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人使用什么语言?不一定是汉语

夏朝人使用什么语言?不一定是汉语

千夫长:靡=弥=猛安=明安=闵阿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 夏的臣子中,有称“靡”的,助少康重新取回夏朝政权,史称“少康中兴”,这个贤臣的名字,在乌孙王号中也有。该词在突厥语中有两解,一是“伯克”;二是“千夫长”。无论是一是二,都说明夏人曾使用突厥语。

关键词 靡 猛安 明安 闵阿

夏朝人使用什么语言?不一定是汉语

关于夏人使用什么语言,一直缺乏记载,于是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是汉语。但从禹被称为“戎禹”来看,夏人可能使用西戎的一种语言。但戎是一个泛称,包括羌和狄。夏人使用的语言属羌属狄?细阅夏史,我们终于发现了夏人使用阿尔泰语的蛛丝马迹。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终日不理政事,宴饮游乐,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夏的臣子中,有称“”的,据《左传·襄公四年》记载:“奔有鬲氏”。有鬲氏是夏代诸侯国,在今山东德州市平原县西北。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成人后又被寒浞所打败,投奔有虞氏。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联络逃亡到有鬲的夏朝老臣,“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

挥军直攻有穹国都穹石。少康重新取回夏朝的政权,史称“少康中兴”。

这个贤臣的“”,在乌孙王号中也有。《汉书·西域传》中提到的难兜靡、猎骄靡、军须靡、翁归靡、泥靡、鸱靡、元贵靡、星靡、雌栗靡、伊秩靡、安犁靡等,都含有一个“靡”字

难兜靡,敦煌附近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的王,公元前 177年前后乌孙被月氏击破,难兜靡被杀,其地被夺。

猎骄靡(约前177——前105),难兜靡之子,史载其出生后不久乌孙即被敌国袭破,猎骄靡被遗臣携往匈奴,传说其曾被狼乳,因此得以被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后,匈奴军臣单于将收留的乌孙残部交给其统领,命其守卫西境。在匈奴右贤王部的协助下,猎骄靡于前161年左右击败了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定都赤谷城。军臣单于死后,羽翼已丰的猎骄靡不再臣服于匈奴,击败了前来征讨的匈奴军队,取得了半独立地位。猎骄靡晚年丧其长子,其次子大禄和长孙军须靡争位,造成国中分裂。猎骄靡派人向汉武帝求婚,武帝以刘细君为公主妻之。猎骄靡立细君为右夫人,位在匈奴左夫人之下。不久,猎骄靡自以为时日无多,将细君转嫁于孙子军须靡。

军须靡 (约前104—前93),猎骄靡因哀痛于长子之死,故立军须靡为继承人,授予岑陬之职。但是军须靡之叔父大禄不服这一决定,拥兵万人自成势力,造成乌孙国内实际分裂。后军须靡顺利继位,立匈奴夫人为左夫人,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久细君公主死,汉朝又遣解忧公主出嫁军须靡。军须靡临终时,其与匈奴夫人所生长子泥靡尚幼,于是立大禄之子翁归靡为继承人,与其约定将来还国于泥靡,乌孙于是重归统一。

翁归靡(约前93—前60),继承王位后,与解忧公主结婚,育有5个子女,改变过去在匈奴、汉朝之间摇摆不定的方针,归服汉朝。在翁归靡统治的年代,乌孙国内部始终保持了统一,军事、经济力量日益强大,粉碎了匈奴一次次的军事侵扰。随着匈奴日逐王降汉,汉朝政府设西域都护,西域自此纳入汉朝的版图。

泥靡(前60-前53),号狂王。翁归靡死,乌孙贵族立军须靡子泥靡为昆弥。泥靡再娶楚公主刘解忧,生一子:鸱靡。泥靡狂暴,和刘解忧关系很差。刘解忧和汉朝使者卫司马魏和意、副侯任昌,定计谋杀泥靡。酒宴上,砍伤泥靡,泥靡逃走。之后泥靡被翁归靡之子乌就屠所杀。

元贵靡 (前53—前51),是翁归靡和解忧公主的儿子。前53年,乌就屠杀死泥靡后,阻止元贵靡继承昆弥之位。刘解忧的侍女冯嫽晓以利害,劝说乌就屠。汉朝以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大昆弥户6万余,小昆弥户4万余。

星靡 (前51—前33) , 元贵靡子,继立为大昆弥。

雌栗靡(前33-前16),星靡的儿子。雌栗靡一改父祖孱弱的作风,翕侯都对他十分畏服,乌孙恢复到了他曾祖父翁归靡时的盛世。小昆弥末振将(前17—前12)害怕自己会被大昆弥兼并,派贵族乌日领诈降,然后刺杀雌栗靡。

伊秩靡(前16—? ),翁归靡的孙子,左大将大乐的儿子。雌栗靡被杀,汉朝中郎将段会宗立伊秩靡为大昆弥。

安犁靡(前11—?),是乌孙的小昆弥,小昆弥安日(前30—前17)的儿子。汉朝中郎将段会宗立伊秩靡为大昆弥后,末振将被大昆弥属下的翕侯难栖所杀,小昆弥由安犁靡担任。

白鸟库吉认为“靡”即今哈萨克语中的bij(比)。伯希和等人认为,“靡”这个词与后来的突厥官号beg(匐、别乞、伯克)是同一个词,在汉语中作“伯”。后来在突厥语中变为Beg,在汉文史籍中转写为“匐”、“别乞”和“伯克”、“巴依”等。但他又说,“鲜卑”/“室韦”的原文为*searbi/*sirbi/*sirvi等,当为鲜卑人/室韦人自称,而后突厥人对库莫奚人的称呼则为tatabi,其中的-bi/-vi很可能是一表示族群的后缀。(《吐火罗语考》,1934)。

夏朝人使用什么语言?不一定是汉语

《汉书·西域传》谈到乌孙官职时说:“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翕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并未见有“伯克”。笔者认为,从众多带“靡”的人名来看,更可能来源于突厥语“千”。作为官职名,即“千夫长”,即上文所谓“左右大将”、“大将”、“骑君”。试比较乌孜别克语ming(一千),维吾尔语ming(一千),柯尔克孜语ming(一千),哈萨克语məng(一千)。这是北方各族常设的一个中等职位的名称,乌孙中众多带“靡”的人原来可能都担任过这一职务,后来他们升任“昆莫”时,旧有的名称不变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兵就有权,兵强则国固。在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历史阶段尤其如此。乌孙的这种编制为柔然、蒙古、女真所承袭。《魏书·蠕蠕传》记载,柔然可汗郁久闾社仑(?-410),雄据漠北。公元402年正月,他自称丘豆伐可汗(意思为驾驭、开拓之王),建王庭于弱洛水(今蒙古共和国土拉河畔),以千人为军,军置一将,以百人为幢(幢读壮音,为蒙古语“百”的音变),幢设一帅。开创了一个奴隶制国家。但柔然的“千人为军”的本民族称呼不明。幸而在后来的蒙古历史中显露了出来。一般认为,柔然是蒙古先民建立的政权,他们的语言是蒙古语。

蒙古汗国时代,成吉思汗把全部牧民按十进位的军事体制编组,每十户设一个十户长(牌头),每百户设一个百户长,每千户设一个千户长。千户长称“合敦那颜”,享有军事、行政和社会经济各方面权利,是大蒙古国新兴的贵族。在蒙古语中,“千”谓之mɛng,“靡”、“敏”是其对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战争中已经实行的千户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先后任命了一批千户官、万户官和宗室诸王,建立了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能征善战的军政组织。成吉思汗把占领区的人户编为95个千户,分封给开国功臣和贵戚们,分别进行统治。《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举了这些千户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经历以及各千户的组成情况,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驸马,有3位驸马共领有10千户,因此当时实际分封的有88人,这就是蒙古汗国历史上著名的88功臣。千户制的建立,标志着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后瓦解。这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蒙古汗国统治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建立特殊功勋的那颜,还被授予种种特权,那颜阶层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统治蒙古人民的支柱。这实际上是用战争打败了原来各部的奴隶主和氏族贵族,又重新培植了一个新的奴隶主阶层,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黄金家族为主、各级功臣为辅的新的奴隶主阶层。

在满-通古斯语中也有类似说法,如女真人称千夫长为“猛安”,亦作“萌眼”、“明安”、“闵阿”。当为女真语minggan(千)的音写。女真人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称猛安谋克制, 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因有伍长(击柝),什长(执旗),谋克(百夫长),猛安(千夫长)。《金史·兵志》:“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随着女真族社会私有制的出现, 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的趋势,于1114年改造原有的组织,突破了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以3百户为1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10谋克为1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由于实行了“壮者皆兵”即兵民合一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它是女真族的基本社会组织,金熙宗时成为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组织,后为金代官名。《金史·百官志》“猛安,从四品,掌管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余同防御。”由此看来,“猛安”是一种军事首长的称号,平时的称号是“孛堇”, “孛堇”带兵打仗时改称“猛安”或“谋克”。反过来考察担任过乌孙昆莫(王号)的

难兜靡、猎骄靡、军须靡、翁归靡、泥靡、鸱靡、元贵靡、星靡、雌栗靡、伊秩靡、安犁靡等的“靡”,也是一种军事首长的称号。乌孙分裂为大昆莫、小昆莫两个政权之时,小昆莫系统中除安犁靡外,其他如乌就屠(前53-前33)、附离(前33-前30)、安日(前30-前17)、末振将(前17-前12)都没有带“靡”字,说明他们虽然高居王位,但并未取得过“千夫长”的军事职称。

在突厥语和土耳其语中,ming也音变为bin或bing。如《慈恩传》记西域有古地名“屏聿”,伯希和称当为突厥语Bing-yul(千泉)的音译;或谓“屏聿”当为“屏笔”(ming-bulag),意义也是“千泉”。《大唐西域记》对千泉地方描述为:“水土沃润,林树扶疏,暮春之月,杂花若綺,泉池千所,故以名焉。” 土耳其东部有宾格尔省(Bingöl),意义就是“千湖”, 因当地小湖星罗棋布而得名。新疆有地名“明铁盖”(Mingteke),是中国与克什米尔间的山口,横穿喀喇昆仑山。由中国新疆通往巴基斯坦的公路由此经过。有人称“明铁盖”在当地语意中为“千头骆驼”(维吾尔语tøgɛ“骆驼”)或“千只野羊”(维吾尔语tekɛ“公山羊”)。“千头骆驼”说以《大唐西域记》中提及“昔有贾客,其徒万余,橐驼数千,赍货逐利,遭风迎雪,人畜俱丧”为佐证。“千只野羊”说认为,明铁盖海拔4703米,很难想像在当时条件下,竟有万人以上、骆驼数千的大商队通过这里;而帕米尔地区的野生动物,种类相当丰富,其中最有名的有盘羊(一种野绵羊)、野山羊等。过去野羊特别多,大群的数千个体,小群的数百个体。“帕米尔大头羊”有着巨大的犄角,最大可以弯成两圈,长1.5米以上。马可·波罗穿过帕米尔时(1272—1273年)曾见到过,他在《游记》中写道:“在这片平原上栖息着数不清的野兽,尤其是绵羊最多,羊体硕大,羊角长达三四拃,有些羊角甚至长达六拃。牧羊人利用这种羊角制成各种日常生活用的器皿,如勺和家用器具等,这种器具多被用来盛放食物。又有人用这种羊角围成羊圈的篱蓖,防患狼的入侵。据说这一带地方到处都有狼群出没,搏噬无数野绵羊或山羊,吃剩的羊骨遍地狼藉,堆积如山。于是有人把这些骸骨堆在大路两旁,以便在严冬的季节大雪淹没了路径的时候,导引游客使他们不致迷路。”由于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它的记述,使得帕米尔大头羊著称于世,这种羊又被称为“马可·波罗羊”。明铁盖所指“千只野羊”,就是这种野羊。实际上,ming(一千)是极言其多,并非确数,因此“千头骆驼”说也不为错。

综上所述,助少康重新取回夏朝政权的贤臣“靡”的名字,在突厥语中有两解,一是“伯克”;二是“千夫长”。无论是一是二,都说明夏人曾使用突厥语。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之一部分。孜孜不倦二十载,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