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明天能否“一錘定音”,就看莫迪怎麼選

涵蓋16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能否在11月4日順利完成,就看印度總理莫迪的選擇了。

據日媒報道,多位匿名人士表示,15個國家都在等著印度達成協議。日本政府人士私下透露,有其他國家談判代表來問日方代表,如果把印度排除,其他國家先簽怎麼樣。

菲律賓貿易和工業部長洛佩茲則在2日公開表示,“某國”正在就國內的一些問題進行磋商以及確認工作。

最新消息顯示,16國貿易談判代表在4日到來之前仍在談判,且取得了一定進展。2日,日本一名在曼谷開會的高級官員透露,在4日RCEP相關領導人峰會後會發表聯合聲明,不過他沒有披露更多細節。

印度媒體則報道稱,莫迪會在4日的RCEP領導人會議上宣佈最終決定,而印方料定屆時將有“政治上的決定”。

對於RCEP在今年內大框架上達成一致的前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還是有可能的,因為領導人很堅決,所以各國也需要付出努力,哪怕達成一個框架性協議,剩餘的慢慢再解決也是可以的。”

“他們現在面臨的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政治決斷問題。”霍建國說。

RCEP明天能否“一锤定音”,就看莫迪怎么选

印度的擔憂

印度在最後一刻仍不願開放國內市場的談判立場,考驗了其他成員國的耐心。在11月1~2日進行的峰會前夕談判中,印度依然希望能夠爭取到保護本國產業免受傾銷衝擊的最佳機制。

早在10月12日,在曼谷舉行的RCEP貿易部長會議上,由於持續存在的分歧,各方沒有在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即為印度希望針對進口產品實施一種“自動觸發”保護機制,以便更好地保護本國企業不受進口產品激增的影響。

例如,一旦某一特定敏感產品的進口超過了規定限額,這一機制就會發揮作用。同樣,印度希望RCEP所有成員方都能適應一種恢復或過渡保障機制。

“每年印度都有相當額度的貿易逆差,要保護一下印度國內這種非成熟產業,我覺得也是可以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經合組織與東亞合作研究中心秘書長沈銘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配額方面,可以定一個很高的配額,以後永遠也不會超過,類似於美墨加三方在《美墨加協定》中的做法,在未來這個配額也不會令人擔心。”

目前,令莫迪為難的原因來自於印度國內,即RCEP有可能會對印度國內產業不利,並繼續擴大印度對外貿易逆差。印度方面數據顯示,2019財年印度對潛在RCEP成員國的貿易赤字高達1050億美元。

當下,印度經濟增長又正在放緩。根據印度官方最新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印度經濟增速為5%,已連續第五個季度放緩,並創下6年來新低。其中,9月印度出口額下降6.57%,至260.3億美元,進口額下降13.85%,至368.9億美元。

諮詢公司IHS Markit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拉吉夫·比斯瓦斯(Rajiv Biswas)指出,印度製造商正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尤其是汽車製造商面臨著“由於汽車銷量下滑而造成的嚴重危機”。

比斯瓦斯說,宏觀經濟環境加劇了印度製造商對RCEP協議中對印國內市場份額的潛在負面影響的擔憂。

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則在最新發布的分析報告中指出:“在其他問題上,印度人還擔心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乳製品生產商的競爭。”

這些擔憂導致印度的工會和農民團體對加入RCEP一事持強烈批評意見。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農民團體認為,RCEP將取消大部分農產品進口關稅,且農民還將面臨種子公司提出的知識產權挑戰等。

在這種情況下,莫迪政府不僅面臨著來自鋼鐵和乳製品等行業對RCEP談判的抵制,而且還面臨著監督這些行業的政府部門的抵制。

印度漁業、畜牧業和乳品業部長吉里拉吉•辛格(Giriraj Singh)最近就公開發言,要求印度商務部在談判時,要將乳製品行業排除在RCEP之外。印度鋼鐵工業部門也已經表達了類似擔憂。

莫迪的雙重賽局

在10月,RCEP各談判方就約定,談判代表必須在10月22日之前解決所有問題。

10月22日之後仍未解決的問題將被凍結,只能由各國領導人在11月4日會晤期間作出決定。消息人士稱,16個國家的貿易部長和談判代表必須向各自的領導人說明目前哪些問題可以解決、哪些問題不能解決,以便在領導人峰會上發出恰當的公告。

外界普遍認為,只要印度不在最後一刻放棄簽署協定,RCEP談判就有可能在4日的峰會上達成一定成果。

霍建國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了目前印度立場的微妙之處,印度是面臨壓力,但態度是“都黃了(只要)跟我沒關係就行,但要說是我耽誤事了那也不幹”。

“所以我覺得,如果這一次突破不了,(談判)下一步會分化。”他補充道,(今年)再無法達成的話,基本就宣告RCEP告終,因為再說推遲到明年或者後年,可信度就不強了。

沈銘輝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莫迪應當是可以搞定國內反對意見的,且莫迪已經順利連任,目前的局勢一方面來自於印度國內農民、工業界的反對 ,另一方面也是莫迪用來談判的一個手段。

在莫迪使用經典“雙重賽局”談判方式的同時,仍要看到的是莫迪已經表明的態度。

“莫迪前期已經對RCEP表態(肯定)了。”沈銘輝補充道,“我對此還是比較樂觀的,他前期表態後,現在往回收也收不回來多少了。”

歐亞集團在報告中亦持類似看法,即莫迪似乎“終於給印度談判代表開了綠燈,讓他們在曼谷尋求達成‘實質性的結論’”。

報告得出上述判斷的原因包括:其一,印度可以確保該協定將敏感的農產品排除在協定之外,並爭取較長時間來降低其他許多產品的關稅;其二,中印之間有關減少雙邊貿易不平衡的承諾,緩解了印度的一些擔憂;其三,莫迪意識到,進一步推遲RCEP的簽署可能會影響印度與東盟的關係;其四,“實質性結論”不具有約束力,如果印度國內出現重大反彈,它將為印度提供迴旋餘地;其五,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印度加入RCEP的長期利益超過了國內的短期擔憂。

該報告預測,11月4日的RCEP峰會上達成“實質性結論”(或有類似效果措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現在看來,各國很有可能會達成一致。這個“實質性結論”,指的是在大部分而不是全部文本內容上達成一致。同時,為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的進一步談判可能會在2020年完成。

比斯瓦斯指出,印度能從RCEP中得到的商品貿易的長期經濟收益預期相對溫和,但印度仍將受益於服務貿易和投資流動。不參與RCEP可能導致成員國之間“在貿易流動加劇的同時,貿易轉移效應下降”。

RCEP由東盟十國於2012年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協定涵蓋約全球人口的一半,32.2%的全球GDP,29.1%的全球貿易以及32.5%的全球投資,達成後將成為全球涵蓋人口最多、最具潛力的區域自貿協定。(記者高雅、實習生李欣潔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