姜維是諸葛亮的學生,諸葛瞻卻處處與其為難(沒有同袍之義);鄧艾奇襲陰平,尚書郎黃崇建議其據險而守,諸葛瞻由於不定錯失先機(缺乏統帥之能)!到最後的拼死一戰更像是懦夫無能的行為,蜀漢正是因為有太多像諸葛瞻這樣的人,才導致覆滅!


歷史不退貨


擋不住,最多就是延遲蜀國滅亡的時間,蜀國的滅亡在劉備東征吳國失利就定下,只是時間問題,諸葛亮的六次北伐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結果國力搞得更加衰弱,拒險而守,不能改變三分統一的大勢,就像吳國,擁有長江之險,也不能阻擋統一的大勢


阿牛聊歷史


不能!諸葛瞻沒將才,手下也沒有什麼良將,失敗是遲早的事。如果沒有鍾會進攻劍門關,姜維或許能守住甚至全殲鄧艾。即使如此,以蜀國國力衰弱,劉禪之無能,大廈將崩,一木難扶,一姜維也不能阻擋三國一統的大勢。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失敗者應該失敗,亡國者應該亡國,這是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