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恩盧循叛亂入手,探析劉裕代晉稱帝的歷史因素

東晉因為其獨特的風骨以及混亂的歷史形勢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東晉在中國歷史上也因為其獨特的門閥政治而具有著與其他朝代完全不同的政治生態。大臣與皇帝共同執掌國家大權,雖然權臣張工大權,但是依然與皇帝和諧相處的奇景更是隻此一家。

在東晉的歷史上,有不少權臣都有過不臣之心,但是最後都被東晉政府鎮壓下去。桓溫這樣的梟雄也只想九錫加身,不敢稱帝。那麼劉裕 為什麼可以代晉稱帝呢,主要是因為當時東晉的統治已經逐漸失去了士大夫與農民的支持,從其末年爆發的孫恩、盧循叛亂就可見一斑。故藉此機會,我將從東晉末年的孫恩、盧循叛亂入手,分析劉裕代晉稱帝成功的歷史原因。

引言

東晉末年,在淝水之戰後,東晉取得了南北對立上的優勢地位。但是由於後來謝氏一族的權利被剝奪,由司馬道子與司馬元顯把持朝政。因此東晉失去了最好的統一中國的時機。在司馬氏父子當權的時間內,東晉士族繼續對百姓進行剝削,後來終於激起民憤,引發了又孫恩引領的起義事件。在孫恩發動起義之後,有八個郡縣迅速響應,由此可見東晉政府在叛變發生的浙江東部地帶已經盡失人心。

《晉書》記載:“於是恩據會稽,自號徵東將軍,號其黨曰“長生人”,宣語令誅殺異己,有不同者戮及嬰孩,由是死者十七八。畿內諸縣處處蜂起,朝廷震懼,內外戒嚴。”
從孫恩盧循叛亂入手,探析劉裕代晉稱帝的歷史因素

孫恩起兵反晉

雖然在劉牢之等將領的英勇作戰下,叛亂被很快平定,但是這次叛亂依然給了東晉統治者沉重的打擊,也成為了劉裕代晉稱宋的導火索。下面我就將從不同階級對於孫恩盧循起義的態度來分析東晉末年的政治生態,以及其最終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

孫恩、盧循其人與五斗米教

孫恩一家為琅琊孫氏後人,並不是世家大族,他本人開始也只是東晉部隊中的一名小吏,但是他的叔父孫泰則官至大將軍。在東晉,一般寒門子弟很難做到他叔父這樣的高位,之所以他的叔父能有如此成就皆是因為其叔父在江東推行五斗米道,獲得了不少信徒,其中也包括了掌握朝廷大權的權貴們,在他們的幫助下,孫泰才打破了東晉門閥統治的禁錮。

《晉書》記載:“子恭死,泰傳其術。然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進子女,以祈福慶。”
從孫恩盧循叛亂入手,探析劉裕代晉稱帝的歷史因素

叛軍領袖盧循

作為孫泰的侄子,孫恩也是從小便接觸學習五斗米道,後來也受到了不少信徒的擁戴。在後來的其一過程中,他治下的部隊也奉行五斗米道的教條,其家族的宗教背景成為了支撐他發動叛亂的重要因素。

與孫恩不同,盧循是范陽盧氏的後人,范陽盧氏在東漢末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本來享有極高聲望。但是由於他們家族南渡較晚,因此並沒有得到王、謝那樣的特別優待。反而被扣上了“淪陷非所”,“婚宦失類”的帽子。昔日的名門望族變成了寒門,失去了政治特權,自然令人滿心怨恨。

《晉書》記載:“盧循,字於先,小名元龍,司空從事中郎諶之曾孫也。”

盧循後來娶了孫恩的妹妹,也開始跟隨孫恩學習五斗米道的教義,加上其祖上曾經擔任過琅琊太守,而琅琊正是五斗米道的發源地之一,因此盧家本來也有著一定的家學淵源。盧循很快也成為了民間道教的領袖人物,這也是他能在孫恩去世後成為叛軍首領的重要原因。

由此我們可見五斗米教是孫恩盧循叛亂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那麼該因素為什麼會在東晉獲得廣泛的支持呢,我下面將從平民,士大夫以及皇族的層面進行分析。

東晉末年農民的生活狀態

在東晉時期,南方的經濟發展明顯好於北方,著主要是由於相比於北方的戰事不斷,除了荊州,揚州一帶外,東晉的領土都處在和平的狀態下。尤其是浙東一代,更是富庶,三吳地區逐漸成為了東晉最主要的糧倉。

按理說這樣安定的生活狀態以及優越的生產條件能夠讓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但是東晉政府對於世家的縱容最終還是釀成了惡果。

從孫恩盧循叛亂入手,探析劉裕代晉稱帝的歷史因素

東晉名士王羲之

當時掌權的王、謝等大家多選擇在會稽一代購置產業,像王羲之這樣無心於政治的高門之後便終日在三吳地區遊山玩水。他們利用自己的資源購置了這裡大部分的土地,把這裡的大部分農民都變成了自己的佃戶,為他們進行生產。

從孫恩盧循叛亂入手,探析劉裕代晉稱帝的歷史因素

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

本來這樣的生產模式也不會產生太大的社會問題,可是在淝水之戰後,東晉政府希望能夠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便下令從奴籍人士中選拔壯丁,充軍入伍。鑑於當時地主的佃戶都是奴僕籍,因此該政策激起了浙東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希望回覆民籍的想法又被當地的地主們駁回,進一步激化了政府與人民的矛盾。

《晉書》記載:“發東土諸郡免奴為客者,充兵役。”

加上在這裡五斗米教也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孫恩一旦舉兵,自然八方響應,東晉政府以及掌權的世家大族們在這個時候其實已經盡失民心。

五斗米教對於士人的影響

道教思想作為一門宗教思想也是有著其獨特的雙面性的,當時的五斗米教不僅僅在平民中得到了傳播,在部分世家大族的子弟間也有所傳播。在響應孫恩舉兵的八鎮之中,既有來自北方的謝家後人,也有江南四姓中的陸家後人。這些家族都是在東晉的政治體系中身居高位的氏族,他們不單單是受到了五斗米教的影響,其本身也有著自己的政治訴求。

從孫恩盧循叛亂入手,探析劉裕代晉稱帝的歷史因素

西晉開國名將杜預

當時士族們由於身份不同,遭遇的問題與不盡相同,來自北方的漢族子弟中項盧循這樣的人,可能空有一身才學,而不得施展。就連西晉名將杜預的後人也因為渡江稍晚而失去了其應得的待遇。這些現實生活中不得意的士大夫們便進入了宗教的領域來尋找慰藉,但是他們依然抱有實現政治理想的渴望,在孫恩以五斗米教的名義起兵之後,自然群起響應。

《晉書》記載:“自雲門戶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門地比王珣者,猶恚恨,而時人以其晚過江,婚宦失類,每排抑之,恆慷慨切齒,欲因事際以逞其志。”

而高門之後遭遇的情況則與寒門子弟不盡相同。本來江南各大氏族一直把持朝政,享有極大的政治權力。但是自從揚州一代的北府軍逐漸壯大之後,朝廷的權力逐漸流入軍事將領的手中。起初桓溫還是世家大族的一份子,衝突不甚明顯,而到了東晉末年,掌權的人變成了寒門出身的劉裕,這樣的變化令高門子弟擔心長此以往,自己的政治特權將不復存在,因此他們也會跟隨叛軍以其起義。

《宋書》記載:“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
從孫恩盧循叛亂入手,探析劉裕代晉稱帝的歷史因素

宋武帝劉裕鎮壓孫恩叛亂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東晉末年,傳統的政治生態,以及其政治資源分配由於北府軍將校勢力的崛起已經無法滿足士大夫階級的需求了,他們起兵反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皇族對道教的痴迷及其腐化

上面提到,淝水之戰後,東晉的朝政主要把持在司馬道子以及司馬元顯兩名皇族手裡。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切可以取得的東西,自然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儘可能地延續下去。於是他們便開始信奉道教,學習五斗米教的修煉法門。孫恩的叔叔孫泰也正是在他們的授意下成為了大將軍。

《晉書》記載:“太子少傅王雅先與泰善,言於孝武帝,以泰知養性之方,因召還。道子以為徐州主簿,猶以道術眩惑士庶。稍遷輔國將軍、新安太守。王恭之役,泰私合義兵,得數千人,為國討恭。”
從孫恩盧循叛亂入手,探析劉裕代晉稱帝的歷史因素

東晉權臣司馬元顯

他們痴迷道教的一個最大問題便是東晉正統的削弱。東晉作為中華文化的正統繼承者,秉持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原則正是他能夠收穫民心的最大法寶。當國家的統治階級沉迷修煉,拋棄了傳統的儒家思想,奉行道家思想之後,其皇帝之位的正統性便失去了其根源。即使有傳國玉璽在手,但是依然不能標明自己的帝王身份。

在東晉的統治理念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是新的帝王取代他的最好時機。因此劉裕才可以在北伐成功之後,順利取代司馬氏的帝位,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司馬家自己背棄了最初的政治理念。

評價

孫恩、盧循的叛亂主要集中在浙東一代,雖然發展迅速,但是並沒有對東晉王朝產生致命打擊。不過從其憑藉五斗米教的號召力,就可以得到不同階級的廣泛支持中,不難看出東晉的統治已經病入膏肓。

農民失去自由人身份還要強制參軍,國家的經濟命脈完全把持在地主階級手裡,中央政權只能仰人鼻息;士大夫缺乏入仕機會,還要進一步受到新興階級的打壓,有能力者不能為國盡忠,中央政府腐敗混亂;統治階級不思進取,沉迷修仙,奉行道家思想拋棄帝祚的正統性。雖然劉宋政府也有諸多問題,但是其取代東晉已經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宋書》、《晉書》、《資治通鑑》、《世說新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