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不能總是“無言的結局”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製造易easymes”

本文主要針對製造業績效管理



題外話——

近期聽到一個說法,叫做——基於區塊鏈的360度人力測評,至於怎麼實現,就沒了下文,蹭熱點的敏感度之高,讓人心生敬佩……

回想多年來國內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中的各種理論、各種熱點、各種概念,看實例,能落地生根的寥寥;再看數據,我們的人均勞動生產率仍在低位徘徊。“成全”了哪些人、“埋單”的又是哪些人,應該讓每一位付出真金白銀的企業家深思。


績效管理,不能總是“無言的結局”

各國勞動生產效率比較




回到正文

每當我們一談到組織績效管理時,頭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是:KPI、戰略地圖、平衡記分卡、360度、OKR;還有述職、測評、工作總結,以及複雜的考核評價過程。

這是績效管理嗎?好像是,因為這是通行的做法。但又好像不是,因為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實際應用效果都不理想。

So,問題出在哪裡?

績效管理的三個常見問題

1 目標本末倒置

績效管理表面上是要達成組織的績效目標,但背後需要大量具體的目標分解、執行措施、過程管控、資源保障。績效管理不僅是KPI管理,而應是和目標有關的若干工作事項的管理。包括年度重點工作、專項任務(科研、技改項目等等)、各種會議決議、上級領導交辦任務、臨時性突發性問題處理,當然,最主要的是大量的日常工作。

績效指標常常是給中高層管理者設定的,但具體工作一定是由每個團隊獨立或相互協同完成的。績效指標背後有一個基礎性工作常被忽視,就是每個崗位能否充分履職,能夠將崗位說明書規定的工作去做到位。

績效管理,不能總是“無言的結局”

組織工作類型


2 忽視過程管理

多數企業的績效管理工作已然形成了常態。年初指標設定地既全面又具體,責任狀簽署過程既嚴肅又隆重,但最終結果往往是差強人意。原因就在於從目標制訂後,就進入了“混沌”狀態。目標分解下去了嗎?具體執行措施有沒有?過程中如何進行進度管控?出現異常有沒有預警?目標調整後,有否保障機制?目標未達成,如何修訂改善?怎樣避免重複出現同一問題?這一系列的過程管理,在很多企業都是缺少的。


績效管理是反人性的,除了老闆以外,幾乎鮮有員工喜歡被管理。好一點兒企業,一把手重視,親自督導考核,評價、指導績效表現。更多的企業,會把這項工作甩給HR去操作。多數的HR又深入不到業務,只能變成機械的程序執行者,做表面文章。層層打折後,自然很難達成預期。


績效管理,不能總是“無言的結局”


3 跟進手段落後

企業裡的績效管理是重要的工作,為此要設立專崗專人,設定複雜的流程,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每年和績效有關的年度目標設定、責任狀、述職、考核評價過程幾乎全員都難以倖免。

人數雖多效率卻低下的原因在於,有關各項工作任務的目標設定、任務認領、過程信息採集、異常預警、結果存檔的手段落後。多數還停留在紙質文檔、人工評價的階段。工作效率低,信息反饋慢、信息不詳實,評價的準確性、客觀性也差。由於是背靠背,又沒有透明的數據資料做支撐,還容易引起很多爭議。


製造業績效管理新範式

所謂新範式,並不是又多了一種績效管理的理論方法。實際上,幾十年來,無論績效管理理論如何發展,都沒有突破KPI(關鍵績效指標)的引導,大家只是在指標外延、考評導向、評價維度上面變化花樣。

製造易提出的新範式,是倡導企業要把結果與執行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以KPI為目標牽引,推動組織、部門、崗位進一步執行落地的方式方法。有幾個要點:


1 績效指標職責化

KPI指標也是一個結果,是由若干崗位、若干分解指標、若干具體工作而成。指標要分解落實到具體崗位,體現在日常工作履職質量上。職責化的目的,是細化分解指標,強化過程管理,積小勝為大勝

所以企業管理者首先要清楚,具體崗位的工作職責是什麼?承擔指標任務的核心職責是什麼?崗位工作哪些是增值的,哪些是無意義的?哪些是可以通過流程優化、分工調整進行重新定義的?有的企業崗位說明書,洋洋灑灑,描述細微,一個崗位甚至長達十幾頁,但實際工作中,員工是否按章執行呢?無人考察!

所以,職責一定要保持和績效指標強關聯,而要想讓職責落地的下一個關鍵環節就是——


2 崗位工作在線化

這個環節解決的是過程管理、工作記錄、成果統計問題。線下工作的最大弊端有兩個:一是效率低,做完了還需要用紙質/電子方式與其他人交互;二是,沒有知識沉澱,很多工作內容最後都成為個人資產,人員離職即消失,企業留存甚少。

除了一線工人的產量、工時、報廢等信息可以在系統中記錄之外,二線崗位同樣可以實現崗位工作在線化,包括、設計、工藝、生產計劃、生產管理、採購、庫房、質量、財務等主要崗位。也就是,讓其將在個人電腦、線下手工的工作完全搬到一個系統中進行。

當然,也不必追求所有崗位的所有工作都做到在線化。有幾個原則,第一,崗位需要與其它崗位發生工作聯繫,用信息化取代工作聯繫單等紙質文檔;第二,崗位工作通過在線化,電子化,可以將工作成果、業務數據進行準確、及時共享,提高交互效率,同時也可進行沉澱;第三,完成的數量、質量,可以整理、量化,作為績效評價依據的內容。

3 工作內容留痕化

我們曾經為一家機械製造企業做過一個針對具體問題的信息化應用,在不上馬完整MES系統情況下,先期要解決銷售、生產、車間、採購、財務等部門之間的信息不暢問題。

銷售部根據客戶需求與預測,制訂銷售計劃;生產部依據銷售計劃,制訂車間生產計劃;生產車間根據生產計劃,查看現有庫存與裝配產品的物料齊套情況,提出零部件需求計劃;需求計劃中的自制件,由生產部制訂廠內的零部件生產計劃;外購件由採購部門制訂採購計劃發至供應商,採購執行過程中要把物料何時下達採購、預計到達時間、交貨異常情況等信息及時彙報;銷售部門根據裝配計劃,隨時查看生產完工情況,與客戶溝通發運時間;財務部門則要根據採購到貨情況,安排付款計劃。

這一方面是一個典型的製造協同問題,解決製造過程信息透明與快速傳遞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崗位履職問題。沒有系統前,大家都在電話、微信溝通,但結果是數據信息的準確性無法保障,過程沒有管理痕跡,傳遞效率低下,成本巨大。

有了系統後,採購人員是否及時下達訂單,有記錄;車間是否按時上報需求計劃有記錄;生產計劃是否合理編排,也同樣有記錄,出了問題,大家都在系統中看到其來源、過程與去向。再進一步,如果因為某部門/崗位造成的問題,追責線路清晰。更重要的是,從生產角度,無效的非增值溝通時間大大縮短,計劃執行效率會得到大幅提升。


4 績效評價智能化

在線化、電子化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將工作成果記錄在系統中。對於績效管理來說,還可以通過指標、模型的設立,快速統計相應結果展現出來。減少人員自評、專人統計、集體評價等耗時、費力且並不透明公正的處理方式。

這一環節的難點在於,評價標準如何設定。參與過績效管理的朋友們都經歷過,KPI指標很容易確定,但指標評價標準、評價方法、量化方式很難。特別是如果落實到具體崗位的具體工作上時,如何來做呢?

我們的經驗是,對於日常工作,首先要評價“做”與“不做”的情況;第二,要評價工作時效,何時做的,何時完成,是否有拖延,甚至影響到其它下游環節;第三,完成質量,比如工藝員崗位,你提交的工藝文件有沒有差錯,甚至是否造成了損失;當然,如果是上下游崗位,最好是由相關方進行評價。


總結

績效管理是組織目標管理的落地形態。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僅有開局,沒有持續,終將半途而廢。就像教練指揮一場比賽,不但要能定好戰術、分配任務、選拔隊員,還要抓執行、抓細節、抓跟蹤,並根據場上表現,動態調度、實時指揮。同時,每一個崗位,都要全力以赴,不出現明顯短板,這樣的團隊才有可能保證笑到最後。

關於與績效管理相關的重點任務管理、科研項目管理,如何用信息化手段來實現,我們會在後續和大家再做深入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